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20載,引「南方嘉木」上太行 追憶張佔義

2021-01-20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痴心20載,引「南方嘉木」上太行 追憶突破茶葉種植「三八線」、在河北種出優質茶的退休幹部張佔義

  ▲小圖:2017年9月張佔義在茶園裡研究茶葉,背後是海拔近2000米的太行山五嶽寨主峰。茶園緊鄰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和漫山花溪谷風景區,有山有水,環境優美。大圖:離張佔義茶園八九公裡的美麗磁河邊,東寺嶺村盤龍灣茶葉種植合作社茶園沿著河谷分布,已發展到120畝。記者謝銳佳攝

  在56歲快退休的時候,張佔義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有人生二次創業。他和同事七下江南,到江西、杭州等地引種茶苗,請教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自學茶葉專業教材,幾經挫折,憑著一股「倔勁」,終使中國「南茶北移」再獲重大突破,跨過北緯38度種植線,打破了「產茶不過黃河」魔咒,在太行山五嶽寨種出了上等綠茶。他摸索出的北方產茶技術,開始在燕趙大地「開枝散葉」

  季春時節,河北靈壽縣太行山深處,一壟壟碧綠的茶樹沿著河谷分布,今年第一波春茶開始採摘了。展翼茶葉專業合作社管理負責人劉振清輕撫著茶樹的嫩梢新葉,喃喃地說:「要是老張還在,也該在茶園忙活了!」

  「老張」叫張佔義,太行山上能產茶,靠的就是「老張」。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開篇就寫道。種茶產茶,自古就是南方的事。

  儘管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引種後,中國茶葉種植有所北移,但始終無法有效突破「嶗山——泰安」這條「三八線」。

  不過今天,在「老張」的「鼓搗」下,這條線已北推200多公裡,近千畝、一壟壟綠油油的茶樹奇蹟般地出現在太行山上,產出的還是胺基酸含量比一般南方茶高出很多的優質綠茶!

  張佔義,原本對種茶一無所知。這位半路出家的「門外漢」,為何能將「南方嘉木」引上太行,讓茶樹植根燕趙大地?

  故事,還得從20年前講起。

  喝杯茶「喝」出一個科研項目

  本無「茶緣」的張佔義,臨近退休,也沒聽說河北能種茶。

  偏偏,茶找上了門。

  1997年,時任河北省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兼黨總支書記的張佔義,和同事到趙縣柏林禪寺推銷草坪草。

  因為幫助解決了寺內樹木病害難題,方丈淨慧法師邀張佔義一行品禪茶以示謝意。

  「好茶!」客人異口同聲。淨慧法師介紹說,他們品飲的是佛教名茶「趙州茶」。

  法師介紹,「趙州茶」產自江西永修縣雲居山,因與林木混雜相生,也叫攢林茶。相傳雲居山真如寺的「趙州茶」,是留下著名偈語「吃茶去」的唐代名僧從諗禪師從趙州移植過去的(從諗曾常住趙州柏林禪寺,又叫「趙州和尚」),佛教界一直有把「趙州茶」引回燕趙種植的願望。

  為「請」回「趙州茶」,1993年4月,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專程赴江西雲居山背回90株攢林茶茶苗,栽於柏林禪寺,可惜沒能成活。

  「你們是搞農業科研的,請幫忙把『趙州茶』從江西引回燕趙!」面對省農科院專家,淨慧法師「下了任務」。

  彼時,56歲的張佔義剛調到省農科院工作。此前,他教過書,當過公社書記、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還在太行山區靈壽縣做過8年主管農業的副縣長。

  「茶倒喝過,但哪裡知道怎麼種茶!」從門外漢成為太行「種茶專家」,轉眼20年過去了。去年秋天,在河北靈壽展翼茶葉專業合作社茶園內,76歲、滿頭白髮的張佔義,聲音洪亮地敘說往事。

