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2020-12-18 金臺資訊

金山銀山。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轄區面積1511平方千米,轄3鄉9鎮5街道,總人口42萬人,居住著漢、布依、苗、回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9%。

金山銀山。

歷年來,貞豐縣全縣幹部群眾圍繞山水做文章,結合山地資源謀產業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縣情實際,全力探索實踐,化瓶頸制約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縣境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區域適宜產業,大力發展火龍果、百香果、芒果、花椒、板慄、李子、茶葉等生態扶貧農業產業,「綠水青山」促使生態變好、「金山銀山」助力脫貧攻堅,構築了立體生態大山地農業格局,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廣大農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2009年,貞豐縣在魯容鄉引種火龍果試種成功。一花引來百花香,沿北盤江低海拔區域魯容、百層、魯貢和沙坪等鄉鎮紛起發展,培育引入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熱帶精品水果產業,特別是在2014年後,火龍果產業加快發展。

金山銀山。

截至2020年,貞豐縣累計種植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050畝,掛果面積近6000畝。白層鎮坡們村、興龍村規劃建成了5000畝高標準科技示範園,公司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助脫貧」的工作思路,以臺灣企業和貴州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引進種植純化度高、自花授粉、具有獨特保健功能的臺灣火龍果品種。採取「科研 公司 基地 農戶」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萬畝火龍果省級農業觀光示範園區,形成北盤江萬畝火龍果種植帶。

在產品上,採用有機種植管理方法,創立了「黔龍果」品牌,進行了國際SGS瑞士認證和美國FDA認證。產品平均價格約20元/公斤,優質果品40元/公斤,價格高出外省和進口火龍果。

金山銀山。

2016年魯容鄉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以來,該鄉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和治貧之策,充分結合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帶低海拔、大溫差的特殊氣候資源優勢,做足「熱」字文章,確定「百香果脫貧,金芒果致富」的產業扶貧思路,大力發展百香果、芒果產業。

2017年引入公司進行股份合作,在魯容鄉裡秀村、孔明村分別建成2000畝、3000畝百香果、芒果科技示範園,帶動全鄉發展百香果1.37萬畝、芒果3.18萬畝,輻射帶動包括白層、魯貢、沙坪、連環等鄉鎮種植百香果2萬餘畝,芒果3.54萬畝。2020年預計百香果產量約14000噸,實現產值約7000萬元,累計覆蓋帶動農戶3000餘戶12000餘人,其中貧困戶1300餘戶5000餘人。芒果有近3000畝進入試掛果階段,2020年預計產量約60餘噸,產值60餘萬元。

繡花功夫治生態

土地石漠化在學界被稱為「地球之癌」,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有95%以上的土地是石旮旯,過去嚴重的石漠化讓其成為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地。如今,當地因地制宜在石頭縫裡種花椒,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態勢,滿山的花椒樹成了群眾脫貧的「致富樹」。

金山銀山。

花椒喜鈣耐旱,這在石頭山眾多、鈣質豐富的喀斯特地區特別適合。

1992年,貞豐縣決定以石漠化嚴重的頂壇片區為試點發展花椒產業。歷經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科學發展,頂壇片區產出的花椒品質好,口味獨特,加之花椒比較耐乾旱,因此花椒種植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到1996年,頂壇片區種植花椒1.06萬畝,是當時黔西南州唯一的萬畝花椒基地,曾獲「中國優質花椒原產地」「中國花椒之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稱號,並成功打造了遠近聞名的「頂壇模式」。

金山銀山。

小小花椒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據統計,貞豐縣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已達8.1萬畝,2020年掛果面積4.5萬畝,產量達6000噸,產值約1.2億元。覆蓋農戶5742戶22980人,貧困戶1275戶6931人,戶均增收6300元。到2020年年底,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將增加至10萬畝。

