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公園,將中華文明娓娓道來

2021-01-11 騰訊網

漫漫長河,燦若繁星。

散落在中國幅員遼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記載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見證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其中,大遺址作為最為直觀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化遺產類別,不僅是古代先民不斷勞動創造和改造自然的重要遺蹟,更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

其幾乎涉及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領域,其遺物、遺蹟、遺址本身,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現。而依託這些大遺址所建的遺址公園,其建設初衷就是為了讓這些塵封已久的大遺址「醒過來」,通過嚴謹的提煉、闡釋與轉化,將中華文明娓娓道來。

從「文明碎片」裡尋找上海之根

夏末,微雨。在廣富林文化遺址,波光瀲灩,簷影微落,一排「漂浮的房子」周圍人頭攢動,或尋找城市起源,或探究考古發掘。不少人興致勃勃地和這座建在水下的博物館合影,似乎絲毫不被雨滴攪擾。

這裡便是漂浮在富林湖中的廣富林文化展示館,它是整個文化遺址的重要展館,其展覽空間均設置在水下,進入展館,給人以踏入地下和走向遠古的暗示。

而不遠處的「骨針廣場」是廣富林文化遺址的核心地標。廣場中間豎立著一根象徵先人編製衣被漁網的工具——骨針,這是廣富林發掘出來較多的代表性遺物。骨針廣場北面便是廣富林遺址核心保護區。經考古勘探和研究確認,廣富林文化遺址核心保護區地下有著豐富的古代遺存,蘊含著許多未解之謎。為了更好地保護遺址,該區域被國務院文物保護委員會確定為不經批准、不得開挖的核心保護區,是廣富林遺址研究最具價值、最珍貴的神秘之地。

回顧過去,上海松江佘山腳下的廣富林,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地勢平坦、水網縱橫,默默無聞的小村落。直至上世紀50年代末期,村民開挖河道時發現了眾多陶罐玉器,經權威專家認定,這裡是古代的一個生活遺址。

上世紀60年代初,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和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該處進行了考古勘察。《考古》雜誌隨後刊載了這一發現:「在河岸兩旁、距離地表深約0.7米的地方,暴露有灰層和大量古代陶片,灰層的土色灰黑,厚約0.3米,採集的遺物均為陶器,有泥質灰陶、黑衣灰陶、夾沙紅陶、印紋硬陶和釉陶等。」

研究發現,這是上海最早發現良渚文化墓葬的兩處遺址之一。這讓考古學界很興奮:這意味著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城市、移民城市代表的上海,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生活。

1977年,廣富林遺址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1984年,上海市政府題名立碑「廣富林古文化遺址」,並確定為上海古文化遺址保護地。

到了1999年,村民開挖池塘時,又發現了古墓葬和隨葬品,還有村民造房子挖地基時發現了很多鹿角、陶罐等。聞訊而來的文物保護部門在此又發現了數十座新石器以來有數千年歷史的各類古墓葬,以及數百個水井、灰坑等生活遺蹟。這次的發現讓文物保護人員欣喜之餘還有些疑惑:此處一直被認為是良渚文化的遺址,可是這些古墓葬和生活遺蹟又明顯和當地傳統歷史文化有差異。

復旦大學文物和博物館學系副教授潘碧華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之後的研究中有兩段時間尤為關鍵。

一是1999年至2005年,上海博物館聯合幾所高校再次對遺址進行調查及發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周代、漢代等文化遺存。特別重要的是,專家在此發現並確認了長江下遊地區,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填補了該地區歷史年代的缺環和文化發展的空白。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年左右到4300年左右,馬橋文化(夏商時期分布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一個區域文化類型)的年代上限是距今3800年左右,中間有一段時間缺環,距今4000年左右的廣富林文化從時間上看正好在兩者之間。」潘碧華解釋道。

據悉,廣富林遺址被發現之初,為學術謹慎起見,暫時稱之為「廣富林遺存」。2006年,在環太湖地區考古學術研討會上,經專家論證,正式確定「廣富林文化」的命名。它不僅包含了來自當地的良渚文化痕跡,也有來自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印記。

