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買打折商品時,明明在花錢卻覺得自己賺了?

2020-12-2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打折的商品真的是,買到就是賺到嗎?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在商場買了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前幾天興趣很大,但一兩周之後,就扔在那裡,再也不玩了?

可刷微信、微博,看抖音、快手,打王者榮耀時,卻廢寢忘食,卻完全停不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產品的設計遵循了「上癮模型」,指的是通過「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和投入」這4個步驟的不斷循環,把產品最終放入用戶的「習慣區間」,讓他離不開。

比如王者榮耀裡的排位比賽、PK體系設置,獲勝可以讓用戶獲得一定的獎勵,這樣可以刺激用戶的下一步行動,行動又會帶來更多的獎勵。如此以往,形成習慣。

現在隨著信息越來越發達,接觸到的理論越來越多,比如目標管理、藍海戰略、長尾理論等等,隨便看一篇文章都可能冒出幾個理論來。

隨之而來的就有個問題,這麼多的理論,難道都是靠譜的嗎?我該怎麼判斷這些理論的價值呢?什麼樣的理論適合自己用?

一、為什麼商業的未來是小眾市場?

一家店鋪本來的目標客群是30歲的人群,但是有些人做營銷不去給30歲的人宣傳,而是選擇拉攏這幫人的父母,通過加入廣場舞大媽們的交流群,邀請老年人到店體驗,然後通過老年人去收真正目標人群的錢。

這是利用了二八定律,世界上20%的人享受了80%的財富。所以很多人在做營銷時總會盯住20%的人,也就是主流消費人群。

所以大家在平常工作和經營中可以多去思考一些以前被你忽略的客群,從他們的身上找到符合的點去做宣傳,說不定會有驚喜。

在網際網路完全興起後,長尾市場的力量被發掘出來,無論是暢銷還是冷門產品,都有機會被銷售,那些原本冷門的、位於需求曲線中長尾部分的產品重現被賦予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長尾理論可以理解為品牌電商和個人淘寶店鋪的對比,品牌電商是主流市場,大部分人會認知名的品牌去消費。但其實除了主流的品牌市場之外,很多冷門小眾個性化的市場匯聚起來也可以和主流市場相提並論。

二、規模化生產是如何降低平均成本的?

生活中我們看到圖書印刷,都要有一個最低起印數,比如最少是3000冊,再少的話,單本書的成本會過高,很難銷售。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圖書印刷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簡單來講,固定成本主要是製版費,可變成本主要是紙費。

對於製版費來說,無論是1本書還是100萬本,價錢都是那麼多。紙費則是印的越多,花得越高。

比如印1本書,你的成本是製版費和紙費。但是,如果決定印5000本,後來臨時想要增加100本,增加的成本只是紙費,可能這100本書的成本還沒有那1本書多。

100本書的成本,居然還沒有1本書多?

對,就是這樣。

這就是利用了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

其實還有邊際效應,指的是,投入的越多擁有的越多,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收益就開始下降。

這就是各大品牌都有多個產品線的原因,消費者在同一個品類的消費中是逐漸遞減的,比如商家做飢餓營銷也是依據這個理論,讓消費者保持飢餓,讓邊際遞減出現的越來越晚,讓自己的收益持續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三、「盲目跟風」是對的嗎?

共享單車剛出現時,最開始只有摩拜,但是後來就不斷的出現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這就是利用了羊群效應,通俗來講,可以理解為從眾心理,羊群效應一般都會出現在一個技能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佔據了大家主要的注意力,那整個羊群就會不斷的模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

在商人的手中,羊群效應可以用於營銷,先集中一小部分人群,讓那一小部分人群帶動更多的人群。當然找對領頭羊才是羊群效應的關鍵,找對領頭羊,那未來你成為網紅爆款的機率就很大了。

四、為什麼KTV要提供套餐?

