說起中國的石窟文化,追本溯源傳自古印度。石窟即是建在山崖上的佛教寺院,16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在黃河流域陸續興起開鑿,一直延續到了隋唐及宋元時期。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甘肅境內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
雲岡石窟
以前自駕黃河老牛灣的時候曾經順路觀摩過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其中第二十窟神情肅穆的釋迦佛坐像令人印象深刻,大佛的造型雄渾大氣,面型飽滿豐圓,眼神向眾生傳遞著無法拒絕的力量,讓人感覺到了佛祖的慈悲與氣度。
據說這尊露天大佛是參照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而下令開鑿雲岡石窟的人正是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拓跋濬,火熱小生羅晉在熱播劇《錦繡未央》中飾演的便是這位13歲登基的有為青年。雖然老天爺只給了他26年的韶華歲月,但他在執政的13年中為了平衡儒家與道教的影響,力排眾議恢復佛法,下旨在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南麓開鑿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石窟,流傳至今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同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瑰寶。
一晃十年,雲岡石窟大佛的神採一直銘記於心,所以此次南下雲南,早早就把洛陽設置成了此行的第一站,不只是簡單地打卡,更重要的是想去觀摩一下早已神馳神往的龍門石窟大佛。
龍門石窟
歷史上的南北朝屬於華夏大分裂時期,卻也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融合,讓中華文明再次滿血復活,在這一點上,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居功至偉。他是文成帝拓跋濬之孫,為了使馬背上的鮮卑儘快融入漢地文化圈,不但鼓勵鮮卑人與漢族通婚,還將國都南遷至洛陽,並立刻著手在伊水兩岸開鑿龍門石窟。在中國的四大石窟中,龍門石窟的營建歷史最為久遠,竟然跨越了四個世紀,從北魏到東、西魏,後經隋、唐和五代十國,直到宋代才最終完工。
我從京城一路狂奔800公裡,來到洛陽的龍門石窟景區時太陽已經西斜,此時的遊人寥寥無幾。
龍門石窟早在2000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作為5A級景區,100元的門票還算公道。只是售票處距離景區大門實在有點兒遠,臨近下班遊客稀少,景區的巴士早已不見了蹤影,這可坑苦了我,但也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丈量了。
進入景區大門,我獨自沿著觀景道一路急走。眼前的龍門石窟景區分布在伊水兩岸,分為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兩部分,之間有龍門大橋橫跨相連。
香山位於河的對岸,不但有東山石窟,還有白居易的墓園和半山腰上很是顯眼的香山寺。
夕陽之下,河東岸靜美如畫。
我行走在西岸的龍門山下,這一側的摩崖石窟造像是龍門石窟的精華所在。
先過龍門大橋,再過禹王池,很快便到了非常壯觀的西山石窟群。
走近了仔細觀瞧,很多佛像都殘缺不全了。有些是月歲的侵蝕,更多是人為的破壞甚至偷盜所致,讓人有些無語。
開鑿於唐高宗時期的奉先寺,其摩崖雕刻的藝術水準在整個龍門石窟中絕對出類拔萃,而作為皇家寺院,當年的皇后武則天也曾捐了兩萬貫的脂粉錢,可見其地位之盛。
夕陽下循著臺階而上,瞧見盧舍那大佛的一刻,不得不承認我又被震撼到了!如果光看圖片,根本體會不到身在石窟現場給人帶來的那種視覺衝擊。
佛經中意為「光明普照」的盧舍那大佛看上去的第一印象便是圓滿與安詳,表情細膩而生動,凝視著芸芸眾生。面對大佛,竟然會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暖,一路上的急躁心情迅速平覆了下來,仿佛是在接受一位長輩的關愛。
相伴大佛左右的是弟子迦葉與阿難,還有託塔的天王和豐腴的菩薩,群像表情異常生動,絕不雷同。古代工匠的藝術成就在我看來要遠遠高於現在所謂的大師們,其虔誠心和專注度是現代人所不能比擬的。
相比略為粗獷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雕像看起來更加精緻傳神,也更加本土和世俗化,無形之中拉近了佛與人的距離,看上去更加和諧有趣,令人敬而不懼。
第二站我將前往湖北宜昌的三峽大壩,體驗一番毛澤東詩詞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意境到底如何,歡迎大家和我一路下雲南!
單車一路下雲南(1)石家莊美食多,大冷天要吃燙嘴的缸爐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