而第二段時間則是2008年到2015年,經過6萬多平方米的發掘研究,廣富林文化在上海和全國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斷突顯,專業地位進一步強化。2013年,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從學生到老師,潘碧華本人參與過四次廣富林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也是2013-2014復旦大學參與廣富林發掘項目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廣富林遺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一方面因為遺址從5500多年前,大約從崧澤文化(距今6000-5400年)晚期開始就未斷過人煙,代表了上海地區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另一方面以廣富林遺址發現而命名的廣富林文化與良渚文化明顯不同,是研究長江下遊地區早期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材料。

記者從廣富林文化遺址運營方了解到,自2018年一期試運營起,廣富林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就從未停止——第一步做的是治理環境,拆除違法建築,以及搬遷企業和住戶。在實施保護和治理前,及時對廣富林所有的建築、樹林、河塘、路格和地貌進行拍照、測繪、記錄,以便能夠在喚醒歷史記憶的同時,找回原始生態肌理和人文特徵;嚴謹真實、複合展示廣富林的保護和開發,最終目的是要喚起人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喚起人們,特別是新老上海人對這座城市根脈的了解和認同。

這些年來,隨著考古、學術工作的深入,廣富林遺址的「神秘」讓很多人著迷。比如,在廣富林出土的陶器殘片中,有一部分明顯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傳統原始文化的遺物,而應該來自於今天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區;又如,在廣富林遺址生活的先民使用的東西和本地土著也不一樣,具有黃河下遊的文化特徵。

「守護好、研究好、展示好這片孕育城市脈搏和文明基因的故土,是上海彰顯文化自信,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舉措。」松江區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廣富林文化遺址之所以名字中沒有「公園」二字,是因為作為文化遺存之一,廣富林文化遺址不是一般的「公園型」旅遊景點,它記載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見證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上海的歷史文化之根,也是這座城市走向未來的精神家園,「希望市民遊客通過參觀廣富林文化遺址,能了解我們這座城市從哪裡來,思考這座城市要到哪裡去」。

世界遺產總數世界第一的「考古中國」

2017年,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 「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館發展質量、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文物事業發展的主要舉措。規劃顯示,我國文物資源家底基本廓清: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文物藏品4138.9萬件/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

規劃發布時,中國世界遺產還只有50項,居世界第二。而隨著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

作為我國第一款新石器時代遺址申遺,良渚遺址可謂中華5000年文明的實證之城。80多年來,不斷有驚人發現,其中出土的玉器,種類繁多,樣式精美。

曾參與過良渚申遺工作的親歷者、良渚博物院總策展人、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眾多,良渚古城遺址這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要符合以下兩條標準:

一是良渚古城遺址以規模宏大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徵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基礎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展現出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特徵作出的傑出貢獻。

二是良渚古城遺址由宮殿區、內城、外城構成,在空間形態上展現出一種向心式三重結構——這種早期國家都城的規劃特徵,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進行社會等級「秩序」建設、凸顯權力中心象徵的典型手法;而作為城市水資源管理系統的外圍水利工程,在選址、規模、設計與建造技術方面展現出世界同期罕見的科技水平,展現了五千年前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事實上,早在2009年6月,大遺址保護良渚論壇便通過了《關於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的良渚共識》。次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我國首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之外,入選的還有圓明園、周口店、高句麗、鴻山、殷墟、隋唐洛陽城、三星堆、金沙、漢陽陵、秦始皇陵、大明宮。

十年過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數量增加為36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成員發展到103家。

記者注意到,根據《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實施諸多文物保護工程,其中特別提到「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實施良渚、殷墟、石峁、二里頭、三星堆、秦始皇陵、景德鎮御窯、圓明園等遺址展示提升工程,建成一批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去年底,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工建設。殷墟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其出土文物數量居國內各大遺址之首,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介紹,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總投資約150億元,建設周期8至10年,規劃範圍涵蓋整個殷墟保護區。項目建設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實施殷墟遺址博物館、宮殿宗廟區及王陵區提升、武官村民俗旅遊村和豫北紗廠活化利用改造四大工程,科學劃分宮殿宗廟展示區、洹北商城展示區、王陵與民俗文化展示區、考古學展示區、創意文化展示體驗區、洹河文化景觀帶和協同展示區七大功能分區,最終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浸潤城市生活

