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娃哈哈要上市!強權管理下的家族企業的自我救贖?

2020-12-14 股加加

曾稱永不上市的娃哈哈準備上市了。其銷售收入、利潤指標曾連續13年位居中國飲料行業首位。2013年,娃哈哈營收甚至達到780億元,一度是中國最大,效益最好,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飲料企業。

資本市場曾經有個傳說,永不上市的四大家:華為、順豐、老乾媽、娃哈哈。如今順豐破除傳說,一舉上市。在電商衝擊下,娃哈哈也宣布了上市計劃。看來這資本市場波譎雲詭,無法預測。

建立32年,現金流充足,無融資記錄的娃哈哈為何最終也選擇利用資本手段獲得發展?加妹扒了一扒。

1 娃哈哈掙扎轉型

娃哈哈曾是多少80後,90後心中的兒時記憶。「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詞,曾長期佔據廣告黃金時段,自此娃哈哈傳遍大江南北,一炮而紅。

2010年,娃哈哈甚至達到500億營收,此後三年娃哈哈營業收入一路上漲。意氣風發的宗慶後甚至發出豪言,要達到1000億目標。

然而好景不長,自2013年娃哈哈營收創近800億巔峰後,此後一蹶不振,業績不斷下滑,呈斷崖式下跌,在5年內營收就縮水300億。

即使宗慶後的力挽狂瀾,娃哈哈還是後發無力。

從系列模仿來看,娃哈哈缺乏的最重要的是創新。雖然宗慶後試圖探索一條多元化的道路,進行轉型。但是從其管理及股權架構看,其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家族企業架構。

企查查數據顯示宗慶後通過直接和間接娃哈哈62.5%的股權。當創始人持有51%的股份時,擁有超過半數的表決權。可以決定一些重要事情,比如聘請董事、總經理、選舉董事,擁有了企業的相對控制權。

圖源:企查查

從其股權架構看來,娃哈哈是宗慶後一個人的帝國,娃哈哈帝國的興與衰,始終和掌權人宗慶後綁在一起。正如京東一樣,創始人獨掌大權在早期對企業的發展方向佔據主導,但隨著企業的規模、業務擴大,一個獨攬大權的股權架構,不僅創始人心力交瘁,企業多元化、創新更是受到阻礙。

「古典派」的宗慶後曾多次公開表示:娃哈哈不差錢,堅決不上市。然在電商行業的衝擊下,實體經濟受到震蕩,娃哈哈營收也一路下滑。宗慶後試圖挽救,先後進軍商業地產、白酒行業、童裝,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2 娃哈哈的上市計劃

2017年11月,在娃哈哈慶典上,宗慶後一改「堅決不上市,娃哈哈不差錢。」的論調,稱上市能加快企業發展,在適當時娃哈哈也會考慮上市。這是娃哈哈在遭遇滑鐵盧後的首次表明上市計劃。

5月27日,宗慶後女兒宗馥莉公開表示,娃哈哈上市是一個非常正常的舉動。在過去30年,娃哈哈已經完成了實業積累,不存在資金需求,上市是希望通過資本推動娃哈哈在技術、產品創新、模式的開拓。

與「古典派」宗慶後不同,「海外派」的宗馥莉顯得更加大膽和活潑。宗馥莉表示,上市是為了讓這個老牌企業更加「親民」,且上市在流程和規則上更加明確,利於資本的進入。只有跟資本市場相結合才會走得更遠,我也想看看資本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加妹也非常期待上市能給娃哈哈帶來什麼樣的新氣象!但在上市前,娃哈哈還要解決系列歷史遺留問題:

1、員工持股問題

數據顯示,娃哈哈在2013年實現全員持股,在娃哈哈工作5年以上的員工基本都持股,目前股東人數超過15000個。從娃哈哈的股權架構分析,其員工持股分別為:工會代持,內部職工直接持有,員工持股佔總股本的12%。

在《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數為2-200人。《證券法》規定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二百人即為公開發行證券,公開發行需證監會批准。另外存在工會持股、持股會以及個人代持等現象的公司也無法上市。

