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伎如何練成

2020-12-25 網易旅遊

  從前日本藝伎是從小7~8歲的訓練,她們習的琴棋書畫,接受良好的禮儀及教育,直到10~19歲之間才能成為舞子。她們臉上塗著白色的粉底,著紅色衣襟的和服及頭飾花簪皆比藝妓花俏,以表示學藝未成仍待努力,在臺上表演當中學習著藝妓們如何取悅於男人,直到學成在25歲以前一定要升格為藝妓,將紅色的衣襟更換為白色代表晉級。藝伎身著和服,袖長著地,腰間繫著腰帶低垂在後,頭髮僅以髮髻的髮型來裝扮,高雅的服飾,與四季合鳴。


  藝伎的和服與普通日本婦女所穿的有些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後領。普通婦女穿的和服後領很高,把整個脖頸遮蓋起來;然而,藝伎和服的後領則開得很大,並且刻意地向後傾斜,露出整個後頸。

  藝伎以絕對含蓄的意象,誘惑男子潛藏的情慾。她們常常在深深地鞠躬時,有意無意把那塗上一層白色的厚厚脂粉的後頸外露,撩撥男人們的心弦、刺激他們的神經。她們最讓人著迷的,是在客人面前永遠保持著一種委婉而堅決的矜持,在濃妝豔抹的臉上,探測不出任何的喜怒哀樂,而且在顧盼、進退之間也拿捏得恰到好處。  


   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她們陪客飲酒作樂,濃妝的臉上幾乎看不出喜怒哀樂,在客人面前保持著委婉而堅決的矜持。同時行業有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對於日本男人來說,最歡樂的時分便是有藝伎陪伴的夜晚,悠哉悠哉;同樣,最悲傷的時刻也需要有藝伎來安慰,幸哉幸哉。藝伎是伴著歲月的步履,攜著傳統的美學,帶著女性的溫柔向男人走來的。她們滿足了男人的原我面貌,讓男人為她們揮金如土的奉獻供養,相對的她們也保持沉默,知道什麼是該說,什麼是該做,機智的對話,取悅著男人。  

  日語中的「藝伎」,是一種職業的稱謂,並不含有貶低的意思。事實上藝伎從事的是一種表演藝術,與我們所熟悉的茶道、花道等一樣。


《藝伎回憶錄》中訓練新藝伎

  做一名藝伎,要經受嚴格的舞蹈、樂器、作派的訓練,還有宴會的遊戲方法。她們不僅要精通各種歌舞樂器,還需要對國際新聞、花邊消息了如指掌,懂得如何迎合客人的喜好,善於察言觀色,並能維護客人的自尊。總之,為了讓客人得到滿意的服務、徹底放鬆,藝伎的工作總是非常緊張的。其實傳統意義上的藝伎,在過去並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多家庭還以女兒能走入藝壇為榮。


