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式手臂動作的兩個關鍵點,打開腋窩與拉長身體

2020-12-23 從不一樣開始

本文由作者JoneeySir原創,在百家號「從不一樣開始」首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自由式的手臂划水動作經過不斷的細節改進,已經與五十年前的划水動作有了明顯差別,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高肘」姿態與動作大受歡迎,從抱水、划水到移臂都有「高肘」的用場。

高抱抱水產生了EVF技術,高肘划水引發了對劃距與劃頻關係平衡的考慮,高肘移臂則充分考慮了移臂動作對身體姿態和平衡性的有利影響。

但是,高肘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直臂划水有它的優勢,特別是在短距離衝刺遊泳上,高肘仍然處於劣勢,劃距與劃頻之間的平衡與側重幾乎取決於遊泳距離,相關研究依然在繼續。同樣的,移臂動作分為高肘移臂、直臂掄臂、混合高肘與掄臂優點的高肘(曲肘)掄臂方式。

那麼,在不考慮高肘與直臂兩種方式的差別的情況下,手臂划水動作到底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或者說兩種方式下有什麼共同的動作要求?這些正是遊泳練習時應當注意的關鍵點。

1、高肘更自在?直臂爽快?

理論是理論,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但實踐比理論更靈活,由此才有了實踐檢驗理論,而不是相反。比如:高肘對於有的泳者來說,不但感到不舒服,還容易受傷,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味地要求高肘就不是合理的選擇。

一般而言,高肘划水時肩膀所受壓力小,劃距較長,適合中長距離遊泳,但也有短距離衝刺選手採用它,不過是與特定的換氣技術相互配合;凡事都有例外,雖說直臂划水更適合短距離衝刺,但仍有選手在橫渡中使用直臂划水。

因此,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以身體發力時更舒適為前提,練習時可以兩種方式都嘗試下,相互印證之下,可以加深對不同動作方式的理解。

2、手臂動作的共同要求

手臂動作的改進主要有三點:一是維持身體姿態平衡,減少划水與移臂動作對身體姿態的影響;二是提高抱水與划水效果,在延長劃距與提高劃頻之間找到最優策略;三是降低身體受傷的風險,更有利於肌肉發力。

所以,自由式的手臂動作共同要求有三點:首先要拉長身體,手臂入水並進一步前伸是必須的,在不影響身體平衡的前提下,手臂入水後應水平前伸,而不是向下前伸;其次手臂抱水要穩,不能急於發力推水,推水時要有「一直推」的感覺,而不是「推一下「的感覺;最後手臂移臂時要避免身體姿態上下起伏,更不能影響到換氣。

例如:全浸遊泳教學中要求的向前下方入水前伸,要正確理解那是為了下半身上浮並避免初學者抱水時壓水而設計的動作,理解了動作初衷,就不至於教條的執行。還有全浸遊泳教學中要求的寬軌與過耳洞的要求,則是為了初學者更容易理解重力轉移與核心部位作用而設計的。

3、

3、最為關鍵的是打開腋窩與拉長身體

無論哪種自由式風格,多長的遊泳距離和多樣的遊泳策略,手臂動作最重要的是打開腋窩與拉長身體。具體來說,無論是高肘移臂還是直臂掄臂移臂,無論是肩驅還是髖驅,自由式遊進時手臂的腋窩應當充分打開,即站在泳者側方的人可以明確看到泳者腋窩。

有的泳者認為腋窩打不開,是手臂或是肩膀柔韌性不夠的原因,事實上,只有一個原因,身體側轉不到位導致手臂抬不起來。

自由式遊進時要有身體拉長變細的感覺,而不是變得粗壯寬大的感覺,始終有一隻手臂前伸拉長身體,前伸手臂與划水手臂在划水完成後的瞬間要有明顯的伸展拉長的感覺。另外,兩條腿打水時最多與肩膀同寬,而不是變成八字分開,在二次腿打水時更應注意到這一點。