  那次臨走之前,老方丈還送了二兩禪茶。張佔義以為法師只是說句玩笑話,也沒當回事。

  沒想到,回到石家莊,淨慧法師的電話也追了過來。張佔義只好含糊應付著,心想著再拖兩個月也就過去了。

  不承想,法師電話一個接著一個,認準老張了:「我是瞎子牽驢不鬆手!我看你有股『擰』勁,你能行!」法師既鼓勵又「激將」:「你這小小年紀怎能這麼沒志氣?」

  「其實,我早不是『小小年紀』了,那年都56歲了!」張佔義言談中,仍對淨慧法師的執著心生「敬畏」。

  躲是躲不過了!張佔義轉念一想,方丈認準自己,其實是認準自己背後的力量——省一級最高農業科研機構這塊「招牌」。自己雖然對種茶兩眼一抹黑,但周圍有的是農業專家。

  更重要的是,如果試驗成功,這項技術也能造福於民啊。

  在淨慧法師的執著「追逼」下,張佔義的「倔勁」也被激發出來了:幹吧!

  「院長說,『你糊塗啊,你本身不是學農的,這事你幹得了嗎?』」張佔義找院領導,領導起初並不支持。

  不過,看著張佔義已下定決心,聽了他列出的可行性「論證」,院長轉而表示「可以一試」。

  趁熱打鐵,張佔義向院裡提交了「『趙州禪茶』的恢復和應用研究」項目書,獲得每年8000元的「最小」項目經費。

  4人的課題組是湊齊了,但也有不少人等著看笑話:張佔義你一個政工出身的,要搞「南茶北移」?等著天上掉餡餅吧!

  張佔義「倔勁」又上來了,暗暗下決心要爭口氣,「吃」到天上掉的「餡餅」。

  奔赴江南求「真經」

  張佔義的生命開始進入「茶時間」。

  他找來《中國茶經》《趙州志》《靈壽縣誌》等各種資料開始補課,走訪調研。「我來農科院之前一直在靈壽工作。聽說西門村1977年曾試種過1畝茶樹,我就翻山越嶺去了解當年失敗的經歷。又走訪了趙縣高級農藝師何英敏,了解他在1995年從黃山引茶50株種不活的情況。」老張又聽說太行深處車軲轆坨村長了棵一兩人抱不過來的「大茶樹」,就興衝衝趕過去,結果一查《中國植物圖譜》,發現這樹叫流蘇,連茶科都不是。

  當年9月份,張佔義拿著淨慧法師的介紹信,遠赴江西雲居山,花了1000多塊錢「領」回來2萬株攢林茶茶苗,分別種在靈壽縣五嶽寨、農科院院裡等6個點,連花盆也用上了。

  然而經過一冬,2萬株茶苗幾乎全被凍死。

  「決心是決心,真正幹起來,還是要按科學規律辦!」談到初次挫折,張佔義一臉嚴肅,「搞『南茶北移』,只學點皮毛,沒有嚴密的理論支持是很難成事的。」

  茶是「南方嘉木」,不僅好品種在南方,最好的種茶技術也在南方,要取「真經」,還得南下。

  1998年陽春三月,張佔義一行背著《靈壽縣土壤志》南下,來到位於杭州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取經。

  「我問:『能幹嗎』?老吳逗我:『有點難!』」張佔義追述往事。時任茶葉研究所土肥室主任吳洵研究員聽說他要在河北搞「南茶北移」,當頭先潑了冷水:「『南茶北移』那是多少專家學者夢寐以求的事,到目前也只能北移到嶗山、泰安一帶。你又不是學農的,能搞成嗎?」

  業界一個普遍的看法是,茶葉生產「過不了黃河」「突不破三八線」——北緯38度線以北無法有效生產。

  「倔勁」又一次扭轉了「形勢」。言談中看著張佔義「意志堅決」,非幹不可,吳研究員也就「轉」了話鋒,開始支招。

  「什麼事,你若鐵心要幹,人家原來不支持,也可能轉而支持。人家觀望、不支持,多半是你的原因——你自己猶豫,不堅定!」不愧是老宣傳部長,老張邊講邊給記者總結「規律」。

