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窟造佛像之風而興起的北朝碑刻書法方勁古拙雄強奇古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北朝指當時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王朝政權,其碑刻書法比南朝要豐富多採,北魏初期書法方勁古拙,仍保留部分隸書筆畫,如《太武帝東巡碑》、《大代華嶽廟碑》、《中嶽嵩高靈廟碑》等,都屬於風格雄強一類。

《中嶽嵩高靈廟碑》雄強而奇古,筆畫方稜,結構富於變化,此碑碑陰書法峻整,為近代書法家所重視。493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漢化達到高潮,書風也隨著起了變化。北魏搜羅各地文學、藝術之士,集中洛陽,洛陽一時成為北方文化中心。

《鄭羲下碑》(部分北魏)鄭道昭

北魏帝王提倡佛教,開窟造像之風大興,因此造像碑亦大為興起。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題記,書法藝術遺蹟保留至今的也非常豐富,著名的龍門石窟成為北魏書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書法以《牛橛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等最著名。其書法結體緊勁,風格雄強,可以代表太和間雄偉渾厚的書風。

後世選擇龍門造像題記有「龍門四品」,「龍門廿品」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記》為方格陽文,結構綿密而有韻味。《牛橛造像記》端方峻整,緊勁之中而又開張舒展。《楊大眼造像記》渾厚生動,兼有茂密雄強之勢。太和間著名碑刻有《光州靈山寺舍利塔下銘》、《暉福寺碑》等。

《張猛龍碑》(部分北魏)

太和以後書法風格更為豐富多採,豐碑巨碣亦同時興起,著名碑刻有《高慶碑》、《霍揚碑》、《南石窟寺碑》、《楊翬碑》、《賈思伯碑》、《張猛龍碑》、《馬鳴寺根法師碑》、《高貞碑》、《劉根造像記》、《劉平周造像記》、《姚伯多造像記》、《曹望憘等造像記》、《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記》等。東魏承接北魏書風,著名碑刻有《敬使君顯碑》、《高盛碑》、《高翻碑》、《凝禪寺三級浮圖碑》、《李仲璇修孔廟碑》、《高歸彥造像記》、《杜文雍等人造像記》、《五百人造像記》等。北齊碑刻多用隸書,著名碑刻有《唐邕寫經碑》、《鄭述祖修孔廟碑》、《高肅碑》、《文殊般若經碑》、《馬天祥等造像記》、《姜纂造像記》、《王感孝頌》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西嶽華山神廟碑》(趙文淵書)《張僧妙碑》等。

《嵩高靈廟碑》(北魏)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和東魏為最精,風格大體可分雄強、秀麗兩類。前者以《張猛龍碑》為代表,其書法雄強奇肆,結構嚴謹,能在方勁中表現出縱逸的韻味,而在嚴整中時出險峭之筆,富於變化。碑陰書法恣肆不拘,與碑陽相互輝映,為北魏碑刻書法之精品。後者以《敬使君碑》為代表,用筆側微細巧,書法清婉秀勁。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石門銘》、《鄭羲上碑》、《鄭羲下碑》、《論經書詩》等,北齊《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刻經》、《天柱山銘》等。

