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上臺的戴克里先,為消除三世紀危機的負面影響,付出了哪些努力?

2021-01-18 騰訊網

三世紀危機羅馬陷入混亂

公元3世紀上半葉,羅馬帝國因一直未能解決諸多社會危機,從而開始走向衰落,即所謂的三世紀危機。在這個亂世裡,羅馬政治幾乎完全陷於癱瘓的狀態,經濟環境也大不如前,整個帝國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裂趨勢。直到戴克里先通過兵變登上政壇,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後,三世紀危機才宣告結束。

那麼在戴克里先獲得對羅馬帝國的控制權後,曾採取了哪些手段來消除三世紀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靠軍隊上位的戴克里先

對行政區划進行改革,降低分裂的機率和對帝國整體的影響

在戴克里先鞏固了對羅馬帝國的控制權後,隨即就對行政區划進行了改革。首先他將帝國行省的數量增加了兩倍有餘,使許多大行省被分割成小行省。在行省之上,還設有十二個大行政區。

其次,戴克里先還在改革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大城市的直接控制權。對此,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的袁波講師在《試析戴克里先的行政管理模式》一文中曾經提到:

···軍事混戰摧毀了城市自治,戴克里先順應社會形勢的發展,把城市置於帝國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建立起組織相對完善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機構,實現行政管理權與軍權的初步分離。

戰爭過後大多數地區都化為了廢墟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戴克里先還大幅度削弱了地方最高長官的權力,使民政長官只管民政、而軍事長官只掌軍事。民政和軍事的分離,直接降低了行省割據自立的風險;這也意味著帝國皇帝對帝國各個角落的控制力也會隨之提升。

同時,行省規模的縮小和數量的增加,也降低了行省分裂後對帝國造成的衝擊力。即便有一處或多處發生叛亂,且有意脫離帝國皇帝的控制並割據自立;這種突發事件對帝國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至少不會殃及帝國整體並引發全面的混亂。

統一稅賦,緩解社會矛盾

經濟問題、尤其是稅賦問題,往往左右了一個國家或政權的生命力。在三世紀危機發生前,羅馬帝國的賦稅制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混亂和不成熟的。不僅各地的賦稅徵收標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就連徵收的方式和徵收的對象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對此,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王三義副教授在《羅馬稅制的積弊與戴克里先稅制改革》一文中曾詳細提到:

···國家徵稅沒有統一的稅則和成文的稅法,沒有徹底的土地和人口普查,對稅收繳納的日期、方法、數額沒有具體界定,造成賦稅名目繁多、稅收混亂。

三世紀危機時羅馬帝國疆域圖

戴克里先上臺後意在打破這一局面,於是便頒發詔令要求全國稅賦完全統一。此後,羅馬帝國徵稅完全以實物進行徵收,並且廢除了許多苛捐雜稅。對農民,帝國政府只徵收基本的人頭稅和土地稅。稅種的減少和徵收方式的簡化,極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更重要的是,無產階級、奴隸和軍人擁有免稅特權。

對於戴克里先來說,自然是不願意看到帝國內部存在著享受免稅特權的群體的存在的。但是考慮到帝國剛剛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各個領域都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而且社會秩序相對來說還不是很穩定。因此他不得不選擇做出讓步,通過免除無產階級和奴隸賦稅的方式來緩解社會矛盾,從而使穩定的局面能夠提前到來。

至於軍隊的免稅特權,那就更加容易理解了。畢竟戴克里先本身就是憑藉著軍隊才能夠順利上位。況且此時的軍隊仍然處於比較難以控制的狀態之中,如果不能給予軍隊一些特權,想來戴克里先自己都很難保證會不會被軍隊推翻從而下臺。

當時的羅馬軍隊擁有較大的勢力

以高壓政策打擊基督教會勢力

從公元1世紀開始,隨著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米蘭敕令》以來,基督教會的地位就在羅馬帝國內部出現了明顯上升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會已經成為了帝國皇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工具。在三世紀危機結束後,戴克里先擔心基督教會的崇高地位會影響到自身地位,因此便採取高壓政策打壓基督教會。

在通過暴力手段摧毀了基督教對羅馬帝國的影響力後,戴克里先必須為羅馬人尋得一個新的精神支柱。為此他選擇恢復羅馬人對朱庇特的信仰。因此在基督教會逐漸淡出羅馬人的視野之後,羅馬社會也並沒有因此出現明顯的動蕩和混亂。

為躲避迫害,基督徒不得不轉入地下活動

那麼為什麼戴克里先要以朱庇特取代羅馬人的信仰呢?

