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嗜辣,吃辣者又以邵陽為最。皆因湖南吃辣椒第一,而種植辣椒卻相對較少,除了邵陽產寶慶朝天椒外無集中產地。吃得朝天椒的辣,喜歡朝天椒的辣的人,才能在舌頭已經被辣椒刺激得感覺不是自己的、大腦已經被刺激得不知道身在何處的情況下,從邵陽美食中品出一種飽蘊火辣的香,然後你的靈魂很樂意伴著這種香跳起優雅的華爾茲,一曲接一曲永不停歇直至生命的終點。邵陽女孩亦是如此,她們是篝火旁舞動的精靈,在認識交往中你也許會被辣得暈頭轉向,也許會被辣得無所適從,但堅持到最後你一定能從她們火辣的氣質性格中品出一種讓你魂牽夢繞、痴迷一生的香。
1、寶慶豬血丸子,亦稱血粑,是邵陽的傳統食品,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甚至有食客把爆炒豬血丸子列為五十個城市必吃的經典美食之一。
寶慶豬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幹,然後將豆腐捏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豬血、鹽、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攪拌勻後,做成饅頭大小橢圓形狀的丸子,放在太陽下曬幾天,再掛在柴火灶上讓煙火燻幹,煙燻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也有做一鐵架,架下用火爐焚燒鋸木屑、糠皮、穀殼或木炭燻烤,此種燻法特別講究火候,不能過急過猛,否則口味不佳。丸子燻幹後即可食用。豬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臘辣可口,增進食慾,且易於保藏,至少半年內不會變質,同時還攜帶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時一道開胃的冷盤
2 、邵陽米粉
邵陽米粉的特點,就是它的米粉本身就很有特色,筋道很好有韌性,入口粗獷但不失細滑,吃在嘴裡特別的有嚼頭,並且是當天現做的。再就是它的蓋碼不是一般的加工炒出來的,而是先把紅辣椒在油鍋裡熬成紅油後在加入肉一起熬,一直要熬到香氣撲鼻為止,還有就是米粉煮好後,不加清湯,全部用的就是那些豆腐、豬腸、牛肉等等潲子的原汁湯,潲子的分量也特多,吃起來真的好爽好爽!
邵陽米粉以回民米粉最正宗,又香又油又辣。呷完這碗米粉,你就可能像醉酒一般把持不住,你只覺得它香辣得你銷魂蕩魄,讓你一生都會念念不忘。火辣的邵陽米粉由於太具地方特色,一直沒有走出邵陽,這讓無數在外的遊子牽魂掛肚!
3 、富硒紫薯糕
紫薯(學名:Solanum tuberdsm)又叫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天香1號紫薯富鐵、富硒、富含花青素。 硒和鐵是人體抗疲勞、抗衰老、補血的必要元素,特別是硒被稱為「抗癌大王」,易被人體吸收。花青素對100多種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被譽為繼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之後的第七大必需營養素。