因山鑿石,書寫常隨石勢而成;又因石質不同,鐫刻也有所不同。《石門銘》書法超逸疏宕,其筆勢長而飛動。山東掖縣雲峰山諸石刻,多為北魏鄭道昭和北齊鄭述祖所書寫。其中《鄭羲下碑》結字寬博,用筆方圓結合,圓勁中有篆隸遺韻,為魏碑之精品。《泰山金剛經》為隸書之變體,因長期風化剝蝕,漸去稜角,呈圓渾之筆畫,故時出奇態。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黃易與鄒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經
    其間他以濟寧為出發地,調查山東諸多文物石刻,發掘武氏祠、尋訪漢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經等等,通過各種方式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並進行研究題跋。他在調查中注重文字記錄和圖像繪製,每次發現摩崖碑刻,必詳細記錄、拓片和繪製圖像,提取完整資料以供研究。這種科學的調查和提取資料的方法,與今日考古調查方法相仿,稱其為石刻考古先驅,實不為過。
  • 學書必知:中國書法審美時尚之南北朝「尚神」,尚的是哪門子神?
    後魏江式《論書表》就說:「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辨士,以意為疑,炫惑於時,難以釐改。」南北朝書風率直隨意,稚拙樸茂,姿態新異,反倒表現出生動多變的奇異之美。
  • 北朝廟碑《嵩高靈廟碑》譽為高品、《張猛龍碑》譽為天下第一
    北朝刻石中廟碑數量不多,其中早期古樸風格以《嵩高靈廟碑》為代表。此外,還有《大代華嶽碑》(公元439年)、《張猛龍碑》等。歷史名碑之《嵩高靈廟碑》:《嵩高靈廟碑》又名《寇君碑》,刻於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現存於河南登封嵩山中嶽廟內。碑文為楷書,23行,行50字,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塊北魏碑。《嵩高靈廟碑》相傳為道士寇謙之所寫。
  • 自古書法名家多,唯有碑刻留其名|張仲亭書法石刻欣賞
    在全國第二碑林《孔子文化園》中,前面的對聯:交以道接以禮群賢畢至,近者悅遠者來益友如雲,出自張仲亭之手。在《孔子文化園》中的《論語》碑林牆上,碑刻歷代書法名家的書法。其中,《論語》中的「君子三戒」,是張仲亭先生十多年前應邀為論語碑林書寫的,與我們山東的書法大家魏啟後先生並列碑刻於牆上。
  • 保定古蓮花池翰墨飄香千古書法瑰寶引人爭睹
    古蓮池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7900平方米。園中諸景小巧玲瓏,優雅別致,拙中見巧,樸中有奇。它有著「搖紅滌翠、蟲兒帶霞衣」的婀娜風姿,更有著濃鬱的從古到今延續下來的文化氛圍。散落於園內亭臺樓閣四周的碑林,仿佛在默默述說著歲月的滄桑和時代的變遷。
  • 跟著佛教傳播,來一次心靈之旅。
    封面新聞記者 張福超對於虔誠的佛教徒來講,走遍世界各地的佛教奇觀一定是一個非常大的壯舉,佛教由印度興起,傳遍東亞,直到日本,在中國就有著名的佛教觀光勝地。敦煌:沙漠中的美術館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歷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歐州的唯一通道,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古老文明的匯流地,這也是佛教能在敦煌留下痕跡的原因之一。
  • 馬文章書法碑刻捐贈儀式在洛陽舉行
    4月22日,「根之情」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書法作品展碑刻暨《馬文章先生周易榜書六十四卦書法碑刻》捐贈儀式在洛陽舉行。  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省慈善總會會長鄧永儉,河南省慈善總會秘書長劉高貴,河南省政協常委、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馬文章,洛陽市慈善總會會長甘茹華等出席捐贈儀式並為碑刻揭碑。 據了解,馬文章以《易經》為主題創作的《周易榜書六十四卦書法碑刻》作品,是其歷時四十餘年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總結。馬文章用榜書的形式書寫出來,使這套作品兼具學術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 唐太宗的實踐與努力,行書入碑書法風格探源
    在書法的歷史上, 碑是先於帖而存在的, 這可以由書法的載體而得出結論。自商文字載於甲骨, 周則銘於鐘鼎古器, 還未聞有碑刻。雖據史載, 秦統一前已出現刻石, 如《石鼓文》《詛楚文》等, 卻未具有碑的形式特點, 所以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碑刻。
  • 北周古碑,講一段巴蜀古道的北朝往事