在考古逐漸走向大眾、關注度更高的當下,秉持對時間尺度的洞察力,考古人知曉「少年強,則國強」的客觀規律。

開發遺址原貌展示、遺址博物館、社會教育、文化旅遊、文化休閒、文化創意……於是,這些基於考古遺址的遺址公園用自己渾然天成的方式讓考古與公眾有了情感的維繫,遺址公園不再是一塊塊冷冰冰的「教育基地」,而是成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

頭頂是日月星辰,腳下為時間進程,配以典型文物,山東章丘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時光隧道」,讓人於咫尺間領略數千年滄海桑田;「小小考古人,守護盤龍城」,在湖北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小朋友握著手鏟,蹲在探方裡刮面,體味考古發掘,厚植文化傳承的根基;暢享視聽、思想的饕餮盛宴,在四川成都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欣賞歌舞劇《太陽神鳥》、雜技劇《魔幻金沙》、動漫電影《夢回金沙城》,通過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體悟金沙文化內涵……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一頭牽連著千年文脈,一頭維繫著後世傳承。潘碧華強調,任何遺址公園,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但同時也具有科研、教育和一定的遊憩功能,其最核心的意義在於能將遺址的文化遺產核心價值和考古最新發現成果在園區內進行有效的大眾化、通俗化的轉化。

的確,遺址公園,一方面能深入發掘遺址的考古研究潛力,另一方面更能發揚其應有社會現實效應。它不僅可以對遺址原貌進行真實性的展示,展現其所擁有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藝術審美等基礎價值,更能將其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闡釋為公眾聽得懂、看得明、說得清的「中國故事」,最終讓每一位來到園區的公民都能充分領略到該處文化遺產對於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據國家文物局2018年10月發布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顯示,2014至2016年,前兩批24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遊客累計超過8000萬人次,其中免費遊客近4472萬人次。

可以說,遺址公園讓文物走向普羅大眾,也向世界展現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每一處公園都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標識和歷史記憶,引領著人們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記者 應琛)

