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華、易正亮
近年來,安源區堅持黨建引領、因村施策,突出「造血」功能,著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民幸福感節節攀升。形成了鄉鄉有產業、村村有實體、戶戶有門路的增收格局。
黨建+隊伍建設,跑好「火車頭」
「農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村子強不強,全看領頭羊。」安源區注重強化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結合換屆,選優配強村黨組織一班人,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幹部,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實力。積極抓好村幹部的培養和教育,組織全區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到發達地區學習取經,增強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發展集體經濟的硬本領。
目前,該區49名村黨組織書記中有致富能手26人,為每個村培育了兩名後備力量,選定了40名村黨組織書記作為村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帶領群眾增加村集體收入,切實增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黨建+產業發展,激活「一池水」
2020年6月,經過泉江村黨支部的引領帶動,該村土特產寶貝蛋上了「網」,暢銷全國,村民開啟了農家樂,生意火爆,日子越來越紅火……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安源區一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加大農村三資管理力度,重點指導各村全面清理村級閒置資產、資源,重點抓好老村部、老村辦學校、老村集體企業廠房等的管理。另一方面,圍繞產業扶貧、精準脫貧,實施「一村一策」,推進「一村一品」發展,著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和電商、紅色資源等產業,積極採取「黨組織+公司+農戶」模式,將部分村集體土地、林權、水面等資產進行整合後出租或入股經濟實體,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開展「黨建+重點項目建設」競賽比武,實行「1+6」運行模式,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量化經營性集體資產3.2億元。
如今,青坪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從55萬元提高至240萬元,張家灣村「把一切獻給黨」安源黨性教育基地農墾基地裡金絲皇菊讓黨性教育與集體經濟共同發展,丹江街前景合作社裡的蔬菜乘上「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翅膀進入尋常百姓家……
黨建+全域整治,撬動「動力源」
深冬時節,走進高坑鎮楠木村,只見小河上的小水輪正在悠然地轉動著,走進白源街凱光新天地,別開生面的喜人場景不斷湧現……近年來,安源區聚焦全域整治、整村提升,聚焦環境整治、移風易俗、村容村貌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努力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安源區一方面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下撥30萬元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經費。另一方面,聚焦「增效、增收、增綠」,出臺《安源區2020年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工作實施方案》,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積極推進早稻生產和耕地拋荒撂荒治理,提升生豬產業發展等措施,有效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截至目前,16個村已完成1324畝耕地整治,發展早稻種植3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