  滿肚子「茶經」的吳研究員告訴張佔義,其實北方種茶在現代條件下,「說難也不難」——最基本滿足兩條:一,要有酸性土壤;二,冬天越冬不能凍死,氣溫不能低於8℃。「你們河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日光溫室不是搞得挺好嗎,這個技術嫁接過來能保證茶樹不被凍死。」

  「專家就是專家!聽到這裡我開始覺得有戲了。」張佔義描述當年「取經」獲得突破,臉上浮現出興奮,「我在靈壽當過管農業的副縣長,知道太行山區有不少酸性土壤,加上我們所裡的大棚技術,基本條件滿足了!」

  吳研究員送給張佔義幾本小冊子,還推薦了一批茶葉專著,並表示願意受他「遙控」——碰到問題隨時來電話。

  《制茶學》《茶葉加工學》《茶樹栽培學》……張佔義又去了浙江農大,幾乎買下所有與茶相關的書籍。

  種植條件基本具備,又有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這座大「靠山」支持,返回河北,張佔義一行已是信心百倍。

  艱難突破「三八線」

  1998年3月30日,一批兩萬多株「龍井43號」茶苗,從溫潤的杭州落腳到北緯38°45′的巍巍太行山深處。

  然而老天似乎有意作對,第二天竟然下起了大雪,半尺多厚的雪把茶苗都埋起來了。

  「這還不把小茶苗給凍死!」望著白茫茫一片,張佔義大驚,趕緊抓起電話向吳洵「求救」。吳研究員告訴心急如焚的張佔義,自己在山東也碰到過這種情況,先別慌,過幾天雪化了,太陽出來綠葉不打蔫就沒事。

  兩天後,雪化了,茶苗在陽光下重展翠綠,沒有打蔫。

  一場危機總算過去了!

  但緊接著又冒出了新問題:草綠了、花開了,眼看「五一」都到了,可茶樹就是不見動靜。

  飯吃不香、覺睡不穩,張佔義又慌了:「不會是死了吧?」

  但電話另一端的吳洵一句話讓他釋然:「現在溫度還不夠高,茶樹要等到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芽才開始萌動。」

  果然,隨著山上氣溫升高,小茶苗開始長新葉了。夏天,張佔義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光。

  可到了10月26日,又「出事」了——管護茶苗的員工打電話給張佔義,說大山裡霜降早,有些茶苗打了蔫。

  原來,因信奉「高山雲霧出名茶」說法,這批茶苗種在海拔1200米高處,無霜期短。看來不能照搬南方經驗!張佔義趕緊重新選址,把茶苗移到海拔700多米的漫山林場。

  從此,這個不斷擴容的山谷茶園成了張佔義搞「南茶北移」的「根據地」。

  茶園臨近風景秀麗的太行山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和漫山花溪谷景區,與五臺山隔山相望,抬頭可見近在咫尺、海拔高達1900多米的五嶽寨主峰,一條溪流從旁淙淙流過。當石家莊陷入霧霾重圍的時候,這裡空氣品質往往是「優」。

  農科院蔬菜大棚技術派上了用場——11月寒冬來臨前,張佔義搭起1.2米高拱棚呵護這些來自南方的嬌嫩小苗。

  凍害控制住,可問題還沒完。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張佔義電話打向杭州,吳洵一聽描述,樂了,說「這是熱死的」。

  原來,工人為了保溫,將拱棚捂得嚴嚴實實,中午溫度突然躥高,茶樹就活活悶死了。

  吳洵叮囑他們在棚頂上開些小窗,不時通風,監測溫度。

  「冷了不行熱了也不行!」就像侍弄月子裡的嬰兒,張佔義住在茶園旁的簡陋小屋裡,心隨著茶苗的長勢時喜時憂,也終於摸清了這「南方嬌娃」的脾性。

  幾經折騰,茶苗生長慢慢走上了正軌。

  「不小心」種出高檔茶

  看著這些南方精靈展芽吐綠、生機勃勃,張佔義從最初的「被迫」接活到慢慢對種茶著了迷,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茶園旁的臨建房裡度過。

