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基因剪刀」花落布羅德研究所

2020-12-12 科學網
「基因剪刀」花落布羅德研究所
美專利商標局裁定基因編輯技術專利歸屬

 

2016 年12 月,加利福尼亞大學與布羅德研究所的代理律師在3 位法官面前進行了口頭辯論。圖片來源:Dana Verkouteren

本報訊 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日前裁定,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共同創建的布羅德研究所可繼續保有此前獲批的「基因剪刀」CRISPR技術專利—— 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然而加利福尼亞大學表示可能會對這一裁決進行上述。該校於去年提出,布羅德研究所的這項專利借鑑了它的研究成果。

最新的裁決意味著這項舉世矚目的專利爭奪戰基本塵埃落定,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鋒的研究團隊保有了CRISPR的關鍵技術專利權。

2月15日,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3名法官作出法庭裁決,認為布羅德研究所在2014年獲得的CRISPR的技術專利權與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交的專利申請是不同專利,前者不受後者專利申請影響。

2012年6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等人首先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在線發表了有關CRISPR技術相關論文,並在此之前1個月率先提交專利申請;而布羅德研究所的張鋒等人後來居上,雖然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晚了一步,但他們首次證明CRISPR技術能應用於人類細胞的基因組,獲得了CRISPR技術的第一個專利。

但Doudna等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在CRISPR技術中涉及的範疇更廣泛,對這項技術的研發具有奠基意義,因此布羅德研究所獲得的專利不應被授予。而張鋒一方則認為,Doudna等人提出的是不同的專利聲明。由此,美國專利商標局2016年決定展開進一步調查,重新評估CRISPR專利歸屬。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5日發表聲明稱,他們將可能繼續上訴。布羅德研究所則表示,法庭裁決確認了兩方申請的專利不同,互不侵權。

其實,基因編輯技術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但相比此前的技術,2012年誕生的CRISPR技術具有成本低、易上手、效率高等優勢,使得對基因的修剪改造「平民化」,因此風靡整個生物學界,它又被形象地稱為「基因剪刀」。

眾所周知,脫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遺傳物質,呈螺旋互繞的雙鏈結構。在DNA鏈條上,一個具有某種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像人們編輯文字那樣修改DNA鏈編碼,由於對DNA鏈有剪斷操作,「基因剪刀」是形象的說法。

操縱基因即可控制生物性狀,「基因剪刀」可能帶來深遠影響。理論上,基因編輯可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可用來「改造」胎兒,讓其不再攜帶家族遺傳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但同時也引發對「定製嬰兒」等倫理問題的擔憂。

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尚未成熟,一些人擔心,基因編輯過程中一旦出現微小錯誤,將可能在人類基因庫中留下長久後果,因而對這項技術充滿恐懼。另一些人則擔心在社會層面引發問題,比如可能對優生造成影響。

