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祭祀「五穀」「六畜」指的是啥?你知道嗎

2020-12-23 祭祀文化網

大家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祭祀天神(河神)或祈福儀式,在案桌上經常拜訪著各種各樣的果品肉類,甚至包含豬頭、牛身、羊腿··· 有人不禁好奇:難道神仙也吃肉嗎?為啥供神也要有肉類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一下:祭祀儀式中供奉肉類的原因。

神秘的獻祭儀式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農耕時期,常見的祭祀祈福除了春節、元旦、清明之外還包含求雨、祭河神等地方性祭祀活動。

在古代祭祀神靈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祭天地、祭社稷、祭鬼神在當時都是常有的。獻祭成本越高就越有誠意,祈福求願的成功率就越高,所以出現了:獻祭「五穀」「六畜」甚至有獻祭「活人」的現象。

古人表達對神靈的歸順主要通過跪拜叩頭或焚香燃紙等方式來體現,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也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獻上祭品。古人認為:人有七情六慾,神仙也如此。

若想博得神靈歡心,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東西奉獻,所以在幾千年的祭祀文化中出現的祭品也是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也是祭祀活動中必不可缺的就是食物。在農耕時期,食物是非常難得的,這在《禮記·禮運》中寫道:「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紊捭豚,汙尊而抔,甍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中得以體現。

(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祭祀禮器—鼎)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用豬肉供神享食並鑿地為穴當作水壺,一手捧水伴著獻擊土鼓的樂聲就能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

獻祭「肉食」的主要原因

在祭祀的諸多食物中,以肉類最為稀少和罕見。原始時期人們食肉主要靠狩獵為主,拼著性命才能獵來肉食,故肉類罕見且珍貴。即使到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發展起來的時候,肉食仍然極為寶貴。

在孟子構想的理想生活中,就以70歲能吃上肉為重要標維,由而可見肉食的難得。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通常指豕、牛、羊、馬、犬、雞等性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豕牛羊三牲。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性」外,還有五穀雜糧,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比較常用的祭品。

科學文明的祭祀方式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獻祭牲畜、活人、燒香焚紙的祭祀活動已經被取代,為延續祭祀傳統,弘揚中華文化人們用更加文明的方式來繼承這一傳統,線上祭祀、線上祭拜、線上建館終將會成為祭祀活動的主流。2019年8月2日 人社部發布《我國法定年節假日等休假相關標準》,更加明確了休息日、法定節假日、年休假、探親假、婚喪假五類休假標準,這其中包含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都是反映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表現。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祭祀文化網】,關注小編帶你看奇趣新聞、品國學精粹、學風水八卦~

