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魔芋種植正成為群眾增收新亮點

2020-12-25 天眼新聞

2月26日,在畢節市大方縣綠塘鄉魔芋產業辦公室,記者見到4個形如圓南瓜、單個淨重均5公斤以上的大魔芋,其中最大一個達6.95公斤。

據大方縣綠塘鄉副鄉長陳立國介紹,存放在該鄉魔芋產業辦公室的4個大魔芋,都是本鄉豐產二村和牛場村群眾三四個月前送來的「寶貝」,當時最大的一個重達8.5公斤,經過幾個月縮水減輕了近1.5公斤。

「我們綠塘鄉氣候環境和土壤肥力條件比較適合魔芋生長,村民歷來有零星分散種植魔芋的習慣,所以看到這幾個大傢伙根本不足為奇。」陳立國風趣地說。陳立國告訴筆者,據送來最大一個「魔芋王」的村民介紹,這株大魔芋原本生在土坎上,後來因土坎垮塌,魔芋就墜在底窪處,剛好周圍肥力全部集中供其生長,幾年時間就長成這個巨型魔芋。

「我們在產業辦展出大魔芋,是向群眾證明綠塘鄉具備發展魔芋產業的基礎和自然條件。只要種得多,長出大魔芋的機會自然就大,發展魔芋產業,綠塘大有可為。」陳立國作為分管副鄉長和魔芋產業辦公室負責人,說出了心裡話。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魔芋產業,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畢節市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各縣(區)因地制宜選擇產業時,把魔芋作為特色支柱產業之一。2019年3月開始,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作為魔芋生產加工企業,在大方縣綠塘鄉以每畝每年400至600元的標準,按10年期一次性流轉土地1200畝建魔芋種植基地,讓當地群眾既有土地流轉費收入,又可獲得務工報酬。基地負責人鄭晴表示,該基地從建立至今,公司已支付群眾務工工資近50萬元。

在企業領辦建設魔芋示範基地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大方縣綠塘鄉還專門成立魔芋產業辦公室主抓主推魔芋產業。毗鄰大方鼎新、小屯等鄉借鑑綠塘鄉融資貸款籌措一批、龍頭企業自籌一批、第三方企業入股一批、產業扶貧資金解決一批「四個一批」有效的資金籌措經驗,累計籌集魔芋產業發展資金近億元,從根本上解決了魔芋種植前期投入成本較大的問題。同時,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等模式,採取村黨支部(合作社)以投資魔芋種子和肥料,群眾以流轉費和勞動用工折資入股,收益後全額支付成本,剩餘利潤均按50%比例分成,有效調動群眾參與魔芋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目前僅畢節市大方縣綠塘、鼎新、小屯等鄉規劃發展魔芋近2萬畝,已完成種植1萬餘畝。

依託穩定的訂單是實現產業持續的關鍵。據悉,畢節市大方縣目前發展的魔芋產業,絕大部分均與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籤訂收購合同,鮮魔芋以每公斤5元的保底價收購。據綠塘鄉牛場村示範基地生產管理者,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晴介紹,目前公司魔芋精粉生產線已實現飽和生產,每天可生產三四噸魔芋精粉,需要鮮魔芋50多噸。「目前,僅靠省內生產的鮮魔芋已遠遠滿足不了生產需求,還需從雲南和四川等省外採購。」鄭晴說。

魔芋產品供不應求的市場前景,讓魔芋生產加工企業看到市場潛力和發展希望。作為貴州大方蘆苼妹食品有限公司管理者之一,這些天,鄭晴帶領工人「兩頭忙」,不僅為他們提供口罩、還要測量體溫,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白天搶抓農時組織務工群眾在魔芋基地採挖播種,晚上還要組織車間工人生產加工魔芋精粉供應商家。因該公司生產的魔芋精粉粘度較高、質量好,市場供不應求。

畢節市大方縣部分鄉鎮發展魔芋產業的強勁勢頭僅是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如火如荼的一個縮影。當前,正是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關鍵時期,全市各專業合作社、魔芋生產加工企業和芋農搶抓農時發展魔芋產業,千方百計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目前,魔芋產業已成為畢節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支柱產業之一,據估算,畢節市今年計劃發展魔芋10萬畝,採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和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抓點做樣建立魔芋示範種植基地。魔芋從昔日分散種植的「小產業」 向集中化、科學化、規範化發展的「大產業」轉變。

