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教學設計

2020-12-17 中公教師網

《草原放牧》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聆聽《草原放牧》,感悟音樂的表現和創造,逐步激發對學習音樂鑑賞的興趣和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音樂審美觀。

【過程與方法】

對比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兩部作品中發揮的不同藝術作用。

【知識與技能】

學習掌握聆聽音樂的方法,並能哼唱樂曲主題旋律片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作品中所發揮的作用。

【難點】探究音樂要素在不同作品中體現出的不同特點。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響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學會聆聽》節目,我是這期節目的主持人。在我們開始聆聽音樂之前,我想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①大家平時在生活中聽歌嗎?

②通過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麼,可以舉例子說明嗎?

(學生自由舉手發言)

教師進行總結:音樂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播放一段音樂時,我們不只是聽,還要會聽,聽它音樂方面的特點,聽它表達的情感狀態等等。我們可以用音樂來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許我們不是作曲家、音樂家,但每個人可以聽,可以看,可以鑑賞。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鑑賞一首作品,那麼大家從哪些方面進行鑑賞,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些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授

1.回顧音樂要素

音樂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色彩。

音樂的形式要素: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調式、曲式、和聲等等。

一般音樂是通過其形式要素來體現情感和特點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的長短和強弱,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強弱程度。速度是音樂進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賞《草原放牧》

(1)欣賞並回答問題

①哪些音樂要素髮揮了主要作用?(節奏、力度、速度等推動音樂的發展變化。)

②獨奏樂器是什麼?(琵琶)

③音樂情緒是怎樣的?(生機勃勃、活潑的,能想像到美麗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於1972年春。創作這部作品的目的是:嘗試著使用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琵琶為主奏樂器和西洋管弦樂隊結合,來表現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題材。

這部作品是根據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在暴風雪中保護公社羊群的真實故事寫成的。樂曲採用無標題協奏曲與標題交響詩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與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將有情節的敘事性與純音樂的抒情性結合起來,進而形成這部既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強烈時代精神的優秀音樂作品。

(2)分別欣賞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題

學生練習分別打出兩個主題的節奏,再加入旋律線哼唱主題旋律,最後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題情感。通過練習對比分析兩個主題:

①第一主題是根據吳應炬作曲的電影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歌改寫的,著力刻畫「小姐妹」天真、活潑、樂觀、富有朝氣的少年形象以及她們勤勞放牧的生活情景。這一主題經過幾次反覆,通過節奏、配器上的一些改變使音樂趨向熱烈、歡快。

②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另一角度表現了內蒙古人民的現實生活。它好像在對美麗而遼闊的草原進行著如歌似的讚美,又好像在描畫著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內蒙古人民在抒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第二主題是一段頗具內蒙古長調色彩的旋律。

(三)鞏固提高

最後完整欣賞《草原放牧》,學生比較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麼不同。通過比較發現不同風格情緒的作品是通過何種音樂要素體現出來的,並由此發現音樂要素在音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小結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了解如何聆聽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同學們課下可以更多的了解、欣賞《草原放牧》的故事以及相關的音樂片段,並學唱。下節課,老師找同學來進行歌曲的解說。這節課就到這裡,下課!

