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石鼓鎮:扶貧小作坊 增收大作為

2020-12-10 荊楚網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閆瑞雨、劉明月)4月15日,在石鼓鎮棒球加工作坊,10餘名婦女正有說有笑地忙碌著,固定、穿針、引線、收緊,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個針腳密實、形狀均勻的棒球成品便在姐妹們的巧手下誕生。

棒球加工作坊。通訊員供圖

而在相距不遠的灰蛋加工作坊,同樣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棒球成品滿了一箱又一箱,醃製的灰蛋裝滿了一桶又一桶,笑容也掛滿了一個又一個樸實的面龐。

灰蛋加工作坊。通訊員供圖

其中來自石鼓鎮九龍橋村8組的蔡敬敬,因為技藝嫻熟、為人熱情,今年35歲的她已然成為了棒球作坊的老師傅、牽頭人與主心骨,一天可製作棒球達40個,月入1500餘元。不時有新加入的姐妹向她請教問題,她都一一細心地教著。丈夫意外逝世後,作為一名單親媽媽,如何平衡務工增收與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是蔡敬敬此前最大的難題。正是石鼓鎮開辦的棒球扶貧作坊,使她在家門口實現了掙錢與顧家「兩不誤」、增收與親情「兩收穫」。今年4月份棒球作坊復工復產後,她更是第一個積極響應參與,並義務宣傳,鼓勵動員更多的在家婦女姐妹加入。「如今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不僅能照顧到孩子的教育生活,還能幫著老人發展種養殖產業,自由充實、安居樂業,感覺生活很有奔頭!」蔡敬敬不停手中的工作,繼續用雙手縫織著增收夢、幸福夢。

據悉,今年來,石鼓鎮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將工作合力集中到致富產業發展和群眾滿意率提升上來,大力推動扶貧作坊復工復產,致力於將現有的扶貧產業和扶貧作坊做強做優,為該鎮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地務工、穩步增收。截至目前,該鎮近10個小作坊已全面復工復產,在方便群眾、解決就業、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著大作為。

