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剪刀」花落布羅德研究所 |
美專利商標局裁定基因編輯技術專利歸屬 |
2016 年12 月,加利福尼亞大學與布羅德研究所的代理律師在3 位法官面前進行了口頭辯論。圖片來源:Dana Verkouteren
本報訊 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日前裁定,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共同創建的布羅德研究所可繼續保有此前獲批的「基因剪刀」CRISPR技術專利—— 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然而加利福尼亞大學表示可能會對這一裁決進行上述。該校於去年提出,布羅德研究所的這項專利借鑑了它的研究成果。
最新的裁決意味著這項舉世矚目的專利爭奪戰基本塵埃落定,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鋒的研究團隊保有了CRISPR的關鍵技術專利權。
2月15日,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3名法官作出法庭裁決,認為布羅德研究所在2014年獲得的CRISPR的技術專利權與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交的專利申請是不同專利,前者不受後者專利申請影響。
2012年6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等人首先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在線發表了有關CRISPR技術相關論文,並在此之前1個月率先提交專利申請;而布羅德研究所的張鋒等人後來居上,雖然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晚了一步,但他們首次證明CRISPR技術能應用於人類細胞的基因組,獲得了CRISPR技術的第一個專利。
但Doudna等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在CRISPR技術中涉及的範疇更廣泛,對這項技術的研發具有奠基意義,因此布羅德研究所獲得的專利不應被授予。而張鋒一方則認為,Doudna等人提出的是不同的專利聲明。由此,美國專利商標局2016年決定展開進一步調查,重新評估CRISPR專利歸屬。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5日發表聲明稱,他們將可能繼續上訴。布羅德研究所則表示,法庭裁決確認了兩方申請的專利不同,互不侵權。
其實,基因編輯技術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但相比此前的技術,2012年誕生的CRISPR技術具有成本低、易上手、效率高等優勢,使得對基因的修剪改造「平民化」,因此風靡整個生物學界,它又被形象地稱為「基因剪刀」。
眾所周知,脫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遺傳物質,呈螺旋互繞的雙鏈結構。在DNA鏈條上,一個具有某種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像人們編輯文字那樣修改DNA鏈編碼,由於對DNA鏈有剪斷操作,「基因剪刀」是形象的說法。
操縱基因即可控制生物性狀,「基因剪刀」可能帶來深遠影響。理論上,基因編輯可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可用來「改造」胎兒,讓其不再攜帶家族遺傳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但同時也引發對「定製嬰兒」等倫理問題的擔憂。
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尚未成熟,一些人擔心,基因編輯過程中一旦出現微小錯誤,將可能在人類基因庫中留下長久後果,因而對這項技術充滿恐懼。另一些人則擔心在社會層面引發問題,比如可能對優生造成影響。
不過,多國科學家已開始積極探索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疾病。目前全球最流行的「基因剪刀」是2013年興起的CRISPR-Cas9技術,主要發明者之一是出生在中國石家莊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鋒。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21世紀以來生物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突破。這一技術曾三度入圍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突破,在2015年更被評為年度頭號突破。(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7-02-20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