相關焦點

  • 新北擬建中華文明主題公園
    新北擬建中華文明主題公園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亞洲史學會評議員(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任,《考古》雜誌主編,王院士從事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研究工作數十載,是我國考古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權威和領軍人物。  據悉,院士工作站成立以後,王巍院士將對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的良渚文化遺址群——象墩遺址,進行深入的考古研究並給出切實的保護、利用建議。
  •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石峁遺址
    這個遺址出土的石雕遠超學界對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斷。 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
  • 五千年文明之光—遊覽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進行了保護、規劃和建設,將核心區域的村民全部遷出。建成了集文博展覽、考古研學、旅遊觀光以及互動體驗為一體的遺址公園。古城遺址的核心區域約有4平方公裡,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步行參觀走完全程約8公裡,大約需3個小時左右。進入遺址公園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田野自然風光。匠心獨具的設計者,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儘可能為公眾還原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城先民們的生活環境。
  • 保護二里頭遺址 傳承中華文脈
  • 姬英明中華文明探源走進神木石峁遺址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吳曉東)「自宋以後,隨著華夏文明的政治文化核心區域東移,對育養壯大華黃和華夏文明之地、黃河弓背的古河南一帶失去控制權起,陝北也變成了文化人眼中『文化貧瘠的邊塞』。這是一種文化誤判。」
  • 曾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這座遺址埋藏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身世之謎
    一眼千年,這座承載著中華文明,並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也是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更是繼西湖、大運河後,杭州拿到的第三張世遺名片。想來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初衷其實很簡單,19年的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從默默無聞到聞名天下,讓人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古殿遺築雅尊之容,揭開這埋藏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身世之謎」。
  • 二里頭遺址:生動呈現最早的王朝文明
    作為洛陽文化旅遊「新三篇」之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傲然挺立在二里頭遺址南側不遠處,向公眾充分揭示二里頭遺址內涵,展示深藏庫房的文物,闡釋早期中國形成歷程。  這裡,以多種手段還原了以二里頭為代表的夏代王朝文明,為中外遊客打開了一扇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成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又一支撐。
  • 青浦將建設國家遺址考古公園
    日前,副區長蔣仁輝一行,在區文廣影視局、重固鎮負責人的陪同下,趕往上海市文物局,就青浦區編制福泉山遺址全國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划進行協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出席會議。在上海市文物局,副區長蔣仁輝說,福泉山遺址專項保護規劃是一項涉及遺址區域全局發展的公共政策,希望市文物局在遺址規劃、編制上給予全力配合。重固鎮黨委書記孫挺就新型城鎮化建設向市文物局領導、專家進行介紹,重固鎮將有效依託福泉山大遺址規劃建設和國家會展中心這兩個「國字號」為載體,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全力打造重固美麗小城。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聖地,原來這片遺址秋天這麼美
    ,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圖為良渚古城遺址內河隨著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開放,這裡便成為了考古、歷史良渚文明時期,便有家養禽畜的遺蹟。圖為良渚古城遺址金屬編織人像演示五千年前的良渚人便開始了夾河而居,他們將房屋建造在河畔
  •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據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世界都關注到了這片史前文明聖地,緊接著,以考古為特色的遺址公園向公眾正式開園。「與一般的公園不同,良渚遺址公園是以考古為特色的公園,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仍將持續開展的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這將是參觀者理解古城遺址豐富內涵和遺產價值的重要窗口。」
  • 芮城縣精心打造 風陵渡黃河文明遺址公園
    運城日報訊 連日來,芮城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市委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晉南市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奮力建設風陵渡黃河文明遺址公園,打造特色鄉鎮,為建設黃河金三角(運城)創新生態集聚區當好排頭兵。
  • 萬壽巖遺址保護:守住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關鍵時刻,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終於力挽狂瀾,保住了這一彌足珍貴的遺址。從此,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並開啟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嶄新篇章。萬壽巖,成為考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幸運兒」。
  • 寧波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
    與會專家認為, 井頭山遺址是目前中華海洋文化遺址中最古老的群落,這一遺址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和文化遺產體系建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有助於學界和考古界深化對中國海洋文明起源的研究。「很高興,終於有人從考古角度討論海洋文明。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視角很好,井頭山的討論將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認為,在這裡建公園是合適的。地理上看,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幾乎連成一片,又離現在的城市中心區不遠,「從其價值、知名度和可能吸引的人流量估計,打造考古遺址公園可行性很高」。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三門峽倆公園上榜
    為進一步推動大遺址保護工作、規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國家文物局此前組織開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議工作。經專家現場考察和評議,國家文物局最終研究決定:元中都等12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鄴城等32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每3年評議、公布一批。
  • 紅山文化遺址將中華文明歷史推進至6500年前
    2020年7月22日,筆者有幸隨著公司一行來到了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參觀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重要的一支考古學文化類型,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而得名,距今6500-5000年。紅山文化廣泛分布於長城內外、燕山南北,主要發現集中在老哈河和大凌河流域。
  • 「邘國古城遺址公園」和「中華于姓文化園」正式開工建設
    日前,「邘國古城遺址公園」和「中華于姓文化園」經過一年的籌備正式開工建設。初春時節,在沁陽市西萬鎮邘國古城遺址公園施工現場,只見一條曲折的河道已初步顯現,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綠植栽種和項目劃線,各種機械車輛正在緊張施工。
  •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預計明年10月建成開放 將再現7000年前文明...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施工現場也已復工。自2017年12月,澠池縣仰韶村遺址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至今,兩年多時間過去了。明年仰韶文化又將迎來其發掘100周年,那麼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情況如何?未來將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給人們?當地村民對此有哪些期待呢?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南京中華門外:遊覽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夜裡,遊覽完夫子廟景區,步行前往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但是,到達這裡以後,發現周圍都是商鋪,沒有看到任何遺址。詢問旁邊的店主:「大報恩寺在哪裡呢?」他說:「就在店鋪後面,正在修建遺址公園,還沒有對外開放呢!」2019年12月1日清晨,我再一次來到中華門外,秦淮河岸邊出現了一座漂亮的玻璃塔。隨後,我跟南京的文博同仁們一起,遊覽了這座新落成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