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日前在浙江召開的食品小作坊監管工作現場會上指出,要建章立制、摸清底數,加快法規制度建設,對小作坊100%登記,實施動態管理。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把食品小作坊的綜合治理與實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汙染防治等重大戰略有機結合,細化治理方案,推動小作坊由「小散低、髒亂差」向「小而精、名特優」轉變。(4月23日《工人日報》)
對食品小作坊100%登記,實施動態管理,長期以來,都有強烈的現實緊迫性。小作坊從業人員少,生產加工規模小,生產設備簡陋,檢驗設施缺乏,質量安全意識淡薄,環境衛生條件差,因此,產品質量不穩定。在缺乏常態、動態監管,甚至於未曾登記備案之下,小作坊因為處於灰色的「地下經濟」地帶,往往會淪為散、亂、差的場所,淪為食品安全的重災區,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說這類小作坊幾乎是「黑心作坊」,恐怕並不為過。
小作坊歷來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硬骨頭,難啃,又不得不啃。畢竟,將小作坊一勞永逸地「趕盡殺絕」並不現實。一方面,在「動動手指,美食到家」的網絡點餐時代,「吃貨」們似乎更為倚重各式各樣的小作坊,一些生產出「爆款」美食的小作坊甚至是很多「吃貨」的「聖地」。因此這些年,我們周圍的小作坊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明顯增多,不少標榜「私房菜」「私家廚」。若出於監管所需,而關停一些小作坊,反而是逆市場而動。
另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小作坊活躍是社會發展、經濟活躍的表徵之一。小作坊在滿足人們的飲食消費需求多樣化、方便人們生活之時,也促進了就業增收,對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千年傳承,有的特別適合小作坊生產。就是在經濟發達的歐美,也存在很多食品小作坊。因此,如今管理小作坊,不應再是壓縮其生存空間,而是要推動小作坊規範發展和轉型升級。
此番,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各地加快法規制度建設,對小作坊100%登記,實施動態管理;推動小作坊由「小散低、髒亂差」向「小而精、名特優」轉變。無疑符合民生需要與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小作坊關係大民生,管好小作坊也是守護大民生,有助於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及公眾的獲得感。一些地方如果再像以前那樣封殺小作坊,比如禁止小作坊向食堂、連鎖經營的集中交易市場、超市銷售生產加工的食品等,就顯得有些懶政,有悖市場公平。
該如何管好小作坊?首先要明確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的事權,解決好「誰來管、管什麼、怎麼管」的問題,應建立小作坊事先準入登記制度、食品品種目錄管理制度(明確哪些可以生產,哪些不能生產),同時明確生產經營要求,加大信用記錄、信息公示、抽查檢測等監管力度;其次,要嚴格落實網絡餐飲服務平臺的責任,倒逼其當好「把關人」;此外,還要走群眾路線,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勵消費者與內部人員舉報違規違法小作坊。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