以上是《草原放牧》教學設計,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備考資料,請查看教師招聘面試備考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jiaoshi688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香格裡拉月光城 於伊拉草原放牧心靈
    生活匆匆忙忙,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放鬆心靈的地方,去感受身邊的一些美好,而遼闊的大草原是最能親近自然、放牧心靈的絕佳之地。,總面積13平方公裡,依拉藏語意為「豹山」,因傳說中依拉草原門戶內北邊坐落的豹山是一座「神山」而得名。
  • 2019年秋部編版語文《草原》優質教學設計(共三個課時)
    教學時間: 三課時教學設計: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二)學習生字、新詞,著重理解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草原教學設計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一)學習課文第1、2段,體會草原靜態的美和主人歡迎客人時的熱烈歡騰場面,加深對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理解。(二)體會文中比喻句的內容及作用。
  • 看顏色、聞味道,正宗的自然放牧草原羊肉這樣辨別!
    (央視財經《消費主張》)冬季是羊肉消費的旺季,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大草原,一隻好羊是怎麼放養出來的?我們又該如何挑選正宗的內蒙古草原羊肉?今年羊肉價格情況如何呢?烏珠穆沁羊錫林浩特市朝克烏拉蘇木查幹淖爾牧民寶力道一家,世代居住在草原,以放牧為生。
  • 相約草原、漫步沙漠、放牧心靈
    內蒙 | 相約草原、漫步沙漠、放牧心靈一說到內蒙古,很多人想到的大概就是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廣闊無垠的大沙漠,策馬奔騰、牛羊成群,還有豪邁的蒙古人民。然而如此溫柔的內蒙古你有見過嗎?森林公園總面積41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5.2%。
  • 暮色中,草原和天空一樣遼闊,故鄉放牧的長調悠揚
    圖/尼瑪文/孫英傑【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暮色漸漸濃了鄉愁,長生天從指縫裡露出絲絲金色,宛如母親的,灑滿了草原,如盛開的金色蓮花,神秘高貴。馬群從天際而來,鼻息劃破溼潤的空氣,鬢髮與草葉一起搖擺,蹄音回落,激昂的長調四處流淌,草原安詳而陶醉。天空下的草原和天空一樣遼闊,馬群奔跑時的煙霧回到出生的地方,在神的懷裡呢喃細語,打探人世的深淺與悲歡,透露牧人的生機。
  •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稱為轉場。生活在新疆廣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場的牧民們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節利用不同高度草場的遷徙遊牧方式。材料二 天山自然帶示意圖(圖甲)和天山冬夏牧場轉場示意圖(圖乙)。(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帶的差異。
  • 手機上放牧 內蒙古「新牧民」的現代生活
    騎著摩託車放牧,在頭羊、頭馬身上放置定位器,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新一代的年輕牧民,顛覆了傳統的「人不離羊」的放牧方式,通過手機和網絡實現「雲放牧」。如今,回到內蒙古呼倫貝爾牧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大都念過大學,有的也曾在外地工作過。
  • 網購網課「雲放牧」牧區牧人「潮生活」
    盛夏,新巴爾虎右旗草原。草原蒼綠,天空幽藍,視野鋪展到天地吻合處。八月是這片草原最美麗的季節,也最讓人心曠神怡。翠綠草叢在微風中搖曳,是那麼婀娜,充滿了動感。碧水映著藍天,藍天襯著碧水,那種天連水來水連天的畫面,宛如在仙境中遨遊,自在、奔放……溪流淙淙,天光雲影間,駿馬奔騰而過,颯沓如流星。彎曲的河流、天空中飄動的雲朵與草地間的牛羊和馬群構成一幅夏日美麗畫卷。
  • 草原自然公園建設促進保護利用協調發展
    作為本次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研討會的主持人和特邀發言人,筆者作了題為《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的草原自然公園放牧系統單元構建》的報告。草原自然公園是指具有較為典型的草原生態系統特徵、有較高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價值,以保護草原生態和合理科學利用草原資源為主要目的,開展生態保護、生態旅遊、科研監測和文化宣傳等活動的特定區域。
  • 教學設計案例:告訴你教學設計題得高分的秘訣
    (12 分)(3)設計針對生字「枯」的寫字指導過程。(18 分)26.【參考答案】:(1)此詩通過對草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2)教學目標:①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認識離、歲、枯、榮、野、燒等6個生字,正確書寫離、枯、榮等3個生字,理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叉生」的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草原生態建設新思路