相關焦點

  • 在家就業好,照顧老和小!習家店鎮扶貧小作坊,居家群眾增收忙
    「都是些手頭活兒,在家就能縫製,原材料都是扶貧作坊的人送貨上門,成品也有專人回收,很方便。」貧困戶羅小琴說,自己已經加工了1000多個棒球,還有很多手頭快的縫製的更多。
  • 丹江口市民走進農博園 助力當地果農增收
    這麼紅,這麼大的桃子,我多摘些帶給親戚鄰居。」14日,習家店鎮農博園遊人若織。由丹江口在線牽頭招募的一群自駕遊市民在觀賞五彩斑斕的百合、石榴、月季,在農家樂吃過地道農家飯後,走進這家桃園,看到枝葉下藏著紅彤彤鮮桃後,劉女士十分驚喜,在園中選摘了滿滿一大袋桃子,說帶回城送親友。
  • 2020年丹江口柑桔採摘地圖發布!還等啥,走起
    提及丹江口秋季水果就免不了要說到柑桔了滿坡的桔樹上掛滿黃澄澄的桔子長勢喜人,煞是誘人大家是不是也想去採摘這裡給大家搜集了丹江口02石鼓鎮玉皇頂果園場這裡的柑桔個大汁多→丹趙路→丹鄖路→石鼓鎮→玉皇頂03
  • 淮南:消費扶貧「小集市」 助農增收「大平臺」
    淮南:消費扶貧「小集市」 助農增收「大平臺」 2020-10-20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丹江口組織市民樂遊家鄉 提振本地旅遊市場信心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許光澤 塗大明)孟夏時節,丹江口市最北緣的大溝林區萬山碧翠,鳥鳴幽谷。為迎接第10個中國旅遊日到來,丹江口市青旅會同丹江口在線,在5月16、17日組織兩批共計60名市民走進丹江口最北端、鄂豫兩省三縣交界處的丹江口市大溝林區,重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當年(公元1623年3月)從陝西丹陽進入湖北遊武當山(亦名太和山)走過的古神道,追尋「中國第一旅遊人」的足跡。
  • 十堰丹江口:千年「火焰山」終圓綠色夢
    圖為:石鼓鎮火焰山披綠裝。初到丹江口市石鼓鎮火焰山一帶,只見褐紅色的山頭栽滿綠樹,這對看慣了綠樹青山的人而言,不免覺得新奇。可有誰知,這綠色卻來之不易,是石鼓鎮人用了近20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堅持不懈,才讓火焰山變綠。這裡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
  • 新疆:從「小作坊」到「大產業」 傳統美食饢助脫貧增收
    伽師縣按照「村有饢小屋、鄉有合作社、縣有饢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饢產業,形成技能培訓、扶貧就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產業鏈,有效助力當地群眾穩定就業、脫貧增收。 陳昭淋 攝中新網新疆喀什1月12日電 (陳昭淋 霍然)「艾麥提,今天我要買35個饢,在西安上大學的女兒想吃你們打(制)的饢了。」12日一早,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英買裡鄉村民熱比古麗·吾普爾就趕到「饢小帥合作社」買饢。
  • 湖北鄖陽:小襪子做成扶貧大產業
    新華社武漢7月25日電 湖北鄖陽:小襪子做成扶貧大產業新華社記者李偉「每天至少處理1000雙,我縫線,母親翻襪。」45歲的明剛坐在家中織襪機前一邊忙著手頭的活兒,一邊和記者聊天。在被認定為貧困戶後,他們搬離大山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新居。新居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明剛和母親除了加工襪子1個月掙3000多元外,他還負責修理鎮扶貧開發公司配給大家的針織機,父親在村裡當保安也有收入,兒子在外打工,收入雖不高,但他家已脫貧。在鄖陽區,像明剛這樣的家庭扶貧作坊有200餘家。
  • 管好「小作坊」也是守護大民生
    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把食品小作坊的綜合治理與實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汙染防治等重大戰略有機結合,細化治理方案,推動小作坊由「小散低、髒亂差」向「小而精、名特優」轉變。(4月23日《工人日報》)  對食品小作坊100%登記,實施動態管理,長期以來,都有強烈的現實緊迫性。
  • 「惠遊湖北」惠民利企,丹江口旅遊強勁復甦
    、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業,把旅遊業作為統籌全市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來抓,明確提出了把旅遊業培育成全市第二大支柱產業。搶抓省委省政府將丹江口水庫作為重要節點納入「一江兩山」旅遊發展戰略規劃的機遇,打造了環武當山道教文化旅遊圈和環丹江口水庫濱江休閒觀光旅遊圈,形成了官山民歌文化旅遊聚集區、金蟾峽農事民俗鄉村旅遊聚集區、牛河森林「氧吧」康養旅遊聚集區及中國最美山水公路休閒健身旅遊帶。
  • 文縣:「小車間」連著「大扶貧」
    近年來,文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外引內建」實施「築龍強社」行動,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扶貧車間,挖掘縣域內及周邊縣區各種資源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取得了實效。「自山野菜扶貧車間建成使用以來,用工量都比較大,而且我們的工人大都是當地的貧困戶、留守婦女。
  • 小作坊折射脫貧大手筆
    小作坊折射脫貧大手筆 2020-10-15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協作加勁 群眾增收有路——廣州七星關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小記
    今年50歲的小吉場鎮新倫村村民陳友先成了「上班族」。「以為就這樣失業了,但是沒想到,家門口也能找到穩定的工作。」陳友先說,每天從家裡騎車到扶貧車間只需花10分鐘,保底工資是2800元,加上全勤獎和其他福利,一個月大概收入3000多元。
  • 運鴻集團李玉保:做大做強產業扶貧 精準發力促增收
    民營企業是脫貧攻堅的一支有生力量,認真總結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和經驗,是推動社會扶貧常態化可持續,銜接推進鄉村經濟振興的有效途徑。「十四五」時期,把消費扶貧作為促農增收、防止返貧的一種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引導、市場為主、社會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消費扶貧煥發新活力。
  • 四川宣漢:打造以旅遊開發促扶貧增收樣板
    據了解,宣漢縣圍繞「建成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發展定位,把旅遊作為實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全域旅遊」+「開發扶貧」戰略,探索出一條「以旅遊開發促產業助增收」的扶貧之路。產業組團包鎮脫貧嫣紅的月季、紫藍的薰衣草、潔白的梔子花,繽紛的色彩,是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下八鎮米巖花海給每一個初到者的直接印象。
  • 海南掀起舉辦「愛心扶貧大集市」熱潮 助農增收
    我省各市縣積極響應,提前籌劃,組織開展愛心扶貧大集市扶貧產品專場售賣活動,幫助帶貧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銷售扶貧產品,促進消費增長、貧困戶增收。三亞市消費扶貧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聯合各區和育才生態區管委會共同開展2020年三亞市扶貧日暨「愛心扶貧大集市」專場活動。活動共設置34個展位,共計銷售25.6萬元,受益貧困戶651戶次。
  • 新疆:從「小作坊」到「大產業」 傳統美食饢助脫貧增收_中新社...
    2019年以來,喀什地區伽師縣按照「村有饢小屋、鄉有合作社、縣有饢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饢產業,形成技能培訓、扶貧就業、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的饢產業鏈,有效助力當地群眾穩定就業、脫貧增收。  在3萬平方米的伽師縣饢文化產業園裡,頭戴白帽、身著工裝的員工們和面、撒芝麻、撈饢……各司其職地忙碌著。
  • 丹江口這些地方被十堰市點名,未來將大有可為
    首批「十堰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營地)」十堰市共有25個單位,其中,丹江口他們分別是:丹江太極峽風景名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農夫山泉湖北丹江口有限公司丹江口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作為官方認可的旅行研學基地,
  • 扶貧工廠託起增收希望
    「在村裡的扶貧工廠從事質檢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總算有了保障。」她高興地說。家門口就業,帶來穩穩的幸福武新英是潁東區正午鎮張廟村村民,也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沒結婚前,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幹的就是服裝加工。
  • 濱海縣:「扶貧車間」,成了脫貧增收「夢工廠」
    「這家公司就是我們探索『造血式』扶貧新路徑的成果,村民們都叫它『扶貧車間』,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推動低收入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不僅穩定增收,還能防止返貧。」村黨總支書記高林傑邊介紹邊走進這一「扶貧車間」。機器加熱上膠、粘合套盒、針盒線包等一一整齊擺放……20名女工分工協作,兩三分鐘便完成了一個精美針線套盒的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