  種茶是個「先苦後甘」的過程。經過了4年漫長的汗水澆灌和憂心等待後,張佔義的茶園出茶了,定名為「太行龍井」。

  2001年7月14日,這一天老張終生難忘——那是在舉國歡慶北京申奧成功的第二天,「南茶北移」科研項目也迎來了「歷史性」大喜事,順利通過權威專家組的技術鑑定。

  「該試驗的初步成功,使我國茶樹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為北方山區種植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新思路。」張佔義一字一頓背出鑑定內容。

  這一年,張佔義已到了退休年齡。

  至此,沒人再嘲笑張佔義搞「南茶北移」是「等天上掉餡餅」了,但接踵而來的是質疑「太行龍井」的品質:誰不知道龍井出在杭州,碧螺春出在蘇州,那裡的自然環境是「人間天堂」,張佔義還想在太行山上出名茶,真想上天了!

  「綠潤、勻整顯芽,綠明亮,慄香濃鬱,濃醇、鮮爽回甘,綠亮、嫩勻成朵」,2002年,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出具的權威檢驗報告,打破了「太行山上出不了好茶」的預言。

  綠潤、明亮,慄香濃鬱、回甘……依據《中國茶葉大辭典》,這都是用於評價高檔綠茶的字眼啊!

  「太行龍井」的品質好到張佔義自己都有些意外。

  傳統觀念中,好茶都產自南方,這「太行山上出好茶」是咋回事呢?

  「理論上,越往北綠茶品質越好,越往南紅茶品質越好。」今年79歲高齡的吳洵研究員,形象地闡釋「北方能產好茶」的科學道理,「北方日照長、晝夜溫差大,一旦茶樹靠大棚等設施解決了『活下來』的問題後,茶葉品質就完全有可能超越南方。好比東北大米,種植歷史沒有南方長,但米質普遍好於南方。」

  吳洵是「太行山區茶樹引種鑑定及設施栽培技術」項目鑑定測試組組長,仍清楚地記得17年前上太行鑑定「南茶北移」的情形,對老張的「倔勁」印象深刻。

  「好茶講究『兩高一低』,高胺基酸、茶多酚,低咖啡鹼,咱太行龍井胺基酸含量遠高於西湖龍井,耐泡。」在茶園塑鋼搭就的簡易辦公室裡,老張邊講「茶經」邊現場泡茶,果然香氣四溢。

  「我去送檢,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工作人員很納悶——茶葉裡咋檢不出敵敵畏、滴滴涕、樂果等任何一種農藥殘留呢?!」老張倔強的臉上寫滿自信、自豪,指著檢驗報告上寫著的「未檢出」對記者說,「我摸出了一套絕對環保的獨家殺蟲技術,茶葉是『真綠色』。」

  「太行龍井」一進入市場就佔據了中高端,每斤賣4000元左右,好的年份能賣到6000元,主要靠口口相傳。

  那一年,從省級到中央媒體紛紛上門採訪,報導「南茶北移」再獲突破、跨過「三八線」、改寫了河北種茶史的消息,上了電視的張佔義一時成了「名人」。

  背債也要搞推廣

  但成功的喜悅畢竟是短暫的。

  在靈壽當副縣長多年,張佔義始終覺得自己還沒給當地百姓留下一件能造福長遠的實事,隨著「南茶北移」科研項目不斷取得進展,他意識到這是了卻心願的大好機會。

  老張流轉承租的茶園,農民原本只能種點土豆玉米,一畝地一年純收入撐死三五百塊錢。而按山東經驗,一畝茶園的經濟效益是大棚菜的兩倍、露天作物的十倍以上。同時,茶樹的管理、採摘、加工,還可以吸納許多富餘勞動力。

  靈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低效益的土豆玉米地改種茶葉,無疑有利於加快脫貧。

  但由於觀念等問題,還是有很多人對北方種茶不理解、不支持,認為是瞎折騰。

  有一段時間,「南茶北移」課題組幾欲解散,科研經費幾欲斷頓,四處「求」來的一點科研經費還被人中途剋扣,張佔義不得不以個人的名義借來5萬塊錢,搭棚越冬。

  背債也要幹!困境面前,張佔義的「倔勁」再次發揮了作用。他認定,在太行山區、在河北適宜的地方發展茶產業,是一件造福當地百姓、強縣富民的事。

  尤其是看到「福建安溪從一個全國貧困縣,靠著小小茶樹不僅脫了貧還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的報導,張佔義的信心更足了,緊迫感也更強了。

