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印度搞「去中國文化影響」是自縛手腳

2020-12-06 環球網

印度衛生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8月30日單日新增78761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成為全球單一國家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的紀錄新高,這也讓印度學校開學遙遙無期。然而,印度政府卻在校園掀起了「去中國影響」的行動。

安全溢出效應波及文化

據彭博社日前引述印度高級別官員的消息報導,中印關係持續緊張,印度也加緊限制中國在當地的活動,包括收緊對中國學者等人員的籤證審查、評估中國機構與印度大學院校的關係。受此影響,有印度官員表示,印度大學與中國機構的合作活動未來可能大減。印度教育部決定審查中國孔子學院與印7所高校合作設立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以及印高等教育機構與中國高校及機構籤署的54份校際合作諒解備忘錄。漢語也從印度中學推薦外語學習名單中「消失」了。

顯然,中印邊境衝突的安全溢出效應已經從經貿領域進入了教育文化領域。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和人文交流一直得到雙方政府高調支持,出現這樣的情況讓人擔憂。中國是印度重要的近鄰,在印度的中國研究本就薄弱的情況下,對於中文教育的審查與限制只會進一步影響兩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

談到印度的中國研究,不能不提印度大文豪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他一手創辦了印度的國際大學。自從他1924年訪華後,漢語教學就成為他與中國文化界溝通的主題。1928年,年輕的譚雲山受泰戈爾之邀來到印度,在譚雲山先生的努力下,印度國際大學於1937年成立了中國學院,使印度的中文教育走上正軌。上世紀50年代,中印關係曾有一段蜜月期,這期間印度許多大學都開設了漢語課程。然而受1962年邊境衝突的影響,此後20年兩國關係持續低迷,中文教育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漢語熱」背後的三個問題

隨著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和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中文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由於兩國之間經貿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印度的中文需求興起迅速,促使印度政府重新重視,印度的中文教育和中國研究獲得了新的推動力。

在「漢語熱」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印度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設置中文專業。但是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首先,印度大學裡中文教學現狀存在諸多不足,教材落後,師資、研究資料以及資料庫的缺乏嚴重製約著中國研究在印度的發展。

其次,印度人學習中文的需求很大。雖然通過最近幾年的努力,印度大學裡已經發展起了4所孔子學院和3個孔子課堂,但仍遠不能滿足需要。這也給印度民辦漢語教育機構以及臺灣「教育部」的「中國臺灣華語教育中心」提供了發展空間。後者已在印度的大學設立了多個辦公室,數量甚至超過孔子學院。

再次,印度民辦機構與正規大學教育相比,偏重於快速提升學習者的中文基本交際能力,報名的學生大部分為從事中印貿易實務的人、企業家或赴中國短期出差人員。對於學中文的印度學生來說,大部分人的動力來自於就業。從實用角度來說,在印度學中文就業率是百分之百,學生都能夠找到既體面薪資又高的工作。

總體來說,由於歷史和文化原因導致印度漢語教學所處的宏觀環境不好。但兩國在孔子學院項目上的合作,在推動印度中文教學,促進中印人文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得到了印度教育界的普遍認可。

印度文化的保守主義

然而人為的文化壁壘始終是約束印度中文教學進一步發展的力量之一。一方面,在部分印度知識和媒體精英眼中,孔子學院被視為「中國在印度實現更深遠戰略目標」的工具。另一方面,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自給自足的思想在印度仍然根深蒂固。

對於許多前殖民地國家而言,政治上實現獨立相對容易,而要想真正從精神上、文化上、發展模式上擺脫殖民主義的桎梏卻並非易事。在甘地、尼赫魯等一批印度獨立運動的民族精英看來,自治和自產、多元統一是印度獨立的思想武器,也是印度作為民族國家的基本前提。自治和自產在經濟上表現為經濟民族主義,在文化上表現為文化保守主義,而多元統一則奠定了印度共和國世俗主義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出現了強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潮,尤其是莫迪所屬的人民黨執政後,在意識形態上通過國家行為大力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以印度教為基礎的民族認同正在確立。經濟方面,人民黨認為國大黨面向西方的發展戰略威脅了印度文化的生存,更傾向於甘地的經濟民族主義;在政治上,提出政治要以價值為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印度教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力圖通過文化復興增強凝聚力,實現國家的強盛。為了保證印度教的獨大地位,在文化上更傾向於文化保守主義,長期以來尼赫魯倡導的多元統一的世俗主義受到衝擊。

伴隨著文化保守主義,還有印地語在學校教育中的加強。因為語言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振興民族經濟文化的重要工具。由於歷史原因,能夠完成高等教育又熟練掌握英語的人佔印度人口的比例實際上非常低。在這種情形下,英語成為了又一道分化印度社會的鴻溝, 成為了印度社會底層群眾維護自身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重大障礙。