實際上在基督教會受到帝國皇帝的重視之前,羅馬人一直信仰朱庇特。因此當戴克里先要求羅馬人恢復原來的信仰之時,自然不會遭到太大的阻力。而基督教會在三世紀危機的衝擊下,其影響力不僅沒有大幅降低,反而還有所上升,這自然是無法被戴克里先所容忍的。

況且基督教會是"人間的組織",與帝國皇帝是處於平行的狀態之中。而朱庇特則為"神",控制羅馬人對朱庇特的信仰必然是要比控制羅馬人對基督教的信仰要容易一些。因此戴克里先才會以此方式來取代羅馬人的信仰,並達成其進一步強化君主地位的最終目的。

羅馬神話中的朱庇特

結語

三世紀危機結束後,帝國皇帝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帝國皇帝曾經在羅馬人印象中的"崇高地位"也頓時蕩然無存。戴克里先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曾連續出臺各項政策來強化帝國皇帝對帝國的控制力和形象。在這種背景下,戴克里先絕對不會允許基督教會再與帝國皇帝"分享權威",全力打擊後者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而單單提升帝國皇帝的權威和地位,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戴克里先才會對賦稅進行改革,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社會矛盾。只要社會秩序能夠穩定下來,羅馬社會各階級都對新政府沒有怨言,那麼戴克里先的統治地位自然也會越來越紮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混亂的羅馬逐漸安定下來,各個領域也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出現了復興的徵兆。但此時的羅馬內部仍然存在著大量的、難以調和的問題與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就連戴克里先也感到束手無策,只能留給後繼之君再去解決了。

參考文獻:

