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首先為逝去的烈士和偉人表示哀悼
清明節印象中是祭祀日,每家每戶大人們都會去自家祖墳除草祭祀,小孩則是在大人們的帶領下去踏青、郊遊。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是難得的放鬆的好時候,一家人團聚。
都知道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現代國家節假日之一,古時候大家都知道是男性的歷史,女子在封建歷史中處於被壓迫的一方,但是在清明節這天卻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因此相比較其他傳統節日,古代女子偏愛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
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 則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淮南子天文訓】
清明節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漢代,劉安的【淮南子】最早記載清明這個詞語,具體時間大概是在農曆三月前後,也就是4月5前後。
這裡有一點說明一下,清明節和清明在古時候其實是兩回事,一個是節氣,一個是節日,節氣顧名思義就是代表一年四季變化的一個顯著性特徵;而節日則是慶祝或者祭祀的日子。因為清明這一天有踏青掃墓的習俗,因而也就變成了清明節。
清明節的真正形成的時間應該是在唐代,這時候清明已經與上巳節、寒食節合為一體(上巳節是古代傳統節日,三月上旬第一個巳日,主要互動水中洗浴招魂祈年;寒食節農曆三月,清明前一兩天,禁火吃冷的食物)。不過現在很少人知道這兩個節日了,傳承下來的自然只有我們所熟知的清明節了。
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日。【唐會要卷八十二】。
以上可以看出唐代已經把清明節作為國際法定節假日了,而且時間還不少,因此大家都會挑選這幾天郊遊,踏青。
古時踏青
古時候踏青其實有一個矛盾,古代的禮儀制度其實對於像踏青這種娛樂互動是持有反對的態度的,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君子所其無逸」這句話,意思就是君子不應該貪圖享樂;不過孔子又提出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認為有一定的休閒互動是有利於身心發展的,也算是一種文化的碰撞吧,不過經後世演變,顯然是孔子的思想佔了上風並且完勝。
古時候的踏青和現代的有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樣。那時候的踏青提倡的是近遊,和當時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受到了儒家思想: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影響。而且近遊也很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畢竟那時候人們收入有限,大多數人沒有一定的收入去遠遊。
對於大多數平民老闆姓而言,娛樂活動是奢侈的,只有像清明這種特殊的節日才有機會享樂一下,不僅僅再是男子,包括了整天待在家裡一畝三分地的女子。因而每到清明節,最開心的無疑是這些被鎖在深深庭院中不得天日的大家閨秀了。
古代女子清明節的釋放天性
男不入,女不出【禮記曲禮】
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中國古代的女子可以說是過著接近於現在人的禁閉,小家碧玉是不能隨便拋頭露面的,有辱斯文。不過因為到了唐代有了明文規定,因為不再受到任何約束,名正言順地參與一些娛樂活動,釋放自己愛玩社交的天性。
清明節可以參與的活動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蕩鞦韆,風箏,蹴鞠,鬥百草,最後當然是最傳統的祭祀先祖掃墓。
蕩鞦韆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玩過,一根繩子兩個固定點就可以完成,簡單易做,因而深受當時女子的喜愛。
兩重門裡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鞦韆。【在青春】韓偓
好一句嬌羞不肯上鞦韆,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當時女子的大家閨秀的特性以及那種朦朧的愛情。鞦韆不僅是權貴可以玩的活動,民間也同樣可以。當時鞦韆不像其他社交活動只能在清明節玩,鞦韆可以隨時隨地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玩,因為深受古時女子的喜愛。從某種意義來說,鞦韆是古代女子的代名詞了。
風箏它起源於中國,這個是世界普遍公認的事實。古時候沒有現在發達的製造工藝,但是風箏的製造可不含糊,絲毫不比現代差。
風箏最初是用在軍事上,之後逐漸轉換為娛樂活動。清明節載歌載舞,放著風箏,豈不快哉。從北宋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裡其實就能體現出來。裡面有六個兒童放風箏。還有蹴鞠,鬥百草等活動(看誰採的花多,寓意好,質量高誰就勝利,也可以認為是古代的女子專屬互動)。
最後自然是清明節最重要的踏青掃墓,這也是這個節日最重要的事情,中國人歷來是重視清明節的,這一天要向先祖祭奠。是端莊的,與前面的娛樂活動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當時繁榮景象其實都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體現出來,清明當天紛紛外出踏青掃墓,女子佔有很大一部分,這在平時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當時的女子參加這種社交活動的,她們只屬於自己那個小庭院。得益於清明節她們可以放風箏,三五成群踏青,也可以看出在清明節當天女子是有著充分的人身自由,因此可以盡情地釋放天性,玩個痛快,堪比我們現代人過生日那一天,毫不遜色。
時代發展後的清明,我們也有假期。依舊需要掃墓祭奠先祖烈士偉人,但是相比以往,女子徹底得到了解放,男女平等,可以說是社會的大進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和平的,平等的,和諧的,無非得益於我們強大的祖國,而強大的祖國背後又有太多的偉人為我們做出了貢獻,犧牲了自己,成全了我們,讓我們在這一天為那些偉大的人們哀悼,致敬!
參考資料:論文【從古典文學看唐宋女子的清明節情結】焦曉雲著
論文【上巳、寒食、清明節日民俗與文學研究】張醜平著
論文【古代「踏青」、「郊遊」與現代城郊旅遊關係溯源】王林著
【百度百科】【唐會要】【清明上河圖】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