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作為一種策略性棋類遊戲,在中國古代早就是盛行不衰。但20世紀,圍棋的中心是在日本昭和時代,甚至世界上大部分認為,圍棋起源於日本。但是,20世紀之初,中國出生的一位少年,橫空出世,自年幼就展露出天才的技藝。當他東渡日本深造,便開始了傳奇的一生。隨著年齡增加,不斷擊敗日本職業圍棋選手,直到封神之戰「十番棋大戰」後,擊敗了日本所有十段內選手,包括十段,也就是,日本再無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從此,被稱為「昭和棋聖」。這位棋童正是吳清源。
1914年,吳清源出生於福建的望族世家,當時的四大世家「陳、林、沈、吳」,正是包括吳清源所在的吳家。他的祖父曾為浙江省道臺,後又專為鹽商,外祖父又為奉天省省長。而他與圍棋的起源,卻來自於父親吳毅的一次日本留學。當時日本的圍棋水平十分高,因那邊的薰染,更重要的是,吳毅察覺到小兒子自幼對圍棋的熱愛,他在病逝前,給了小兒子一本棋譜,最後,吳清源也確實取得很高的成就。
當吳清源初展露棋藝水平,是在被引薦給一位大人物後,這個人是當時的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段祺瑞。因為段祺瑞也是十分愛好圍棋,閒暇之餘,會與一些棋客對弈,吳清源當時一盤棋將段祺瑞擊敗,順利進入段祺瑞家做棋客,那年,他十一歲。只不過,此時的中國混亂不已,局勢遽變,生活也十分不易,已漸漸有了「小神童」稱號的吳清源。在一次與日本四段選手巖本薰對局時,他的成績引起日本圍棋界的關注。日本棋院的創建者瀨越憲對這個少年十分驚異,甚至評價他是「秀策再世。」
畢竟,吳清源被送到日本留學這一年,也才十四歲。進入日本棋院的吳清源,開始新手成長之路。當時日本給出條件是,吳清源需要在三年之後過一個叫「大手合」的段位賽。他需要向所有人證明他的實力,不過,這對吳清源來說,確實不是難事。「大手合」比賽這一年,他一共創下31勝6敗2和的戰績。之後兩年,勝率達到了90%。
真正的成名,遠不是這些普通勝局可以體現,是等到與本因坊秀哉對局。與這位名人對局,一共下了三個半月,最後吳清源敗了,但他卻更加出名了。因為吳清源下的妙手,常常讓秀哉陷入一種長時間思考狀態,在圍棋術語中稱為「長考」,另外,還存在十三次暫停狀態,在日本圍棋界中稱為「打掛」,秀哉竟然在「打掛」後離場,召集他所有的弟子對付吳清源所下的妙手,到最後第160手,用弟子想出的招數最終打敗了吳清源。這相當於秀哉是合眾人之力,對付吳清源。而那年,吳清源也才19歲。
「十番棋大戰」可謂封神之戰,25歲的吳清源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人物,在這期間,他連戰多人,一路戰到最後日本棋院的九段棋手,而到最後,1955年,吳清源與棋手高川格對弈後勝出,日本已經沒有人可以擊敗吳清源了,幾乎所有段位的選手都被他打敗。於是,號稱有十一段的「昭和棋聖」誕生。
只是,吳清源在日本走一路封神之路時,中國還在戰火紛飛中,他曾在中國八年抗戰時期,卻作為日本圍棋代表團成員慰勞在中國打仗的日本士兵,被認為是文化漢奸。他本人的思想曾在自傳中流露,「勿談政治,世界沒有國境。」
我想,這是一位愛棋如命的人,他的世界裡只有圍棋,所以吳清源的傳奇,就在於他所專注的棋道,他一生的註解是「棋聖」二字,而非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