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道不盡的憂傷,說不盡的英雄情長。這樣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特殊的印記,每一個人都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有的人被人歌頌,自然也有人被人謾罵。劉備,曹操等人因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自然受到後世人的尊崇,但是何進,董卓之輩卻因為竊國被後世人謾罵。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三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還是燒到了司馬家。
有人說司馬懿是三國最大的奸臣,因為曹魏的江山最後還是落到了司馬家,甚至曹氏被斬盡殺絕。但是這一切在我看來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曹氏自作孽。司馬懿原本是司馬家次子,年少聰慧,胸懷謀略是,所以被當代人知道。曹操也知道司馬懿的才能,加上和其父司馬防的一些淵源,就徵召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認為曹操把持漢室,不想屈節。但是奈何曹操勢大,司馬懿只能夠入仕。
曹操雖有愛才之心,但是也心有猜忌。在曹操的觀察下,發現司馬懿有「有雄豪志」,這自然是曹操所不能容的。但是因為司馬懿卻有才能,曹丕又極力維護,曹操也就沒有細究司馬懿。司馬懿經此,更加的盡心盡力,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曹操自然更加的捨不得殺了這樣一個大才,但是心中的猜忌尚存。在曹操死前,特意囑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馬懿。
面對這樣的情況,司馬懿依然能夠奪下曹家的江山,我想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我們所熟知的隱忍,要說三國最能忍的非司馬懿莫屬。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的時候,深知曹操是個殺伐果斷地主,選擇了蟄伏。後來曹家勢力逐漸壯大,司馬懿姿態更加的低,也就是因為司馬懿這個特性才能夠在曹家活下來。
司馬懿被曹丕任命為顧命大臣之後,並沒有因為自己掌權,反而是更加的小心翼翼。此時司馬懿周圍環伺了太多曹家宗親,即使司馬懿不在,曹睿依然能夠在曹氏宗親的護衛下,保全曹氏的江山。但是司馬懿於曹丕有繼承大統之恩,司馬懿也確是不可多得人才,再加上曹氏宗親勢大,雖同是曹家人,但是古來帝王之家便沒親情。這就是曹丕的帝王之術,想藉助司馬懿來制衡曹家人。此為一。
其二:司馬懿掌權之路,埋下了太多的種子。司馬懿熬過了曹家三代人,在曹睿死後,司馬懿才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生死,但唯獨他自己還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曹魏唯有司馬懿可與之匹敵,所以曹家人只能夠依仗司馬懿,所以司馬懿藉助這一次次的戰爭在軍中逐漸培植自己的心腹。在政局上,司馬懿更是作為士族領袖,提拔了很多有志之士。所以司馬懿朝野之中遍布學生,軍中又有司馬懿的故交或者學生,司馬懿自然日漸勢大。
這個時候,曹魏正處於青黃交替的時候,曹丕繼位時間雖有十年,但是英年早逝,沒有為曹睿留下多少可用之才,便撒手人寰。而在選拔人才的方面,司馬懿又因出任御史臺,大多數寒士都算得上司馬懿的學生,更何況曹睿繼位的時候年幼,司馬懿也憑藉顯赫軍功和出眾才能在曹魏站穩了腳跟。
曹睿雖有不世之才,深知帝王之術,但是其和曹丕一般早亡。所以司馬懿再一次擔當了顧命大臣,這一次司馬懿逐漸勢大,而曹氏中卻少有人擔當重任。所以很多曹氏老臣對司馬懿很是忌憚,這也變相的增加了司馬懿造反的決心。終於在曹氏宗親去高平陵祭祖的時候,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此時曹氏因反對寒士入朝為官,平日裡胡作非為,也就沒多少人站在曹氏一邊。
待得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懿卻知道斬草除根,待得此後,司馬懿也就執掌曹魏大權。其實觀司馬懿一生,其實並不是司馬懿想要奪權,而是在曹家人推動下才一步步走上了謀逆的道路。司馬懿年少也有著常人一般的初心,司馬懿認為曹操是漢賊,不屑與之為伍,但是曹操卻因其才能徵召他入朝。但是入朝後的司馬懿並沒有受到應該有的善待,」常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此舉讓的司馬懿自然很是膈應,為了自保,司馬懿只能選擇蟄伏。但是曹家人依然不依不饒,最後司馬懿奪了曹家的江山,也算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