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中,曹操料到司馬懿有狼子野心為何會重用他?

2020-12-16 無處不風景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那麼,曹操知道司馬懿有狼子野心為何會重用他?

首先,司馬懿懂得審時度勢,討好領導。司馬懿二十三歲時,便已經開始跟隨著曹操了,但其前期默默無聞,從不顯山漏水,直到魏國後期,司馬懿才開始將他的大才顯露出來。說的再細一點,司馬懿這個人實在是太厲害了,他騙了曹操幾十年,為人低調,又懂隱忍,我想,或許就連曹操自己都不知道司馬懿心裡想什麼吧,這樣的人才就好比燙手山芋,既想吃又捨不得扔。

其次,曹操年邁將死,身邊武將甚多,但是卻無一謀臣可比諸葛亮,唯有司馬懿深有大才,可與之一較高下。故曹操死後,魏國若無司馬懿則可能被諸葛亮幹掉,故而不殺。曹操留著司馬懿,一方面讓其為魏國效力,另一方面則多次告誡兒子曹丕,不要讓司馬懿領兵,只可向司馬懿詢問應敵攻城策略,萬不得已時,可以將其殺掉。

還有就是,司馬懿這個人,踏實肯幹,到什麼山頭,高唱什麼歌。進了曹家大營,司馬懿也是勤勤懇懇的。雖然老曹不信任他,但也沒有理由殺死他,而且,司馬懿是潁川士大家族的核心人物,在東漢那種門閥制的為官體系中,曹操需要這支力量的支持,所以一直不能輕舉妄動。於是一直小心試探、一直沒有委以重任。

並且,曹操年富力強之時尚可提防著司馬懿,司馬懿本人也不敢胡作非為。而其子曹丕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曹丕之狠亦是令人髮指,曹操臨死之時質問曹丕,曹衝知否為汝所殺,其實曹操早有證據,可是曹丕依舊寧死而不承認。就這份「心」讓曹操覺得曹丕可為一國之主,震懾群雄,保全基業,曹操相信曹丕之才與勇可以鎮住司馬懿,故而不殺司馬懿。

