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這條湖南境內最大的河流,從複雜的古生代巖層的褶皺和斷層中流過,從中生代後期的窪地流過,從第三紀紅色巖層中流過,給這個多山、多丘陵的省份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盆地。這些盆地,又一個接一個地形成了城市。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河與人共同流動所創造出的奇蹟。
01
歷史上河東比河西富的地理原因
從歷史上看,河西一直就是河東的小弟。
沿歷史上溯,湘江河東區域,實際上一直在擴大。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原總工程師、湖湘地理地質地理顧問童潛明認為,大約 20 萬年前,湘江東岸在今石馬鋪附近,它的東岸西移是因為更新世末期,古湘江東岸沿水流的方向隆起,迫使湘江河床西移。
2011 年萬達廣場的工地發現了宋代的城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從該古城牆腳下的淤泥堆積推測,當年古城牆的腳下即是湘江,千年來,湘江的東岸又西移了 100 米左右。就在湘江東岸一直慢慢西移時,湘江長沙段的西岸因為沿線山體的存在,基本沒有發生什麼位移。我們今天仍可以看到的湘江西岸從南到北的一線山體,在中生代末期的造山運動時即已形成基本骨架。中生代末期,至少是 6600 萬年前的事了。
▽1947 年長沙市地籍一覽圖
至少從 6600 萬年前開始,湘江西岸的河谷就相對較淺,而東岸因為西移——也就是往原先的河中間移,河谷就相對深一些。每年枯水期,湘江西邊的河床就會顯露出來。湘江東岸西移後,增加了河東長沙盆地的面積,而且增加的是非常肥沃的土地。
戰國時的長沙,是楚國重要的糧倉之一。
因為要保障長沙這個糧倉的安全,河東開始築城了。為讓糧食能夠源源不斷地運往楚國,碼頭港口選擇了更適合船隻停泊和貨物裝卸的河東。
2000 多年來,長沙城址一直沒有變化,集中在河東的狹小空間裡。而河西在歷史上除了偶爾露出崢嶸,大部分時間都默默無聞地矗立在湘江的西岸。
02
在漫長的歷史中
河西似乎只被盜墓的士夫子惦記
長期以來,河西僅靠讀書人的聖地嶽麓書院和嶽麓山刷刷存在感——即使河西還有長沙國的王陵,但在漫長的歷史中,似乎只被盜墓的土夫子惦記。
長沙河西高光地進入歷史記載,是 1167 年的秋天,朱熹和張栻在嶽麓書院會講。據說,他們會講的其中一個回合,兩人竟然講了三天三夜。
▽ 梅溪湖片區的前身:嶽麓天露無公害鮮食葡萄基地
▽ 昔日廢棄的礦坑,現在已是湘江歡樂城
03
開闊的腹地
給了"在河西再造一個長沙"的底氣
河東河西長期以來的不平衡發展,讓長沙存在一個歧視鏈。這個歧視鏈在上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尤為明顯。現在某房地產公司擔任副總裁的謝棟一直生活在河西。他記得,河東的市民把河西的工人、大學老師和菜農全都稱為 " 鄉裡別 ";而河西人則稱河東的 " 街道上打流滴 "。
▽撈車河:改造後的後湖
河西最早的大工廠建於 1912 年。這年,因為 " 痛外貨之充斥,生民之窮困 ",老同盟會員、湖南都督府參議吳作霖經都督譚延闓批准,向省財政司借款 60 萬銀元,在河西銀盆嶺購地 256.93 畝,設置紡紗機 4 萬錠,創建了經華紗廠。這是長沙河西第一家 " 現代化 " 且大規模的工廠。因為資金有限,如果選址河東就買不到 250 多畝地,紗廠的規模就會小很多。
這家後來多次更名的紗廠,是河西的驕傲之一。它賴以驕傲的,除了它的生產規模、除了它讓很多長沙妹子靠自己的勞動吃飯外,還給長沙貢獻了第一任市長—— 1933 年,長沙設市,首任市長即是擔任過這家大廠廠長的何元文。
這家大廠,後來更名為今天廣為人知的裕湘紗廠。它的部分建築,至今還作為景觀和文物立在湘江西岸。經華紗廠在銀盆嶺的開拓,拉開了河西向河東看齊的帷幕。
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整個河西就兩趟公交車。一趟是往南邊今中南大學方向的 5 路車,一輛是往銀盆嶺的 18 路車。
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在湖南商業管理幹部學院(湖南工商大學的前身)任教的柳思維,當選了長沙西區的人大代表。當時,長沙西區主要是指河東五一廣場以西的區域,河西僅只銀盆嶺到今中南大學狹小一帶屬於西區範圍," 就連西區的區政府也在河東 "。