  這位老宣傳部長再次揮動「筆桿子」,「引經據典」「擺事實說道理」,年復一年,向各級領導寫「陳情書」,從土壤、氣候、成本到銷售,陳說太行種茶的廣闊前景和對脫貧攻堅的種種好處。「多少起點效果。」老張用「倔勁」掙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為了延續研究,張佔義註冊了一家名為「河北太行茶葉研究中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繼續他的試驗。

  張佔義經常要自己墊付茶園員工的工資,最困難的時候,他背著近10萬元的外債。

  百姓自發跟進,「南茶」紮根太行

  「河北山區有適宜種茶的酸性土壤1000多萬畝,僅太行山區就有700多萬畝,其中有灌溉條件的佔57.7%。如果利用其中1%用來種茶,即可發展10萬畝。」「對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和山區生態建設有著雙重深遠的意義。」早在2001年,專家們在「南茶北移」鑑定證書中就建議河北發展設施茶業。  近年來,從靈壽縣、石家莊市到河北省,也曾有大力發展河北茶產業的想法,從縣委書記、廳長、副市長、副省長到省長,都有過層層批示,做過「發展1萬畝、2萬畝高標準茶業生產示範基地」等具體論證規劃。

  讓張佔義感到惋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多數「規劃」最終只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真正落實的並不多。

  倒是農民們最講究實際,看著老張種茶遠比種土豆玉米合算,便自發開始效仿。

  為讓「南茶北移」技術儘早造福山區人民,這名衣著樸素如農民的老共產黨員自覺充當技術指導,幾乎有求必應,帶著一股「牛勁」,奔走在太行田間地頭。

  張佔義成立了茶葉合作社,茶園從三分地擴大到近百畝——「南茶北移」技術,也慢慢地跨出了他的「根據地」,沿著山溝倔強地蔓延,撒向太行山南北:南邊邢臺臨城,北邊保定阜平,甚至遠在山西運城,都有他的種茶徒弟。

  山西運城垣曲縣的張麗麗2009年就開始琢磨種茶,先向山東日照學習,走了不少彎路。後來從百度上查到搞「南茶北移」的張佔義,通過靈壽縣政府才聯繫上。

  「我來靈壽學習,老張親自到車站接我。」張麗麗很敬佩老張的熱情和對種茶的痴迷,「平時碰到問題就打電話找老張,還幫我介紹專家,對我幫助很大。」

  老張家在縣城,還時不時往深山裡的茶園跑,甚至翻山越嶺到外地指導其他農戶種茶。「張老師經常到我茶園來指導,去年七八月來了還誇我種得好呢。」靈壽往北,阜平石湖村的康會麗,是老張三名女徒弟之一,對老張的執著讚不絕口。

  康會麗種的茶頗受歡迎,甚至已賣到國外。「我流轉的土地,農民光地租每畝每年就有1200元純收入,村裡五六十歲的老人到我茶園打工,3個月採茶季能有6000元到1萬元收入。」康會麗很為自己茶園助農增收自豪。

  目前,靈壽、阜平、臨城等太行山區,已有茶園千畝。

  太行香茗盼人識,鄉村振興添動力

  「老漢20年來沒白忙,換來太行一點春。」老張隨口為自己「總結」。當過宣傳部長、副縣長、所長,這名正處級「農民」最喜歡的是「太行山上種茶人」這個「頭銜」。

  年近六旬才「學藝」,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南茶北移」任務,從門外漢到遠近聞名的茶葉種植專家,老張既成功於一股執著的「擰勁」,也成功於對科學規律的遵循。

