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看童話故事,但是大部分的故事都來自於歐洲,像是丹麥童話或者格林童話,因為在中國的古代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學習四書五經,大學小學,從來不看什麼童話故事,那麼你知道我們中國的第一篇童話故事是誰率先創作出來的嗎,他就是清末和民國的學者,葉聖陶,他創作的第一篇《稻草人》在童話裡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1894年的時候,他出生在蘇州,但是他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 先是在小學裡當教師被人排擠出去,他就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旅程。後來的他做了商務印書局的人,和周作人等人合辦過文學社才好了一些,也寫成了這第一篇童話。葉聖陶這個人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好,講究仁義道德,沒有民國時期文人的那種叛逆性,也是因為如此他的童話故事非常的清婉。
當然了,這也和他從小的教育有關係,小時候家庭並不富裕,父親的工作是替地主收租子的,但是好歹是可以溫飽的,家人都很疼愛他,管教的也特別嚴格,尤其是在讀書方面,六歲的時候就把他送進了私塾,他也給自己立下了規矩,不把書本背完就不許吃飯,而他也確實如此勤奮,幾乎沒有不能吃飯的時候。他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不少字,在八歲的時候就可以提筆寫文章了,父母還希望他能夠考上秀才,為了讓他的知識更豐富,到處搜尋書籍給他看,他也不負眾望,獲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考秀才,因為時代變化了,從科舉制度變成了現代的教育,他考上了當地的一所中學,那所學校裡都是日本留學回來的高材生,講解的也不是他以前所學的詩書禮儀了,包含了各個層面的人文地理知識,讓葉聖陶學到了更多,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葉聖陶的教育觀很先進,甚至比現代的很多父母都要先進,因為自己小時候的教育觀點,他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的開放。他有一個孩子據說小時候非常笨,居然可以連續四次掛科,母親愁的不得了以為孩子的智商有問題,但是葉聖陶卻發現孩子的表達能力很強,頓悟的能力也很強,就是不喜歡背誦的死板教育,於是他想著給孩子換了一個學校,在這個學校裡是比較輕鬆的,不僅不用死記硬背知識,還可以有很多課外時間學習其他知識,於是他的笨小孩開始蛻變成了小天才,後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用自己孩子的經歷告訴我們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是有待開墾的土地。
不過對他來說最可惜的一件事就是沒上大學,在上完中學以後家裡就越來越貧窮,於是他放棄考大學去做了一個教書先生,那時候的他僅僅只有十七歲,他教的學生都是十二三歲的,因此在這中間顯得很弱小。不過葉聖陶那股子勤奮的勁頭從來沒有丟失,他借了朋友的講義開始艱苦的自學道路,就算沒有上大學也要把知識都掌握在手裡,還要堅持自己的創作。那麼如此努力的他為什麼會被排擠呢,原來那時候還是在舊社會,而他的思想卻很新穎,容易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並且創作的童話小說很受歡迎,受到了其他老師的妒忌,他們也無法容下這麼有創新能力的老師,所以被排擠走了。
幸虧後來的社會越來越需要他這樣的創新人才,後來的葉聖陶老先生才有了棲身的地方。他在教育業上也奉獻了很多,即便是到了老年和自己子女一起學習討論都是很溫馨的事情,他的子女之一,葉至善在後來寫回憶父親的文章時候,提起了家裡的每日必做事,每次吃完晚飯,就把碗筷收起來,然後打開植物油燈,挨個批改孩子們的作文,孩子們呢則是坐在他周圍有說有笑的聽他來修改,而且他還不止一次修改方式,而是各種各樣,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後代都是有名氣的人才了。就算是細節的地方他也不放過,還記得夾尾巴這個詞語的意思嗎,大概就出自葉聖陶先生,因為兒子出門的時候不喜歡關門,他就在後面提醒,為什麼不關門,是怕夾到尾巴嗎?下一次他就直接喊道:尾巴,尾巴!讓兒子再也不敢忘記。
總結的來說,最會教育孩子的恐怕就是葉聖陶先生了,但是教育這種東西都是世代相傳的,如果沒有葉聖陶先生父親小時候的孜孜不倦,他又怎麼能領悟到這麼多呢,因材施教,小心謹慎,仔細認真,都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