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頂烏龍
產地:臺灣南投縣鹿谷鄉
凍頂,指的是臺灣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或凍頂坪),種植海拔大約六百餘米,不算高山,氣候怡人,並非坊間所流傳的「終年冰凍的山頂」,更不是香氣飄揚、茶湯青白的高海拔烏龍茶。
臺灣高山茶名聞遐邇,耳熟能詳的阿里山、大禹嶺、梨山等都屬於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茶區,茶多香氣清冽、湯色蜜綠,近似「綠茶」,香香甜甜的頗受消費市場喜愛。
南投茶園
而凍頂烏龍茶的名氣也不小,是因為「凍頂」海拔更高、山頂長年冰凍嗎?恰恰相反,凍頂烏龍並不在臺灣高山茶的序列當中,「凍頂」指的是凍頂山(坪),海拔僅七百有餘,茶樹的生長環境和茶湯表現,皆與高山茶大相逕庭。
幹茶成半球狀,色澤墨綠,邊緣隱隱金黃色。
茶湯金黃,偏琥珀色,帶熟果香或濃花香,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
葉底展開,外觀有青蛙皮般灰白點,葉間捲曲成蝦球狀,葉底呈綠葉鑲紅邊或「青蒂、綠腹、紅鑲邊」。
凍頂烏龍算是臺灣茶的鼻祖,其身世與福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相傳清鹹豐五年,鹿谷先賢林鳳池赴福州應試中舉,從武夷山帶回三十六株青心烏龍的茶苗,其中十二株由林三顯在麒麟潭旁、長年受到嵐霧潤澤的山麓上(凍頂山)繁殖成園。
其半球形包種茶的製作工藝,則是1941年前後由安溪人王泰友、王德傳入,以安溪鐵觀音的布巾包法,結合條形包種製法而成的布球茶製作技術。換言之,凍頂烏龍茶結合了閩北、閩南的特色登上舞臺,經臺灣風土孕育而成為享譽國際的一款名茶。
凍頂茶一年四季均可採摘,春茶採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採摘未開展的一芽二、三葉嫩梢。
臺灣採茶以「午時採」最好,正午時分的茶青含水量低,更有利於芳香物質聚合,做出多層次的香氣。
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覆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茶的香、水透過搖青工藝來體現,講究「三翻兩浪」——三次手工翻搖促進茶青走水、兩次加重搖青「浪」出獨有的韻味。
「活」的臺灣茶
臺灣給人的感覺大概是比較小清新的,這種印象反應到茶的風味,恰好是高山茶這種輕發酵的清香。不諱言,小清新的言外之意,確乎有些不耐玩味、缺乏厚度,能第一眼抓住眼球,但往往難有持續的亮點。實際上,傳統的臺灣茶——尤其是凍頂烏龍或木柵鐵觀音——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未必是香,而是「活」。
「活」其實是一種味覺層次感的表現,比起巖茶,凍頂茶茶湯入口雖不甚渾厚,卻多了一種千迴百轉的感覺,在舌顎之間翻筋鬥,活潑潑的。而比起鐵觀音,凍頂茶的香氣則更加豐富多變,在花香、果香、蜜香之間快速切換,如同彩虹的七色一般,既各自獨立,又難以精準剝離。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活」其實是臺灣茶韻味的代稱,而傳統的凍頂烏龍工藝繁複,最終目的就是把茶做活,不僅葉底要鮮活,就連味蕾的感受都必須是活的。
編輯 | 翰林茶院 圖 | 來自網絡
茶聖堂茶藝師研修招生
聽茶 | 東方美人
聽茶 | 白毫銀針,茶中白雪公主,女性的終身伴侶
茶,席。
茶 馬 古 道 。
一茶,一室,一中國
張大千的敦煌傳奇
傳世名畫《洛神賦圖》畫了什麼
莊姜,詩經中走來最美的女子。
揣一腔詩意,醉一個長安。
靜,向內歸位。
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
生命裡最好的狀態是內心富足
覺到悟到 |丁元英,「明白人」的思維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