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2020-12-20 榆木齋

曹丕奪嫡最大功臣吳質,為何最後卻被諡為「醜」?

文:枯木

曹魏時期,曹丕在曹操眾子奪嫡立儲之爭中,雖然為嫡長子(曹昂很早就戰死了),然而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寵愛不如曹衝,因而近二十年不能被立為世子,處於非常尷尬地步。

多虧了身邊謀士吳質出謀劃策,屢出奇招,才得以有驚無險順利繼位,詳情敬請閱讀拙文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然而,在曹丕奪嫡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最大功臣吳質,不但在《三國志》中的傳記只是一句帶過,而且最後去世的諡號卻為「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全文:「吳質,濟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而在東晉文學家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曹魏郎中魚豢撰著的《魏略》記載,則比較詳細的記述了吳質的生平事跡,以及幫助曹丕獲勝的精彩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曹丕爭儲立嫡中,吳質功不可沒,首功是建議曹丕用仁孝打動曹操,其次是建議曹丕做事穩重,折節下士,因而贏得了曹操好感,經過審慎考察和左右衡量,曹操終於在長子曹昂戰死二十年後,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為魏世子。

然而,曹丕的世子地位並不穩固,因為只要不繼位,或者曹操在世,世子名號很有可能忽然變更為曹植,桓靈二帝就是明顯例子。況且曹植雖然沒有被立為世子,可是身邊圍繞著眾多名士大臣,諸如楊修、丁儀、丁廙兄弟、賈逵、王凌等,在朝野形成一股勢力,時時威脅著曹丕的世子地位。

而此時曹丕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在被立為世子後高興地慶賀,酒酣之際,就讓自己心愛的甄夫人出來拜見諸位名士。當時建安七子之一劉禎和吳質等同坐,其他人都是趕緊跪倒在地,不敢直視。然而劉禎既不跪拜,反而直視甄夫人,結果被曹操知道後差點被殺掉,在他人說清下最後被罰服勞役,從此不再重用(據東晉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的曹魏時期張隱撰著的《文士傳》記載:「其後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眾人鹹伏,而楨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楨,減死輸作。」)。

《魏略》記載:「五官將為世子,質與劉楨等並在坐席。楨坐譴之際,質出為朝歌長,後遷元城令。」可見吳質大概是因功自傲吧,也沒有跪拜(或者制止劉禎非禮行為),因而受牽連受罰,被發配到朝歌(今鶴壁市),這讓曹丕頓時失去羽翼和主心骨。面對曹植方面不斷逼進,曹丕感到恐慌不安,於是讓人用車載竹筐,將吳質藏在裡面帶入府中商討對策。沒想到被楊修偵知,告發給曹操。吳質將計就計,第二天用竹筐載著絲絹以迷惑楊修,楊修上當繼續告知曹操,結果查驗無人。曹操認為是誣告陷害,從此楊修失寵,可以說吳質幫助曹丕剪除曹植羽翼,又立下一大功。

在曹丕登基後,知恩圖報,立刻提拔吳質,拜北中郎將,封列侯,使持節督幽、並諸軍事。並且予以吳質極大恩寵,《三國志注》記載,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宴飲吳質和從侄名將曹休,讓皇后郭后出來見吳質等,並且下旨:「卿仰諦視之」,允許吳質平視郭后,可見曹丕一家對吳質非常親近。

吳質不但在曹丕立儲之事上殫精竭智,而且忠心耿耿,輔佐曹丕。並在曹丕駕崩後,魏明帝曹叡繼位後,也授以重任,太和四年(231年),被任命為侍中,成為輔弼大臣,此時吳質建議曹叡重用司馬懿,認為尚書陳群不堪重任,而司馬懿是社稷之臣,魏明帝言聽計從。這對曹魏後期政局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雖然司馬氏後來替代曹魏,可是也能說明吳質比較有遠見。

從以上看來,吳質立儲奪嫡建奇功,剪除羽翼出奇謀,穩定曹魏江山薦相才,不敢說厥功至偉吧,最少對曹魏政權也是功勳顯著,那麼為何去世後卻被諡號為「醜」呢?這其實和其人品作為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吳質為人趨炎附勢,阿諛奉承。《魏略》記載:「始質為單家,少遊遨貴戚間,蓋不與鄉裡相沈浮。」吳質出身寒門(單家),當時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有鄉裡士紳評定人品,然後推薦。可是吳質卻不屑於和鄉裡結交,雖然一直攀附權貴,卻一直沒有成為「士」,還是白衣,這對吳質來說,從正常渠道是當不了官的。