湖南省天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雪峰山無汙染「天香1號」紫薯為原料,採用「全價紫薯麥芽發酵」生物技術開發加工的回家紫薯糕系列產品全面保留了紫薯的營養元素,口感香甜。
4、寶慶朝天椒,酸蘿蔔,酸茭頭
寶慶種植辣椒,歷史悠久,清道光年間所修《寶慶府志》就有朝天椒的記載:「 辣椒…… 小者為朝天辣椒,又名七姐妹,其味甚辣。」寶慶朝天椒還是一味良藥,有生熱發汗之功,能幫助消化,治療傷風感冒和食慾不佳等症。
在邵陽,孩子們不到一歲,就被父母用蘸過辣椒醬的筷子「 洗禮」 過了—— 作為本能,孩子們看到伸過來的筷子,用小舌頭去舔,然後是大哭,接下來是父母灌點涼白開,如此反覆,直到不餵給寶寶們辣椒醬他們開始大哭—— 邵陽人愛辣如命的性格就這樣自祖輩代代傳了下來。
湘西酸蘿蔔是湖南湘西地區的特色小吃,邵陽人製作時自然就接近那邊的風格。說到酸蘿蔔,母親做的酸蘿蔔可是一絕。每次回家是必帶家鄉菜之一,連廣州的同事都交口稱讚難以忘懷。浸泡時間是計算到我出發那一天剛剛好的,蘿蔔更是自家種身材一等一的,沒有筋而且蹦蹦脆。酸茭頭等罈子菜在下面我有介紹。
5 、白辣椒,幹豆角、油茄和菜乾等邵陽罈子雜菜
邵陽罈子雜菜是何物?—— 算的上是大雜燴,雜菜種類很多, 常見的有白辣椒,豆瓜子( 長豆角) ,茄子,鹹菜乾,芋頭杆,南瓜藤,藕,茭頭,蒜苗,刀把頭( 學名叫刀豆) ,甚至西瓜皮,冬瓜,南瓜皮都可用來做, 做法都不一樣,沒有會做的人指點的話基本做不出來。
從罈子裡拿出來時噴香噴香的,幾十米開外都可聞見。這是由於當地氣象溫曖潮溼,四季雨水充沛所致。這也是大多數邵陽人在它鄉過不慣而特殊「 戀鄉」 的主要原由。每每見到電視上提及媽媽菜,我便會不自覺回憶起母親製作能讓家人一年四季都不停吃到罈子雜菜的那些家鄉生活。
6 、武岡滷豆腐等滷菜
「 武岡銅鵝」 誕生於明朝年間,產於砂子崗一帶,迄今已近千多年的歷史。武岡銅鵝的主食原料為人工種植的葛根葉、黑麥草、萵筍、苦米菜青草飼料以及玉米豆製品精料餵養,身含抗癌、高蛋白、低脂肪等多種原素含量,在明清末年「 武岡銅鵝」 可賦稅抵租而列為皇朝貢品,據史料記載,遠在400 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間,武岡的鵝就被譽為「 世界名鵝」 。當今被列為世之名鵝而成為國家知名品牌,出產銅鵝的湖南武岡市被國務院劃分為銅鵝之鄉!武岡銅鵝曾與湘蓮、寧鄉豬一起被譽為湖南「 三寶」 。
武岡縣城有專門的「 銅鵝餐館」 ,經廚師烹調,可製作出清燉鵝肉、小炒鵝雜、蒸烹心肝、煎炸脖頸、燒烤鵝蹼、酒噴鵝頭等十幾種傳統名菜,特設的「 全鵝席」 ,五花八門,不離鵝身,品嘗者無不拍手稱快。
7 、 綏寧煙燻臘肉
說綏寧臘肉好吃可不是我自賣自誇,這是我媽媽的表姐的兒子的廣州老婆大人說的。她吃過廣州本地的皇上皇腊味,也吃過湖南衡陽地區的木屑炕臘肉,但終歸還是認為綏寧的臘肉最好吃。那可是有來頭的,綏寧被譽為1982 年地球唯一沒有被汙染的神奇綠洲,在黃桑有一大片的原始次生林,使用各種各樣的小樹柴火和種類繁多的花草遺體來炕制臘肉,再加上當地人堅持要烘燻六六三十六日以上,使得綏寧的煙燻臘肉自然就有九九八十一種變化,不但香味層次不同,而且可以渾然一體。再搭配綏寧的特產玉蘭片或者本地人製作的蘿蔔乾,燒出來的筍尖炒臘肉或蘿蔔乾炒臘肉菜式,肥肉油而不膩,皮和瘦肉則嚼味無窮。
8 、 寶慶幹鴨腎和幹鴨掌
本地農家自餵自養自用柴火燻烤的臘鴨腎和臘鴨掌,土色土香,原汁原味,很有嚼勁,越咬越有味。其味道之好,就不用多說了!是當地人招待最尊貴客人的必備與首選佳餚。寶慶幹鴨腎與臘鴨掌,臘豬耳朵並稱為本地腊味最佳之精品,下酒之最佳菜餚!
