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購套路促銷引發糾紛呈四大新特徵
隨著網購成為重要的消費方式,不少商家以促銷套路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2018年以來,洪澤法院共受理網購消費糾紛案件24件,經調研發現,此類糾紛主要呈現四個特徵。
一是直播帶貨易暗藏風險隱患。直播電商平臺藉助疫情後出現的產業領域「雲復工」、消費者「雲購物」,將線下的虛假宣傳、銷售「三無」、無售後保障等搬到線上,且難以查詢到帶貨商家證照信息,為索賠製造了障礙。如在劉某策訴杭州某電子商務公司一案中,原告在被告網絡直播間所購買的玉石,經鑑定並非高價籽玉,其十倍賠償要求也被被告拒絕。
二是優惠促銷易誘導消費選擇。發放購物紅包是電商吸粉、提升銷量的慣用手段,水分多、噱頭大,且使用門檻從時間、商品種類、消費數額等方面層層設限,耗費消費者時間、精力,卻又難以享受到優惠。如有消費者參加某網購平臺搶紅包活動,搶到手的900多個紅包實際優惠金額累計不足10元。
三是壘高訂單易觸發群體糾紛。部分商家出於衝擊銷量、推廣產品、收集消費者信息等目的,虛標庫存或打出秒殺、競拍等低價套路促銷活動,在獲得訂單後往往採取遲延發貨迫使取消訂單、以各種藉口單方面強制「砍單」,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糾紛。有的商家以「訂單異常」「商品缺貨」「操作失誤」「系統錯誤」等單方面強制「砍單」,進而引發了群體性消費糾紛。如某網店促銷的收納箱以「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為由要求消費者自行取消訂單,卻沒有說明具體質量問題,也無法提供相關證明,引發投訴65件。
四是弄虛作假易掩蓋質量瑕疵。消費者無法直接見到商品,信息不對稱,少部分商家通過發布大量虛假宣傳、虛假好評、「刷單」等方式,表面是讓利消費者,實則清庫存,甚至藉助低價來推銷其劣質商品,消費者一旦禁不住誘惑就很容易上當受騙,引發消費糾紛。如淮安中院審理的石某、李某銷售假冒醫用口罩案件,所銷售口罩並無防護功能,為不合格一次性醫用口罩。這是該市法院判決的首起疫情防控期間侵犯智慧財產權的銷售假冒醫用口罩犯罪案件。
(文章來源:江蘇經濟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