然而吳質卻走捷徑,首先以文才和眾多名士交遊,並贏得曹丕曹植兄弟的信任,從現在吳質的三篇書信《答東阿王書》、《答魏太子箋》、《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可以看出,吳質也算名副其實,頗有文採,應劃歸文士之列。不過從內容也可以看出,吳質胸有大志,冀希望依靠曹氏兄弟得以飛黃騰達,因而極盡阿諛之詞。

按說,在當時作為白衣,為了平步青雲,即便是阿諛奉承,也並無太大過錯,況且還幫助曹丕成為世子立下汗馬功勞,並且最後還被曹丕予以重任,封為列侯,後來還成為輔弼大臣,也算是功成名就。如果謙虛謹慎,盡忠職守,那麼不愧為一代名臣,即便是稍微瑕疵,也不至於死後被羞。

然而,吳質雖具文採,可是本身卻缺乏修養,一旦得志,小人的面目就流露無疑。第一是睚眥必報,惹得鄉怨人憤。據《魏略》記載,因為鄉裡一直沒有給他「士」的身份,列為士族,在太和年間,曾經在入朝的時候,和同鄉司徒董昭說道:「我欲溺鄉裡耳!」這句話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這樣解釋:「『溺』即『沉』,『鄉裡』即『陸』之屬也」

筆者竊以為錢鍾書先生解釋是錯誤的,因為「溺」就是小便的意思,這句話其實是俗話,大意為要羞辱故鄉的鄉紳,就像現在說:「我要尿你們一身!」一樣。原因是後面董昭還說了:「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為君溺攢也」,大意為:您先別這樣,我都八十了,不能幫助您一起羞辱(尿)他們。如果按照錢先生皆是「沉陸」,那麼「溺攢」就無法解釋了,這是題外話。

董昭是曹魏重臣,位至三公,作為吳質同鄉,都是定陶人,面對吳質的羞辱,自然憤憤不已,不過礙於吳質的權勢,只能委婉勸阻。不過我想吳質的惡言劣行自然會傳播出去,因而鄉間評價肯定會很低。

如果只是這一句話也罷,還有另一件事更能顯出吳質的囂張跋扈。吳質攀附權貴,在年輕的時候經常依附於曹丕兄弟,曾經和曹真、曹休以及眾多文士一起遊玩南皮,其中吳質和陳群、司馬懿、朱鑠並稱曹丕"四友",為重要幕僚。後來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名士都相繼因病而亡,這讓曹丕非常傷感,於是多次給吳質寫信,表達思念之情,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與吳質書》

並且在曹丕繼位魏王后,又去信:「南皮之遊,存者三人,烈祖龍飛,或將或侯。今惟吾子,棲遲下仕,從我遊處,獨不及門。瓶罄罍恥,能無懷愧。路不雲遠,今復相聞。」這裡存著三人,指的是曹真、曹休和吳質,然而曹真和曹休因為是曹氏嫡系,因而被重任,惟只有吳質沒有被重任,這讓曹丕內心愧疚。於是在登基為帝後,立刻徵召吳質,予以重任,封侯拜將。

黃初五年(224年),吳質回京入朝,曹丕讓上將軍曹真、中領軍朱鑠等老朋友前去陪同吳質喝酒。而曹真身體偏胖,朱鑠偏瘦,吳質便故意讓俳優(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上來唱說肥瘦(「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使說肥瘦。」)。而此時曹真已經貴為上將軍,自然不高興,認為取笑自己,這時旁邊驃騎將軍曹洪、輕車將軍王忠又調侃曹真,說他應該減肥,這更讓曹真生氣,於是坐在座位上痛罵不已。

這時吳質拔出寶劍,放在案子上,罵曹真道:「曹子丹,汝非屠几上肉,吳質吞爾不搖喉,咀爾不搖牙,何敢恃勢驕邪?」朱鑠站起來勸解道:「陛下使吾等來樂卿耳,乃至此邪!」吳質叱罵朱鑠道:「朱鑠,敢壞坐!」意思是你敢破壞次序?大意是哪裡有你說話的份?!於是眾將軍都回到座位上,而朱鑠性格本來就很急躁,這時吳質給他難堪,更加氣憤,便用刀砍地,這樣使得大家不歡而散。

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吳質依仗曹丕權勢,恃寵而驕,作威作福,竟然連曹氏權貴和眾大臣都不多放在眼裡,可見驕橫跋扈到了何種地步!這也是吳質因其朝野反感的原因所在。因而在其去世後,在被討論諡號的時候,被諡為「醜侯」,按《諡法》「怙威肆行曰醜」因而吳質的諡號還是比較妥帖的。