9 、黴豆腐乳和黴豆腐渣
當過知青的母親從外婆的手中傳承了做黴豆腐乳的秘訣,做得好到一條街的鄰居不僅是經常來吃,更甚還有人乾脆請母親幫忙做好直接給他。母親做的黴豆腐乳,只要吃一點點,就能成為我永遠的回憶。
母親醃製豆腐乳和鹹菜的密封方法與常人不同,常人是用水灌在壇口與壇蓋處,而母親是用鹽塞在壇口與壇蓋處,既是密封,又是殺菌,每一次揭開壇蓋的時候,不會滲水到鹹菜裡面去。這就是母親的鹹菜永遠不會變酸走味的緣故。
舅媽做的黴豆腐渣也是我們全家的最愛,普通的豆腐渣經過加工,變得細膩柔滑,再加上綠色的香菜(蔥,大蒜葉)、紅紅的辣椒碎,姜米,肉泥混在一起炒,恰起來會感到香噴噴,香飄萬裡。
10 、隆回蛋餃子
蛋餃也是邵陽的特色菜餚,雞蛋打碎攪勻,在鍋裡烙一層蛋皮,然後將肉末捏成長長的一團,放在蛋皮的一頭,用筷子一夾一翻一卷,蛋餃就做好了。吃的時候一般是放在雞湯裡一起蒸,有時候還加點龍口粉絲,出鍋時那個香啊!
11 、甜酒和餈粑
邵陽鄉下人過年的食品必須要有甜酒和餈粑,這是一種至淳的食品,因為甜酒是辛苦蒸出來,餈粑是親手打出來的。在那些物質匱乏的年代,餈粑承載了太多的快樂,家鄉俗語還說道「 能舂爛一臼粑,細伢子就可以娶老婆了」。
家鄉的冬天是寒冷的,春節我每次去親戚家做客,親戚一家就做上甜酒餈粑,紅紅的柴火上,甜酒在鍋裡翻滾,倒入餈粑粒,稍頃,粑粒就如天使在酒湯中歡快的舞蹈,加上白糖,襯著漫天飛雪,小心的吃上一口,那份溫熱,那份滑軟,那份香甜,直沁心扉,以至於夜中的夢,滿是餈粑在跳舞。
12 、邵東黃花菜
黃花菜是一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花卉食品,中醫認為,食用黃花菜可以使人「 心平氣和、無憂慮、沒煩惱」 ,因而黃花菜又稱「 忘憂草」 。
邵東出產的黃花菜,被列為全國八大名貴蔬菜之一。經中國醫學科學院測定,邵陽黃花中蛋白蛋、脂肪、炭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核黃素的含量,都高於西紅柿等常見的蔬菜。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有利胸膈、安五臟、通乳健胃、輕身明目等功效。在人們的餐桌上,常用黃花作湯、燒肉,味道十分鮮美;產婦的食譜也少不了黃花蒸鯽魚、黃花燉雞這兩道菜。
13、邵陽米豆腐和武岡發糕
米豆腐是苗族、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是將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大火熬製,做成「豆腐」。咱邵陽人把它學過來,然後在烹飪技術上給它加上邵陽的烙印。或油炸,或煎,或爆炒,或涼拌,或者做湯,味道各不相同,讓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能享用自己喜歡的口味。有位作家曾經這樣描述過:「米豆腐非常之嫩,還加了蔥花,被切成方塊,邊緣齊整。方塊放到油鍋裡一炸,立刻起了一層金黃的皮。但撕開來,裡面還是鮮嫩鮮嫩,卻躥出一股熱氣來。」
兒時記憶中,常常能聽見一種清脆的有節律的竹梆聲聲,再喊一聲賣發糕咧,不喧鬧,更不刺耳,既有清泉滴在石板上的詩意,又有清脆的馬蹄之聲的婉轉和悠揚。這是勤勞奔波的武岡人民在邵陽的各個小城鎮或推車或肩挑在招徠顧客賣發糕。這種聲音對細伢子有致命的召喚力,響聲一過,喊爺叫娘的一片。那種用大型酒杯蒸成的圓圓的、弓形背上裂著花紋、活像一朵初放的白玫瑰的杯狀發糕,在手上鬆軟的如同捧著鵝毛,入口即化,讓所有的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回憶,以至於長大後在其他大城市見到同樣的小吃會覺得那些如木渣一般難以入口,會為了再也找不回兒時的快樂欣喜而心生惆悵!