也就是說娃哈哈要上市,必須符合股東不超過200人的規定,且不能存在工會代持。

為上市做準備,2018年娃哈哈進行大範圍的股份回購行動。據網上流傳的《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職工持股會股份回購協議》顯示,娃哈哈回購員工股份全部對價共計3元,其中1元作為股份回購價,2元屬於分紅回報。

不到1個月,持股員工的退出就全部完成。

2、資本進入與控制權

雖說與資本市場對接,藉助資本市場力量,是現代企業成長的必經路徑。但和資本玩,一著不慎,陷入萬丈深淵。前有俏江南,後有雷士照明。像娃哈哈這種「一言堂」的家族企業,創始人一旦失去掌舵權,便淪為資本之殤。

企查查顯示,2007年娃哈哈與法國達能就發生過一起股權糾紛,法國達能欲強行用40億元人民幣低價收購娃哈哈51%的股權,歷時兩年半之久雙方才達成和解。這場股權之爭本質是雙方對企業控制權爭奪之爭。

在企業控制權上栽跟頭後,宗慶後調整了股權架構,通過直接或間接持有娃哈哈62.5%的股權,擁有相對控制權。此後宗慶後在經營管理中,始終緊握控制權,成為娃哈哈的主心骨、頂梁柱。

但這種強權管理在娃哈哈發展到一定階段也暴露出其問題:決策不科學,失去活力、創新。

股權架構設計是一門藝術,不是簡單設計幾條生死線便能粗暴解決治理難題。既想如馬云云遊四海,做「甩手掌柜」,又想掌握企業控制權,加妹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

1. 控制權

AB股

AB股模式,股票分為A、B兩個系列,其中對外部投資者發行的A系列普通股有1票投票權,而管理層持有的B系列普通股每股則有N票(通常為10票)投票權。投票權與股權分離,即使股權被稀釋,也能牢牢掌握控制權。

有限合夥企業

有限合夥企業由普通合伙人(GP)和有限合伙人(LP)組成,管理層為GP,激勵對象為LP。普通合伙人(GP)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並掌握對企業的控制權。有限合伙人(LP)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責任。

董事會層面:

由創始人團隊提名、委派優秀管理人員加入董事會,將管理權下方,把權力交到更優秀的管理人手中。

經營管理層面:

當企業存在多位權限相當的聯合創始人時,注意公章、企業營業執照及銀行帳號,預防大權旁落和衝突時盜用公章的情況。

2. 股權激勵

利用股權激勵提拔部分優秀的核心管理人才成為公司的股東,讓他們參與到企業的經營中來。逐步釋放企業股權,培養一批極具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的核心管理人才,讓他們擁有老闆意識,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出力,實現企業老闆的權力下放。

