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交往的三種人:入世的強者,出世的高人和陽光健康的普通人

2020-12-11 天長如歌

人際交往,是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

人與人

社會交往是動物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將這項社會活動發揮到了淋漓盡致,高質量的社交有利於個體成長,那有哪些人值得我們交往呢?

入世的強者

當一個生命體從母親的身體裡分離,寓示著社會中一個獨一無二個體的誕生,從懵懂的一無所知,在成長環境和社會背景的潛移默化中逐漸成為一個有思想和能力的個體,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成長史,在幸福中愉悅,在挫折中沮喪。

這類人會在挫折中成長,在逆境中堅強,用強大的意志力控制影響自己的情緒,通過自身的不懈堅持與努力,在某一領域實現自我的價值。與他們交往,會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會讓人在相處中反省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並用積極的態度去改正,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不斷改錯、不斷成長,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含著眼淚還在奔跑的人。

奔跑者

出世的高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個體短暫或漫長的存在於社會的時間裡,會因人而異的經歷許許多多的人與事與物,情緒與心態決定面對事物的態度。

高人高在擁有平和的心態,不因他人的讚美和稱讚而沾沾自喜,也不被他人的詆毀或謾罵而否定自己,他們更注重自身內心的修養,聽尋內心深處的聲音,在自己的步調中慢慢成長。

與他們相處,會使自己匆忙焦急的身心慢下來,擺脫世俗的定義與枷鎖,在自由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陽光健康的普通人

沒有神的光環,我們生而平凡。

普普通通,沒有什麼不好。在現實生活中,大多平凡普通的人,他們是最真實鮮活的。

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格,會讓人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遇到困難挫折流淚哭泣,經歷幸福開心喜悅,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是在成長,和他們相處也是和自己相處,互相扶持,共同進步。

笑容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相關焦點

  • 值得交往的三種人:入世的強者,出世的高人和陽光健康的普通人
    ,那有哪些人值得我們交往呢?入世的強者當一個生命體從母親的身體裡分離,寓示著社會中一個獨一無二個體的誕生,從懵懂的一無所知,在成長環境和社會背景的潛移默化中逐漸成為一個有思想和能力的個體,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成長史,在幸福中愉悅,在挫折中沮喪。
  • 值得交往的三種人:入世的強者,出世的智者,陽光的普通人
    入世的強者。 在現代社會,就大部分人而言,入世做事才是主流。像陶淵明那樣的「採菊東籬下」實在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既然要入世,自然是要向強者看齊。陽光的普通人。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要結交到強者、智者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們身邊嬉笑怒罵、灑脫熱情的多是些普通人。 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 陽光是什麼?就是正能量,不抱怨。在社會壓力逐漸增大的今天,積極陽光顯得愈發珍貴。
  •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
    中國人入世與出世有三種思想體系,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的出世思想一句話「無所為而為」,我們做種種事情都因為這種種事情本應該做,不是因為做了這個事情達到另一個有利於我們的結果。道家的出世思想也是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不人為的去做事情,減去人為的因素,我們生活的幸福都來自於天,而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我們的人心。佛家(我們這裡指的是中國的佛家,因為自從六祖慧能開始,佛教在中國已經融入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體系,是被漢化了的佛教)的出世又是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不要執著塵世中的好事情或壞事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虛幻的,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
  • 「悟道」設計道——設計行業的入世、避世與出世
    設計之路就如同人生,在不斷的入世、避世與出世中不斷的修煉「悟道」,而最終完成華麗轉身的那一刻。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避世的,佛家是出世的。三種處世態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一種人生的設計文化,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差異表現。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乃人生的最高準則
    出世和入世是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也是哲學的兩個範疇。出世是指看破紅塵,遠離塵世喧囂,無欲無望之人。入世之人則恰好相反,渴望在現實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代表出世思想的是佛教和道教,代表入世思想的是儒家和法家。由於儒家思想在世俗世界根深蒂固,佛教在禪宗六祖慧能時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主張在現實世界弘揚佛教,弘揚人間淨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談孔子和莊子: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在這個微涼的秋夜,也許最好的方式,是遠離所有人的聲音,攤開一本《莊子》靜靜地讀下去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佛家則不然,佛家是主張出世的。當然大乘佛教也提倡入世修行,但是入世最終仍舊是為了出世,超脫一切。道家與儒家釋家不同。道家的高明之處,就是站在門檻之上,你說他出世,他一步踏進來;你說他入世,他分分鐘一步誇出去。
  •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這樣的,堅強就能快樂,懦弱就會痛苦。就像林黛玉一樣,一把鼻涕一把淚,所以就夭折了。心寬,才長久。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如果給娛樂圈畫個大的圈圈,就能把整個世界都畫進去,世界就是一個娛樂村。如果給自己畫個圈圈,娛樂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份快樂。
  • 佛教:什麼是「入世出世救世」?
    社會一般人,對佛教認識不清,甚至誤解,大都是由於對佛教的「入世」、「出世」、和「救世」三種精神的意義不了解。這裡所說的「世」,乃是世間或世界的簡稱。什麼是世間呢?「世」,是指時間,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稱三世;「間」,指空間,所謂上下四方四角,稱十方。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青年答:「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 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 若找到一個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 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 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 我就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無相禪師又問:「你最了解水車, 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裡, 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麼樣呢?」
  • 用出世的精神處世,用入世的精神做事
    所有否定個人的奢華享受和回報,拒絕世間的權力之爭的人,能夠真正領悟超脫個人的客觀真理。比較他們的生活和信念,你可以發現同樣的純樸、自我犧牲、謙卑,還有他們實踐並宣揚的高尚品德與愛。他們遵循同樣不變的原則,並付諸實現以消滅罪惡。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三國人物:「水鏡先生」司馬徽,一個「出世」的高人
    一指點破三分勢,卻是閒花落子人。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有一些智慧謀略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高人。一種是「入世」之高人,當你在變幻莫測的世事紛紜中陷入迷茫,難辨前路時,經過這個高人隻言片語的點拔,就能令你馬上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如散雲拔霧,通徹洞明,做出最正確的抉擇。
  • 這三種人最值得深交,有一個你就賺了
    彼時的一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即便著作等身,仍謝絕無關訪客,如世外高人般潛心寫作,以永遠謙遜的姿態在他擅長的領域裡不斷深耕。看著錢老家中一屋子頂天立地的書,聞著唯一的電器——煎藥的電鍋中飄出來的藥香,陳道明頓覺自己的淺薄和貧乏。從那以後,陳道明戒掉了酒桌上的應酬,一心浸淫在文學藝術中。
  • 關於出世與入世的哲學反思
    由於人類邏輯思考和判斷的的基礎是自己心中對這個世界的印象,人們心中對世界彼此不同的印象,便形成了不同的觀點。雖然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之下,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但是人們的觀點卻總是充滿了分歧。所以,出世與入世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們所面對的不同環境。那麼,出世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呢?人們所有的觀點,只來自於自己大腦對這個世界的印象,這種所謂的印象,只是人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偏見。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淺析何為「以出世的態度入世」
    北宋大文豪,詩人蘇東坡曾言:以出世的態度入世。這也正是我心之所向也!這句話也一直影響著我。我理解如下(一)出世、入世首先是人生態度!不管是誰說的,都是看你以什麼樣的心境和行為在這滾滾紅塵、俗世客棧中過完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