相關焦點

  • 伸展肩膀是為了拉長身形,用手臂遠不如用臀部更有效
    初學自由式時,會覺得手臂划水給力就一定遊得快,打腿練就鞭腿就一定遊得快,再要提升速度就只能依靠改善划水和鞭腿細節了,這些都對,但這些都屬於使用蠻勁的層次,要進一步提高遊泳速度就得從整體遊進的角度去思考改進的方法。
  • 全浸自由式理念解讀,解析遊泳動作與發力的要點
    全浸自由式的遊進過程可以用三個字概括:鑽、轉、推。其實,自由式的遊進過程也可以用這三個字來概括,不過由於兩者的力量運用技巧和目標追求不同,在具體的遊泳動作上,動作發力與順序並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說區別不小。
  • 全浸自由式身體側轉動作詳細分析
    找水感有大用處,自由式輕鬆愜意關鍵是找準身體平衡點一文中的方法,熟練地找到身體平衡點後,可以接著練習本篇中所提到的練習。2、掌握身體側轉後支持點平趴在水中時,找準平衡點後,身體是不容易下沉的,隨著對放鬆身體和水感的提升,可以漂浮在水中較長時間不下沉。可以想到,身體側轉後與平趴有很大不同。
  • 自由式時身體起伏,左右晃動是什麼原因?
    因為手臂左右用力也不均勻,所以也會出現身體左右晃動的現象。而且這樣遊會有很大阻力,遊起來會很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划水的時候,手入水的位置超過了身體的中線,這也是自由式初學者常見的之一。這在遊的時候會造成身體扭曲,會有左右晃動的非常厲害感覺。其實有些自由式的老司機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是身體晃動沒有下圖演示那麼誇張。
  • 理解自由式的三條線,對自由式身體側轉的詳細分析
    如果說自由式轉肩是為了划水動作順暢的話,那麼轉體是為了整個遊進過程更加順暢。如果沒有身體側轉,不過是在用四肢遊泳,有了身體側轉,遊泳才成為全身肌肉共同參與的運動 。核心力量是人類一切運動的根本,所有的運動技巧都基於有效地運用核心力量,遊泳也不例外。
  • 三個方式改變你自由式時身體的顫動
    很多人認為手臂的劃頻是自由式提速的關鍵,但是打腿對速度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國外媒體「體育雜誌」研究顯示,自由式打腿佔據遊泳速度的59%—82%(大小取決於頻率)。數據非常的驚人,通過這些數據我認為強大的雙腿對於完成比賽是至關重要的,當你的手臂肌肉力量開始衰竭的時候,就更加需要你腿部強勁的動力了,我們看到孫楊在遊自由式時候前邊腿部動作總是保持很少的頻率,到最後衝刺階段都是在玩命的打腿。
  • 好的自由式技術所涵蓋的基本要素,以及身體的動作是怎樣的?
    遊泳就是將身體各部分完美動作協調的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流暢、從容又高效的自由式範式。那麼好的自由式技術所涵蓋的基本要素,以及身體位置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你學習遊泳是變成以前所羨慕的那些從身邊輕快地穿行而過的遊手:一個標準的自由式遊手,而非大水花製造者。
  • 自由式比蛙泳難學嗎?掌握了這幾點,你也可以很快學會自由式
    一、蛙泳和自由式的區別在哪裡?1、蛙泳蛙泳,顧名思義,是一種模仿青蛙遊泳動作的遊泳姿勢。就是身體俯臥在水面上,兩個手臂同時在胸前對稱向外、向下、向後划水、抱水,雙腿同時收腿、伸直蹬夾水的泳姿。因為划水、蹬腿的動作酷似青蛙在水中遊進,所以稱為「蛙泳」。
  • 自由式就是鑽水圈,三個微小的遊泳動作有大作用
    馬戲團裡「鑽火圈」的節目給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學習自由式到一定階段時,突然意識到,原來自由式遊進過程就是在不斷的「鑽水圈」。鑽水圈有三個原則:一是快,二是平滑,三是交替迅速。對於自由式來說,就是三點:四肢配合要協調,發揮最大推進力;二是過程要自然順暢,有節奏感;三是側滾切換要乾淨利落。對於自由式初學者來說,難點在於手臂划水和腿部打水的配合時機。在這個點上的錯誤實在太多了,因為這些錯誤大都會引起一個問題:上下半身相互掣肘,要麼划水作用被打水作用抵消,要麼打水效果被划水破壞。以下分享一些動作要領,可以幫助初學者減少相互影響的錯誤。
  • 簡單易學是對仰泳的最大誤解,初學典型錯誤動作
    自由式與仰泳的動作要點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身體平趴和躺下對於肢體關節與運動能力影響很大,這種差別是理解自由式與仰泳動作要點的基礎。與自由式相似,仰泳的手臂推水動作仍然是大臂與小臂呈夾角,與身體形成一個「三角面」,產生「框住水」的效果,整個動作過程不斷加速後推,因此,大臂與小臂的夾角不能過大,會大大減弱推水力量,臂展也會帶來額外的正面水阻。