在這個越來越離不開資本的時代,每況愈下的娃哈哈沒有理由拒絕新的可能。正如宗馥莉所期待:我也想看看資本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救贖還是隕落,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企業主如何做好企業傳承?如何用專業管理保全家族資產?
    宗慶後家族  接班難題  傳承,到底是枷鎖還是順勢而為?宗慶後家族交接班一直是大眾熱議的話題。  2004年,23歲的宗馥莉進入娃哈哈集團就有媒體問宗慶後「什麼時候讓女兒接班?」,59歲的的宗慶後笑眯眯地說:「等70歲吧,把女兒扶上馬送一程,我也可以輕鬆一下。」
  • 家族企業:美女也可以做接班人!
    提要:家族企業可以培養接班人一羅康瑞父女,成功創業與成功接班一楊國強父女,成功創業與成功接班一宗慶後父女,成功創業與成功接班一綜合分析家族企業如何管理創業與接班?現在,在中國有大量的家族企業,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已經獲得成功,第二代企業家需要進行接班,從而可以使家族企業獲持續的發展,第一代的企業家如何培養企業接班人?第二代的企業家如何成為企業的接班人?
  • 都不願意上市,為何老乾媽越來越火,娃哈哈卻在走下坡路?
    同樣不願意上市的娃哈哈,卻在2013年營收達到最高記錄之後,銷售額每一年都在降低,老乾媽和娃哈哈同為不上市的企業,老乾媽越來越好,為何娃哈哈在走下坡路呢?娃哈哈的AD鈣奶,曾是很多80後和90後的回憶。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後,也曾因為娃哈哈的暢銷,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三次成為了中國內地的首富。
  • 香港的「糖」娃哈哈公主「吃得消」麼?
    股價暴漲神話背後離不開宗馥莉娃哈哈「公主」背景,以及娃哈哈的「上市」傳聞。其實在企業資本化這點,宗慶後與「老乾媽」陶碧華似乎不謀而合···娃哈哈成立30年從未尋求上市,宗慶後多次公開表示,用資本的錢,他心裡沒底。「人家說我們比較傻,不會用銀行的錢。我想還是穩定點好,娃哈哈是小步快跑,我們堅決不做心裡沒底的事。
  • 陳凌:如何提升中國家族企業的韌性?
    管理學家則通過韌性這個概念借指企業承受外力衝擊的能力,這不僅體現在這些企業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還包括在不利甚至險惡的經營環境下做出積極靈活和有效調整的能力。民營企業發跡於中國經濟體制的邊緣,中國民營企業一方面要與政府搞好關係,另一方面又難以改變被政府和國有企業繼續邊緣化的命運。
  • 臺灣新五大家族企業傳承之秘
    據悉,臺灣家族企業第三代目前平均年齡在40-50歲左右,略高於大陸第二代35歲的平均年齡。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緒圻研究員在對臺灣大型家族企業集團研究後也證實,中國臺灣大約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前後基本完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交替,臺灣家族二代現在平均年齡已經在60-70歲。因此臺灣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準備和完成,大約比大陸家族企業要超前20年。
  • 王增武:財富管理市場的下一個十年——基於家族企業主調查的視角
    傳承風險指的是企業無人接班或交班不利。 家族企業層面的主要風險有債務風險、經營風險、資本風險、行業風險、擔保風險、控制權風險、稅務風險和官商勾結等。其中,債務風險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債務違約風險。經營風險指的是經營不善、橫向擴張、轉型不當或過度營銷導致的風險。資本風險涵蓋對賭協議、上市、代持或重組以及股權糾紛等。
  • 如何在家族企業中進行衝突管理
    P ellegrini )教授,是一位義大利家族企業的後裔。在接受《家族企業》雜誌專訪時,佩萊格裡尼告訴記者,他當初選擇到大學做研究,是為了逃離自家的家族企業。 或許正是由於這樣的經歷,讓佩萊格裡尼教授發現了家族企業中的衝突管理以及組織變革的重要性。
  • 家族控股企業上市 金輝控股(09993.HK)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
    潛行七年,一朝上市。過于謹慎的行事風格是否導致金輝錯失了一些發展機會?曾與市場大勢多次擦肩、而今身處「三道紅線」影響範圍內的金輝控股,會如何抵抗生存焦慮?家族企業上市後,管理趨於透明化,公司又會如何重新審視自身的生存節奏和規模訴求?「不管你走不走,市場總會把你逼到一個份兒上。」陳朝榮說,「我們是最早走出來的閩系房企,十年前就完成了現有的業務布局。
  • 做電商、賣奶茶,30歲的娃哈哈垂死掙扎
    1997年上市時,因為市場的相對空白,AD鈣奶一經推出就大獲全勝。上市次年AD鈣奶就創造了6.85億元產值。這款飲料幫助娃哈哈的營業額實現了翻倍,次年達到20億元人民幣。現在看起來很土的娃哈哈,也曾經在營銷上很領先。在不少中國企業家還未意識到廣告的重要性時,1990年起娃哈哈十年如一日,每晚都在《新聞聯播》的黃金時段亮相。「酸酸的甜甜的,有營養味道好」,廣告歌搶佔了90後的心智。
