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百姓說話"關注我!
在邵陽的大山中,野山蕨粑如今已不是一種常見的時令野山味特色菜,它的食材來源工藝之複雜、製作流程之艱辛。使得本地餐桌上很難再吃到這道正宗的山味特色菜
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是老一輩村民開始為餐桌上準備源材料的時候,勤勞的村民開始上山用鋤頭挖蕨菜根!用農家特有的工具將蕨根將根磨成澱粉,和水攪拌,澄清後去掉水,把沉澱物(蕨澱粉)蒸或煎熟,即為野山蕨粑。
其呈色黑黃,其味糯軟略澀,別有一凡風味。蕨粑炒過後會發黑,看起來特別象海帶,但是吃起來卻感覺完全不同,它味甜性軟,營養豐富,和蒜苗、臘肉等炒在一起叫人看了就有吃一大碗飯的欲望。
用山裡的蕨菜根磨成澱粉,和水攪拌,澄清後去掉水,把沉澱物(蕨澱粉)蒸或煎熟,即為山蕨粑。其呈色黑黃,其味糯軟略澀,但別有一般風味。在以前農村歉收的時候,山厥粑就是主要的食品了。
山蕨粑炒過後會發黑,看起來特別象海帶,它味甜性軟,營養豐富,和蒜苗、臘肉等炒在一起叫人看了就有吃一大碗飯的欲望。 將蕨粑切成塊與臘肉一同炒,其味道綿滑清香。在紫鵲界最常見的食用方法就是蕨粑煮泥鰍、開湯。
常言道:小署小挖,大署大挖,眼下正是大量採挖野生山蕨粑的時節。野生山蕨粑粉從採挖到製成成品要經過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是一個費時費力的活。
上山取材
選蕨根:上山採挖山蕨粑根首先要學會挑選蕨根,才能挖到品質較好的毛蕨根。挑選二年生以上的,粗壯並長有包包且表皮發黑的才是較為理想的毛根,折斷之後的表皮裡面能看到含有白色沉澱物和粘液的為上品。一般人一天挖一擔六七十斤的毛蕨根,製成幹品後也就能得到大約三、四斤山蕨粑粉。
製作過程之重要過程:洗蕨根
洗過後的蕨根
山蕨粑根先用木槌搗碎
將搗碎的山蕨粑根伴泉水搓洗,
本地各種工具輪流上!
特色工具齊全,防止過多過濾碎渣,
下面再墊一層棕櫚片。
山蕨粑漿開始濾出
山蕨粑漿繼續沉澱
沉澱一般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這時山蕨粑粉就會沉澱在木桶的最下面,第二天早上更可將木桶裡的水放乾淨,這時在桶的下面就能看到原本粉了。
原本粉:經過一次沉澱之後的山蕨粑粉叫原本粉,這時還只是初級產品。它的表層是帶褐色的且含有少許雜質。原本粉還要再次用細紗布袋子過濾沉澱才能成為真正山蕨粑粉。
涼曬:經過二次過濾後的山蕨粑粉還要通過涼曬乾了之後才能收藏儲存。用於過年吃或者來年開春待客!
山蕨粑屬粗糧營養食品,食之能有效美白皮膚、促進消化,還有一定的減肥功效,無論煎食或煮食都極味美、極香淳。到紫鵲界旅遊,可以點一碗當地正宗的山蕨粑吃才不枉紫鵲界之行。
選好乾粉,撒少許水碾碎
乾粉碾碎下鍋,小火慢煎
待底層煎得發黃,撒少許水,
待鍋微涼後翻一邊,煎另一邊
煎得兩面微黃、熟後,再起鍋放竹製品上待涼
(防止炒時成團)
這麼美味的食物,你吃過麼?那種難忘的家鄉味,你還記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