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JoneeySir原創,在百家號「從不一樣開始」首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自由式的手臂划水動作經過不斷的細節改進,已經與五十年前的划水動作有了明顯差別,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高肘」姿態與動作大受歡迎,從抱水、划水到移臂都有「高肘」的用場。
高抱抱水產生了EVF技術,高肘划水引發了對劃距與劃頻關係平衡的考慮,高肘移臂則充分考慮了移臂動作對身體姿態和平衡性的有利影響。
但是,高肘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直臂划水有它的優勢,特別是在短距離衝刺遊泳上,高肘仍然處於劣勢,劃距與劃頻之間的平衡與側重幾乎取決於遊泳距離,相關研究依然在繼續。同樣的,移臂動作分為高肘移臂、直臂掄臂、混合高肘與掄臂優點的高肘(曲肘)掄臂方式。
那麼,在不考慮高肘與直臂兩種方式的差別的情況下,手臂划水動作到底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或者說兩種方式下有什麼共同的動作要求?這些正是遊泳練習時應當注意的關鍵點。
1、高肘更自在?直臂爽快?
理論是理論,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但實踐比理論更靈活,由此才有了實踐檢驗理論,而不是相反。比如:高肘對於有的泳者來說,不但感到不舒服,還容易受傷,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味地要求高肘就不是合理的選擇。
一般而言,高肘划水時肩膀所受壓力小,劃距較長,適合中長距離遊泳,但也有短距離衝刺選手採用它,不過是與特定的換氣技術相互配合;凡事都有例外,雖說直臂划水更適合短距離衝刺,但仍有選手在橫渡中使用直臂划水。
因此,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以身體發力時更舒適為前提,練習時可以兩種方式都嘗試下,相互印證之下,可以加深對不同動作方式的理解。
2、手臂動作的共同要求
手臂動作的改進主要有三點:一是維持身體姿態平衡,減少划水與移臂動作對身體姿態的影響;二是提高抱水與划水效果,在延長劃距與提高劃頻之間找到最優策略;三是降低身體受傷的風險,更有利於肌肉發力。
所以,自由式的手臂動作共同要求有三點:首先要拉長身體,手臂入水並進一步前伸是必須的,在不影響身體平衡的前提下,手臂入水後應水平前伸,而不是向下前伸;其次手臂抱水要穩,不能急於發力推水,推水時要有「一直推」的感覺,而不是「推一下「的感覺;最後手臂移臂時要避免身體姿態上下起伏,更不能影響到換氣。
例如:全浸遊泳教學中要求的向前下方入水前伸,要正確理解那是為了下半身上浮並避免初學者抱水時壓水而設計的動作,理解了動作初衷,就不至於教條的執行。還有全浸遊泳教學中要求的寬軌與過耳洞的要求,則是為了初學者更容易理解重力轉移與核心部位作用而設計的。
3、最為關鍵的是打開腋窩與拉長身體
無論哪種自由式風格,多長的遊泳距離和多樣的遊泳策略,手臂動作最重要的是打開腋窩與拉長身體。具體來說,無論是高肘移臂還是直臂掄臂移臂,無論是肩驅還是髖驅,自由式遊進時手臂的腋窩應當充分打開,即站在泳者側方的人可以明確看到泳者腋窩。
有的泳者認為腋窩打不開,是手臂或是肩膀柔韌性不夠的原因,事實上,只有一個原因,身體側轉不到位導致手臂抬不起來。
自由式遊進時要有身體拉長變細的感覺,而不是變得粗壯寬大的感覺,始終有一隻手臂前伸拉長身體,前伸手臂與划水手臂在划水完成後的瞬間要有明顯的伸展拉長的感覺。另外,兩條腿打水時最多與肩膀同寬,而不是變成八字分開,在二次腿打水時更應注意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