綠色思維育新機

從傳統種植玉米為主,到突破產業單一限制,發展立體生態農業,貞豐縣連環鄉砂仁、生薑、李子、板慄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齊頭並進,實現了「山山有林,村村有產,季季豐收,戶戶小康」「連環模式」。截至目前,全鄉森林覆蓋率已高達72.5%,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

金山銀山。

這幾天,連環鄉板慄成熟採收上市,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收購。 巧巖村孔繞組村民餘正權家原先零星種植到現在規模種植,他家的板慄已經發展到20多畝,曾經不起眼的山旮旯變成了金土地,不僅取得很好的收益,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貞豐縣連環鄉巧巖村板慄種植戶餘正權說,「栽種板慄活不多,價格也不錯,栽樹多了自然成林還保水土環境,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圍繞「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坡要效益」思路,貞豐縣立足縣情實際,在念好「山字經」上做文章。目前,貞豐縣李子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掛果面積達10餘萬畝,年產量突破7萬噸,銷售收入近4億元,李子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脫貧的支柱產業之一。

產業革命建奇功

農村產業革命是貴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主要內容之一,農村產業革命不只著眼於鄉村經濟短期的拉動作用,更是鞏固脫貧促進鄉村振興強力推手。

金山銀山。

在貞豐,農村產業革命讓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貞豐自古有種茶的傳統,貞豐出產的坡柳娘娘茶曾一度成為清代貢茶。近年來,貞豐縣積極利用原有茶資源,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760萬元,打造茶葉基地5個、茶廠3個、小微創業園1個、交易市場1個。2019年,全縣新種植茶葉2.7萬畝,銷售超過1億元,帶動130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2萬人以上。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9164畝,可採摘茶葉面39350畝。

金山銀山。

貞豐縣還建成了2萬畝糯稻、2萬畝丹參、4萬畝高粱、12萬畝蔬菜、2萬畝辣椒、1500萬棒食用菌等生態扶貧產業基地。以脫貧攻堅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貞豐縣立足山地高效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縣十大農業產業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貞豐縣形成了「種、養、加、銷」為一體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了以糯食、蔬菜、烤菸、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等為代表的短線產業,以花椒、李子、茶葉、砂仁、火龍果等為代表的長線產業。「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興起,培育發展了省、州級龍頭企業40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53家,落實500畝以上7個壩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打造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5個,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基地168個,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鏈,100%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形成鎮鎮有產業基地,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全覆蓋。

金山銀山。

2008年,「頂壇花椒」「連環砂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6年10月,貞豐縣還獲得「中國糯食之鄉」稱號,龍之谷火龍果已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證。目前,全縣生態產業共50餘萬畝,提升森林覆蓋率49.6%,實現特色農業總產值36億元以上,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增收元6300元以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讓綠色成為貞豐「底色」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貞豐縣始終堅持在山水上做足產業文章,把荒坡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同步變成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符合貞豐發展的生態產業脫貧新路子。

文化自信。

在生態扶貧產業發展中,貞豐縣立足靠山吃山、依託自然生態資源,精準擇業、精細管理,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和周邊群眾增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創新了土地流轉租金、進園務工薪金、返包定產獎金、項目分紅股金的「四金」收入扶貧模式等,強化了企業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連結,模式皆可複製推廣。

貞豐縣生態扶貧產業的發展,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要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生態效益上,做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率達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達92%,為全縣森林覆蓋率貢獻50個百分點,促進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在經濟效益上,50餘萬畝生態扶貧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巍巍龍頭山,滾滾北盤江,山水是這裡的標籤、也是這裡的「名片」,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地處喀斯特腹地的貞豐縣,廣大幹群靠山吃山,「絕地爭鋒」「逢山開路」,以只爭朝夕、以時不待我的銳氣,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貞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

