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 20:5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編者按
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在北京舉辦,交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經驗做法,探討鞏固搬遷脫貧成果的路徑方法。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中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
昭通市委書記 楊亞林
昭通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和雲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市11個縣(市、區)中有國家級貧困縣10個(其中深度貧困縣7個)、1379個村(社區)中有貧困村1235個(其中深度貧困村691個)、629萬人口中有貧困人口185.07萬人。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昭通時指出「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抓好脫貧攻堅,確保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昭通市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深刻領會和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地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啃下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的鐵齒銅牙,作為決戰脫貧攻堅、促進跨越發展最有效、最有力、最根本的舉措,全力推動搬遷群眾既挪「窮窩」更斷「窮根」。「十三五」期間,累計搬遷8.26萬戶35.47萬人,特別是在2019年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建成了以靖安、卯家灣為代表的23個進城集中安置區,其中萬人以上規模的達9個,全國搬遷規模前5位的安置區昭通就佔了3個。
圖為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一角
第一,緊扣改變人這個根本來定位和謀劃,全力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易地搬遷昭通模式。堅持全市「一盤棋」,大力弘揚「搬不動山就搬人」的新時代愚公精神,整合資源,構建機制,形成合力,強勢推進,切實謀劃和解決好搬哪些、搬哪裡、怎麼搬的問題。一是精準識別鎖定對象,努力做到應搬盡搬。2017年底,聚焦「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六類區域,按照「能搬則搬、應搬盡搬、整村搬遷」的原則,以貧困發生率高於50%以上、交通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難以適應長遠發展為主要標準,精準鎖定搬遷對象8.26萬戶35.47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7萬人,佔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16.6%。新增易地搬遷安置的22.8萬人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達18.74萬人,佔雲南省新增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54.3%。整行政村搬遷3個、整村民小組搬遷836個、搬遷人口80%以上的村民小組699個。二是立足昭通實際,打破行政區劃謀篇布局。打破縣、鄉、村行政區劃,堅持全市統籌、整體謀劃、同步實施,全面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重新定位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集中安置區23個,結合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區」的總體格局,在中心城區布局了靖安、卯家灣兩個大型跨縣區安置區,分別承接安置來自6個縣區的9115戶4.01萬人,以及來自5個縣的9100戶3.9萬人。三是堅持進城入鎮進廠上樓,一步到位,實現跨越。綜合考慮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發展潛力、就業吸納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探索提出「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安置模式,實現搬遷群眾由農村生活到城鎮生活、由農民到市民到產業工人的一步跨越。全市所有新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採取城鎮化安置,其中,中心城市和縣城安置佔比高達92%,助推全市城鎮化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四是堅持應搬盡搬與應退盡退相結合,推進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堅持把大規模易地搬遷與退耕還林還草、還竹還果緊密結合起來,為群山減負、讓大山增綠、助群眾增收,推動遷出區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搬遷群眾遷出地140.81萬畝「三塊地」為重點,在烏蒙山區腹地和境內長江上遊核心區域大力發展600萬畝筍用竹產業。
圖為在昭通市永善縣紅光安置點,留守在家的老人閒暇之餘,在廣場上吹拉彈唱,歌聲、二胡聲、笑聲飄蕩在小區的上空。
第二,堅持從服務人入手,統籌謀劃並切實做好配套、支撐、管理、保障工作,確保搬得出、穩得住。堅持全方位謀劃並實施全過程的嚴格把控,確保每一個環節步驟、每一項具體措施落實到位。有統有分,各有側重地走好「建設配套搬家、產業就業支撐、服務管理保障」三步曲。一是奏好建設配套搬家「安居曲」。探索工程總承包、一體化運作模式,用一年左右時間高質量建成了新增集中安置區,同步配套建設的44所學校、33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等公共設施已基本建成投用。在群眾入住之前,提前半年準備搬家事宜,對搬遷對象逐一開展政策清、就業清、產業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專項行動和動態管理,做到幹部責任清楚,群眾心中有底。二是奏好產業就業支撐「樂業曲」。堅持以轉移輸出為主,積極構建政府對政府、政府對重點企業的長效對接機制。今年以來,在有效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照「保存量、擴增量,抓重組、優結構,建機制、促穩定」的思路,在全國率先實施大規模的轉移輸出,確保了易遷勞動力轉移就業率不降反升。在各安置區規劃建設近8萬畝農特產業基地、9100個蔬菜和食用菌大棚,近60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和45萬平方米商業設施。大到昭通市近80萬畝蘋果、300萬畝馬鈴薯等高原特色產業的三產聯動發展,80萬噸有機矽的布局落地、70萬噸水電鋁產業鏈的逐步延伸,小到安置區內部農貿市場、超市等商業設施的配備,地攤經濟、夜市經濟的規範發展,再到安置區周邊工業園區的電子元件、設備終端、服裝加工等43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引進入駐以及1.18萬個公益性崗位的開發,都為搬遷群眾提供了必要的就業創業保障。截至9月30日,全市13.74萬新增搬遷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達90.25%,易遷戶「零就業」家庭繼續保持動態清零。三是奏好服務管理保障「幸福曲」。以建立落實網格化管理服務機制為核心,在安置區全覆蓋組建5個臨時黨工委(管委會)、設立6個街道辦事處、成立111個黨支部和44個社區的基礎上,構建「街道、社區、片區、樓棟、住戶」五級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幫助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新社區、開啟新生活、謀求新發展。
第三,始終堅持以群眾工作為主線,以黨的建設為引領,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探索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抓住精準、統籌、務實「三個關鍵」,實現思想、工作、情感「三個認同」的「133」工作思路,提高群眾對脫貧攻堅的參與度和認可度。從搬遷對象的政策宣傳、思想動員、精準鎖定到安置區的選址規劃、公共配套、產業就業支撐,搬遷過程及後續的管理服務保障等各項工作,都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宣傳引導達成共識。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黨的建設統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的「雙統領」。壓緊壓實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強化鐵的紀律和硬的作風「雙保障」。通過「雙統領」「雙保障」,努力實現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雙推進」。易地搬遷推進到哪裡,黨的基層組織就跟進到哪裡,確保每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都有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每一戶易遷家庭背後都有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不僅推動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更為持續的鞏固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支撐。
今日推薦
來源/@紅色扎西
原標題:《雲南昭通: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