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凌晨,武漢市洪山區珞珈山路武漢大學的老牌坊被一輛混凝土攪拌車輛撞損,正面「國立武漢大學」中,「武」和「漢」字底下被撞出一大塊缺口,而背面「文法理工農醫」中的「理」直接不見了!
據史料記載,這座老牌坊選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始建於1937年,至今已經有83年的歷史,八稜四柱表示「喜迎四面八方莘莘學子」,柱頭刻有雲紋,代表高等學府的深邃和高尚,氤氳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不折不扣的文物!但如此珍貴之物,沒有矗立在武漢大學校園,而是赤裸裸暴露在鬧市之中,沒有半點保護,被魯莽司機撞損,著實令人心痛!好在最新消息是,修復工作已經開始,希望這座歷史悠久的牌坊,能夠儘快恢復如初!
同時也有不少網友好奇,「國立武漢大學」六個字,雄渾大氣,儒雅瀟灑,代表著中國書法的高超境界。那麼這六個字,是誰書寫的呢?
其實即便是最老資格的武大人,恐怕都無法對這個問題給出百分百確切的答案,即便翻查武大校史和檔案,也未有確切記載,這也給武漢大學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當然,也有歷史學者對此進行了孜孜不倦的考據,文史官綜合各方材料,發現這樁「懸案」,至少有以下九種不同說法:
1. 由文學院著名的「五老八中」之首劉永濟先生所書。此說法來自長江日報資深記者皮公亮,他是當時學校教務長、經濟學家皮宗石之子,劉永濟長女劉茂舒的丈夫。他表示曾聽其嶽母黃惠君說過,這六字為劉永濟撰寫。
真偽判斷:此說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一是以他在學校的地位及學術水平,書寫校名會得到師生的認可;二是這一說為其夫人所言,因無檔案記載,夫人所言應為其本人親口陳述。
可信度:30%
2. 出自當時學校工學院教授、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郭霖之手。此說法由歷史學院教授吳劍傑提出的。據他回憶,2010年11月3日在歷史學院退休教授馬同勳的住宅附近,恰好提及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校名是誰題寫,馬同勳不假思索地說:「機械系郭霖教授。」之後還如數家珍地講了郭霖的出生、留學經歷及專業。
真偽判斷:可做參考!馬同勳1936年入國立武漢大學,正是武大修建石牌坊的時期。作為一名剛入校的有激情的歷史系學生,對當時校名由誰題寫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可惜馬先生於2013年辭世,無法了解更多的情況。
可信度:30%
3. 摘錄自顏真卿字帖。武大原建築設計院尹向前先生回憶,他的同事沈中清先生曾接受《武漢春秋》雜誌的記者採訪,專門談及到此事,給出了這樣的說法。
真偽判斷:採訪內容不可考,但沈中清是國立武漢大學建築設備委員會的職員,一直參與國立武漢大學新校區的建設,並從事繪圖員的具體工作,應該了解相關歷史。因此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可信度:40%
4. 由當時在數學系任教的蕭君絳先生所書。此說法來自歷史學院教授李工真。他回憶上世紀90年代,他在與父親李國平院士談到牌坊上的幾個字時,李國平說那幾個字為當時數學系教授蕭君絳所書,這是蕭君絳自己告訴他的。
真偽判斷:廣泛接受,但缺乏直接證據。
可信度:40%
5. 蔣介石題寫。此說法出自江漢大學校長李進才。他表示湖北省政協原副秘書長雷萬春說過,在解放初期,他親眼見過街道口牌坊上「國立武漢大學」六字下方寫有「蔣中正題」幾個字。
真偽判斷:蔣介石題寫校名並非沒有可能。1937年前後,為籌備抗戰,蔣介石多次來武漢,也到過珞珈山。他在珞珈山上做過演講、召開過國民黨最高級別的會議、培訓過國民黨黨政軍要員。他有可能提寫校名,但字體差異較大。
可信度:15%
6. 聞一多所寫。1928年聞一多任武大文學院院長時,為武大文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學校發展作出很多貢獻,甚至武大所在地原名「羅家山」也由他改名「珞珈山」。據傳正面楷書「國立武漢大學」和反面篆字「文法理工農醫」均為聞一多所題。此外他還為武大設計了一枚三角校徽,成為武漢大學永遠的驕傲。
真偽判斷:說法很流行,但不可考。
可信度:20%
7. 汪精衛所書。武漢大學是民國時期的「五大名校」,正面「國立武漢大學」為大漢奸汪精衛所寫,而背面「文法理工農醫」由文學家劉博平教授所書。
真偽判斷:參考牌坊所建年份,此說法可能性較低。
可信度:5%
8. 王世傑所書。王世傑時任武大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真偽判斷:存在可能,但不可考。
可信度:15%
9. 于右任所書。作為民國時期第一奇才和著名書法家,先後給清華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南洋大學題過字。
真偽判斷:于右任號稱「千古草聖」,但楷書作品較少,此說法可能性較低。
可信度:5%
不論以上說法真實可靠度如何,牌坊的文物性質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上,武漢大學牌坊經歷了四代變遷。此次被撞壞的牌坊屬於第二代,在它之前,第一代牌坊始建於1931年,是一座四柱三間歇結構的木製牌坊,琉璃飛簷,描金彩繪,清秀古樸,玉樹臨風。可惜建成次年即毀於龍捲風。
值得一提的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第二代牌坊的字曾被石灰粉刷蓋住,換上了毛澤東主席書寫的「武漢大學」四字。而這四個字也被應用在武漢大學的校徽之上。
坊間傳聞,1983年,二代牌坊的石灰粉被敲掉,但原有字體受損,因此邀請著名書法家曹立庵重寫了「國立武漢大學」六字取代「毛體」。這種說法也是非常盛行,也被很多文獻視為「標準答案」,但也沒有直接證據加以證實。
十年後,武漢大學100年校慶時在八一路重建校門牌坊,這就是第三代牌坊,當時沿用了第二代牌坊上的字體。可惜2012年因八一路修建地下通道,第三代牌坊被拆除,引起無數在校師生合影留念,一磚一瓦都被大家視為珍寶,當時也是一片爭議。
2013年,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第四代牌坊(下圖)也隨之建成。新牌坊按二、三代牌坊原貌重建,比第三代牌坊退後了10米,放大了1.2倍。與珞珈山路二代牌坊並存,直至今天。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