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可看作是一個代號,對於個人來說,沒有這個代號,似乎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是若要在人世間行走、在這個社會有序的交流生活,必須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名,因為姓名不僅是人類個體代號,更是一種血脈傳承的載體。
一般來說,如今每個人被法律認可的名字只有一個,「姓」來源於父親,「名」是長輩所取的,中古時期的人,有名、字、號,雖然多卻不複雜,稍加了解便能夠輕易的區分,然而先秦時期的「姓氏名字」,相對來說,讓人難以理解。
例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本姓「羋」,名「平」,字「原」,那麼「屈」又代表什麼?再比如,老子叫做老聃,又名李耳,哪一個才是他的名字?先秦時期的命名規律究竟是怎麼樣的,姓氏之間又有著何種區別呢?
姓氏的起源姓的起源,普遍看法,源自母系社會、產生於「圖騰崇拜」。上古時期,不同的宗族組成不同的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圖騰崇拜,往往部落宗族所崇拜的「圖騰」,便是他們的首領或部族的名字,其族人、後人也以此為姓。
如《禮維》記載: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再如伏羲氏的部族圖騰為鳳凰,因此,伏羲這個部族是「風」姓,因為「風」與「風」在上古時期是相通的。
上古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我們可以看到,大多都有「女」字旁,這是因為,姓最初來源母權社會,彼時的子女,是跟隨母親的姓。隨著後來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字的出現,部族的姓也開始豐富起來,母權社會也轉為父系社會,子嗣姓也跟隨父親。
氏則是從族分化出來的。因為人類的繁衍生息,一些族群逐漸壯大,其子嗣往往也會遷徙各地,尋找棲身之所,這些出自同一部族,但又散落各地、或者是出於某種原因分離出來的群體,便為「氏」族。
相對于姓來說,氏的名稱來源更具有「多樣性」。例如以地名為氏的「東門襄仲」、「百裡孟明視」;以祖先受封的邑名為氏的「屈完」、「解狐」;像孔子則是以祖先的「字」為氏,孔子先祖孔父嘉,字「孔父」;還有以官名、職業為氏的,在此不一一詳述。
姓氏的區別姓氏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同時,它們分屬的作用也不同。
《通鑑外紀》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姓用來總括其人祖先源自的部族,而氏則可以追尋其人子孫是分化於哪個氏。這就是古人所說「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當然,「氏」就沒有「姓」這種持久的特性了。
從上文「姓氏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到,氏在姓之後,姓可以看做是族的名號,而氏則是族的分支,同一部族的人有著同一個祖先;同一姓分化出的氏,有著同一個部族。這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由於當時社會制度的原因,平民是沒有氏的(這種說法如今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因此,氏還被用來「分貴賤」。
《通志·氏族略序》: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為了通媒約、重人倫,伏羲規定了同姓之人不能通婚嫁娶,因此,姓也被用來「別婚姻」,因為先秦時期的姓不多,容易重複,所以周代規定女子談婚論嫁時要追溯清楚自己的血緣關係。
可見那個時候便非常注重道德倫理和禮法,華夏禮儀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為了加強這兩個作用,所以一般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姓氏的應用上文說到姓用以「別婚姻」,所以女子稱姓,為了加以區別,往往會圍繞女子的「姓」做出一些改變。
例如對待嫁的女子會在姓前加上排行,來稱呼該女子,例如古代愛情故事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姜」的她的姓,「孟」是她的排行。出嫁之後,會在姓前冠於夫君的領土、封地等,如果孟姜嫁給秦國的國君,那麼應該稱呼她為「秦姜」;如果嫁給封地在「棠」的卿大夫棠公,則稱呼她為「棠姜」;在姓前加夫君的「氏」、「諡號」也可作為先秦婦女的稱呼。
「男稱氏、女稱姓」也不是嚴格規定的,對於先秦時期婦女的稱呼,還可以在姓後面加「氏」字,例如鄭武公的妻子姓姜,後世對她的稱呼時鄭武公的諡號加姓,為「武姜」,同時也可以稱她為姜氏;紅顏禍水的「驪姬」也被稱為「姬氏」。
男子的稱呼則比較多樣,一般是圍繞男子的「字」做文章。
先秦時期的男子往往會在「字」前面加上孟、仲、叔等排行,然後在「字」後面加上「父」、「甫」作為稱呼,「父、甫」相通,都是先秦時期男子的美稱,《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
例如孔子的字為「尼」,他是家中的次子,因此可以稱呼他為「仲尼甫(父)」,有時候會省略排行或者甫(父),也就是「仲尼」或者「尼甫(父)」。
在此做個補充,女子也有在姓前加排行,姓後加「母」或者「女」的,上文舉例的「孟姜」也可稱呼為「孟姜女」,當然,「母、女」也可以省略掉,就形成了姓加排行的格式。
還有一種稱呼方式,是在字前面加「子」,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貢、子淵等,而這個「子」也可以省略,在「字」前面加上他們的「氏」作為稱呼。子淵就是顏回,氏「顏」、姓「曹」,一般來講,稱呼他為「顏淵」,屈原也是「氏」加「字」的格式。
稱呼古人的名字時,一般是字在前面,名在後面,例如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他的父親叔梁紇(字叔梁,名紇),這也是先秦男子一種日常使用的稱呼。
在尊長對卑幼稱呼自己的時候,會稱「名」,以表達一種謙讓之禮,稱呼他人時,對於平輩以及尊長輩需稱對方的字,如果稱名則是一種無禮的行為。
先秦之後的姓氏
在戰國末期,姓氏之間的區分越來越不嚴謹,自秦統一後,姓氏逐漸合流,姓氏不再加以區分,因為「姓」少,而且追溯的比較久遠,一般都以先秦意義的「氏」作為自己的「姓氏」。
「秦滅六國,子孫皆為民庶…茲姓與氏渾而為一者也」。
姓氏的這種合流,是歷史大勢所趨,因為封建制度和宗族制度的改變,所謂的「分貴賤」不復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的繁衍,同姓血緣已經無限稀釋,「別婚姻」也難以有依據,所以嚴格區分姓氏已經沒有意義,而且還不便於朝廷對戶籍百姓的管理。
先秦之後,雖然姓氏合流,但是名、字還有有所區分,男子年幼時會取一個名,到了行成年禮的時候會被長輩賜字,也有自己在日後改字改名的,到如今,大部分只有姓和名,只有少部分比較喜歡傳統文化的家庭會給子孫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