【1】《試析戴克里先的行政管理模式》,袁波著

【2】《羅馬稅制的積弊與戴克里先稅制改革》,王三義著

相關焦點

  • 戴克里先徹底解決了三世紀的羅馬危機?獲得了成功,也犯下了錯誤
    三世紀奴隸危機君主專制制度的正式確立以及四帝共治帝國局面的出現戴克里先即位之前,羅馬帝國在伊利裡亞王朝的幾代統治者治理之後,3世紀的危機局面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這為新任皇帝戴克里先進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局面。
  •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以理想主義解決後三世紀危機,其實是飲鴆止渴
    ▲愷撒遇刺油畫自公元235年「三世紀危機」高潮起到公元284年皇帝戴克里先登基,羅馬帝國在短短51年時間裡共出現了戴克里先為穩定各地局勢、加強中央權勢,決定將「羅馬共和國」這層虛假外表剝下,建立新的法規確認羅馬帝國皇帝存在的合理性,除將皇帝從「第一公民」和「元首」拔高至「半神半人」的高度,將共和國時期「最高祭司」頭銜作為皇帝的重要頭銜之一,戴克里先還自稱羅馬皇帝是「主和神」。
  •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以理想主義解決後三世紀危機,其實是飲鴆止渴
    ▲愷撒遇刺油畫自公元235年「三世紀危機」高潮起到公元284年皇帝戴克里先登基,羅馬帝國在短短51年時間裡共出現了49位皇帝。為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戴克里先決定增設皇帝席位。戴克里先的東部羅馬皇宮則遷至緊靠波斯邊境的馬爾馬拉海岸,以保持對東方世敵的高度戒備。在增加皇帝席位之餘,戴克里先又對皇位世襲繼承制度進行改革。在此此前,皇位繼承曾引發無數血腥政變與爭鬥糾紛,戴克里先為保證帝國長久延續,果斷摒棄皇位世襲制,但他又不願將選帝大權交還元老院。為此他決定再增設兩位皇帝,作為自己和馬克西米安的助手及繼承人。
  • 戴克里先上位,是拯救了羅馬?還是間接導致了立馬的分裂?
    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這種全面的混亂現象,歷史上將其稱作「三世紀危機」。此次危機與以前的危機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能夠使用外在力量克服的危機,後者則是只能疲於應對並終將導致滅亡的危機。在這段危機時間裡,羅馬帝國的各個方面出現了全面衰敗的跡象,經濟發展呈倒退趨勢;軍事力量大不如前。曾一度有分裂成若干個小國的風險存在。
  • 羅馬帝國的崩潰:三世紀危機(下)
    羅馬帝國沒有成文的皇帝繼承制度,結果導致不斷的內戰,暗殺和兵變。羅馬皇帝一般的繼承慣例是讓皇帝看中的繼承者成為皇帝的乾兒子,皇帝死後由這名乾兒子繼位。但是三世紀危機中的軍人出身的皇帝看重血緣關係,於是傾向於讓自己的親兒子繼位。羅馬元老院也擁有推舉新皇帝的權力。所以當老皇帝死後,理論上至少會有三個人爭位。為了解決皇帝繼承問題,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決定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別選出一名皇帝管理。
  • 把皇權一分為四,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度,影響羅馬帝國近百年
    29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的四帝共治制,是古羅馬帝國分裂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古羅馬出現了四位皇帝。戴克里先去世以後,四帝共治制度土崩瓦解,卻間接影響了羅馬帝國後期近百年,甚至於整個歐洲歷史的發展。 近衛軍在很長時間裡羅馬帝國影響羅馬帝國帝位傳承 由於軍隊本身就握有重權,因而戴克里先幾乎是毫不費力的就幹掉了卡裡努斯,並繼任為羅馬皇帝。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作者:戴克里先(本團隊特邀)正如上文所說,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經歷了長期的混亂與動蕩。直到公元284年,達爾馬提亞的戰士戴克里先終於擊敗了所有的對手,以一系列改革暫時結束了羅馬帝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危機。
  • 古羅馬歷史:戴克里先統一羅馬,進入四帝共治時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戴克里先掌權公元284年,戴克里先掌權之後,通過調整確立「四帝共治」體制、推行稅制改革等改革措施,結束了羅馬自公元三世紀以來的混亂狀態。時勢造英雄,此時羅馬正處於三世紀危機之中,混亂的政治格局,讓社會底層的人民擁有了可以突破階層束縛的機會,戴克里先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投身行伍。因為聰慧過人、有勇有謀,戴克里先很快就從普通士兵升任為騎兵指揮官,後來又晉升為行省總督、執政官和近衛軍的總指揮,為後來稱帝埋下伏筆。
  • 戴克里先把羅馬帝國切成四塊,整出四帝共治,給帝國分裂埋下伏筆