  藝伎的另一特點是,能歌善舞,幾乎日本的傳統藝術文化,樣樣精通,她們只需利用本身的才華與智慧,就足以把客人服侍得心滿意足,完全不必靠出賣身體來換取酬勞。

本文來源:網易綜合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日本國家的藝伎是真的賣藝不賣身嗎?
    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不知,你發現沒,網上對她們有兩種稱呼。一種是「藝伎」一種是「藝妓」伎、妓,傻傻分不清楚。而藝伎就屬於後者,在顧客吃飯喝酒玩樂時,她們再唱歌跳舞助個興,順便為他們端茶倒水。為了讓顧客高興,她們有時還要陪顧客聊天聊地聽牢騷。但,原則上,藝伎是只賣藝不賣身的。
  • 走進莫斯科兒童模特學校 看小麻豆是如何練成的
    走進莫斯科兒童模特學校 看小麻豆是如何練成的) "← →"翻頁 當地時間2014年1月14日,走進俄羅斯莫斯科的兒童模特學校,看小麻豆是如何練成的
  • 《藝伎回憶錄》裡脂粉侵染的歷史丨藝伎不是妓,是聖壇邊的貢品
    通過《藝伎回憶錄》便可知,不論早期的日本藝伎也好,中晚期的藝伎也罷,皆是從藝而非妓,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藝伎的主要職業內容為藝術表演,而不是性服務,把藝伎稱為藝術家也未嘗不可。後來,國營妓院的妓女也因為妓院經營不暢,生計所迫,開始嘗試民間藝人的藝術表演形式,這兩種藝伎的不同來源開始合流,便構成了日後的藝伎,而藝伎又要分多種,一種為專事文藝表演,提供娛樂內容的「藝術家」前面講過,一種就是現代概念裡的娼妓,提供性服務,兩者的服務內容互有重合,但側重不同,就比如說,《藝伎回憶錄》裡,藝伎其實也有涉及到性服務,只不過並不是合法的
  • 被中國人誤解的藝伎,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如何?網友:掙錢很辛苦!
    單單從叫法「藝伎」中的「伎」字,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伎」字在漢語中意思是古代以歌舞為業的女子,而藝伎在日本指的就是藝術表演者,主要是以表演才藝,陪客人聊天來獲得報酬的女子,這很容易讓中國男人想起舊時社會的青樓妓女,因為妓女不僅僅是表演才藝,陪客人聊天,還涉及到錢色交易。
  • 藝伎回憶錄,藝伎不是妓女
    說起藝伎,我們都知道是源於日本,也經常在一些抗日戰爭等戰爭題材影視作品中提及。但人們往往誤解。藝伎:是一種日本表演藝術職業,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遊走在京町界外,俗稱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
  • 藝伎,是一種文化!
    其實,藝伎是日本一種傳統的表演藝術職業,主要是指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的藝人。藝妓最早出現於17世紀,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因他們經常遊走於京町界外,也被稱為町伎,他們在娛樂場所演奏傳統樂器,以逗樂、取悅他人為生,一直到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逐漸被女性完全取代。
  • 沒了觀光客連京都藝伎也有生存危機?「在線藝伎」守護日本文化
    因為疫情而陷入困境的藝伎傳統文化藝伎說明睡覺時使用的枕頭的樣子原本藝伎們是以現場接待、互動的方式來傳遞傳統文化,但在2020年2月初開始,茶館發現到預約量急速下降,這是因為許多客人擔心在閉密空間中會互相傳染病毒,為了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多人數聚集在一起,也為了維護藝伎及客人健康,因此取消了延續了數十年的傳統年度舞蹈。
  • 沒了觀光客連京都藝伎也有生存危機?「在線藝伎」守護日本文化
    在3月,每個地區都進入高度警戒狀態,藝伎茶館也為了保護年紀較高的客人,幾乎取消了所有預約。也因為這個危機,京都的藝伎們開始調整及重新評估,在這個旅行受到限制,以及社會距離疏離的狀況下,該如何維護這份傳統文化?
  • 京都藝伎們的寂寞
    紗月在京都祇園這一條花柳街,算不上頭牌藝伎,但也是那個茶屋的「看板娘」(日文中「娘」,是中文「女兒」的意思),圓圓的臉,並非和風美人,但十分清楚可愛。入夜時,紗月來了電話,原來是回了三重縣老家。說從4月實施「緊急狀態」時開始休息,因為一直沒有客人,店裡的十幾位藝伎姐妹,都回了家。她說:「現在處於待業中」。
  • 京都——藝伎小天堂伊豆,與藝伎近距離接觸
    我們一行人來到藝伎小天堂伊豆,與藝伎進行了次親密接觸,體會她們嫵媚與溫柔。提到藝伎,有一個地方和京都一樣絕對不能錯過,那就是著名的藝妓小天堂,伊豆之國。日本著名唯美主義小說家川端康成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文中描繪了青年男女之間初戀般的朦朧、純真的情感。