相關焦點

  • 念好山字經 做好山文章
    9月16日,「未摘帽貧困縣脫貧攻堅」 主題採訪活動中央媒體A線記者走進了屏邊縣玉屏鎮,採訪當地產業扶貧的特色。 同時將產業發展從分散式向組織化邁進,採取「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龍頭企業,引進培育一批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農戶,推動以獼猴桃為主的綠色產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村集體以「資金+服務」的形式入股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切實解決無錢辦事難題;積極引導農戶就近就地就業,全村土地流轉950畝,實現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雙收益」,發放產業扶貧小額貸款
  • 河北臨城: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2018年,是臨城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臨城精準扶貧、脫貧摘帽的決勝之年。臨城以承辦邢臺市旅發大會為契機,進行全員大動員、全業大整合、全域大修復、全面大提升,完善旅要素,豐富旅遊業態,提升旅遊環境,做大旅遊規模,富裕地方百姓。
  • 念好「山字經」,巧打「特色牌」 重慶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三個作用」要求,對標硬任務,落實總方針,突出供給側,聚焦高質量,以吃透上情掌握實情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一幅田園山水、自然與人、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面,正在原鄉巴渝徐徐展開。
  • 貞豐:旅遊扶貧顯成效 脫貧攻堅展新顏
    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貞豐縣提出了「擦亮旅遊牌、唱響生態經、作美糯食宴、攻堅大脫貧」思路,堅定「旅遊 」融合發展方向,以及「神奇山水·浪漫貞豐」的發展定位,成功打造了雙乳峰景區、三岔河景區2個國家AAAA級景區,貞豐古城景區、北盤江大峽谷景區、龍山陽光農旅景區3個AAA級景區。
  • 貴州凱裡市念好「四字經」助推鄉村振興
    凱裡市念好「四字經」助推鄉村振興一是念好「聯」字經,構建全域幫帶鏈條。採取「城鄉聯、村企聯、村村聯」等方式,構建「1+1」「1+N」聯建機制,在資源利用、產業發展上實現優勢互補、協作共贏,推動形成「1+1>2」協作效應。
  • 淺析精準扶貧方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係
    精準扶貧方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就涵蓋內容、實施地位、實施時間以及實施目標而言,兩者之間存在著重要區別;但精準扶貧方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既存在著機理上的聯繫,也存在著實踐戰略上的延續。精準扶貧方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區別。
  • 杭州如何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從「千萬工程」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的發展早已不單單停留在經濟範疇,而是包括生態、文化、社會治理等全方位變革。  我們邀請了專家就如何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展開研討,我們也一起走進鄉村、深入鄉村,聆聽基層幹部群眾意見建議,聆聽人大代表們的獻計獻策。
  • 浙江電視臺《壹周播報》:章村鄉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
    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其下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17382人,以種植油茶、毛竹、茶葉為主,素有「浙南油庫」之稱。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章村鄉走上了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章村鄉鄉長李劍鳴說:「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以黨建始終貫穿整個過程,同時我們做「四權改革」,用改革去促動內生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山字經」念出豐碩成果丨江口縣德旺鄉黨委書記...
    一山巒環繞,溪水串流,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一棟棟住宅樓鱗次櫛比、一座座易地扶貧搬遷小康房拔地而起,不見坑窪小路,亦不見黃沙漫天。這裡,是銅仁市江口縣對外開放的西大門——江口縣德旺土家族苗族鄉。我叫萬勇,今年38歲,是江口縣德旺鄉黨委書記。
  • 寫好後續幫扶這篇大文章
    創新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客觀要求。易地扶貧搬遷是精準扶貧「五個一批」主要路徑之一,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搬得出」是前提,「穩得住」是關鍵,「能致富」才是根本目的。寫好後續幫扶這篇大文章,是實現高質量脫貧的內在要求。廣西百色市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也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們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打好易地扶貧搬遷這場硬仗,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
  • 黔江:念好「山字經」 打好「特色牌」
