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祖墓旁滿是雜草 |
2011年,吳清源的兒女回福州祭祖 |
1988年,吳清源回福州時的照片 |
家人為吳清源先生過100歲生日 |
今年4月吳清源先生榮獲北京市華僑華人「特別榮譽」,圖為吳清源先生與其女兒合影 |
□東快記者陳雪芳陳騰健林良劃呂誠文/圖
在吳維貞(吳清源先生祖父)的第七代孫女吳瑩看來,於11月30日凌晨離世的「棋聖」吳清源,是吳家到目前為止成就最高的人,卻不是唯一一個有成就的人。
昨日下午,東南快報記者跟隨吳瑩,走吳清源老先生回鄉掃墓時走過的路,獨家探訪了位於福州市倉山區高蓋山公園山頂,遮蔽於荒草之下的吳維貞墓,並從這位搬遷至福州開枝散葉的吳維貞開始說起,揭開了吳清源《中的精神》一書中,「福州四大名門」之一的吳氏家族。
祖墓位於高蓋山山頂,環境清幽條件簡陋
昨天下午,東南快報記者在吳瑩的帶領下,驅車前往高蓋山公園山頂,探訪吳清源先生的祖墓。
汽車開到山頂後,已經無法再繼續前進,只能步行前往。記者一行沿著石板砌成的通幽小路走了約十分鐘,便看到一戶以養殖土雞、土鴨為生的農家。繞過農家小院,撥開茂密的灌木科植物,一座長了些許雜草的古墓赫然展現在記者眼前。
「這就是我們吳家先人吳維貞的安息之地,這在當時來說已經非常大了。那時,只有大官才能蓋這樣的墓。」吳瑩告訴記者,這座墓地周圍雜草叢生,幾乎寸步難行,如果沒有人帶領,外人根本找不到。隨著時代的變遷,祖墓周圍的雜草大多都被清除乾淨,但因為一直沒有全面地修復過,所以依然有些蕭條。
在這座立於光緒年間的墳墓墓碑上,刻有「誥封光祿大夫 青溪吳公壽域」的字樣,而光祿大夫在清朝乃是正一品官員的品銜。「我們吳家從吳維貞之前就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這也為吳清源先生今後的成就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吳瑩說,同時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忘記祖籍地,吳家後人還在墓碑的頂部刻上了「石門」二字。
1988年到1995年間,吳清源先生先後兩次回到福州,均到這座祖墓祭拜過。2011年,由於吳清源先生已經97歲高齡,因此他沒能親自回家祭拜,便讓他的子女代其回家掃墓。
吳家走出來的名人,不止吳清源一個
「其實吳清源先生的造詣,也是基於家族底蘊。」在離開吳家祖墓的路上,吳瑩向東南快報記者表示,在她看來,吳清源是家族裡成就最高的人,卻不是唯一一個有成就的人。顯然,當年從「半野軒」裡走出來的名人,並不止吳清源一個。
據吳瑩介紹,吳維貞在清朝時從浙江石門遷至福州,他曾是鹹豐年間(1859年)舉人,晚年任南平、建甌、建陽、崇安等五縣鹽務,去世後被光緒皇帝封為光祿大夫。
在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一書中,描述了當時吳家「買賣做得很大,因此家境富裕。福州是省會城市,有四大家族,包括我們吳家。」
他在書中介紹,自己的外祖父張元齊和祖父吳維貞是好朋友,因此父親吳毅和張元齊的女兒舒文結了婚,結婚時請曾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做介紹人。由於當時的中國有錢人家中,一般是把長子和次子送到美國或英國留學,第三個兒子以下則送到日本,父親吳毅作為吳維貞的第5個兒子,自然被送去了日本。自己對圍棋的興趣,也是源於父親從日本帶回來的文化。
此外,吳家族譜有記載,吳維貞的兄弟吳維允(即吳仲翔)是船政文化的重要人物,在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代理船政大臣事務;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任船政提調職;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調仲翔赴粵委為總辦水陸師學堂事務。
再接下來,便有福州說詩社詩人吳鐸、中國生物化學奠基人吳憲以及圍棋界泰鬥吳清源。
在當時屬「名門」,和另外三大家族均有聯姻
《中的精神》一書中,吳清源寫下當時的四大家族,除了自述吳家之外,還有陳家,林家和沈家。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認為,倚仗吳仲翔和吳維貞的名氣,吳家當時在福州確實可以算得上是名門。這一點從吳家和陳、林、沈三家均有聯姻的記錄裡,也可知曉一二。
吳家族譜記載,吳仲翔為當時的重要大臣沈葆楨的妹夫;其後人珠端,嫁與閩侯螺江陳寶琛太傅之侄為妻;吳毅的哥哥繼籛之長子吳鐸,福州說詩社詩人,則是近代文學家陳衍的女婿。
「吳清源先生有一次回鄉時,在林則徐紀念館前參觀時,別人提出要他留一份墨寶,他曾提及到我們吳家和林家也是有親家關係的。」吳瑩說,在極講究門當戶對的年代,陳、林、沈三家願意與吳家聯姻,也恰恰佐證了吳家在當時是屬於名門望族。
有民間學者認為,在清末民初,福州名門間的姻親關係真是「剪不斷,理還亂」。而「姻親的姻親」更是不勝枚舉,名門望族間的頻繁聯姻,把百家也變為一家了。
吳清源先生安葬在哪,家人最快本月5日決定
「目前,吳清源先生的安葬地還沒有最終確定下來。」昨天下午,吳瑩在接受東南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吳清源先生將被安葬在日本還是福州,他遠在日本的家人還在協商,最快將於本月5日得出結果。
稍顯遺憾的是,吳清源先生的子女們都未能將他的圍棋事業繼承下去,他的大兒子成為了一名鋼琴家,其他子女都成為了日本著名電子公司的職員。雖然現在在做一些與吳清源先生生前相關的事宜,但吳清源先生大兒子的一句話卻道出:「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超越父親在圍棋上的成就,我們更應該去做一些我們擅長的事情。」
2010年,吳瑩在家族裡接下了為族人服務的工作,她除了負責吳清源先生在國內的一切事宜之外,還需熟知家族的所有歷史,為此她甚至專門進修了日語。次年,她便代表吳維貞家族前往日本與吳清源先生一家人團聚。
「當時吳清源先生就住在日本的一家養老院內,生活起居都有人照顧,但他從不關心自己的飲食問題,依然堅持每天擺譜、下圍棋。」吳瑩告訴東南快報記者,當時吳清源先生很可愛,正在吃冰激凌,她就拿了《中的精神》一書拿去給吳清源先生籤名,由於年事已高,吳清源握著筆,顫顫巍巍地寫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並用日語、普通話和福州話分別跟她說了謝謝。
「我近日在籌備的一個活動,本來是想用來為吳清源先生慶祝的,現在看來,只能作為紀念了。希望自己還能繼續為家族做一點事情。」吳瑩提及到這個計劃中的,書法和圍棋相結合的活動,不禁流露出一些難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