印度精英的意識形態、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也無疑要受到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很難擺脫精神上對於西方的依賴。現階段人民黨領導下經濟民族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回潮,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印度獨立後國家建構中需要解決而還未解決的問題,只有印度自己整合好內部,才能夠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另外一個強勢的文化,例如中國文化。

筆者認為,對與中國教育文化合作設限不是明智之舉,這不僅不能幫助印度了解中國,反而會增加印度的政策成本,付出的是時間和機會窗口。加強對中國研究的儲備,培養更多知華專家,將有利於減少印度對中國的誤判。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在印度及南亞研究人才儲備上的投入。當我們說「亞洲世紀」的時候,無法忽略中印兩個大國。目前印度教育部的審查還未有結果,筆者衷心希望印度政府能著眼於更長遠的將來,而不是自縛手腳。(作者是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那麼大,而中國文化卻影響不了印度?
    為什麼印度文化能深刻地影響中國,而中國文化不能反過來影響印度?一、印度是宗教文化,中國是政治文化儘管印度早已在法律上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在印度的農村鄉鎮上,種姓制度的影響力還是讓人感到恐懼。隨著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開始大量影響中國。比如建築方面的塔,原本用來安置圓寂僧侶的骨灰。在中原廣泛流傳,引申出不同的含義。類似杭州的六和塔和保叔塔,就沒有了佛塔的本意。六和塔是用來鎮住錢塘江的滔滔江水的,保民。而保叔塔是用來保佑吳越國王錢俶去北宋納地歸降後,能平安歸來所建。
  • 宗教對印度文化戰略的影響
    宗教之於印度文化戰略具有決定性的和支配性的影響,是印度文化戰略首選的資源來源。印度的宗教資源主要分為兩類,即上文提及的本土宗教和外來宗教。印度教:印度教源遠流長,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印度80%以上的國民是其信徒。
  • 央廣主播陸洋朗誦:我的南方和北方
    作者:趙凌雲   朗誦:陸洋自從認識了那條奔騰不息的大江,我就認識了我的南方和北方。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近,近得可以隔岸相望。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遠,遠得無法用腳步丈量。大雁南飛,用翅膀縮短著我的南方與北方之間的距離。
  • 中國文化vs印度文化
    那麼,你現在所講的印度佛教其實是印度文化簡介。我們現在從阿含藏拿過來的那些《賢愚經》等等,通通都是印度文化,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印度的…我們講了很多像那個「包公問案」:讓所有的村民去摸「鍋底」,如果摸了以後,手不黑的就表示沒偷,摸了手黑的就是小偷。結果每個人摸了手都黑了,就通通站在小偷那邊;那有一個摸了以後手卻沒黑,包公立即把他抓起來了,就是他、就是他!
  • 印度為什麼不搞計劃生育?
    印度為什麼不搞計劃生育?結合中國曾經的計劃生育政策,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惑:印度難道就不覺得自己人口太多了麼?為什麼印度沒有搞計劃生育呢?恰恰相反,印度高層也曾經嘗試過推廣計劃生育。只是這個政策由於種種原因最終被廢止,才讓人產生了印度不嫌人口多的印象。今天的文章,就帶你一起看看印度的計劃生育是怎麼搞的。
  • 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早期發展中,深受外來文化主要是印度文化的影響
    中國史籍在記載公元644年的史事時,曾提到該國。唐代遊方僧人義淨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也有提及室利佛逝,簡稱佛逝或佛誓,是公元7世紀中後期興起於蘇門答臘東南部的古國,首都在巴林旁,是河口附近的良港。由於地理位置優越,與中國、印度、阿拉伯、南洋各國的貿易、轉口貿易十分興盛,往來船隻皆匯聚於此,是東西方航運貿易的幅湊之地。
  • 從歷代泰國皇室稱號,探討印度文化對泰國的影響
    2019年拉瑪十世登基為泰皇,從加冕大典中便可看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其中泰皇及皇室成員稱號的重新冊封更是印度文化的完整展現,來自梵文或巴利文的稱號需透過泰文作為注音來教導人民標準念法,由此可見其稱號的外來性與神聖性,至於泰國皇室為何需要透過印度文化來展現神聖性,而此傳統在什麼時候訂定?想深入探究翻一就要從泰國的語言、文字及歷史著手。
  • 千年文明·這裡是印度:印度海岸線上的中國印記
    千年文明·這裡是印度:印度海岸線上的中國印記時間:2015-12-15 11:33:59來源:國際在線專稿作者:王立麗編輯: 一位在「中國漁網」邊長大的當地青年比拉爾向我們介紹道:「使用『中國漁網』至少需要6到8個人,一個人沿著木架(向海面走去利用自身重量)將漁網沉入水中。約10分鐘後,漁民會拉動繩索將漁網拉出水面,從網中將魚取出。」
  • 印度效仿澳大利亞,港口堆滿中國商品,巴西表示:你不要就給我
    中國在這些年的國家貿易中,擁有了很多的貿易夥伴。像巴西,智利這些國家,在中國和他們的貿易中大家都能夠取得「雙贏」的局面。而這一切都歸功於中國在與他人貿易時一直都秉持著守信的貿易原則,從來不會在出口商品上動什麼手腳,出口給別人的都是質量非常好的商品。