當然,後來吳質的兒子吳應不斷上書訴說冤屈,直到吳應被任命為尚書的時候,才在高貴鄉公曹髦正元年間(254年—256年)被改諡,重新被諡為「威侯」不過,其醜字已經深入人心,史家更是對其不屑談論,這也是為何陳壽的《三國志》只是一筆帶過而已。

2020/12/18榆木齋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 陳壽

《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思蕭懷王傳》 陳壽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吳質傳》 陳壽

《三國志注》裴松之

《魏略》(裴松之引)魚豢

《文士傳》(裴松之引)張隱

《管錐篇》錢鍾書

相關焦點

  • 康熙年間為何發生九子奪嫡,哪個皇子陣容豪華?這裡有結構圖
    究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距離現代不是很遙遠,同時鑑於前朝經驗,清朝的各種制度非常完善,朝廷局勢相對穩定,特別是康乾年間,被稱為康乾盛世,那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間,可供編劇發揮的東西太多太多,尤其是最吸引眼球後宮「愛恨情仇」在清朝宮廷劇裡,九子奪嫡事件,比較容易被編劇做文章,如宮廷劇《宮》,《刺虎》《步步驚心》等,這些宮廷劇的結局當然都是以皇四子新覺羅
  • 曹丕為什麼被稱為中郎將?曹丕是怎麼成為皇帝的?
    三國後期是魏國最為強大的時候,這時候曹魏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統一全國觸手可及,而曹操的兒子曹丕登基成為皇帝也變得順理成章,我們都知道曹丕是曹操最有名的一位兒子,除了曹丕之外,曹操其他的兒子也是非常優秀的,那麼為什麼最後是曹丕做了皇帝?曹丕的中郎將是什麼職務?曹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 太子兩次被廢,為皇位眾阿哥機關算盡,請看九子奪嫡背後的故事
    太子兩次被廢,為皇位眾阿哥機關算盡,請看九子奪嫡背後的故事 2020-12-09
  • 八王之亂和九子奪嫡,相差1400多年皇家立儲制度的步步驚心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冊立33年的皇太子胤礽被康熙廢除,宣告清朝歷史上皇子們對皇位最殘酷爭奪的開始,是為「九子奪嫡」。對九子奪嫡這段往事,由於年代較近,加上電視劇《步步驚心》等的演繹,大眾更為熟悉。兩者相差將近1400餘年,看似毫無關係,實則原因相近。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人諡號為「威侯」?
    這一時期被追諡為「威侯」一共有7人,先列一份名單:郭脩、曹純、樂進、朱靈、臧霸、吳質、馬超。可以看出這份名單裡涉及的大部分都是魏國臣子,季漢就馬超一人,吳國乾脆沒有,這也與史料佚失有關,可能還有些沒能載入史冊的。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
  • 司馬懿作為曹丕的重臣,為何最後能奪得曹魏大權?其實有兩方面
    有人說司馬懿是三國最大的奸臣,因為曹魏的江山最後還是落到了司馬家,甚至曹氏被斬盡殺絕。但是這一切在我看來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曹氏自作孽。司馬懿原本是司馬家次子,年少聰慧,胸懷謀略是,所以被當代人知道。但是因為司馬懿卻有才能,曹丕又極力維護,曹操也就沒有細究司馬懿。司馬懿經此,更加的盡心盡力,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曹操自然更加的捨不得殺了這樣一個大才,但是心中的猜忌尚存。在曹操死前,特意囑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馬懿。面對這樣的情況,司馬懿依然能夠奪下曹家的江山,我想原因有兩點。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古代言情文:她一身戎裝揮斥方遒,後宅奪嫡她以鐵血手腕翻覆皇朝
    古代言情文:她一身戎裝揮斥方遒,後宅奪嫡她以鐵血手腕翻覆皇朝Hi,朋友們好,我是小編,目前是一名外賣小哥,平時沒事比較喜歡看小說緩解緩解自己的壓力,小哥今天給大家推薦古代言情文:她一身戎裝揮斥方遒,後宅奪嫡她以鐵血手腕翻覆皇朝,讓我們來分享快樂,看完後喜歡朋友們能忘記身邊不愉快的事情
  • 他不是曹丕,為何曹丕卻能登上了帝位?
    公元220年,一代奸雄曹操去世,認為自己地位已經足夠雄厚的曹丕於12月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曹丕登上皇帝之位,國號定位魏。劉協是傀儡,卻沒有廢除,魏的開國皇帝是曹丕。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重點人物,可以說三國鼎立中曹操佔據了大半江山。魏國的建立彰顯著曹操的治理有方,曹丕的心狠手辣。為何小編要在這裡說曹丕的心狠手辣,是因為曹操接班人的第一首選並不是曹丕,甚至連第二、第三都不是曹丕,但是曹丕卻得到了最後的皇帝之位,並且建立了魏。
  • 司馬懿為何斷了介入曹丕和曹植奪嫡之爭的念頭,原來是曹操洩了密