    按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典型草原生態系統主要功能群相互關係及服務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的設計和安排,我們於6月24日-7月2日對內蒙古主要草原類型進行了考察選點工作,主要考察了錫林浩特市嘎松山草甸草原、羊草草原和大針茅草原;西烏珠穆沁旗的草甸草原和克氏針茅草原;東烏珠穆沁旗的典型草原(羊草和大針茅草原
  • 草原夏令營:放牧、摔跤、捉鼴鼠,騎矮馬;還能參觀化石谷、破拆化石!
    特色:烏蘭布統草原位於內蒙古,曾是清朝皇家木蘭圍場,歐式高地草原風光別具特色。景區自然旅遊資源以草原、湖泊、沙地、溼地、林地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動物為輔,而且大多保存完好。《還珠格格》《康熙王朝》《漢武大帝》等多部影視劇曾經在這裡拍攝。
  • 「知青往事」放牧的日子
    就這樣,我開始了放牧的生活。,今天真的輪到我放牧的時候才感到有那麼多的苦澀。  這時我才感到看似很瀟灑的放牧並不輕鬆。放牧的我神經高度緊張,生怕哪匹馬有個閃失,也怕自己有個閃失無法自救。  一天,我正在聚精會神地關注著我的馬群,突然,在我放牧的正北方向隱約發現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龐大馬群,我定睛望去,在這群馬的不遠處還有兩個簡易的蒙古包,我猜想一定是遊牧的蒙古族牧民來到了這裡,於是總是好奇地向那個方向張望,在百裡不見人煙的草原看到另一群放牧的,這給我的放牧生活增添了幾分生氣,也有一種一旦發生意外即刻會找到救星的安慰感。
  • 《手工書設計》教學設計
    手工書設計·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了解手工書的多種表現形式。2.欣賞手工書的實物並簡要的分析,把握設計要點,掌握手工書的製作技法。3.激發美術學習興趣,養成讀書、愛書的好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初步掌握手工書的製作方法。
  • 《草原》教學中,教師要孩子能深刻理解文中的意境
    文章的語言凝練而優美,意境深遠,但在實際教學中,對於大多數沒有去過草原的十多歲的孩子而言,要他們能深刻理解並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再現文中的意境,的確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課文第一部分時,教學的思路著重體現在憑藉語言文字,以「讀」為基本途徑,師生共同進入美的情境,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抒發,讀中享受審美愉悅,力求體現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融合。課文的第二部分體現的是一種情美。透過主人的熱情好客,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蒙古族人民那自然淳樸、深厚濃鬱的民族風情。
  • 草原放飛自我
    還有就是廣闊的大草原。草原一想到就會腦海裡出現牛羊成群,天上飛著雄鷹的畫面。我想在草原上化作神鷹翱翔在天空可以鳥瞰整個大草原。這樣可以免去我在大草原上的跑,就可以欣賞草原美景。 我想化作草原上的牛羊,可以享受這美好環境帶來的鮮嫩可口的野草。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好,上天把雨送過來,滋潤著草地,使它們茁壯成長。給牛羊帶來豐厚的禮物。吃飽之後在草地上悠閒的散步,無憂無慮呼吸著帶著青草香氣的新鮮空氣。
  • 美國和澳大利亞如何管理草原資源?
    其他放牧地,包括放牧的林地、放牧的農田,牧草和原生/規劃牧場,約佔美國總放牧地面積的17%,為64.75萬平方公裡。        美國草原產權形式        美國的草原包括國家(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所有和私人所有兩種所有權形式,管理形式也不相同。
  • 揭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的神秘面紗
    調研了解到,對創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一些地方存在不少顧慮,包括是否允許放牧,對生態旅遊、草業及其他生態產品的相關限定。這直接影響到地方建設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的積極性。草原自然公園是指具有較為典型的草原生態系統特徵、有較高的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價值,以生態保護和草原科學利用示範為主要目的,兼具生態旅遊、科研監測、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區域。
  • 小學語文《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學會「巒、翡翠」等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小組討論,圈點勾畫等,分析桂林山水的特點,體會桂林美景。3.體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分析桂林山水的特點,體會桂林美景。
  • 體育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教學
    一、基本概念題1、體育教學設計: 體育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體育教學的問題,確定體育教學目標,建立解決體育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法,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體育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體育教育學為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