  • 自由式划水抓水訓練:時機與身體的延伸有關係
    自由式的抓水技術訓練,會比較適合「已經有辦法進行長距離遊泳」的愛好者;不過,對於遊泳剛上手的朋友,自由式划水抓水的時間點和身體的動作延伸,也是往後非常重要的一個練習動作。可以試著將下面說明的動作先行了解,在往後變成每次練習遊泳時候的一個重點項目。
  • 初學自由式七定律?全浸自由式與競技自由式技術上的差異
    自由式技巧自由式難度有點高,但不會削弱一些人的學習興趣。自由呢?如何快速自由式?你還是繼續往下看吧。手臂入水時,手指併攏,手掌向下,肘關節略高於手,手臂斜插入水中。整個手臂進入水中的順序是手、前臂和上臂。水的入口在肩膀上。不宜注意入水點過寬或過窄,因為過寬不利於保水,而過窄會損害身體的流線。持水臂入水後,前後移動方伸展,待手臂完全伸直靜止後,再將前臂稍微向外旋轉,將手掌轉到右下方,然後彎曲手腕,向內上方移動,使上臂與水平面成30°左右的角度,肘部彎曲約150度,保水結束。
  • 學會2點,輕鬆遊好2次腿自由式技術
    愛好者們在遊長距離自由式的時候多數都是選擇2次腿進行遊進(包括全浸自由式),那麼要想用2次拍的節奏遊自由式,手腳(打腿和手臂的划水)的時機和姿勢變得尤為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關於打腿和手臂的划水的時機及姿勢吧,希望可以幫助到正在學習遊泳的愛好者們。
  • 中遊體育:全浸自由式為什麼速度效率都不及競技自由式
    全浸自由式在使用前交叉的時候是在一手前伸時另一隻移臂手在空中移動到頭部位置時前伸手才開始抓水,這點在全浸的一個陸上模仿練習中特別明顯。這樣的前交叉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非常省力,因為劃頻特別慢,一手在前伸時另一隻手在空中可以很慢的向前移動。但是同樣,它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划水手臂出水前移時與前伸手臂同時失去推進力,此時遊速會驟降。
  • 抱水是自由式的關鍵,那怎麼才能抱到水?
    抱水是自由式的關鍵,那怎麼才能抱到水? 原標題:抱水是自由式的關鍵,那怎麼才能抱到水?
  • 自學全浸自由式四大練習,提升遊泳平衡能力
    傳統自由式的教學與全浸自由式教學有很大區別,前者注重四肢動作和配合,後者強調身體平衡和重力轉移。個人認為,對於自學遊泳的泳者來說,以全浸為主,以傳統為輔可能是更好的學習方式。具體來說,通過全浸的練習體系,讓身體的水感與平衡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對於身體整體遊泳有感性認識,然後,再學習傳統自由式的划水與打腿技術,這樣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來調整不同的遊泳策略。這樣以來,自由式的目標就簡單明了,想省力高效,就偏全浸一些;想比拼速度,就偏傳統一些。
  • 決定自由式划水效果的關鍵,再談對錨定概念的理解
    眾所周知,手臂划水為自由式遊進提供了9成以上的推進力,因此,錨定概念實在是非常重要,有沒有錨定的意識直接確定了划水的效果。首先錨定是一個概念,是一種意識,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動作,其次錨定是自由式遊進理論中的概念,不是全浸自由式所特有的概念,最後,錨定不是抱水,也不是推水,而是連接抱水與推水的一個關鍵的環節。如果仍有迷惑,請繼續看下去。
  • 94歲學會自由式輕鬆長遊,談談學習全浸自由式的關鍵和前提
    1、學習自由式的新方式——全浸理念在幾種主流泳姿中,最棒的泳姿可能就是自由式了,一旦掌握了自由式的技巧,遊起來很容易,即使四肢一動不動,照樣可以漂著,從這點來說,自由式比其他泳姿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有的泳者可能會說仰泳不是也可以漂麼?
  • 中遊體育:全浸自由式與競技自由式技術上的差異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看過很多TI大師的自由式劃次視頻,他們的前交叉是在移臂手移到前1/4象限時,划水手才開始抱水動作,這種前交叉有一個弊端就是,一手前伸時,移臂手會在空中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向前移臂,在這個階段,身體是沒有任何推進力參與進來的,掉速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