最後呢就是司馬懿非常有才,老曹是一個非常愛才、惜才之人,曹操不捨得殺之。

相關焦點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三國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為何不如司馬懿?只因這一個字古語有云:「亂世出英雄」,漢末三國的就是一個大亂世,同時也是一個群雄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絕世的猛將,例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等,個個都武功高強,驍勇善戰。固然三國中武將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例如人中龍鳳的呂布,武力值在三國中鮮有匹敵,是一把上好的利劍,誰得到他就是如虎添翼。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是在三國時期,軍師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那麼為什麼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偏偏就不如一個司馬懿呢?
  • 為何在曹魏三代皇帝都離去後,司馬懿才敢發動政變?他在害怕什麼
    今天要為大家好好講一下司馬懿這個人,這個人有很高的謀略。在三國時期,只有他才能算得上諸葛亮的對手。而且司馬懿一輩子見證了四次老大換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曾為五位皇帝(劉協,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服務,最後居然還篡權了!
  • 司馬懿都知道馬謖徒有虛名,諸葛亮為何還要重用他?說明當局者迷
    司馬懿與諸葛亮觀點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到民間傳說,到影視劇,再到百家講壇易中天油腔滑調點評三國人物三國故事幾乎沒有中國人不知道的。如:司馬懿與諸葛亮就是人們耳熟能詳三國故事中智慧與謀略的化身,特別是諸葛亮,在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幾乎把他描繪成了神人。為什麼如此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軍事家,智慧之神人,會看錯和用錯人,難道有識人的障礙?非也,俗語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三國志14》正始政變攻略:沒錢沒權的司馬懿,如何吞併三國?
    蜀魏吳三國雖然實力相互伯仲、平分秋色,但是最後卻是司馬懿政變奪權、司馬師和司馬昭不斷擴大勢力,最終一統三國。這突如其來的結局讓後世都唏噓不已,都在期待著任何一國可以掃除業障的時候,卻被蟄伏數十年的司馬懿在連著侍奉曹家四代人後,終於在曹芳去高平陵掃墓的時候抓住了謀反的機會,政變奪權。
  • 三國時期的兩位「麒麟才子」都得他的重用,卻為何還是慘遭滅國
    三國時期在中國的歷史上算是一個比較動蕩的時期,自魏蜀吳三足鼎立開始,武將謀士就成了左右其興衰的重要一環。就謀士而言,曹操手下有司馬懿,孫權手下有周瑜,劉備手下有諸葛亮和龐統兩大謀士。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既然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那為什麼蜀漢卻是三國當中第一個被滅國的呢?我們先來看看二人如何成為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劉備得徐庶引薦,到臥龍崗三請諸葛亮。
  • 司馬懿終於熬成大男主,《軍師聯盟》能否成就「三國琅琊榜」?
    整個劇組「自虐」式的拍攝背後,正是良心和誠意的最大體現,讓《軍師聯盟》有歷史正劇「範」,更有正劇「骨」後三國時代的獨特視角俗語中有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了司馬懿在前面掃清障礙,司馬昭當然無須隱藏他的野心。但司馬懿所處的時代則絕然不同,在當時,司馬懿惟有「忍」才能奪天下。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他的忍耐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 三國謀士排名前十的人物,荀彧墊底,周瑜第八,司馬懿第四
    一般在打仗的時候發揮作用,也把會出點子的人稱作謀士。三國時期,雖說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戰世頻繁,民不聊生。但是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謀士更是鬥量車載,如果非得給前榜十排名的話,下面這十位謀士上榜。第十名:荀彧荀彧原本在袁紹帳下,後來荀彧覺得袁紹成不了氣候,轉而投奔了曹操,荀彧為曹操服務了20多年,官升至侍中,守尚書令。
  • 司馬懿與曹家幾代人分庭抗禮,卻為何一生都是魏臣,不敢稱帝?
    曹操時期,司馬懿就被曹操徵辟為臣,在曹操手下辦事。我們也都知道,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一大梟雄,也正是他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能夠成為一代梟雄,手下精兵強將無數,自然有著他過人之處。他看人的眼光是當時最準的,知人善用也是他的一大優點。他對司馬懿的看法也一直都是正確的,他知道司馬懿有才能,卻也有野心,曾說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不可讓他手握兵權。
  •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榜,三國時期最強的五位軍師
    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後龐統隨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絡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時有童謠曰: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裡,鳳死路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
  • 司馬懿作為曹丕的重臣,為何最後能奪得曹魏大權?其實有兩方面
    劉備,曹操等人因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自然受到後世人的尊崇,但是何進,董卓之輩卻因為竊國被後世人謾罵。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三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還是燒到了司馬家。有人說司馬懿是三國最大的奸臣,因為曹魏的江山最後還是落到了司馬家,甚至曹氏被斬盡殺絕。
  • 鷹顧狼視的狠角色司馬懿,為何如此懼怕毛頭小子曹叡?
    既然《晉書》藉此說明司馬懿早有帝王之志,他為何不趁著曹丕新喪,曹叡年幼之時獨攬朝政,而非要等到曹叡去世十年之後才動手?《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塑造非常之正面,用現代話說,司馬懿如同「能力超強的白蓮花」,他年少之時才名遠播,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犯錯,他能戰勝任何對手。
  • 司馬懿是水鏡先生的侄子,為何當初水鏡先生不向劉備推薦司馬懿?
    說起三國,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各國的謀士了,三國之爭,不如說是謀士之爭,哪一方的謀士厲害,那就代表著這一方勢力的厲害,曹操帳下的謀士多,所以他的勢力就最大,不同的時期,曹操身邊有不同的謀士,先是荀彧和郭嘉,後來是司馬懿和楊修等人,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曹操他也完不成自己的大業。
  • 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卻不知司馬懿的外號更厲害,難怪三國歸於司馬
    ,結果到最後卻只是佔據了勉強三分天下,僅僅42年還不到半個世紀便已經亡國,這是為何呢?顯然與司馬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司馬懿出生於179年,他的家族是持續多年的名門望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官祝融,後來改姓司馬。等到楚漢爭霸的時候,司馬懿的先祖跟隨項羽滅秦,因此被封為王,封地就在河內,司馬家族於是世代居住於此。
  • 司馬懿歷經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為何等這麼久?
    而最後司馬家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司馬懿。但司馬懿在成為曹魏的臣子後,歷經了曹家三代人掌權,一直到70歲才發動政變,成為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為何他到古稀之年才選擇造反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在一些野史中曾提到過,司馬懿在年輕時就曾暴露過自己的野心。而在曹操活著的時候,也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
  • 同為頂級謀士,為何諸葛亮流芳百世,司馬懿卻臭名遠揚?
    讀到三國故事,前期看各路諸侯馳騁中原,中期看魏蜀吳三國合縱連橫,而到了後期,其精彩部分便當屬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了。從諸葛亮兵出祁山,拉開北伐序幕開始,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無功而返為結束,司馬懿也在此期間逐漸成長了起來。
  • 曹操病死沒能及時除掉司馬懿埋下隱患 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2)
    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近日,觀眾們熱追大的劇恐怕就是大軍師司馬懿了,通過這個角色的視角將我們帶回到了三國鼎立的年代。司馬懿是一個謀冠天下的曠世奇才,曹操特別欣賞他。曹丕即位稱帝後,他的才能其實一般,沒有帝王之風範。這種情況下,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呢?
  • 為何司馬懿在曹丕死後掌兵,之前都是文官?曹家沒有不多疑的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這句話出在曹操的一首詩裡面,主要在表達的就是曹操自己的一種雄心壯志,就算是自己已經老了,但是仍舊還是有一顆雄心壯志的心情,雖然自己的年紀已經大了,但是自己仍舊還是想要建功立業,成就功名,然而這句話用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小編覺得更加的合適,這個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一輩子都在曹魏之下效力,可是一直到了六十多歲才算是正式有了兵權
  • 司馬懿死前告誡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杜牧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從來都是十分注重喪葬的,古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而到了現在,掃墓還依然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習俗,一到清明時候,後人們就要準備好酒肉香火,去到先人墓前清掃墳墓,因此就被稱之為「掃墓」了。
  • 司馬懿:寒門弟子與士族門閥的血淚鬥爭
    司馬懿,是我們對三國浩瀚長篇中非常熟悉的一位人物。這樣的司馬懿,不管對剛剛涉獵三國的人或是對三國的老粉絲來說,都會認為他有很大的缺陷。後來人多認為司馬懿滿懷心機,是想看看那曹操與袁紹誰能真正在中原站穩腳跟。但其實不然。漢代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徵辟制,通過在朝的官員舉薦而做官。曹操入仕,就是被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舉薦為官的。當然,並不是被人推薦了就是一件幸運的事,這其中大有門道。如果舉薦你的人在朝官高權重,被舉薦者自然會得到更多的重用。
  • 三國最有智謀的人,他綽號水鏡先生,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第一智者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跟隨劉備,是因為水鏡先生的推薦,水鏡先生原名為司馬徽,他是司馬懿的叔叔,一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而推薦諸葛亮,如果單是考察這一個問題,或許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那簡直就是在今天,歷史學家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聯繫司馬懿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