大家去KTV玩時,一般都是包時段,KTV的主要收入其實都在酒水食品上。

很多人去KTV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單純的包時段價格,比如3個小時200塊,這一下就先入為主了;然後就會有其他的套餐,比如購買300塊的酒水零食可以免房費,這樣大部分消費者都會新選擇300塊免房費的套餐。

因為他們第一印象是單純包時段需要200,但是買300的東西就能免掉那200,但其實花的錢反而更多。

這其實就是商家利用了心理學的一個名詞——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做出判斷的時候,非常容易受第一印象或者第一信息支配,就像船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一處。

就像你永遠都不能讓一個女孩明白,打折其實也是要花錢的。這句話雖然是玩笑,但也體現了錨定效應,因為原價在人們心裡已經種下了第一印象,那折扣價出現之後就會形成對比,大家花錢的同時還會感覺自己賺了,其實錨定效應和羊群效應是可以組合利用的。

五、為什麼商家要給你試用品?

有些汽車4S店,會特別優惠地把車「借」給買家使用一段時間,並承諾說,如果你覺得不滿意,一段時間後再還回來也可以。

作為買家的你,看起來自己佔便宜了,是吧?但你把車開回家試用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總覺得這輛車本身就是屬於自己的,所以當你把車還給4S店的時候,就很不樂意。

這就是損失厭噁心理的一種表現。最終你就乾脆把車買回去,而不是還回去。

其實「損失厭惡」,指的是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

那怎麼利用這個原理呢?

就是讓用戶體驗,讓用戶體提前感受到擁有這個產品的感覺之後,那他對這個產品的價值認同就會上升,心理感受到的性價比也更高,那消費起來也就沒那麼多心理防備了。

參考資料:劉潤《5分鐘商學院》、李翔《李翔知識內參》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OPWYSeAR8bf1Lf80o4dlAA