14、紅心地瓜幹和邵東紅薯片和邵陽薯粉
紅心地瓜幹採用優質邵陽本地紅心薯為原料,用幾百年傳統工藝加工而成,主要有絲、片、小地瓜,外觀、手感、口感、味均為上乘,為純天然食品不含任何色素,有抗癌、美容功效。
邵東紅薯片是我兒時的記憶之一,因為只有去走親戚家才能吃到。那具有神秘氣息的薄層紅薯片,常讓我很好奇它怎麼粘在一起的,吃起來十分方便,或撕成各種形狀口嚼,或炭火燒烤,或油炸,各有各的獨特味道,自然是孩子們最能玩出花樣的小零食了。
邵陽薯粉是經過傳統的手工工藝,冷凍處理,自然晾曬風乾,色澤純正、柔軟爽滑,為純天然綠色食品。有好吃爽口、粉味純正、筋道耐煮、營養豐富等特點。邵陽人過年時整個肉絲薯粉湯,那可是難得的節日菜之一。
15 、新寧蕨粑粉
蕨粉是蕨的地下根莖挖出洗淨、打碎、淘浸、沉澱出來的澱粉。蕨的根莖中含澱粉高達40% 。人們把蕨粉製成粉絲,拌少許麻油、醬油、再放點滷肉絲、辣椒粉、蔥和幾粒油炸鬆脆的黃豆作佐料,稱為蕨粑粉,吃起來不但味道可口,而且粉絲極有韌性,一進口,一下就會溜進肚子了。這種粉絲或粉塊的吃法,可以涼拌和熱吃,特別是炎炎夏日,吃上一碗用井水浸過的粉絲,頓覺暑意全消。
16 、武岡米花和綏寧苗家黑米飯
早在西漢,武岡民間就有逢年過節製作米花的風俗,因為米花如滿月形狀,又與「 發」 諧音,意即萬事圓滿,興旺發達,因而年年除夕,家家戶戶都炸制米花,喜迎新春。武岡米花是用糯米飯製成的,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淘洗數次,放置清水中浸泡發脹後,分成兩半,其中一半拌上食品紅,一併置於甑內(中間用隔板間開)蒸熟。將做好的米花擺在篾墊或木板上,放在陽光下曬乾。白色底層若碎玉鋪就,紅色面層如瑪瑙嵌成,遠遠看去,像豔麗的花朵,故稱之為「 米花」 。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綏寧縣楊姓的「 姑娘節」 。相傳楊家將的後代楊文廣失陷柳州城被關進牢獄,其妹楊金花為了解救哥哥,在四月初八把煮熟的一鬥黑飯送入牢中,獄卒不敢爭食,而楊文廣食了後力量大增,打爛牢門衝殺出獄。為了紀念巧救哥哥便為之獻身的楊家妹,每逢四月初八,楊家都要把嫁了的姑娘接回娘家吃黑飯過節。黑飯的重要原料黑飯樹葉採自綏寧大山中,葉子摘下來是碧綠的,搗爛與糯米蒸煮後變成黑色。黑飯色澤芳香,實是當地一絕。
本文來源於邵陽同城網公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