▽2020 年 6 月,梅溪湖,湖光山色、高樓林立
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湖南商業管理幹部學院就已經在現在是二環內的望城坡。只不過,在那時,周邊還到處是稻田和山塘、水溝,他和他的同事節假日還經常像當地農民一樣去山塘和水溝釣魚抓魚。
柳思維覺得在購物、娛樂、醫療、政務和基礎教育等多方面,河西需要 " 仰仗 " 河東的年代,河東市民難免會把幾乎所有河西當作 " 鄉裡別 "。
而讓河西 " 鄉裡別 " 們集體翻身的,是腳下相對便宜的土地以及其開闊的腹地——河西數千年來的緩慢發展,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地價的便宜和拆遷成本的低廉。
▽清嘉慶《長沙縣誌》載大西門、水陸洲、濚灣市圖
1995 年長沙決定市委市政府大院遷址時,讓河西鹹嘉村野雞坡最終從多個備選地址中勝出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它的地價的便宜。
2007 年,柳思維作為專家參加了剛成立的大河西先導區組織的一次會議。他在會議上聽到了 " 在河西再造一個長沙 " 的口號。他認為這個口號的提出,是因為河西有著開闊的腹地,有底氣," 長沙的東邊是長沙縣和瀏陽,瀏陽再往東便是江西;南邊,雨花區和天心區抵著的是株洲和湘潭;北邊,開福區過去便是嶽陽的湘陰;湘江以西,嶽麓區過去是望城區,望城區過去是寧鄉。只有河西給了長沙發展的足夠廣闊的腹地 "。
這個腹地,生長了麓谷、望城和寧鄉三個國家級經開區,生長了長沙房價很高的梅溪湖片區,原先河東市民在舊城改造後,也有不少搬到了河西。曾經有過的互相歧視,從長沙市政府搬到河西後就開始減弱。偶爾搭網約車,會聽到司機對河東的歧視:" 做好事,最不喜歡河東了,堵得要死!"
▽ 2008 年 6 月,長沙河西裕湘紗廠大門及紗廠建築正在實施保護性改造中。
04
株洲
河東河西都沒有太長的歷史
湘江沿線的城市中,株洲最為年輕。1953 年才設為省轄市的株洲,當時只有兩個區,一個郊東區,一個郊北區。株洲的河西,並不在株洲城區的考慮範圍。
1997 年株洲在湘江西岸設立天元區之前,株洲城區也只有東區、北區、南區,河西區域屬於當時範圍較大的郊區。1952 年出生的張力平記得,他最初的家在河東的上月塘。他小時候,株洲最繁華的地方是徐家橋頭。徐家橋離湘江東岸只有兩百米左右,橋下有條小港直通湘江。株洲市便是圍繞著徐家橋慢慢發展起來的。
年輕時候的張力平是火車司機,開著火車到處跑。株洲在河西設立天元區的前一年,他在河西買了一套商品房。2000 年,他把家搬到了河西。" 可能因為株洲是個新城市吧,河東河西都沒有太長的歷史,我沒覺得株洲的河東河西有互相看不起的。"
05
湘潭
河東河西相互不成威脅
威脅來自下遊的長沙
歷史上,相當長的時間,今株洲城區屬於湘潭。因為湘江在湘潭境內的那個大彎,湘潭的湘江西岸有多個優良港口和碼頭,這讓湘潭的經濟甚至曾超越省城長沙,成為 " 天下第一壯縣 "。
" 湘潭的那個大河彎,西南端有個紅砂巖的壺山。壺山不高,但湘江水繞彎前行的時候,被它擋住,水就自然往對岸跑,這就使得靠山的這邊不會受泥沙水流的衝擊,水流相對比較平緩;再就是湘江在這裡是從西南往東北方向走,壺山把北風給擋住了,這就讓河西這邊很好停船,是個很好的港灣。所以,湘潭的城市建設就從這個港灣開始。" 對湘潭地方文化頗有研究的何歌勁分析。他在《湘潭賦》中有寫到湘潭城和這個大河灣的關係:" 湘水南來,過株洲,西指而北折,下赴長沙,此間留一河套,漣涓雙流納焉,俯天而視,乃成篆書爪字,字頭處有一城,曰湘潭。"
出生於湘潭鄉下、進城有半個世紀了的何歌勁並未感覺到湘潭存在河東河西地域性的歧視。他認為不存在地域歧視有兩個原因。原因之一,是不管河東還是河西,城區都和周邊的農村聯繫非常緊密。原因之二,是因為湘潭的河東在民國時候,即有多個大型重工業企業布局。
1936 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貫徹 " 發展重工業,鞏固國防 " 方針,考慮到華北和華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來到湖南物色辦廠的場地。他們最終選擇了湘潭河東下攝司附近的一塊近萬畝的地,準備興辦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鋼鐵廠、中央機器廠。
後來因為戰爭的迫近,計劃中的幾個大型重工業工廠就只建成了電工器材廠,但當時選定的那片區域,在 1949 年後,湘潭電機廠、湘潭鋼鐵廠、湘潭紡織印染廠等相繼建成,河東成為重工業的基地。