  • 「印度文化支配中國兩千年」?我就笑笑不說話
    中國的文化元素有沒有曾經傳入印度並造成廣泛影響的呢?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力能說是印度的勝利嗎?首先,我們需要承認的是,自東漢以來,印度文化的確對中國影響深遠。在中印交流中,佛教無疑起了主導作用。起源於印度的佛教【1】於西漢傳入中國,經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活動,在隋唐時期聲勢達到極盛,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宗教信仰。佛教流傳之廣,對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影響之深,毋庸贅言。
  • 中國旅客在印度吃飯時,菜一上桌遊客都跑了,當地人搞不懂
    我們到每個國家旅遊時都會去品嘗一下當地的美食,這對於我們這種對美食非常挑剔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風景美不美可能不重要,但是食物好吃不好吃一定很重要。誰讓我們是吃貨大國呢。,卻被印度的食物給驚到了,甚至被印度菜嚇到跑了,這讓當地人很疑惑,不過印度菜有那麼可怕嗎?
  • 中國的神猴孫悟空其實源自印度,去印度旅遊,就會知道印度神猴的
    現在旅遊業越來越發達了,很多人都願意出國旅遊,印度跟我國毗鄰而居,因此很多人也會去印度旅遊,去體驗一下這個神奇國家的各種風土人情,很多人到了印度之後,會被這裡眾多的宗教所迷惑住,分不清各種宗教。因此很多宗教裡的佛與神也跟著一起跟著進入了中國的民間傳說,大家知道我國神話傳說中有個神通廣大的猴子,名叫孫悟空,如果你去印度旅遊,了解了印度的宗教與文化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不光如來佛是西天的,連猴子也是人家西天傳過來的。
  • 美情報機構告訴印度:中國在搞黑客!這次連印度專家都看不下去了
    以至於印度方面不停地「碰瓷」中國。出了什麼事情都要找中國「背鍋」。因此就導致了印度政府與當地群眾「唱反調」的場景,著實滑稽!而最近的某件事,讓印度又成了全世界的「笑料」。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印度電視臺引述印度國家安全機構的一篇報告稱:來自中國的「黑客」正加強在印度的活動,以此來竊取國家安全有關的敏感資料。
  • 從藝術角度來看中印文化交融:中國保持開放,印度故步自封
    歌名中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電影給人的印象就是"一言不合就開跳",大量的歌舞是印度電影的特色之一。同為文明古國,古印度對中國的影響深遠而廣泛,由中國人作詞作曲的充滿印度風情的歌曲《天竺少女》,只是文化匯融與升華的一個縮影,海納百川的中華文明正是在這一次次發展與超越中,才能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 了解中國詩歌史的波浪曲線,搞懂為什麼清代詩詞會出現中興
    詩詞是文學,文學是文化的一個方面,而文化的起落在中國歷史傳承中跟隨王權的更迭起起伏伏,創造不同的高峰和低谷。中國詩歌史上有公認的的三個高峰,唐詩、宋詩、清詩。宋詩以理趣取勝,但是凡事物極必反,黃庭堅時期詩人把用典、無一字無出處的機械照搬、自縛手腳發展到極致。這其實已經違背詩歌的「初心」,是一種不良的傾向,然後出現講究「性情」的四靈派,江湖派,來糾正逐漸乾枯的詩風。不過正所謂過猶不及,過了頭又變成了小情調的亡國之音,映照了南宋末世的詩風。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影響,他對日本繪畫藝術很感興趣,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對中國的木刻技藝和皮影藝術也充滿好奇。這種影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和創作中,這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鬱的東方氣息和東方色彩。
  • 印度想在班公湖搞事,西海艦隊怎麼看?
    文/U156、懶人之前還口口聲聲說願意和平解決邊境衝突的印度方面又出來搞事了:剛剛註銷了微博帳號的莫迪居然跑到列城去給一線部隊加油打氣,但是莫迪萬萬沒想到,他這次卻被印度民眾批評是去邊境「作秀」,說他去的醫院是假醫院,醫院沒有任何醫療設備,病房的傷員都是找來的群演。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二十八)
    作為一個普遍的哲學範疇,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與世界飲食文化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存在著無限的聯繫。早在中國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
  • 飲食文化 | 中國文化對印尼美食的影響
    作為物產豐富的群島國家,印尼的文化可以說是典型的南洋文化,即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影響,也受到的後來西方殖民者的影響,所以它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亦東亦西,亦土亦洋。由此可見,印尼飲食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明朝以後,粵閩兩省的中國人因為人多地少,許多人開始「下南洋」,討生活,也無意中帶來了中國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