    前兩天說了三世紀危機,這次來說說四帝共治是怎麼讓羅馬帝國陷入分裂的。所謂四帝共治,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國家。你可能會問,四個皇帝一塊治理國家,這怎麼可能呢?比如第一期裡講的涅爾瓦提拔圖拉真,奧略留傳位給康茂德,無論是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都是先提升為「共治皇帝」,這背後的意思就是說「我要培養你」。所以這個時候的共治已經不像早期那樣是為了制衡權力,而是出於實用考慮,具體到推行四帝共治的戴克里先就是這樣。
  • 內憂外患下,戴克里先為什麼要採用「四帝共治」制度?
    導言:戴克里先當上羅馬帝國之主後,通過加強集權統治,硬生生地將羅馬「三世紀危機」拉出來了泥潭。俗話說得好,拔出蘿蔔帶出泥。如何讓蘿蔔恢復乾淨,免不了進行清洗。但用中央集權這一把水龍頭,根本衝不乾淨蘿蔔上的泥。
  • 世界文化史:戴克里先統治羅馬帝國後,君士坦丁堡的統治有何改變
    百家原創作者:盼曉談歷史隨著伊利裡亞的奧列良努斯(270~275年)上臺之後,採取了大量吸收蠻族進入羅馬軍隊的做法,開始了消除內亂,恢復統一的歷程,而這一歷程的完成,羅馬進入新一期的發展階段,則是以另一位重要人物—戴克里先的上臺為標誌的。
  • 戴克里先與四帝共治:羅馬帝國新的開端
    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實際上,在戴克里先採取了一系列最初的例行手段並處死了禁衛軍長官阿帕之後,他便很快建立並實行了一套獨創的統治體系,而這一體系只有放在羅馬帝國公元3世紀危機的背景下方可理解。早在285年12月,這位沒有後嗣的新帝便將幾乎與其同齡的軍官馬克西米安升為愷撒。
  • 從黃金時代走向危機,羅馬帝國三世紀的經濟、政治可謂險象環生
    系列危機,直至三世紀末。羅馬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三世紀危機」。一、農業萎縮,商業衰退,羅馬帝國處在了蕭條不堪之中。「三世紀危機」時期,農業萎縮、工商業衰退、財力枯竭是羅馬社會經濟上的主要表現。羅馬帝國的農業是以大莊園為基礎的,大莊園因廣大奴隸廉價的勞動付出而存在。但從二世紀中期開始,大莊園難以維持下去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由於羅馬帝國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使得奴隸的來源減少、身價攀升,進而導致奴隸主難以擁有更多的奴隸。
  • 從戴克里先評川普治國
    戴克里先雖然粗人出身,但在軍隊成長,很擅長觀察形勢。他被自己的手下黃袍加身推舉為皇帝後,開始著手改革。首要任務是打擊邊境敵人,恢復帝國秩序和平靜。是啊,天天有蠻族來搶劫,誰能安心過日子啊。他的Make Roma Great Again,簡稱MRGA,不喊口號,首先任命自己的鐵桿得力助手也當皇帝,稱號都是上述的凱旋將軍.凱撒.奧古斯都.護民官特權。
  • 探訪克羅埃西亞世界文化遺產(之三)——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及戴克里先宮
    197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斯普利特古建築群及戴克里先宮,是克最早入選的文化遺產之一,遺產編號97,遺產位置N43 30 33.984 E16 26 35.988。1993年克羅埃西亞發行的面額500庫納紙幣的背面的圖案,就是戴克里先宮。
  • 「三世紀危機」磨滅帝國輝煌,反抗力量爆發,君士坦丁堡走向沒落
    但這些條約卻使羅馬的邊境被破開了缺口,日耳曼人便可以同盟者的身份堂堂正正地進入羅馬境內,這就為其後羅馬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康茂德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在其死後,羅馬就陷入了「三世紀危機」。
  • 夢回古羅馬:三世紀危機中的救命稻草,「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北擊諸蠻:由於三世紀危機前中期諸帝的不作為和放縱,帝國北方邊境已經破敗,無力再阻擋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克勞狄死後,奧勒良繼承了他的遺志,於271年初擊敗汪達爾人。隨即他轉戰義大利,又擊潰了試圖渡過波河劫掠的阿勒曼尼人。
  • 夢回古羅馬:三世紀危機中的救命稻草,「世界光復者」——奧勒良
    北擊諸蠻:由於三世紀危機前中期諸帝的不作為和放縱,帝國北方邊境已經破敗,無力再阻擋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克勞狄死後,奧勒良繼承了他的遺志,於271年初擊敗汪達爾人。隨即他轉戰義大利,又擊潰了試圖渡過波河劫掠的阿勒曼尼人。
  • 克羅埃西亞——戴克里先宮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被推舉為羅馬皇帝,但他並不是兵不血刃就當上了皇帝。「三世紀危機」。皮蘭小鎮的那座教堂就是紀念被戴克里先殺了的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軍官喬治,喬治是古羅馬軍隊中的一個騎兵軍官,出生於巴勒斯坦的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貴族家庭裡,父親是羅馬軍官。喬治長大後來到烏斯請求在軍隊效力,戴克里先非常高興,因為喬治的父親是他最好的官員之一,喬治被晉升為國王的騎兵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