本文由 @蛋解創業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這麼喜歡買超市打折的商品?
    @萱媽情感錄 我一直不管在超市還是商場裡買東西,都喜歡買打折的商品,基本原價的東西我即使非常想買,也會忍到等它做特價再買。每次買了打折的商品,覺得中間那個差價越大,好像自己又多賺了一筆一樣的開心。我老公一直調侃我說「如果我是老闆,我就把價格標的高高的,然後再打個對摺,賺像你這種喜歡買打折商品的人的錢簡直是太好賺了。」他一直覺得打折的商品是商家標高價再以打折為噱頭吸引顧客的,但因為我有過10幾年超市工作的經歷,我清楚的知道,抬高物價再打折這個說法在正規的商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 消費心理學:你買的打折商品,真的是賺了嗎?
    為何同樣的商品,多了一個選項結果卻不同了?因為當出現第三種選項時,單本印刷版100美元這個選項就變了一個對比項,人們心裡覺得單本印刷版也要100美元,兩者結合也是100美元,買後者那不是賺了嗎?下面我給大家羅列三點,通過例子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誘餌效應:一、次優選項幹擾我們去超市經常會發現許多打折的商品,比如一瓶2升裝的可樂打完折既然和1升裝的差不多,如果你需要買可樂的話一定會買2升裝的,同樣的價格幹嘛不買更划算的呢?
  • 永遠只買打折商品,吃有優惠券的餐廳,這種極致摳門值得嗎?
    勤儉節約精打細算無疑是種美德,但若是節約到永遠只買打折貨,吃優惠力度大的餐廳,大家覺得能接受嗎?為了明天的好生活,過分委屈今天的自己,值得嗎?我明明是想買A品牌的商品,結果因為看到B在打折,就讓我買B品牌,難道商品之間的唯一區別就是價格嗎?品質、性能甚至外觀顏值也很重要啊,像是衛生巾、洗髮水、面膜這類東西,就是各人有各人的偏好,就因為貪便宜而要求更換,我覺得不可。
  • 對商家打折上癮?可以買打折的商品,但千萬不要過打折的生活
    可以說,沒有人不愛打折的商品,除非這個人的錢這輩子花不完,否則沒有人跟錢有仇。然而,喜歡買打折商品,跟過打折的生活不能劃等號。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花更少的錢買同樣的商品,誰不樂意?買打折商品,不等於買便宜商品,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在超市買打折的商品要慎重!網友:都買打折的商品了,不在乎!
    超市應該是現在很多人購物的一個場所,「雙十一」的火爆,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些都是營銷的一種手段,那超市最常見的營銷手段就是打折了,可超市的打折是分很多種的,有的是為了促銷新產品,有的是為了購買量等等,到哪有些東西的打折,買的時候也就要慎重,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都買打折的商品了,我不在乎
  • 頂級豪門媳婦為何也買打折商品,郭晶晶的一句話,讓記者無地自容
    豪門貴族在我們眼中就是奢侈,錢多到無法想像,所以他們的生活可能離我們很遙遠,或許富豪們一晚上的花費,普通人這輩子都賺不到,這就是之間的差異。 上學的時候看《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每次都會被逗笑,但仔細想想,劉姥姥不就是權勢人眼中可以玩樂的人嗎。
  • 超市員工透露:就算是打折也不要買這4種商品,我們自己都不吃!
    很多人都喜歡去逛超市,不管是大爺大媽們,還是下班後逛超市的上班族,每周都免不了要去上幾次超市,不管是生活用品,還是零食小吃,水果生鮮,價格都是公開透明的,我們很多人就是喜歡超市乾淨衛生的購物環境,也更喜歡超市經常打折促銷的活動,總感覺買到就是賺到,那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幾種超市打折商品
  • 說到夏天就是打折!在打折季買的東西,買到就是賺到的情況並不多
    便宜當然叫人高興,但從長遠來看,在打折季買的東西,買到就是賺到的情況並不多。而且即便同一件商品,得到店員推薦說「今天剛到」,並以正價擺在店裡,顯得極其漂亮,而一旦被貼上50%OFF的標籤,雜亂無章地掛到衣架上,看著就會光華盡退,很不可思議。而且自己正價購買的東西被打折銷售那天,心情就變得難以名狀的複雜。「買虧了!」
  • 王者榮耀胖達榮榮打折買不買?打折是小事,主要是星傳說血賺!
    大家好,我是若安,王者榮耀胖達榮榮進神秘商店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抽到了5折或者6折了,那麼這個傳說皮膚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去買呢?畢竟就算是打五折也是差不多九十塊了,在這個時期大家的資金都比較緊張,所以說這個皮膚打折到底要不要買呢?其實只要看這三點就知道是血賺!
  • 為什麼超市經常打折,經常買一送一,原來都是套路!
    其實超市經常打折促銷,主要是因為超市裡面的一些的商品都是有「保質期」的,尤其是保質期很短的商品,如果賣不掉的話,就會打折促銷了,或者是買一送一。第一種:食品商品打折尤其是食品類的商品,像早上的蔬菜、切好的水果果盤、新出爐的麵包等,要是當天賣不掉,一般到了晚上就會打折促銷了。
  • 商品打折中的陷阱
    1.故意以『』打折『』商品誘惑消費者,實則仍是原價甚至比原價更高。節假日、換季時,各大商場的打折、優惠、購物抽獎的廣告撲面而來,吹得你頭暈目眩,吹得你直掏腰包撿『』實惠『』。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商家將一些原價商品故意標示為『』特價『』商品出售,並以『』特價商品概不退換『』來製造假象,讓消費者相信這是真的最低價了,你要不趕快搶這塊『』肥肉『』,很快就被別人捷足先登了。等你花錢買下這難得的『』便宜貨『』時,你才發現其實這『』便宜貨『』水分太多,物所不值,但是商家已經表明商品一旦出售概不退換,消費者只能是『』啞巴吃黃連了『』。