  職場上有個「一萬小時定律」,即要成為某領域專家,需要1萬小時的持續努力。張佔義醉心搞「南茶北移」20載,下的工夫早就遠超1萬小時。更關鍵的是,決心搞「南茶北移」後,張佔義就領著課題組以科學的態度「甘當小學生」,四處取經學習,僅杭州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就跑了六七次。第一次從茶葉研究所回來後,他要求組員當年必須「讀50萬字的茶葉專著,下鄉駐點50天以上,記錄500字以上試驗數據,寫5000字的科研試驗文章……」

  為了這片「樹葉」,老張活到老學到老,還筆耕不輟,整理了數萬字的茶產業材料。

  年近八旬,早就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紀,老張依然記掛著茶產業的發展,看到報紙上相關報導,他都要剪下來、存下來,還用紅筆畫滿了紅道道。一本《茶葉品質和鉀素營養》,赫然注著「隨身帶!」幾個紅字。

  在老張那間來過無數記者、參觀者的茶園簡易辦公室裡,牆上顯眼地掛著「河北省2萬畝高標準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建設規劃示意圖」,綠色色塊清楚地標示著2萬畝的種植區域。  在老張看來,雖說太行山茶葉種植面積已擴大到千畝,但離「2萬畝」的「小目標」還相距甚遠。

  「種茶效益遠比種土豆玉米好,老百姓歡迎,為什麼不加大支持力度呢?」這是老張的心結。

  雖然「南茶北移」技術成功已將近20年,但由於缺乏系統整合和有組織推廣,仍有不少問題:越冬技術待完善、單產產量低、採摘期短且遲、炒茶技術薄弱……這都讓老張著急。

  應該培育出更好的本地茶苗;茶農應該抱團發展,形成強勢品牌;應該和旅遊結合起來,助力鄉村振興;希望有熱愛農業、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來接班……老張覺得還有很多事要做。

  「你知道你多大年紀嗎?70多了!」老伴也心疼。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佔義也坦言跑不動了。

  記者發現,看著很硬朗的老張,其實隨身帶著好幾種藥。

  老張想和時間賽跑。

  每年2月,天氣開始回暖,棚裡溫度不好控制,是老張最操心的日子。今年春節,老張給工人放假,自己上山看護茶園。初六中午老張自己煮餃子,28個吃了27個,剩一個沒吃完,就離世了。

  「到生命最後一刻,張老師操心的還是茶葉!」聽到老張去世的消息,徒弟們都感到太突然,無比惋惜,「前不久,張老師還想把我們這些茶農聚起來,商量合力把品牌做大呢!」

  去年秋天記者也和老張約定,今春新茶上市,我們再來看看。沒想到,這成了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兌現的約定。

  尾聲

  離老張茶園不到10公裡的磁河邊,東寺嶺村盤龍灣茶葉種植合作社已發展到120畝,一壟壟翠綠的茶樹鋪滿河谷,青山環抱,宛若置身江南。「咱們茶樹喝的是礦泉水,施的是有機肥,住的是風景區,味濃耐泡,有時要預定才能買到。」合作社理事長王獻民對自己茶葉很有信心,說村民積極性很高,今年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在太行山另一側山西運城垣曲,老張的徒弟張麗麗正在整地,她今年又流轉了150畝土地,準備把茶園擴大到300畝。

  做大做強茶產業,帶動更多農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或是對老張執著的最好告慰。(記者謝銳佳、王洪峰、任麗穎)