相關焦點

  •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五穀六畜是古人生死攸關的東西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衣食無憂而後知禮, 古代歷代君王通常都非常重視糧食生產與農業發展,並會為此專門設立糧倉。上古時期,燧人氏鑽木取火、造灶熟食,讓其族人不再生吃食物;神龍氏則嘗盡百草,定下五穀,讓百姓吃上食鹽;黃帝也開始用地耕田。周朝周武王第十五世祖后稷有了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糧食作物種類增多,主要的是五穀。
  • 五穀雜糧,指哪五穀?五音不全,指哪五音?五彩繽紛,指哪五彩?
    那麼,大家知道五穀雜糧指的是哪五穀嗎?五音不全呢,指的又是哪五音?還有五彩繽紛呢,指的又是哪五彩呢?我們直接說下面的,一、先來五穀五穀分別指的是稻(dao四聲)、黍(shu三聲)、稷(ji四聲)、麥(mai四聲)、菽(shu一聲)。
  • 北京有5壇,都是古代帝王家祭祀的地方,你知道是哪五壇嗎?
    天壇、地壇中的「壇」,是指古代祭祀大典用的臺子,或者軍隊出徵時,用來誓師的臺子,也叫壇,如登壇拜將。北京有五壇,分別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這五壇無疑列外,都是祭祀用的。祭天在古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你想啊,古代帝王都自稱天子,王者父天母地,天就是皇帝的爸爸,能不重要嘛。約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中國夏朝就已經有了祭天活動,是人於天交流的形式,祭天主要是感謝上天對人間的養育之恩,說透了就是感恩,然後祈求上天保佑,國家風調雨順啦、人民豐衣足食啦之類的。
  • 【文物鑑賞】六畜興旺,六畜是指什麼呢?
    「六畜」是中國古代的六種主要家畜,具體指牛、馬、羊、豬、狗、雞,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陪伴著我們跨越千年。為了獲得穩定的肉食來源,我們的祖先從新石器時代便開始了飼養、馴化動物之路。在河姆渡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了家畜的遺骸。它們的肉為人類提供了熱量、蛋白質、脂肪,這對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論語》有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其中「五穀」指的什麼?
    《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中,「五穀」指什麼?,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文中的「丈人」自然不是指子路的嶽父,而是古代對老人的尊稱。「四體」就是指四肢,「四體不勤」指不勤快不勞動;「五穀不分」指的是不能分辨常見的五種農作物。我國歷史上一直是農業立國,因而對農作物的認知和了解,是人人必備的普遍常識。老人在這裡諷刺孔子分不清穀物,不事勞作,只知道四處遊說,因而不符合「夫子」稱謂,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然而,「五穀」指的具體哪幾種穀物?
  •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人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是指哪五類食物?古代農民的日常食物是什麼? 唐代大詩人李紳曾寫過《憫農·二首》,其中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粟」是穀子的別稱將其去殼之後就叫小米。作為古代社會中北方地區,十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曾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 古人常說「三妻四妾」,「三妻」指啥?「四妾」又指啥?你知道嗎
    我相信,如果我們真的可以穿越的話,很多男性朋友都喜歡回到古代,因為那個時候,屬於男權社會,男人可以擁有好多個老婆。古時候女人沒有一點地位,可以說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女人嫁給男人,那就應該從一而終,但是男人卻不一樣,可以擁有三妻四妾。那麼我們常說的「三妻四妾」,「三妻」指啥?「四妾」又指啥?你知道嗎?
  • 這些古代祭祀禮儀名稱,你知道幾個?
    1.封禪[fēng shàn]封禪是指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禮。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闢場以祭地,報地之功稱禪。2.礿[yuè]礿是古代宗廟四時祭之首,謂之春祭。3.禘[dì]禘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裡對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也是古代宗廟四時祭之一的夏祭。4.嘗[cháng]嘗是古代宗廟四時祭之一的秋祭。
  • 六畜燈
    而全坑的六畜燈最負盛名。    舞六畜燈,是王屋人祖先從中原地區帶來的一種祭祀慶祝儀式,傳入茶園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正月,從年初一到元宵節,全坑王屋的六畜燈隊就會到各村場舞燈,給人們祈福。(水牛又稱吳牛,是過去江南耕種的主要畜力,今日江西也屬古代吳的一部分)羊,白色。雞,黃色。犬,黃色。豕,即豬,灰色。 每一動物,由一個人把持。
  • 中國古代祭祀之吉禮: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對於各種禮儀風俗都有明確的章程對其有所規範。在古代,按照大類劃分,可將禮制劃分為五種,包含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種,吉禮。大地,生長著五穀,養育著萬物。故而,祭地便是祈求能夠五穀豐登,家宅平安,六畜興旺等。就好如天神有眾多,那麼地神也不少。譬如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等。全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自然,人們也不會一一去祭祀所有的神靈,因為實在太多了。他們也只會揀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神靈去進行祭祀。
  • 古時農民將"臘八粥"灑在門等上面 用以祭祀五穀神
    古時農民將"臘八粥"灑在門等上面 用以祭祀五穀神 新聞背景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 傳承千年|罕見的苯教祭祀活動!
    苯教法步由"公巴"指武本的頭人領隊,"貝布"指文本的師傅們跟隨,一直由"伯格"指大鵬(鳳凰)山神的保將鬥中有五穀雜糧,代表五穀豐登,鬥中有祭祀用過的動物的心臟,代表"六畜興旺!
  • 常說的五穀雜糧,具體是哪些,你知道植物長什麼樣子嗎?
    hello大家好,小喬給大家說一下五穀雜糧。記載《黃帝內經》中,五穀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
  • 清明快到了,這些關於古代祭祀的知識你得知道!
    很快就到清明節了,大家都會回老家祭祀,祭祖,對於祭祀,古代先人是如何做的呢?今天咱們一起學習下。一,祭祀就是對祖先行禮,祭拜。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組成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
  • 中國古代神獸中的「四神、四靈、四兇」,你都知道這些是指誰嗎?
    中國古代神獸中的「四神、四靈、四兇」,你都知道這些是指誰嗎?【四神之朱雀】 朱雀是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輔黃圖》所謂的「天之四靈」之一,別名朱鳥,亦有太陽朱雀之名。【四神之玄武】 玄武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顓頊與北方七宿的神獸【四神之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四神之青龍】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
  • 你知道天地君親師分別代表什麼及祭祀的含義嗎?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儒家文化第1回以前很多人家裡都會在堂屋裡設立「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畫像,在逢年過節或有什麼 祭祀活動,都會在堂屋「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畫像前進行,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祭拜他們?它們分別代表什麼?
  • 農曆的正月初一,這一天被稱為「雞日」,排名六畜之首
    歡迎來到封塵舊事,解說民俗文化你知道嗎?正月初一的那天在民間傳統看來,是被稱為雞日。中國古代對新年開始的那幾天有這麼一種說法,從正月初一開始,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這些日子古人是如何定下來的呢?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世界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包括人,都是由女媧娘娘創造出來的。
  • 在古時候,「犧」和「牲」分別指的是什麼?
    另外還可以用作罵人的話,指行同禽獸的人,是個帶侮辱性的貶義詞語;在古代畜牲指畜類所生的可以用作祭祀的後代,要注意,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畜類所生都可以用作祭祀,下面要講的牲和以後的犠兩字會詳細解說。(二)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shèng。讀音出自《集韻》「所慶切」,《集韻.映韻》稱:「,牸牛」,牸(讀zì),雌性的牲畜,牸牛,本義就是母牛。
  • 狗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到底如何?為什麼帶狗的詞彙多為貶義?
    其實在中國的上古時代,狗一直作為圖騰的一種活躍在中國文化之中,我們所熟知的十二生肖中,狗排在第十一位,在六畜當中,狗排第五位。 在中國的古代,狗一般按職能被分為用來打獵的「田犬」,看家護院的「吠犬」和用來吃的「食犬」。 在遠古時代,狗作為狩獵當中不可或缺的助手,長期為中國的古人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