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來說,一日三餐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早餐了!畢竟在中國,不論哪座城市,早餐都至關重要,比如說廣東人的早茶文化、湖北人的過早文化……而說到我的家鄉湖南,也許並沒有形成一種特定的早餐文化氣息,但卻在我的記憶裡卻有著非比尋常的位置。
其中,讓我最為念想的還是湖南的米粉了!湖南人的米粉,品類豐富,根據地區有著長沙米粉、常德米粉、邵陽米粉、衡陽魚粉……每一種米粉都有著一定的受眾群體。比如說我家鄉的邵陽米粉,外地人初次吃時可能會因它的重口味而望而生畏,但對於邵陽人來說就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美食。
湖南各個城市的米粉出現了多久我並不得而知,但是邵陽米粉則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邵陽是一座低調的古城,它在2500多年前就已出現,古稱用過「寶慶府」、「昭陵郡」等名號。說到湖南的歷史古城,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遊客眾多的鳳凰,但實際上鳳凰古城始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寶慶古城則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比鳳凰古城要早上千餘年!
邵陽米粉更是經歷這歷史歲月沉澱下來,從我們走入邵陽市博物館裡,就能遇見一處擬人化的邵陽米粉鋪就可以知道了。這裡被命名為「劉老頭米粉鋪」,將古代時期的場景搬到了現場。但這兒也讓我想到了童年時期,我們早餐時吃邵陽米粉,大多也是在路邊吃,那時候的粉麵館有很多並沒有獨立門面。
至於邵陽米粉究竟出現了多少年,似乎並沒有太多論證,但是以邵陽市區比較有名的幾家粉麵館為例,紅旗路上的回民二食堂創建於明代初年,寶隆和則是創建於清光緒末年。當然,邵陽米粉的店實在是太多了,從城北路一條街上的數十家粉麵館,再到居民樓下的粉麵館……很多都是延續了好幾十年!
邵陽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邵陽米粉?我想原因不外乎有這麼一個,那就是它的選擇實在是太豐富了!一般來說,大多數粉麵館除了米粉,還能夠選麵條或是餛飩,這些都是本地人最愛的早餐。但除了主食外,它搭配的臊子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片牛肉、生炒牛肉、紅燒排骨、酸辣牛肚、酸湯豬腸、木耳肉絲、榨菜肉絲、酸菜肉絲、酸辣魔芋……大多數臊子更是以香辣的邵陽家常菜的方式炒制出來的,因此口味上也盡顯香辣。
大多數人點邵陽米粉時只會選擇一種臊子,因為加臊的價格並不便宜。但的些粉麵館也會進行一些組合,比如這碗三合一粉就搭配了牛肉、牛肚和豆腐,它的口味也是比較重的,鮮紅的辣油、辛辣的薑絲,讓它也尤為入味。
不過在邵陽粉麵館還有一種經典的選擇,那就是三鮮粉,它的臊子也是由多種食材組成,一是邵陽地區傳統的以豬肉末為餡料製作和手工蛋餃子,再就是豬肚、豬肉片,以及香菇。三鮮粉和清湯排骨粉是邵陽米粉少數的清湯,因為其他的選擇都體現著邵陽本地人的重口味,即「重辣、重油、重鹹」。比如說我每回點三鮮粉,也會自行灑入大量的幹辣椒粉,似乎回到邵陽,不吃點辣辣的就不舒服。
說到邵陽米粉,不得不提的就是回民特色的粉麵館了,如果你走在街頭,一定會經過那回民一食堂、回民二食堂、回民三食堂等,或是海記回民食堂、馬記回民食堂……雖然稱呼是回民食堂和回民餐廳,但本質上還是邵陽米粉館喲!回民食堂的最大特色,就是臊子只選用牛身上的部位,如大片牛肉、牛排骨、牛肚、牛筋等等,湯水也是由牛油製作而成。
可以說,邵陽米粉一分為二,不論是漢族風味的傳統的邵陽粉麵館,還是回民粉麵館,都是邵陽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因為邵陽本地就有著大量的回民,據說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267年,即元世祖十三年。但真正被記載到史書上則是在元末明初,根據清道光年間的《寶慶府志》裡的氏族表,邵陽回族最大的五個姓氏即為馬、張、蘇、海、蔡,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能在街頭遇見馬記、蘇記、海記為前綴的粉麵館的原因了。
特別提示:
你知道怎麼吃邵陽粉面嗎?邵陽白醋、山胡椒油是特色!
在邵陽米粉裡加些山胡椒油、在邵陽麵條裡加些白醋,似乎已成為見證你是不是本地人的一種吃法。在這裡說下邵陽特製的山胡椒油,它其實是一種純天然的調味品,它以稀有的野果山蒼子為原料,山蒼子有著多個別名,其中之一就是山胡椒。
山蒼子經提取精華後成為了山胡椒油,對於菜品烹飪方面有著顯著的幫助,特別是肉食,比如說邵陽本地的喝螺、小龍蝦、滷菜等也能品嘗出它和味道。
邵陽米粉是屬於我們的記憶,從童年到現在,即使我經常在外地,但它總歸是觸及我心底的那個味道!邵陽米粉是我們和早餐回憶,但如今因為經典已成為了許多人一日四餐(早餐、午餐、晚餐、宵夜)的選擇,畢竟24小時營業的邵陽粉麵館也有不少。
圖/文:天使美食探店
本篇圖文由本人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