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非常忙,工作的事情、家裡的事情應接不暇,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當別人對我們說抽點時間去學項技能吧,抽點時間多看兩本書吧,抽點時間去學點英語吧。
我們總會這樣回答:一天到晚工作這麼忙,我哪有多餘的時間呀?其實如果我們在意識上足夠珍惜時間,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
時間是無償贈送給每一個生命的,一個人獲得了生命,也就獲得了時間,但是時間並不會增添一個人的壽命,只有珍惜時間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自己生活的每個瞬間,誰就能延長自己的生命,「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時間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人的每一個進步和成就,都離不開時間這一資源,但是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時間的無聲腳步是不會因為我們有好多事情要去處理而稍停片刻的,「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兩次生命,我們只有珍惜時間,才能在世間有所作為。
宋代政治學家司馬光每日勤學不輟,晚上睡覺時,枕著圓形的木頭,睡不了多久,身動枕轉即醒,於是便起來讀書,如此惜時二十年,終於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當今社會,生活方式不斷翻新,各種誘惑五花八門,人們往往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對名利享樂的追逐之中,我們總是說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看書,卻總是有時間玩遊戲、刷抖音和追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們應該學會利用起茶餘飯後的碎片化的時間,以便於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經坦言:「餘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這充分說明了先賢們對時間的珍惜和充分利用。
可是在我們還年少有大把時間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對待時間的呢?我們在大學的時候是不是在不用上課的閒暇時間裡去泡網吧、打遊戲,浪費著金錢,消耗著精力,讓自己日復一日無所長進;是不是寧願天天去大街上閒逛,胡吃海喝,買東買西,也不願意去圖書館多看幾本書充實一下自己。
是不是寧願晚上與舍友們閒聊到午夜不睡,早上睡到日曬三竿不起,也不願意利用早起的時間多背誦幾個單詞,學習學習英語。我們那時候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而不自知,即使後悔也也無法彌補,時間是一份地產,這種地產不經過耕耘,就不會產生價值。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時間觀念,就會佔用什麼樣的時間,創造什麼樣的生命價值,正如法國作家莫泊桑所感慨的:「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能夠建功立業的人,卻因為把寶貴的時間輕輕放過,以致默默無聞。」人的一生能不能「有成」,與他是不是「惜時」息息相關,我們應該知道「日計不足,歲計有餘」的道理,把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緊緊抓住,才能有效地利用分分秒秒的時間來充實自己,升華自己。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有一次在海輪上利用空隙時間,思索海灣暖流對陸地氣候的影響,並請一位水手幫他測量海水溫度,這位水手不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富蘭克林向他解釋說:「時間不可空過。」並問水手:「您熱愛生命嗎?」水手點點頭,富蘭克林說:「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
世界上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人的生命之鐘是有終點的,我們應該看準自己的生命指針已經旋轉到什麼時刻,明智的訂好自己的惜時計劃,該播種播種,該耕耘耕耘,不要誤了生命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