劉瑾  鄒濤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閔建華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

相關焦點

  • 羅平馬街鎮:高山魔芋種植忙 農民辛勤促增收
    很多群眾正在地裡忙碌著,一打聽才知道他們正在種植魔芋。目前是魔芋種植的最佳時節,木沙河村的群眾搶抓有利時機,家家戶戶在忙著精細翻耕、施肥,播下魔芋種子。近年來,馬街鎮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把發展高山魔芋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魔芋種植戶逐漸增多。據統計,目前種植戶數達4000餘戶,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
  • 麻乍鎮:2萬畝魔芋獲豐收 群眾增收笑開顏
    時下麻乍鎮2萬餘畝優質魔芋獲豐收村民們正搶抓時令忙著採挖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務工群眾正在採收魔芋▲晾曬魔芋在鼎誠魔芋科技有限公司3450畝魔芋示範基地內數百名群眾採挖  裝框  晾曬一派繁忙的景象經專家測產該公司基地內
  • 定西岷縣:特色種養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原標題:岷縣:特色種養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中國甘肅網7月17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白文科) 日前,在岷縣方正草業公司奔直寺優質飼草繁育基地,工人們正在忙著將收割晾曬好的毛尾草加工成可供牛羊食用的優質飼料
  • 雲南景谷: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魔芋產業助農脫貧增收近年來,雲南景谷縣依託景谷興邁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村委+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模式,產業化發展魔芋,魔芋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可見。
  • 大方縣綠塘鄉:種植萬畝魔芋 掀起「產業革命」
    春風迎面,農事催人,大方縣綠塘鄉萬畝魔芋種植已近尾聲。走在大方縣綠塘鄉高潮村周家寨組鄉村公路上,地膜一片連著一片,記者走進了解得知裡邊種植的是魔芋,眼前的500畝,只是綠塘萬畝魔芋種植的一角。地膜覆蓋著的地壟上,一株株套種的李樹已經開花,在還未種植魔芋的地裡,群眾正在搶抓時機進行種植。
  • 鎮遠縣尚寨鄉:「活」種小魔芋 增收「錢」景廣
    凜冬已至,土地和天氣都「沉靜」了下來,但在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律令村魔芋種植基地裡卻是一派繁忙景象,使寒冬變得火熱了起來。 尚寨鄉魔芋種植基地是由該鄉致富帶頭人林茂雲經過多次市場考察及調研後進行的種植試點,探索發展新特農業產業,示範帶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 高臺:特色養殖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高臺縣農民群眾創新思路,發展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特色養殖產業,拓寬了增收致富路。今年,新壩鎮西大村依託良好的養殖環境和群眾豐富的養殖經驗,投資800萬元新建成了祁連養殖場發展大規模養殖,目前,已有4戶農戶入駐,犛牛存欄量達到了500多頭,一座座養殖棚圈,一頭頭肥碩的犛牛,承載了西大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 吹響春耕生產號角 六盤水7100畝魔芋播種正當時
    近段時日以來,六盤水多地有序組織群眾,搶抓農時種植魔芋,預計今年全市將種植魔芋約7100畝。「種植魔芋第一步是放線,線一定要放直,便於蓋膜;第二步是施肥,一定要把它施足,施完肥後大家一定要注意,魔芋上面都有芽,芽的一面一定要朝上,放種後覆土,這就是種魔芋的一個流程。起壟要135公分,溝要在35公分寬……」  日前,在六盤水市鐘山區大河鎮大箐村的一片土地上,十幾個村民正圍著技術員,聆聽他講解魔芋種植技術的要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特色養殖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 高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特色養殖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 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魔芋種植呈現一派繁忙景象
    摘要:連日來,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鎮亦佐村加快春耕魔芋種植。據悉,富村鎮食品有限公司通過貧困戶結合合作社的模式,提供技術指導和產銷服務,為貧困戶提供魔芋種子,穩定魔芋增收渠道。
  • 魔芋種植是綠色產業,利潤不錯