  • 哪些商品的品牌明明是外國的,但名字卻聽起來讓人覺得是中國的?
    哪些商品的品牌明明是外國的,但名字卻聽起來讓人覺得是中國的?作者:太時尚了吧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閒暇時候逛超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商品背後蚊子的習慣。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很多商品明明是外來品牌,卻起了一個相當本土化的名字,讓消費者誤認為自己是在買國貨,實際上錢全被都被「洋人」賺了。就好像當時香港澳門的當時沒有收復時的國外領導人,總是會給自己起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中文名字,從而表示自己比較熱愛中國熱愛中國人民。那我們就來簡單的盤點一下那些起著本土名字的「洋貨」!
  • 不是每件打折商品都值得買,也不是每個降價樓盤都是筍盤
    1)抬價再降價,打折=沒打折先漲價,再打折,這是一些網店的慣用手段,也是大家上當最多的陷阱。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在樓盤銷售中出現,總價其實變化不大,不了解行情的購房者卻誤以為是大折扣,爭著搶房。3)商品打折,運費坑爹買的沒有賣的精,不論在電商上,還是房企上,都有所體現。很多消費者搶購時只關注商品打8折,卻沒有留心運費漲3倍,付款了反應過來才知道被坑。而在購房時,也可能遇到同樣的情況。
  • 換季衣物打折「陷阱」多 折扣商品不試不退(圖)
    正當梁女士拿著褲子準備去試穿時,卻被銷售人員攔住了,說是打折的衣物不能試穿。「當時銷售員說已經虧本賣了,所以不能試穿,我看尺寸應該可以穿,就買了。離開時還特意問了銷售員,不合穿是否可以換。她說沒有損壞的情況下可以換。所以回家以後一穿發現小了,我就拿過來退。」梁女士隔天又去了這家店,想要把錢退回來,但是銷售員執意不給退,「銷售員說換季打折的褲子不包退。
  • 超市為什麼經常打折?生活處處有營銷
    生活中有個常見的現象,那就是每到節假日,超市賣場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商家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推出五花八門的商品推銷,什麼「限時搶購『、」幾件幾折』、』滿多少減多少「、」買一贈一「等方案。面對鋪天蓋地的折扣商品,沒有火眼金睛的我們很容易被各種套路迷惑。
  • 超市為什麼頻繁打折、搞特價、還買一送一?摸清「套路」,少吃虧
    每次去逛超市,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打折,特價商品,尤其是碰上節假日,店周年慶,減價促銷的力度好像更「大」了。一看到「全場最低5折」的宣傳海報,不禁讓消費者心生澎湃!超市不需要盈利嗎?為什麼頻繁打折、特價、還買一送一?
  • 為什麼超市經常打折,原來都是套路。
    每次去超市的時候,不管是平時還是節假日,超市總像打了雞血一樣,不是這個打折,就是那個買一送一,不是這個立減幾元,就是那個半價套裝,所以不免有人好奇,為什麼超市經常打折?對於一些「保質期」很短的商品來說,打折確實是降價拋售,比如早上來的蔬菜、切的水果拼盤、做的麵包等等,還有快餐攤位的各種食品,到了晚上就會大大的降價,因為過了今天就賣不出去了。此外,一些酸奶整盒整盒地半價優惠,其實是保質期快到了,得趕緊出手。
  • 第一杯原價第二杯半價,為什麼?
    買飲料時候,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第一杯原價,第二杯就打折。這種情況要不要買?當然會根據情況而定。如果是一個人喝,一杯就夠了,如果有兩個人喝,那肯定會買兩杯。但是也不排除這種情況,只有一個人,但是看到第二杯半價,假如第一杯10元,第二杯就5元,很划算,想著可以買兩杯,第二杯放在,總有喝的時候吧。就買了兩杯。為什麼第二杯會打折呢?做生意的不是要逐利的嗎?不是想賺錢的嗎?居然打折,讓消費者獲益?有這麼好的事情,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 超市打折促銷「大陷阱」,看到這些,你還覺得超市會虧本嗎?
    文:繆禾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幾乎每次我們去超市,都會發現很多商品在打折。如果遇到節假日,那就是推出各種大折扣、大甩賣。一些媽媽黨們自然是兩眼放光,是時候出手進行大採購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超市經常有促銷活動?難道超市不會虧錢嗎?
  • 買菜時多花了幾元就心疼,可買車時為什麼便宜幾百也不覺得便宜呢
    買菜時候商家如果多收了幾塊錢,你會覺得吃虧,有的甚至不考慮這一來一回的時間成本,要親自找回;而在一些大額消費時,比如買車,買奢侈品時,即便商家給你便宜幾百元也不覺得多,這是為什麼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爺大媽為了節省了幾塊錢一大早去超市「搶菜」了。而對於大額商品來說,總價高出那幾十上百的,相對於總價來說算不了什麼,所以無所謂。其實你心裡有一個對比效應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