不過,多國科學家已開始積極探索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疾病。目前全球最流行的「基因剪刀」是2013年興起的CRISPR-Cas9技術,主要發明者之一是出生在中國石家莊的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鋒。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21世紀以來生物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突破。這一技術曾三度入圍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突破,在2015年更被評為年度頭號突破。(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7-02-20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研究小組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報告說,當研究人員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時,發現沒有一個基因與之前科學家遇到的相匹配。 在廢水和呼吸系統中搜尋病毒的美國紐約大學的Elodie Ghedin對這種病毒並不感到驚訝。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中國科學家擬完成旋花科所有植物全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8月21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科學家宣布,發起「旋花科植物基因組計劃」,期望在未來5-10年內,測序旋花科所有已知的1608種植物的基因組。   同一天,楊俊作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鵬作為通訊作者之一,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關於旋花科植物紅薯起源之謎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中關於多倍體複雜基因組的分析方法,為「旋花科植物基因組計劃」掃清了一個障礙。
  • 科學網—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
    首屆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研討會
  • 製作麵包 馴化酵母—新聞—科學網
    工業菌株開始發酵更快,但手工製作酵母有更多負責麥芽糖代謝的基因拷貝,這一過程通常發生在發酵過程的後期,有助於使麵團發酵。 「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太平洋西北研究所研究酵母的高級研究員、並未參加這樣研究的Aimee Dudley說,「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知道歷史上人們是如何烘焙麵包的。」
  • 科學家破解陸生植物起源密碼—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已報導基因組的陸生植物及輪藻都屬於多細胞植物,而由於單細胞輪藻基因組、表觀組等信息的缺失,科研人員一直無法了解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及陸生植物的終極起源機制,極大限制了對陸生植物進化的研究,以及通過比較物種進化對核心基因和表觀調控因子的鑑定。 《中國科學報》了解到,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谷曉峰課題組、張芃芃課題組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完成。
  • 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3月1日,《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咖啡資源育種研究團隊、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石濤聯合在植物分子生物學領期刊Plant
  • 什麼是分子剪刀?
    什麼是剪刀?眾所周知,它們是一種常見的工具,沒有它們,幾乎所有的工藝美術課都是不完整的。無論是紙還是皮革,剪刀都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切割工具。但是,分子剪刀呢?信不信由你,沒有分子剪刀,生物技術的整個領域將是不存在。
  • 全球模式菌株庫(GTSB)在廣州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陳衛,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原巡視員王喆,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主持。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的罕見變異檢驗方法STAAR(variant-Set Test for Association using Annotation infoRmation)。
  • 繪製基因組的「谷歌地圖」—新聞—科學網
    新工具幫科學家實現染色體複雜構象可視化
  • 水產新品種「海蠣1號」問世—新聞—科學網
    海蠣1號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審定通過的14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範團隊培育的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   育種團隊在牡蠣基因組重測序和同質化馴養的基礎上,系統評估了我國長牡蠣的群體結構和種質特徵,獲得了一批優異的育種基礎群體。   同時,團隊深入開展經濟性狀認知與遺傳解析工作,闡明了長牡蠣糖原含量的性狀特性,並開發了糖原含量相關的高效分子標記和分子育種模塊。
  • 基因魔剪升級為「瑞士軍刀」?新型基因編輯工具CasX來了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ennifer Doudna作為通訊作者之一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一項最新研究:CasX是細菌和人類細胞中一種有效的基因編輯器。這是時隔7年之後,Doudna再次開發出新型基因編輯工具,或可和此前的Cas9形成有力競爭。
  • 科學網—把「潘多拉魔盒」變成「濟世懸壺」
    2017年底,首個針對LCA2型的基因治療藥物Luxturna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LCA2型是由RPE65基因突變引起的。而Luxturna的基本治療原理,就是通過AAV病毒載體,把正常的RPE65基因遞送到視網膜細胞。2018年3月,美國麻薩諸塞州眼耳專科醫院首次對人類患者進行了商業治療性質的Luxturna藥物注射。當時這位患者支付了85萬美元的治療費用。
  • 專訪|手握「上帝的剪刀」,CRISPR團隊核心成員叢樂談基因編輯
    作為本世紀最具創新力的技術,CRISPR有「上帝的剪刀」之稱,作為將這項技術帶到人類基因世界的青年科學家之一,叢樂對於基因編輯與疾病治療有著獨到且深刻的見解。,實現了基於TALE和CRISPR-Cas9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並揭示了相關技術在基因治療,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潛力。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研究論文6月18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雖然科學家至今尚未分離出任何與同性戀直接相關的基因,但是許多研究表明,男同性戀在他們的母系要比在父系擁有更多的男同性戀親屬。
  • 我國科學家發現VII型毒素/抗毒素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雪團隊與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歐陽松應團隊,合作發現廣泛分布在細菌和古菌中的一大類毒素/抗毒素
  • 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該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從細胞、遺傳和生化層面闡明了GPA5在水稻貯藏蛋白後高爾基體轉運中的關鍵作用,對稻米蛋白品質改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