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來到英格蘭以後,他們的橫徵暴斂,殘酷欺壓惹惱了「布立吞人」,終於爆發了一場大起義。當然,起義最後還是被鎮壓了。但羅馬人改變了統治方法,他們教會了英格蘭人享受,也公平地對待他們,就這樣相安無事地一直混到公元五世紀。為了防止北方的「野蠻人」蘇格蘭的侵略,羅馬皇帝哈德良還命令建了一座長城。
驍勇善戰的「布立吞人」安於享樂,另外一部分人的機會就來了,他們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現在歷史認為,他們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之後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Saxons)的後裔。總體上還是屬於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從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特別重視血統和種族的希特勒為什麼在敦刻爾克放水了。
就在羅馬人撤出英格蘭前後,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英格蘭,他們是作為海盜成批來的。過慣了好日子的「布立吞人」(凱爾特人的後代)哪裡是海盜的對手,被打得到處跑。盎格魯·撒克遜人就在不列顛島上建立了許多小的王國。從這個時候起,「盎格魯人之地」取代「布立吞人之地」。
公元409年,羅馬人撤出英格蘭,他們在歐洲已經非常吃力了,哪裡還有心思管這個孤懸海外的島啊。羅馬人一走,島內的力量平衡打破,立刻島內戰爭四起,尋求新的平衡。打戰的主要是七個王國,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的,他們是::北部的諾森伯裡亞、中部地區的麥西亞、東部沿海地帶的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薩塞克斯,不列顛進入了「七國時代」。這有點像我國的戰國時期,也是七個國家,彼此合縱連橫,勢力此消彼長。一打就是二百多年,這時的英倫三島上血雨腥風不止、砍殺之聲不斷。
亂世出英雄,英格蘭這七國互相砍殺,厲害的豪傑層出不窮,肯特國王艾塞伯特就是其中的霸主之一。這時候歐洲大陸已經出現了德國的前身——法蘭克王國,他娶了信仰基督教的法蘭克公主,這個公主帶來了一批基督教牧師;後來羅馬教皇又派學識淵博的修士奧古斯丁來到肯特王國。雄才大略的艾塞伯特國王看到了基督教對於統治王國的好處,他帶頭加入基督教,並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修士奧古斯丁成為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受艾塞伯特影響,許多英國人,包括一些國王也皈依基督教,英格蘭的東南部很快成為基督教的天下,各地的教堂與修道院迅速地建立起來。就這樣,七個國家互相沒有征服對方,厲害的王國此消彼長,一會這個,一會那個。公元796年,南部的威塞克斯王國成為霸主,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被各國公推為「不列顛之王」,英格蘭表面上好像統一了,實際上還是小國林立,各行其政。但是在教義上,這七個國家倒是同一了,都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這個道理好像在全世界是相通的,威塞克斯王國表面上統一了英格蘭,實際上沒有,但是戰爭真的少了,英格蘭人開心地享受難得的和平時光。好景不長,只是不到百年的功夫,危機又來了,來自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維京人」來到了英格蘭。他們一開始是來搶東西的,搶了就跑。這些人掄著大斧子胡砍一通,把和平的英格蘭人砍得節節敗退,連好鬥的蘇格蘭人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後來,他們發現英格蘭這裡不錯,物產豐富,人也不多,好像不是很能打的樣子,不像老家北歐,冷得要死,還天天提心弔膽地防備別人砍。他們就把老婆孩子都帶過來,在這裡安家不走了。維京人霸佔了不列顛島最肥沃的土地,帶來了自己的語言、法律和習俗,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些維京人好鬥、剛烈、團結、有犧牲精神。很快,他們就建立了大批的集中居住區,因為他們多來自丹麥,英國人叫這些地方為「丹麥區」。
維京人不可能安分地在「丹麥區」好好生活,他們四處出擊,攻打周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這些可憐的小王國被打得生不如死,沒有一天好日子過。誰要是能把這些維京人滅了,這些王國立刻就會歸順,日子太難了。這時,一個英國歷史上的大英雄出現了,他就是威塞克斯王國的國王——阿爾弗雷德大王。公元849年,阿爾弗雷德出生在今天的伯克郡,他父親是威塞克斯王國的國王,他哥哥是繼任國王。公元871年,阿爾弗雷德的哥哥在與維京人的戰鬥中犧牲,年僅20歲的阿爾弗雷德成為威塞克斯王國的新國王。
阿爾弗雷德是一個非常聰明、勇敢的人,沒當國王前就在戰鬥中建立了許多功勳。他很有指揮才幹,當國王受到所有部下一致的擁戴。他也沒有辜負這份擁戴,公元876年,他帶領國民利用維京人的弱點,在決戰中打敗了「不可戰勝」的維京人。維京人求和了,阿爾弗雷德聰明地沒有趕盡殺絕,實際他知道,自己的實力沒辦法全部驅逐維京人,所以他要求維京人只能生活在「丹麥區」,不準出來,同時。維京人要皈依基督教,維京人答應阿爾弗雷德,從此,英格蘭統一了。
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率領大軍進駐倫敦,英格蘭結束了列國紛爭、群雄割據的戰亂局面,就連威爾斯人和蘇格蘭人向英格蘭稱臣。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建立,阿爾弗雷德改組軍隊、制定法典、撰寫國史、開展教育、傳播文化、建設公平社會、制定貴族制度···因為阿爾弗雷德在歷史上為不列顛島的統一和英格蘭國家的建設做出的無與倫比的貢獻,他被英格蘭人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王」。
阿爾弗雷德是一個成功的國王,他不但使國民誠服,也使他的對手對他佩服,所以,統一的英格蘭在他當政時期實現,「Angelcynn」(字面意思是「英格蘭民眾的土地」)這個詞是他第一位使用,而「Englaland」這個詞還是一百年後的事。公元899年,「阿爾弗雷德大王」去世了,接替他的是艾特爾雷德二世。一開始,艾特爾雷德二世不斷打擊維京人,擴張了英格蘭的地盤,但維京人也不是好惹的,他們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於在公元980年爆發。維京人對英格蘭發起來猛烈地反攻,他們幾乎席捲了所有不列顛島。國王艾特爾雷德二世一次次割地賠款,由於賠款太多,只好把「稅收」都提前交給維京人,後來王國稅也被稱著「丹麥金」。
就這樣,英格蘭混了幾十年,屈辱地交著「丹麥金」,「阿爾弗雷德大王」如果泉下有知,會氣的爬出來戰鬥,可是他的後代艾特爾雷德二世真的沒這個能力。而丹麥王國卻出現了一個雄才大略之王,他就是丹麥的克努特王子。1015年,克努特王子率領200艘戰艦登陸不列顛島,自己當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王的後代被趕到歐洲,主要是法國。隨後,克努特國王又繼承了丹麥和挪威的王位,放眼大西洋北部,所及之處都在他的統治之下,他也被成為「北海大帝國」的國王、「克努特大帝」。
1041年,克努特大帝去世,丹麥人在英國的統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