相關焦點

  • 南方有嘉木 白茶生福鼎
    南方有嘉木   白茶生福鼎 一片太姥山的茶葉,從它帶著清晨的露水被採摘到茶農手中開始
  • 南方有嘉木,惟茶尚品也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道尚品,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靜心喝茶,隨意悟道。飲一杯茶,靜靜的聞茶香、品茶韻、感受茶湯順著喉嚨慢慢進入胃裡,然後放鬆眼睛,放鬆嘴巴,放鬆耳朵,放鬆鼻子,將整個身心都放心,這樣才能喝出水的滋味,嗅茶葉之香味,甚至能嗅到茶葉中陽光的溫暖、空氣的清新和土壤的馨香。
  • 南方嘉木 永川秀芽
    南方嘉木  永川秀芽永川區政協非遺探尋之「永川秀芽」篇本報特約通訊員  張義騫「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雙品牌」管理機制下,這些企業既使用雲嶺、又一春等自有商標,又冠以「永川秀芽」這一通用品牌在市場上銷售。從2003年開始,憑藉定期舉辦的「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的東風,各茶葉企業不斷加大投入,推動永川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朝著優質、標準、規範化方向發展。為什麼永川會成為產茶區呢?據區政協委員、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徐澤介紹,這主要歸功於永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南方文學 | 傅菲:嘉木安魂
    在南方,沒有比杉樹更龐大的植物了。在菜地邊,在荒坡上,在墳地裡,在延綿的山梁上,鄉人都會種上杉樹。我在浦城山區,認識一個種樹人,六十多歲,整個春季,天天背一個背簍,種杉樹。有一次,我散步至浦溪邊一個山坳,他正在種樹。山坳有一大塊長滿了芭茅的荒地,十餘年前是菜地,因無人耕種,成了荒地。打獵的人常來這裡,設下陷阱,捕捉黃鼬和兔子,也捕捉山雞。
  • 茶 | 南方有嘉木
    ▲茶的植物手繪中國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中開篇第一句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一個年周期裡,每年從5—11 月,人們在同一株茶樹上,既能看到當年的花,又能見到上一年的果實和種子,這就是茶樹「帶子懷胎」現象,是茶樹的重要特徵之一。東漢時期成書的第一部中國古代藥書《神農本草經》是最早記載茶為藥用的書籍,其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故事。
  • 【茶中有話】南方有嘉木
    此時,有關於茶的專著陸續出現,最為知名的是陸羽的《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同時,陸羽將普通飲茶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謂之「茶道」。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 南方有嘉木 非遺愛雅茶
    南方有嘉木,雅安出好茶。蒙頂山茶是綠茶的代表,雅安藏茶是黑茶的代表。一「綠」一「黑」在手,問天下茶葉誰是英雄?雅安紅茶,是雅安茶企以雅安茶為原料不斷發展創新的成果;而黃茶,以蒙頂黃芽為代表,曾在2008年入選「奧運五環茶」;青茶,以烏龍茶為代表,是以雅安當地種植的青心烏龍鮮葉為原料製作的……據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100萬畝,與上年持平,其中投產茶園面積81.75萬畝,同比增長1.5%;鮮葉收入44.8億元,同比增長8.9%;幹毛茶產量10.49萬噸,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簡歷
    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仁波切全名: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仁波切,亦名周本塔爾,男,藏族,1948年正月初二生,青海省剛察縣貢瑪部落人。1950年按照喇嘛教的傳統習慣,1951年,由十世班禪確吉堅贊大師認定為五世嘉木樣洛藏嘉央益西丹貝堅贊活佛的「轉世靈童」後,起名為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1952年古歷2月11日迎進拉卜楞寺坐床,在圖旦胞章舉行了坐床典禮,成為第六世嘉木樣活佛。全體僧俗數萬人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 「山中青年」嘉木情深
