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山西大同行。前文發表了一篇關於從哈爾濱到大同的見聞,大同的網友熱心地推薦我去嘗嘗大同的美食,有刀削麵、涼粉、燒麥、羊雜湯等,我當即就表決心了,一定都嘗遍再走,我是不是有點膨脹了
到大同的第二天,上午去了雲岡石窟,晚餐準備找一家特色小店體驗一下。住在了古城和陽門附近,騎上共享單車找家吃刀削麵的地方。按照手機導航,一路騎到了永泰門,夕陽西下時的城牆真是太美了,永泰門的對面有一家小麵館。
就是這家南關小梁麵館,小小的門臉,是我喜歡的街坊小店。除了這家小店,網友還向我推薦了東方削麵,老柴削麵,七中刀削麵,小南街刀削麵,東關刀削麵,二板刀削麵,以及近年來吃環境文化的喜晉道,太多了,我怎麼感覺嘗不過來呢?
小店不大,十來張小桌子,我去的時候食客並不多,店裡雖比較簡陋,還算比較乾淨。看來都是本地人在這裡吃麵,這我就放心了。
本地人進來後直奔櫃檯,簡潔地說「中碗,加蛋」,漂亮的老闆娘(估計是老闆娘,一般這樣的關鍵崗位,非老闆娘莫屬),乾脆利落地報出總價,並無絲毫停頓。先付款,後吃麵。
我可沒有那麼熟練,先研究一下小店的菜單,好在就那麼幾樣,刀削麵分大、中、小碗,價格10元至12元;還有扒肉條、丸子、雞蛋豆腐乾、油炸豆腐和涼菜,一目了然。我點了大碗面加丸子和豆乾,再來一個油燜尖椒。
菜單上的幾樣食物,在櫃檯的玻璃罩下一字排開,模樣很誘人啊。
廚房不大,顯得有點侷促,臨近窗口的這口大鍋,就是削麵師傅的「舞臺」,師傅託起一大塊長方形的麵團,手中刀翻飛自如,一塊塊條形的面直接下到鍋裡,節奏感很強。今天在雲岡石窟出口的仿古街上,看到一家麵館用機器人在削麵,這樣的削麵是不是沒有靈魂?
面很快上來了,盛了一碟免費的小鹹菜,嘎嘣脆;豆乾很有嚼勁,丸子中規中矩,尖椒有點辣。正準備大快朵頤,不經意間看了下鄰桌,我怎麼感覺哪裡不對呢?
鄰桌的面和我的不太一樣,他們為啥有兩隻大碗?他們的面上面怎麼有碧綠的菜?他們的麵湯色更深一些,什麼情況?欺負我們外地人。
稍稍觀察下,我才發現,原來櫃檯長案上有一盆「青菜末」,食客根據自己需要添加。那還客氣啥?我也端著碗過去,加了一大勺。
哈哈,以為是青菜末兒,原來是蔥花啊!不管了,別人有的,我也要。這回我的面看著就像樣了。削麵的稜角明顯可以看出刀切的痕跡,入口很勁道。最出彩的是肉滷,大塊的豬肉肥瘦搭配,味道不錯,感覺肉是蒸過的,肥而不膩,關鍵是老闆娘很實在,量很大。
另外一隻大碗其實盛的是麵湯,我也向老闆娘要了一碗。老闆娘麻利地拿起一個大碗,沒用勺子,直接用碗從鍋裡盛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湯,透著豪爽。那麼,刀削麵裡面湯的顏色又是怎麼回事?答案就是圖中上方,一個是辣椒油,茶壺裡不用說,是山西老陳醋。抗日神劇《亮劍》中的臺詞,不吃醋,還叫老西兒嗎?我的面,這下齊活兒了。一邊吃麵,間或端起大碗趁熱大口喝麵湯,從沒感覺到,麵湯也能如此甘冽!須臾,面和麵湯同時見底兒,腦門上早已滲出一層細汗,爽!
老闆娘一邊收拾著桌子,一邊隨意地和進來的食客打著招呼,感覺都比較熟的樣子。看著網上對這家小店的評論,有人說肉滷比較鹹,有人說筷子不衛生,在我眼中,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坐在了本地人的中間,坐在一家老店裡,吃著一樣的熱氣騰騰的刀削麵,這種體驗就是我喜歡的。在大同,每天期待三餐的驚喜,感覺簡直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