  • 韓國家族企業管理的得與失
    就在短短的一百年前,世界上所有的商業經營形態可以說幾乎都是以家族為核心的,包括韓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的各個商業領域中,無論規模大小,家族企業的身影無處不在。但是人們對於家族企業的理解和定義卻不盡相同,通常會從經營權和所有權是否分離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近年來又出現了根據整個家族對企業運營的管理範圍和滲透程度來進行定義的趨勢。
  • 娃哈哈老矣,尚能茶否?
    據報導,娃哈哈線下茶飲店從2019年五月份便已開始籌備,11月份進入籌建階段,迄今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開出了340餘家。注意的是,娃哈哈茶飲店的很多系列飲品,大部分原料都來自娃哈哈的自有產品AD鈣奶、乳酸鈣奶等,在此基礎上添加水果、抹茶、芝士等。
  • 娃哈哈老矣,尚能茶否
    「王境澤定律」之於娃哈哈,不止體現在對電商的態度上,還體現在對上市的態度上。面對「中年危機」,曾說「娃哈哈不缺錢,沒必要上市」的宗慶後,17年後也開始謀求上市。 19年5月27日,宗馥莉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實業乘以資本,實現企業飛躍式發展:通過資本做一些上下遊的結合,更好地推動行業的發展,比如技術、產品創新、模式的開拓。我們可以看到,娃哈哈做的種種自救努力。那麼娃哈哈為什麼不轉換賽道,進軍其他行業呢?
  • 超70%家族企業死於第二代,中國企二代該如何接班
    超過60%的年輕人最終選擇接班家族企業,僅有8%的人明確表示不願意再回到家族企業工作。 這意味著,也許就是這樣一批不努力就要回家繼承家產的年輕企二代,他們的素質、心態和能力決定了中國民營企業的未來。 那麼,這群年輕氣盛的企二代,真的能乖乖聽從父輩的安排,當個「安分的」繼承人了嗎?
  • 東方快評丨五星級酒店「經營大排檔」也是一種「自我救贖」
    因此,筆者以為,餐飲服務行業要實現經濟「完全復甦」,不能只有「等、靠、要」的思想,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實現經濟復甦的「自我救贖」。同時,這也是一種經濟復甦的「自我救贖」。筆者相信,一家堂堂的五星級大酒店能夠做到在院子裡「經營大排檔」,又何愁不能靠自己走出「疫情寒流」,走出「經濟復甦」的困境呢?筆者以為,五星級大酒店「經營大排檔」之舉,無疑值得點讚,更值得借鑑和學習。
  • 父親堅持不移民、不上市,女兒留學成「美國人」 一心將企業上市
    對於企業來說,「上不上市」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問題。不少企業在上市之後只顧自己掙錢,罔顧股民利益;也有企業家出於各種原因而堅持不上市,比如「不想上市圈錢」的「老乾媽」陶華碧,一方面「不差錢」,另一方面要對員工負責的華為任正非。
  • 《回家的路有多遠》:有關自我救贖的故事
    自我救贖,往往是指自己犯下的錯誤與過錯,需要靠自己去努力改正、心中發起善念並行善行等。它們,可以說是一種良知的覺醒以及召喚等。影視作品,對於自我救贖的展現偶爾會有所表現。有的作品,則通過在親人、友人以及自身等層面中展現了自我救贖的故事。
  • 香港英商會副主席雷桑田:建議家族企業採取過渡性管理完成傳承
    香港英商會副主席、香港李錦記前全球執行長雷桑田家族企業在傳承過程中常遇到諸多問題,建議採取過渡性管理。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家族企業約佔37%,家族企業企業主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佔比約40%。雷桑田在調研中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家族企業面臨著企業傳承的問題,包括代溝、接班人經驗不足、缺乏戰略方向等。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今天要分享的電影叫《超脫》,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人間師格》。這兩個名字是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解讀電影的中心思想,我認為都對。連續看了兩遍這部充滿陰鬱色彩的電影,而更多看到的,是其中呈現的一些奇怪的教育現狀。整個電影的劇情一直很壓抑。在影中負能量無處不在,主角那唯一的正能量在劇中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 宗馥莉操刀 娃哈哈要靠氣泡水「進城」
    ,在產品推新上有些後知後覺,很多產品都是跟著其他企業腳步走。產品銷售渠道方面,除了KellyOne天貓旗艦店外,線下會從一二線城市開始,逐步在連鎖便利店、新零售渠道和商超鋪貨。 8月14日,一位不願具名的飲料營銷人士告訴時代財經,娃哈哈獨立推出子品牌的做法很「宗馥莉」,這能與母品牌娃哈哈做出一定區分,有利於擺脫外界對於娃哈哈品牌老化的認知,而向電商、便利店、新零售等靠攏,也能讓產品快速觸及一二線市場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