    這是整個長江流域迄今為之已發現的古碑中年代最早的南北朝碑刻,也是已發現的唯一一塊以碑文的形式記錄北周時期史事的碑刻。 時間回到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西魏晚期實際掌權人宇文泰派大將尉遲迥率勇士12000多人伐蜀,連克劍閣、漳州等地,一路所向披靡。即將攻破益州(成都)時,益州刺史開城投降,從此,成都及巴蜀地區歸於西魏統治。
  • 學書法之臨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有人說這帖子不是顏真卿寫的,也有說這帖子就是顏魯公自書,姑且不論其真偽,單憑這帖子的字,也足以令後人為之臨習的。《自書告身帖》共386字。書法蒼勁謹嚴,結銜小字亦一絲不苟,清淡絕倫。詹景風稱此書:「書法高古蒼勁,一筆有千鈞之力,而體合天成。其使轉真如北人用馬,南人用舟,雖一筆之內,時富三轉。」董其昌謂:「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絕少。」
  • 趙子昂碑刻系列07:《重建大成殿記》立在小學校園的趙碑
    在任職集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期間,趙子昂遠離政治漩渦,寄情於大自然,是他一生中難得的舒服日子,在這段時間也是他創作的高峰期,《三門記》等諸多碑刻都署名此官職,趙本人應該也很喜歡這個閒職吧。趙子昂與館閣體「趙文敏書法精絕,集諸家之成,詣二王門閥,要其用功處,全在臨摹之多耳。」趙子昂文才極高六體俱能,尤工楷、行。其書法影響元、明、清至今。所書與顏、柳、歐並舉,世稱「趙體」。
  • 對於魏碑書法中惟一的陽文形式《始平公造像記》,你了解多少?
    魏晉, 尤其是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極大發展,各地鑿窟造像祈福之風盛行。杜牧有詩勾畫出了南朝時期佛寺的興旺,「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在北方,北魏遷都洛陽(494年魏孝文帝)之後,在龍門大造石窟,即學界所謂的「龍門石窟」(它與「莫高窟」(甘肅敦煌,以壁畫和泥塑為主)「雲岡石窟」(山西大同,亦以石刻為主)並稱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也是我國三大佛教藝術的寶庫)。各石窟或石窟中的佛龕多有題記,三大佛教藝術的寶庫)。各石窟或石窟中的佛龕多有題記,記述造窟者姓名或願望之類。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就書法史來說,篆書是第一個具有書法審美色彩的文字書體。甲骨文和金文、篆籀之文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是比之篆書還是相當差,尤其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李斯撰寫了很多篆書碑刻,用來頌揚秦始皇的偉大功業,這些篆書作品後世的書法家看來,極具美感和欣賞性。
  • 為何宋以前絲綢之路上的大佛像多為彌勒佛?
    山西太原 北齊 蒙山大佛二、彌勒造像在中國傳弘佛教弘法,隨著經典的廣布,僧人的提倡及教徒信眾的禪觀、禮拜、供養等需要,中國造像應運而生。中國彌勒造像之始,最早是開鑿於3—4世紀的新疆克孜爾石窟第80窟所繪交腳坐像;十六國時期的敦煌北涼石塔造交腳彌勒,及後秦麥積山第74、78窟耳龕彌勒坐像;西秦炳靈寺第169窟彌勒菩薩。
  • 自舊書法名家多,唯有碑刻留其名|張仲亭書法石刻瀏覽
    在天下第二碑林《孔子文明園》中,前方的春聯:交以道接以禮群賢畢至,近者悅遠者來良朋如雲,出自張仲亭之手。在《孔子文明園》中的《論語》碑林牆上,碑刻歷代書法名家的書法。此中,《論語》中的「正人三戒」,是張仲亭師傅十多年前應邀為論語碑林謄寫的,與咱們山東的書法朋友們魏啟後師傅並列碑刻於牆上。
  • 北朝佛教石經書法典範,高清大圖集結!
    北朝佛教石經書法典範,高清大圖集結!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被譽為「榜書之宗」 《鐵山石頌》 刻於鄒城鐵山之陽 根據刻石的內容可分為
  • 中國10大隸書名碑,書法愛好者你喜歡那塊碑
    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此碑在漢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書法篆意楷形,既嚴勁又靈動。結構組合,端正中見揖讓錯綜,靈活變化,殊多生趣,而又沉著方勁。
  • 三晉之美,皆匯於此,李世民碑刻陳列其中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姜子牙的孫子——叔虞,被哥哥成王封到古唐國,在今天的三晉大地上調理水源,開荒興農,使此地百姓富足安居,開晉國數百年霸業之始。叔虞去世後,人們在晉水源頭修建了唐叔虞祠,後來叔虞的兒子將國名改為晉,唐叔虞祠因而改稱晉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