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離開邵陽多年,獨自在外拼搏,每天享受著不同風情的美味,每年回家,我仍是會每天追尋著曾經的味道覓尋一家又一家過去曾歸屬我內心的每一份美食記憶。
這是一位邵陽遊子筆下的邵陽米粉,對他來說,家鄉的米粉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其實在湖南,許多人都是從清晨的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開始。
湖南不同地方的米粉,有著不同的特色,今天就為大家實力科普一下咱大湖南的米粉種類,並看看哪個是大家心目中的米粉之王
!
長沙人喜歡吃米粉,分圓粉跟扁粉兩種,長沙市民大多偏好食扁粉, 因為扁粉比起圓粉來優勢就是比較容易入味,要知道米粉本身是沒有任何味道的,全靠湯來調味。所以湯頭是一碗米粉的關鍵,正宗的長沙米粉的湯以大骨熬成,原汁原味。長沙米粉的蓋碼也是五花八門,只要你想得到的都有,米粉端上來可視自己的口味再加上一點剁辣椒、蘿蔔條、酸菜、榨菜等佐料。
早在光緒年間,常德地區就有了生成米粉的作坊,生產的米粉又細又長。如今常德地區的米粉多以圓粉為主,一般就著牛肉吃,碼子多以清燉牛肉、紅燒牛肉、醬汁牛肉、麻辣牛肉、牛雜、牛腩為主。其中津市米粉是常德米粉的重要分支,燉粉更是米粉界的戰鬥機,把粉放進去小火燒煮的牛肉缽子裡,充分吸收了牛肉與紅油的精華,吃起來很是爽快。
說起棲鳳渡魚粉,只要是郴州人,應該都會下意識地咂咂嘴巴。棲鳳渡魚粉是用鮮魚加放在粉條內,湯底必須用早餐剛買來的河鰱魚殺了熬成魚湯,加入當地的五爪朝天紅椒粉、調入特產豆膏、茶油等佐料,吃的時候再加上少許酸菜辣椒,看上去顏色紅豔,吃起來味道鮮美,有著一股濃烈的魚香伴著辛辣味。
衡陽魚粉不同於郴州魚粉,更講究食材的本味,衡量一碗衡陽魚粉做得好不好,主要在於師傅能否掌握好魚湯的製作。魚湯顏色乳白如玉,配上翠綠的蔥花,少許鮮豔的紅椒段。品一口魚湯,其湯汁濃稠,鮮美無比,喝在口中有時會有一種粘質感,這是魚骨頭中的膠原蛋白,一般來說,吃衡陽魚粉一定會把魚湯喝光光的。
湘潭米粉和湖南其他地方的米粉差別不大,最主要的區別是粉皮比較薄。與長沙米粉的區別就是,炒碼不多,主要都是煮的碼子,如肉絲、三鮮等。與常德米粉最大的區別就是,湯以原湯清湯為主 ,而非濃湯濃油。不少湘潭人習慣於蔥油餅或油條配米粉,一次買兩個,先幹啃一個,然後放一個在米粉碗裡,等油餅吸飽了湯汁,味道更濃鬱,堪稱米粉絕配!
懷化的粉,最主要講究湯汁以及米粉的軟硬程度,其次,講究配料。一般用骨頭熬湯就已經很入味了,如果放上半邊滷蛋,一小段切成片的秘制香腸,撒點香菜,以及之前就已經切丁過油的豆腐乾子,再加一點特有的風味獨特的油潑椒末,那味道可想而知。
沅陵的豬腳粉也是一絕。筋道十足的米粉,配上一份豬腳哨子精心入味,那樣樸素紮實的一碗,光看著就已讓人心滿意足了。
對了,還有懷化的鴨子粉。重點是它的蓋碼,有鴨頭、鴨塊、鴨腸、鴨腿、鴨翅、鴨脖子、鴨掌等等,顧客可以各取所需來點做米粉蓋碼。鴨肉很乾香很回味,但鴨肉不硬滲湯了不綿,鴨骨頭都是酥的,滿分。
邵陽米粉和其他的米粉不一樣,口感類似於我們吃的烏龍麵。一個是骨頭湯底,加上各種不一樣的碼,完全造就了不同的味道,有時候還會放餛飩一起吃。而武岡的水南橋的米粉是武岡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小吃,以粗細均勻、柔中有韌、色澤潔白透紅、香甜可口而博取盛名。它的米粉要燙2次,之後的碼子要現炒——熟豬油、肉茸、辣醬、醬油、腐乳、味精、蔥花、香菜等八樣在一起,被稱為「八景」。
永州人一旦離開永州十天半月,哪怕是天天吃著山珍海味,偶爾還是會想念起永州的滷粉。說句實在話,與桂林米粉相比,永州的滷粉,還是更勝一籌。米粉有滷菜粉、湯粉、牛腩粉、生菜粉和馬肉米粉幾種。 米粉本身淡而無味,關鍵在滷水,店家熬製的滷水都有各自的絕招,剛剛煮好的滷粉,與秘制的滷水拌勻,佐以油炸花生或黃豆、蔥花、香菜、辣椒,那味道堪稱好極了。
天黑透了才返道回家
風吹得冷進骨子裡
但一走進熟悉的小店
熱情的老闆端上我愛吃的米粉
每一口,都是打拼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