2004 年,湘潭市政府東遷至湘潭電機廠附近。原本沒有區域歧視的湘潭,有房地產商喊出了 " 寧買河東一片瓦,不買河西一套房 " 的口號。只是,這樣的口號並未產生很大的效果。在房地產商們喊出 " 河東不愧是新城區,高大上,現代感強 " 時,河西的湘潭人滿足於生活的方便,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便利。
在 2006 年即從湘潭到長沙做平面設計的曹方軍對湘潭房地產商的這些炒作一直嗤之以鼻,他認為近些年處在長沙虹吸效應下的湘潭,不管是河東還是河西,即使其中有一方有歧視另一方的資本,但都沒空去歧視," 其實大家都知道,對湘潭河東河西威脅最大的,不是河對岸的那個,而是下遊的長沙。湘江北去,下遊的誘惑太大了 "。
06
衡陽
為什麼只有 "江東"沒有"江西"
2014 年,衡陽人許豐華給他創立的讀書會取名字時,思考再三,最終確定叫 " 大河讀書會 "。大河,即從南到北貫穿衡陽的湘江。頗為奇怪的是,同被湘江貫穿,長沙、湘潭和株洲的河兩岸,稱河東和河西,在衡陽,卻只有 " 江東 " 一個稱呼。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以衡陽命名的行政區域時,其治所就在湘江的東岸,也即江東。彼時是隋開皇七年,也即 589 年。衡陽治所在江東存在了 32 年。唐武德四年,也即 621 年起,衡陽的治所遷到湘江西岸。
" 你知道的,我們國家從古到今,很多地方都是政府設在哪裡,哪裡的經濟就發展比較快。" 許豐華說。對于衡陽為什麼只有 " 江東 ",而從沒有人相對應地稱湘江另一岸為 " 江西 ",許豐華認為這和江東片區長時間未發展及發展緩慢、發展受限有關," 像長沙,河東河西現在的發展都差不多,所以稱為河東河西。我們衡陽,城區主要是湘江西邊這一塊,所以,衡陽只存在衡陽城和江東這個區分 "。
許豐華認為江東在進入近代以後,未能像衡陽主城區那樣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 " 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把江東分割開了,這就導致當時原本在江東的人和財富都流向了衡陽主城區 "。
在許豐華看來,現在發展相對較慢的江東地區,在粵漢鐵路還未到來之前," 可好了 "," 很多官員和貴族都住那邊,陶、李、楊、常等四大家族都在江東有公館和花園 "。許豐華和四大家族中楊氏家族的後人有交往,那個楊氏後人告訴他,他的祖先楊江給彭玉麟的湘軍捐了兩萬兩銀子。太平天國滅亡後,彭玉麟回到衡陽,在江東建了個退省庵。退省庵原有三棟,至今還有一棟保留了下來,成為衡陽的一個景點。
曾經是貴族聚集區的江東在粵漢鐵路的鐵軌鋪進來後,風光不再。雖然衡陽主城區的市民對江東片區的市民不存在歧視或看輕,但言及江東時,有種不可言說的意味。而這意味,許豐華認為和歧視類似。許豐華舉例:" 一個人問另一個人『你的衣服哪裡買的呀?』『江東。』『哦哦。』 " 許豐華解釋,這 " 哦哦 " 裡,就有認為那衣服不夠高檔," 江東的衣服啊,房子啊,總覺得不夠高檔 "。
" 江東的衣服 ",指的是從江東綜合批發市場買的衣服。這個 1984 年建于衡陽火車站附近的批發市場,比常德的橋南市場,株洲的蘆淞服裝批發市場,長沙的馬王堆,高橋批發市場都要早。80 後的全職家庭主婦周婷住在湘江西岸的湘江公鐵大橋附近。在她看來,現在衡陽主城區的人去江東,基本就三件事。一件事是去搭火車或高鐵:一件事是去江東綜合批發市場買東西," 衣服、零食、日常用品都去那裡買,那裡很多東西比淘寶上的最低價還便宜 ",在周婷看來,衡陽人都是砍價的高手,而這砍價的本領就是在江東練出來的," 都是開價兩三百,可以還到三四十的那種 ";還一件事是去江東覓食," 倒閉的工廠周邊的餐館,價格便宜,口味地道 "。
作為地道衡陽人的許豐華和周婷,另一個共識,是覺得江東那邊的人和衡陽主城區的人曾有些格格不入。讓他們有這樣感覺的是,江東的大企業如衡陽冶金機械廠、衡陽建湘柴油機廠、272 廠等大型企業及衡陽鐵路局等,都有自己的學校和醫院、電影院等," 他們有自己的圈子,不用過到江這邊來 ",而且,他們的口音也有不同," 他們有點工廠口音或鐵路口音 "。
許豐華回憶,江東那些大工廠還處於鼎盛時候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學生的他感受到了大企業子弟的優越感," 冶金子弟一個個感覺好牛逼、好驕傲的。那個時候,冶金廠有 3 萬員工 "。這些優越感,在這些大企業破產後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