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
地表最高溫達47.6℃
一連三天,黃島地區的西部出現了持續高溫現象,溫度都在青島地區居首位。這裡為何會成為 「火爐」地帶?黃島氣象臺工作人員稱,這裡因為地處青島地區西南端,受西南溫度控制,西南方向吹來的熱浪拉高了這裡的溫度。
據黃島氣象臺一組數據顯示,溫度最高的應該算是27日,在膠南市區的觀測點溫度是37.5℃,而在王臺的觀測點,那裡的溫度可達39.7度。28日的溫度顯示有點反常,市區的溫度是34.2℃,而王臺觀測點的溫度則是32℃。據工作人員解釋,出現這樣的反差,有可能是風向的問題,如果是北風過王臺觀測點,那裡的溫度肯定要降得比市區多。
而在昨天,黃島地區又迎來了熱浪,氣象部門在中午1時50分測定的溫度在王臺地區是35.9℃,而在市區的最高溫度則是33℃。但是中午2時許,記者在黃島海王路上仍是有一股讓人窒息的感覺,走在路上,沒有一絲風,路邊「膀爺」較多。記者將溫度計放在地面上,五分鐘不到,氣溫已達47.6℃。據附近店主劉先生介紹,今年的溫度比去年來得早約半個月,以前在這個時候,還沒有這麼熱,今年不知道怎麼了,夏天來得這麼快!(記者 王漢峰)
即墨
迎來入夏以來的最高溫
昨天即墨迎來入夏以來的最高溫,記者從即墨市氣象局了解到,昨天即墨市的最高氣溫達到了33.4℃。記者選擇了幾條馬路用溫度計測試,結果發現在中午12時至下午1時這一段時間內,地面溫度一度達到了42℃。雖然氣溫相對較高,但由於有大風陪伴,且靠近農田,因此在即墨和萊西,還感受不到「熱浪」的威力。初夏的高溫天氣給海參養殖戶提了個醒,養殖戶們紛紛搭建遮蔭網讓海參乘涼,而高溫天氣的出現,對青黃相接期的小麥及剛種植的水稻來說是個好事。
記者從即墨市氣象局了解到,相比較而言,柏油馬路的吸熱能力較強,因此在同一區域,柏油馬路的溫度要高於其它物體。昨天中午12時至下午1時,記者用溫度計實測了即墨和萊西市的部分路段溫度,測試發現,若將溫度計提在空中暴曬10分鐘,溫度計的溫度最高可上升至32℃,而若將溫度計平放在柏油路面上置於陽光下,十分鐘內溫度就能躥至42℃,兩者相差10℃。(記者 楊海濤)
平度
瀝青大馬路都被烤軟了
昨天,我市氣溫再創新高,平度的蓼藍、明村和田莊分別位列島城當天高溫前三名。
昨天下午2時許,記者駕車開往平度著名的高溫區蓼藍途中,能夠明顯感受到整個車的輪胎有些發「面」,提速比在市區有明顯的吃力。雖然空中有一些白雲,但當記者從車上走下的瞬間還是感受到一股熱浪朝身體撲來,雖然帶著墨鏡,但是無法抵禦陽光從額頭傾斜而下所造成的熱浪,只有戴上帽子或者用物體遮擋住額頭才能緩解。走在蓼藍的公路上,腳下的柏油馬路已經被陽光烤得發軟,往遠處看去,路面上升起的熱氣讓馬路前方的景色猶如海市蜃樓一般。馬路和莊稼地裡看不到一個人影。
據平度氣象臺的工作人員介紹,蓼藍多年裡一直佔據著青島高溫中心區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蓼藍這個地方是以窪地為主,空氣得不到快速流通,形成了一種熱效應。(記者 周昆)
他們在烈日下堅守著
上班8小時衣服沒幹過
「沒想到那天日頭那麼毒,天氣一下子變熱了,皮膚也有點不適應。 」韻達快遞網點,快遞員蘇應榮說,三天前,青島首次突破30℃那天,他剛剛換上短袖,送件、攬件在外面一天跑下來,當時沒覺得有任何不適,第二天再一看,胳膊迅速變成了兩個色號,他和同事們短短一天就變成了「黑人」。雖然頭髮已經足夠短,但為了避免戴帽子出汗,蘇應榮打算過幾天再去理一理頭,對他們這些快遞員來說,每天無論日頭多大多毒,只要客戶一個電話,他們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上午9時就得出門送件,一直送到中午,到了12時多,商務樓上的白領們就開始吃飯午休,送不完的就得下午2點再去,送完件又要開始下午的攬件工作。 」總經理蔣勁波介紹說,他們這個網點的快遞員,每天在戶外的時間都在9個小時左右,刨去中間吃飯的1小時,整整8個小時都在日頭下。尤其是到了下午2時左右,一天溫度最高的時刻,往往也是他們送件攬件的高峰,一天下來,快遞員的衣服始終都是溼漉漉的。(記者 王曉雨)
頂烈日步行50公裡巡檢
烈日暴曬的地面約達37℃高溫,青龍高速公路土建十四標段工程部部長張克春,每天要在所負責的城陽南互通立交四公裡長的施工高架路段,來回步行50公裡巡檢。
「我今天上午檢查了路基碾壓、鋼筋綁紮、內部混凝土養護等工序,工程上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嚴謹。 」34歲的張克春告訴記者,從上午10時開始,陽光變得強烈,很快就渾身溼透了。戴著安全帽、防滑手套,穿著防滑鞋,如果高空作業還要綁安全帶、系安全繩,整套防護裝備很不透氣。流汗了,風很快吹乾,接著又流汗,衣服緊貼在身上,感覺很難受,但是已經習慣了。由於工期緊,除了一日三餐的休息時間外,工人們熱了顧不上擦汗,渴了只能匆忙喝兩口水,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在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記者 張譯心)
一條路每天來回十幾趟
在市南區磁山路上,從巨野路一直到費縣路,都是志願者柳增林和其他3個志願者的管理區域。昨日中午,日頭正烈,柳增林開始了當天的第4次巡邏,遇到問路的行人,帶著紅袖章的他,都要上前熱情地告訴對方怎麼走,因為附近小路多,很多時候,他都要帶著行人,一路找到目的地。儘管帶著帽子,但是落在柳增林身上的光線威力一點都不減。
「我是雲南路辦事處鄒縣路社區的志願者,當時一聽說要為世園會招募公益志願者,我們小區裡都報鼓了,大家都得競爭上崗。 」今年已經64歲的柳增林說,之前的奧運會、亞運會志願者服務,他一次也沒落下過,自己身體健康,就願意為城市做點貢獻。每天早上9點半,柳增林和老夥計就開始上崗,一直巡邏到11點半,下午2點到4點半又是一下午的工作,雖然頂著大日頭,一條路每天來來回回十幾趟,但柳增林一點都不覺得辛苦。(記者 王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