  • 在京都體驗藝伎大變身
    現在來到京都的遊客不僅有可能在古老的小巷子裡偶遇藝伎,自己也可以體驗一把藝伎的裝扮。前不久,記者就在京都進行了一次「變身」。  「藝伎體驗」成旅遊熱點  通往京都清水寺的小巷兩邊都是店鋪,隔一段路就能看到貼著「藝伎體驗」招牌的小門臉兒。記者走進一家叫作「花的繪姿」的小店。老闆娘是青木美野裡女士,60多歲,身材瘦小但風韻猶存。
  • 《藝伎回憶錄》|日本知名藝伎美麗而傳奇的一生
    二十世紀初,年僅九歲的小千代被無力撫養的父親賣到了京都祗園的一家藝伎館。小千代從此開始接受嚴格而正統的藝伎培訓。藝館的頭牌藝伎初桃,性情暴躁乖戾,恃寵而驕。又因嫉妒小千代有著一雙美麗而獨特的眼睛而處處針對她。小千代就這樣在藝館中渾渾噩噩地度日,直到十二歲那年的一個下午。
  • 日本的藝伎有哪些規矩?
    到京都遊玩,聽過幾位玩深度遊的人說過,京都最好玩的方式其實並不是跑到衹園或先鬥町去瞧藝伎的粉脖,而是叫藝伎陪你喝酒。何為藝伎?所謂「藝伎」,其實分成「舞子」和「藝伎」,但被統稱為「藝者」。當然如果沒有許可,私自與客人勾搭的藝伎,那結果只有一個:被逐出花柳界。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包養藝伎的人大為減少。如今,「外室文化」在日本也漸漸消失。所以,藝伎的人數也大為減少。先鬥町最盛期,有藝伎300餘人,現在也只剩下50餘人。
  • 日本藝伎、花魁都是怎麼接待客人的?
    簡單點來說,藝伎,大家看過電影《藝伎回憶錄》沒有,章子怡主演的角色就是藝伎,而花魁就是前不久抖音流行的踩著高高的鞋子,濃妝豔抹,一步一步行走在隊伍中央的女子。  從外表觀察藝伎和花魁,他們之間最大差別是,花魁的和服腰帶結在前面,髮飾極其繁瑣和貴氣。
  • 藝伎與日本文化
    對於藝伎,並非人人都看好,例如以名篇《墮落論》驚世的崱鮢安吾便說過:舞伎本來是加工出來供人玩賞的,雖是女孩卻沒有女孩的羞恥,也沒有自然的妙趣,這麼無聊的存在真少見。但多數文人都賞玩不已,用生花妙筆把藝伎寫成了國色的文學家也代不乏人,如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以及渡邊淳一。
  • 京都,一日藝伎
    默默旁觀歷史的櫻花樹依舊,曾經芳華的藝伎也艱難地存活至今。在京都有五個藝伎區,其中最有名的是祗園。祗園上行走的藝伎在祗園,被經年累月的人來人往磨到光可鑑人的石板路邊排列著小小的木製居酒屋、孤寂的老飯館和Okiya——以前藝伎居住的傳統木板屋。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
    (資料圖片)在三百多年藝伎的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藝伎,她們中的一些人更是對日本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享有「勤王藝伎」美譽的中西君尾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君尾出身於武士家庭,因父親被仇人所殺而家道中落,不得不進入藝伎界,她經常在一個叫做「魚品」的茶屋表演。當時,幕府勢力和維新派在日本京都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兩派人物經常以京都的聲色場所作掩護,召開秘密會議。
  • 豔如花,羞答答,我在日本扮藝伎(全文)
    華麗的和服,紙一樣白的臉,能彈會唱的日本藝伎總是在人的眼中顯得很神秘。雖然藝伎行業已日趨沒落,但日本人對藝伎的化妝技法仍相當熱衷。日前,記者有幸穿上藝伎的裝扮,為一次藝伎化妝及歷史的講座當了一回「見習藝伎」——舞子。
  • 日本藝伎,一個活著的肉身藝術品
    小百合如何從一個漁村女童成長為日本歷史上最著名藝妓的故事。該片獲得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三項大獎。影片女主人公小百合的扮演者章子怡憑藉出色的表演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球獎影后提名的華人女演員。鞏俐奪得第77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 眼睛裡裝著大海的女孩——《藝伎回憶錄》
    大家好我是Momo小姐,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女孩被迫變成藝伎的電影——《藝伎回憶錄》 藝伎是日本一種表演藝術的職業,她們濃妝豔抹、才藝雙絕、不賣弄、更不賣身。雅而不俗、專而不濫,可謂是肉身的藝術品。因為家裡貧窮被迫把生計的父親瞞著母親偷偷的把小千代和左津賣給了人販子,隨後一個粗狂的男人就把兩姐妹帶到了最富盛名的藝伎館置屋。由於小千代那雙獨特大海般的眼睛給留了下來,姐姐左津則被轉到其他的藝伎館。 歷經變故的小千代被嚇得驚慌失措,她並不了解藝伎是什麼。她想姐姐,她想離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