    1、近年來,魔芋的價值得到不斷的開發和運用,魔芋的功效也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魔芋產品可以說是層出不窮,除醫學、食品保健外,魔芋多糖在紡織、印染、化妝、陶瓷、消防、環保、軍工、石油開採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因此魔芋市場開發潛力巨大。
  • 一個魔芋重達28.30公斤!大方縣綠塘鄉種植大戶拔得頭籌
    「1號選手楊智,參賽魔芋重12.40公斤。」「15號,魔芋23.25公斤。」鄭永揚 攝12月10日,大方縣首屆「魔芋王」選拔邀請賽在綠塘鄉開賽,憑藉28.30公斤的重量,大方縣綠塘鄉牛場社區的魔芋種植大戶楊華此次大賽中拔得頭籌,榮獲「魔芋王」稱號。
  • 畢節金海湖新區保河社區:800畝新品種梨樹助農增收
    田地裡,農戶們趁著好天氣,加緊新品種梨樹苗的種植。保河社區距離畢節城區12公裡,地處金海湖新區西北角,東臨畢節高新區、西接七星關區鴨池鎮、南臨碧陽大道、北鄰七星關區碧海街道辦事處,是金海湖新區東進和北上的門戶和走廊。近年來,社區兩委緊抓春耕春種時期,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種植新品種梨樹800餘畝。
  • 和明仁:讓魔芋種植成為特色產業
    原標題:和明仁:讓魔芋種植成為古城區的特色產業1986年出生在古城區開南辦事處漾西敏儒村的和明仁,是個魔芋種植高手,只要他指導種植的魔芋,平均每個重量達2公斤左右。2019年,古城區科學技術協會邀請他在科協掛聯貧困村普勤村對魔芋、中藥材種植進行技術培訓。
  • 威寧自治縣哈喇河鎮海外村 種植中藥材開出「治窮好藥方」
    近年來,威寧自治縣哈喇河鎮結合實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開出一副增收致富的「好藥方」。走進哈喇河鎮海外村貴州泉海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幾十名村民正忙著栽種羌活。據了解,海外村泉海中藥材種植基地建於2018年,共建成組培光照室2000平方米、溫涼大棚50畝。目前,基地種植金線蓮、白芨、黃精、半夏等中藥材500餘畝。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利益分紅、就近務工等實現穩定增收。
  • 產業添新章,碧江2000畝魔芋獲豐收
    近年來,碧江區積極深化農村產業革命,讓沉睡的資源變成發展的資本,用好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加快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不斷增加群眾收入。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碧江土地上產業遍地開花,群眾增收致富之路不斷擴寬。
  • 熱水鎮中藥材種植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今年來,該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南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為種植戶開闢增收途徑。2020年和興村引導群眾種植南板藍根100餘畝,每年可收兩季,每畝投入0.5萬元,產值達2萬元。據悉,該基地種植的藥材大部分採用「訂單農業」模式,每畝淨利潤達5000元以上。和興村計劃繼續擴大規模種植藥材200畝以上。
  • 【媒體聚焦】惠水:發展龍鬚菜種植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眼下,惠水縣擺金鎮種植的龍鬚菜進入了採摘期,上千畝的龍鬚菜已經開始抽芽,工人們正興高採烈地忙著採摘新鮮的芽菜。再過十多個小時,這些新鮮的龍鬚菜將端上廣東市民的餐桌。2019年,擺金鎮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從廣東省引進一家企業,與立新村合作種植了400畝龍鬚菜。龍鬚菜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光是採摘、打包,每天的用工量就在50到80人,不少原來在外務工的村民知道家鄉在發展龍鬚菜種植,有大量的用工需求後,都選擇回鄉就業。龍鬚菜又叫佛手瓜尖,是當前的時令蔬菜,因口感清香脆甜、營養豐富,成為市民餐桌上一道備受歡迎的菜品。
  • 貞豐挽瀾:因地制宜發展蘆筍種植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9月23日,在貞豐縣挽瀾鎮蘆筍種植基地內,挽瀾鎮擁躍村村民韋仕蓮正和十幾名工人進行除草等田間管理,經過一年的精心管護,基地內的蘆筍長勢喜人。挽瀾鎮蘆筍種植基地貞豐縣挽瀾鎮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託當地良好的地理氣候資源,引進貴州金帝投資發展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種植蘆筍680畝,在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 畢節納雍縣:管護刺梨忙 助農有增收
    畢節納雍縣豬場鄉硐口村刺梨基地,高低起伏的山坡上連綿成片,放眼望去綠意盎然、美不勝收。基地上,村民們正在澆水除草,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在基地幹活,工作很穩定,一天有70塊錢收入,工資穩定還能學到種植管護刺梨的技術,好得很。」正在刺梨基地除草的硐口村村民楊秀英開心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