    始自上個世紀90年代的石灰巖盲目開採,已經讓餘村滿目瘡痍,磚廠、水泥廠、石灰窯隨處可見,礦區煙塵漫天,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習近平在餘村考察時說:「一定不要說再想著走老路,還這樣迷戀著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歷了初期的「修復即是保護」的階段,如今「兩山理念」的浙江實踐更多聚焦在了「如何轉化」上。
  • 藝術教育再上新臺階 青島墨爾文中學攜手嘉木美術館 合力助推育...
    、國際藝術大賞等環節,邀請了嘉木美術館創始人修方舟、青島墨爾文中學校長Stuart Hirst、英國愛德思考試局考官及國際藝術教育專家Antonia Manoocherhi、青島墨爾文中學董事長助理王文彬等,圍繞《藝術教育在青島,難題與機遇》展開圓桌對話,為學生和家長們帶來了一場別樣的國際藝術體驗。
  • 南方軸承跌停 中國銀河與百億私募嘉懇資產等持股
    原標題:南方軸承跌停 中國銀河與百億私募嘉懇資產等持股
  • 茶樹:一路向北——從「南茶北引」看我國農業發展的種植時空革命
    種茶一直被認為是南方的事,唐代陸羽在《茶經》裡上來就寫得清清楚楚:「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業界一直也有「北緯30度以北不能種茶」的說法。所謂的「南茶北引」說的就是把原本生長在南方的茶樹引種到北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在山東拉開序幕,山東正處於北緯34°22'分至38°23'之間。
  • 南太行「石板坡」20.9.12--13
    南太行?對於南太行,有些糾結。從自然風光來說,南太行自然是美的,他的美在於雄壯,氣勢磅礴。隨處可見的數百米的筆直峭壁和深谷,令人震撼。我讚嘆,但並不喜愛,可能是土質和氣候的原因,這裡的植被比南方差很遠,而且多是一幅說不清灰濛濛還是霧蒙蒙的模樣,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南方的山林,翠綠的樹木讓人賞心悅目。
  • 雅安周末|南方有嘉木 非遺愛雅茶
    南方有嘉木,雅安出好茶。蒙頂山茶是綠茶的代表,雅安藏茶是黑茶的代表。一「綠」一「黑」在手,問天下茶葉誰是英雄?發展壯大,雅安茶名揚四海雅安紅茶,是雅安茶企以雅安茶為原料不斷發展創新的成果;而黃茶,以蒙頂黃芽為代表,曾在2008年入選「奧運五環茶」;青茶,以烏龍茶為代表,是以雅安當地種植的青心烏龍鮮葉為原料製作的……據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100萬畝,與上年持平,其中投產茶園面積81.75萬畝,同比增長1.5%;鮮葉收入44.8億元,同比增長8.9%;幹毛茶產量10.49萬噸,
  • 敦煌眾學者追憶饒宗頤:數十載「情系敦煌」促保護
    敦煌眾學者追憶饒宗頤:數十載「情系敦煌」促保護 2018-02-07連日來,敦煌石窟眾學者集體悼念先生,並追憶他為敦煌石窟保護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卓越貢獻。  敦煌研究院7日稱,饒宗頤先生畢生熱愛敦煌,與敦煌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先生即來到敦煌考察石窟,後長期關注、鼎力支持敦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因數十載「情系敦煌」,先生曾獲國家文物局與甘肅省政府頒發的「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  「饒公逝世,敦煌學又失一位宗師。
  • 翻上錫崖溝:穿越南太行(六)
    公裡處,屬南太行山脈,因其九座山峰酷似蓮花而得。   清道光年間所修《輝縣誌·山水》載:「九蓮山在石門口內西部,上有九峰形如蓮花,故名九蓮山,東山曰『東蓮』,因『西蓮』而得名,路皆石磴,甚險」。九蓮山以九峰突兀而起,在中間圍成一座幾千平方米平臺,稱「九蓮臺」,古人曾留下「八卦山修正果,九蓮臺悟真諦」的名句。
  • 西南嘉木、黔中香茗,安順茶篇
    地處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主要茶產區:普定:冬暖夏涼,雨量充沛,自然生態良好、無工業設施,沃土滋養,日煦哺育,雨霧潤澤,孕育出西南嘉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嘉木話桄榔
    這種南國嘉木,因為樹形優美、用途廣泛,從古至今有無數人為之留下詩文。那麼,桄榔到底長怎麼樣、在海南分布如何、又有什麼用途呢?  海南自古分布廣  10月19日,來自北京的遊客田先生徜徉在呀諾達景區的桄榔林畔。在呀諾達的野生桄榔林區,數百株桄榔構成了難得一見的桄榔林群。舉目望去,只見溪流穿林而過,水聲淙淙,桄榔搖曳生姿,構成了一幅別具風情的熱帶美景。
  • 《山有嘉木》微電影劇組赴陳爐採景拍攝
    《山有嘉木》微電影劇組赴陳爐採景拍攝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有嘉木,名揚八荒。遍布四野,造福一方。脫貧致富,景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