    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充分發揮武陵山區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結合生態扶貧要求,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深入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山地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總量管控、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完善電動汽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
  • 精準扶貧全面收官之後:誰留下來鄉村振興?
    今年,是我國精準扶貧戰略的收官之年。隨著11月23日貴州省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實現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各省市貧困縣退出貧困序列,都有時間表。但進入脫貧攻堅的鞏固期,將扶貧和脫貧全面轉向鄉村振興領域,卻不是一年、兩年、三年,需要更長的時間。誰留下來鄉村振興?
  • 「多彩貴州·相約2020」念好「山字經」 做足「綠文章」丨黔西縣...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中建,土地條件不佔優,但森林覆蓋率超過70%,並且有天生麗質的奇山異水,在產業選擇上只有念好「山字經」——圍繞山地旅遊和山地農業做文章。這一想法形成了鄉黨委政府的共識。夢想靠行動實現。從2015年開始,中建鄉走出了發展「先手棋」:通過外出招商、網上推介等多種方式「叫賣資源」。
  • 青島城陽區舉行四城聯動陽光旅遊推介會 助力精準扶貧
    推介會旨在將旅遊產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充分發揮好旅遊在脫貧攻堅中的促進和拉動作用,放大旅遊富民效應,推進鄉村振興,助力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青島市城陽區、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貴州省安順市關嶺自治縣與菏澤市巨野縣共同籤署合作協議,在旅遊產業開發和扶貧等方面開展合作在本次推介會上,成縣、關嶺自治縣、巨野縣、城陽區分別進行了精彩的旅遊推介,表達了相互之間開展協作交流、加強旅遊扶貧開發合作的意願,並籤署了合作協議,確定在旅遊產業開發、旅遊宣傳推介、人才智力幫扶、鄉村旅遊建設等方面全面展開協助合作
  • 凱裡:念好黨建「四字經」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凱裡市堅持黨建引領,聚焦「聯、育、聚、扶」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鞏固提升脫貧攻成效、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念好「聯」字經,構建全域幫帶鏈條採取「城鄉聯、村企聯、村村聯」等方式,構建「1+1」「1+N」聯建機制,在資源利用、產業發展上實現優勢互補、協作共贏,推動產生「1+1>2」協作效應。
  • 脫貧攻堅路上 他這樣念好「山字經」
    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 2018年,德宏州應急管理局決定把優秀幹部派往掛鈎扶貧點盈江縣弄璋鎮古裡卡村。鄭定璽主動前往,並擔任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做到了單位工作和駐村工作兩不誤,贏得了村民信任。
  • 扶貧慰問需念好「三字訣」
    在聊到最近的端午扶貧慰問時,一名基層幹部如實說。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逢年過節,或是在收到檢查、暗訪的「風聲」後,下鄉慰問貧困戶已是不少單位和幹部的「慣例」。 夏送清涼、冬送溫暖,扶貧慰問本是一件暖民心的好事。
  • 雲南大理:寫好三篇大文章 決戰蒼洱煥新顏
    寫好三篇大文章 決戰蒼洱煥新顏洱源縣金色的大地 記者 黃興能 攝全州累計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0.23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6.11萬人次寫好精準文章 實幹巧幹闖新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大理、心繫大理。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大理考察時提出「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在這裡提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在這裡提出「大家的日子一定會更好」。
  • 萬科集團精準扶貧緊密銜接鄉村振興 400年仙坑村生機蛻變
    修舊如舊 復修客家代表性建築天翻地覆的變化,離不開廣東省扶貧基金會各理事單位的積極捐資幫扶,2018 年 " 廣東扶貧濟困日 ",萬科集團投資 5000 萬元精準扶貧仙坑村,經精準扶貧四年和鄉村振興援建兩年多來,仙坑村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方面全面改觀,仙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村主任葉錦堂在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旅遊助力精準扶貧:城陽舉行四城聯動陽光旅遊推介會
    城陽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實省、市委工作要求,全面落實「創新+三個更加」和「一三三五」工作思路及城陽要「在全市率先走在前列中再創輝煌」的新要求,以「陽光城陽」建設為總抓手,堅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城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網際網路+」「旅遊+」思維謀劃新時代企業、社區發展;深入研究挖掘文化、休閒、旅遊與都市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唱好「林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