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畢節市大方縣綠塘鄉魔芋產業辦公室,記者見到4個形如圓南瓜、單個淨重均5公斤以上的大魔芋,其中最大一個達6.95公斤。
據大方縣綠塘鄉副鄉長陳立國介紹,存放在該鄉魔芋產業辦公室的4個大魔芋,都是本鄉豐產二村和牛場村群眾三四個月前送來的「寶貝」,當時最大的一個重達8.5公斤,經過幾個月縮水減輕了近1.5公斤。
「我們綠塘鄉氣候環境和土壤肥力條件比較適合魔芋生長,村民歷來有零星分散種植魔芋的習慣,所以看到這幾個大傢伙根本不足為奇。」陳立國風趣地說。陳立國告訴筆者,據送來最大一個「魔芋王」的村民介紹,這株大魔芋原本生在土坎上,後來因土坎垮塌,魔芋就墜在底窪處,剛好周圍肥力全部集中供其生長,幾年時間就長成這個巨型魔芋。
「我們在產業辦展出大魔芋,是向群眾證明綠塘鄉具備發展魔芋產業的基礎和自然條件。只要種得多,長出大魔芋的機會自然就大,發展魔芋產業,綠塘大有可為。」陳立國作為分管副鄉長和魔芋產業辦公室負責人,說出了心裡話。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魔芋產業,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畢節市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各縣(區)因地制宜選擇產業時,把魔芋作為特色支柱產業之一。2019年3月開始,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作為魔芋生產加工企業,在大方縣綠塘鄉以每畝每年400至600元的標準,按10年期一次性流轉土地1200畝建魔芋種植基地,讓當地群眾既有土地流轉費收入,又可獲得務工報酬。基地負責人鄭晴表示,該基地從建立至今,公司已支付群眾務工工資近50萬元。
在企業領辦建設魔芋示範基地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大方縣綠塘鄉還專門成立魔芋產業辦公室主抓主推魔芋產業。毗鄰大方鼎新、小屯等鄉借鑑綠塘鄉融資貸款籌措一批、龍頭企業自籌一批、第三方企業入股一批、產業扶貧資金解決一批「四個一批」有效的資金籌措經驗,累計籌集魔芋產業發展資金近億元,從根本上解決了魔芋種植前期投入成本較大的問題。同時,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等模式,採取村黨支部(合作社)以投資魔芋種子和肥料,群眾以流轉費和勞動用工折資入股,收益後全額支付成本,剩餘利潤均按50%比例分成,有效調動群眾參與魔芋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目前僅畢節市大方縣綠塘、鼎新、小屯等鄉規劃發展魔芋近2萬畝,已完成種植1萬餘畝。
依託穩定的訂單是實現產業持續的關鍵。據悉,畢節市大方縣目前發展的魔芋產業,絕大部分均與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籤訂收購合同,鮮魔芋以每公斤5元的保底價收購。據綠塘鄉牛場村示範基地生產管理者,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晴介紹,目前公司魔芋精粉生產線已實現飽和生產,每天可生產三四噸魔芋精粉,需要鮮魔芋50多噸。「目前,僅靠省內生產的鮮魔芋已遠遠滿足不了生產需求,還需從雲南和四川等省外採購。」鄭晴說。
魔芋產品供不應求的市場前景,讓魔芋生產加工企業看到市場潛力和發展希望。作為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管理者之一,這些天,鄭晴帶領工人「兩頭忙」,不僅為他們提供口罩、還要測量體溫,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白天搶抓農時組織務工群眾在魔芋基地採挖播種,晚上還要組織車間工人生產加工魔芋精粉供應商家。因該公司生產的魔芋精粉粘度較高、質量好,市場供不應求。
畢節市大方縣部分鄉鎮發展魔芋產業的強勁勢頭僅是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如火如荼的一個縮影。當前,正是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關鍵時期,全市各專業合作社、魔芋生產加工企業和芋農搶抓農時發展魔芋產業,千方百計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目前,魔芋產業已成為畢節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支柱產業之一,據估算,畢節市今年計劃發展魔芋10萬畝,採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和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抓點做樣建立魔芋示範種植基地。魔芋從昔日分散種植的「小產業」 向集中化、科學化、規範化發展的「大產業」轉變。
劉瑾 鄒濤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閔建華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