    如果曹丕不能在爭嫡之戰中獲勝,失去了接班人的位置,他恐怕也將毫無建樹地度過此生了。但是人生在世都是希望有所建樹的,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性格堅忍的司馬懿更不例外,他看到曹操沒有一錘定音作出最終的選擇,那麼,曹丕還是會有挽回的餘地。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曹丕一黨的司馬懿,很容易就會萌生極力襄助曹丕奪得繼承權的想法。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大家都知道,九子奪嫡的最終結果是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禛奪得儲位,於公元1723年登基,史稱雍正帝。雖然歷史向來都是由勝者書寫,但是在康熙晚期九子奪嫡的景象到底有多慘烈卻不得不令人遐想,期間一些參與奪嫡之人他們在歷史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最終結局如何,也是我們所好奇的。
  • 司馬懿跪在曹丕病床前,含淚接受託孤,39年後孫子奪走曹魏江山
    同樣,不受曹操待見的,還有曹丕。先有曹衝,後有曹植,曹丕雖為世子,卻是父親責罰的對象。他憤憤不平,我才是世子啊!父親為何,總是苛責與我呢?於是,使與太子遊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兩個同樣不受待見的人,聚到了一起,司馬懿與曹丕,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 九子奪嫡後,被雍正圈禁起來的兄弟們,生活環境和待遇都怎麼樣?
    許多清宮戲中,發生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可以說是經久不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最後四阿哥擊敗眾多對手,笑到了最後,這不禁讓人好奇,九子奪嫡後,那些被雍正圈禁的兄弟們,生活環境和待遇如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宋朝最後的皇帝,被俘後出家為僧34年,或為元朝一皇帝生父
    宋太祖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比起曹丕和司馬炎,讓人感覺更加卑鄙。但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趙家人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江山,最終也在孤兒寡母手中滅亡。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趙禥駕崩,給後繼之君留下的除了即將滅亡的江山,還有以賈似道為首的一幫奸臣。宋度宗一共有3個兒子,分別是7歲的趙昰、4歲的趙和3歲的趙昺。
  • 逼死兄弟、被母親罵作「無恥之徒」的曹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按,曹操攻破鄴城在建安九年(204),而曹丕受封五官中郎將在建安十六年。如果按上文葉先生的說法,這時還不能稱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此可為上文關於後人撰文往往用其在世封號或去世後的諡號的又一旁證)見此情景,曹操也只好做個順水人情,承認了曹丕對甄氏的所有權,同意曹丕將甄氏納為正妻。
  • 司馬懿熬到70歲造反,曹丕為何40歲就死?因一習性與曹操相似
    不過,我們在驚嘆司馬懿的長壽之時,是否會好奇曹操的幾個兒子,為何都如此短命?尤其是曹丕,他自幼文武雙全,通曉諸子百家學說,目光長遠,政治手段非同尋常,因此建立魏國。在他統治期間,採納官員意見,還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並完成了北方的統一,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功績。曹丕為何只活到40歲?曹丕雖頗有心計,但在統治上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頗具才華。
  • 曹丕留下3人防止司馬懿造反,本來萬無一失,可惜都死在了他前面
    因此,對於曹丕來說,顯然要採取措施防止司馬懿日後謀反。於是,公元226年,曹丕臨終之際,就選擇留下三個人來制衡司馬懿。對此,在筆者看來,曹丕留下3人防止司馬懿造反,本來萬無一失,可惜這三個人都死在了他前面。一首先,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
  • 曹操叮囑曹丕要提防司馬懿,為何其子曹叡還立司馬懿為託孤大臣?
    其實,自從曹操當年看到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後,特意叮囑兒子曹丕要提防司馬懿。曹丕繼位後,雖然對司馬懿重用,但卻防止他擅權。39歲的曹丕病逝後,他的兒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雄才大略的曹叡雖然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但卻是個福大命不大的人,238年年底,年僅36歲的曹叡已經病入膏肓。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劉秀的雲臺28將,為何沒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唐貞觀十七年 (公元643年)二月,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後,李世民時常前往懷舊。能入凌煙閣的功臣,是流芳百世的殊榮,所以,同為唐代詩人的李賀,也在其《南園十三首(其五)》中感慨:「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