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嘉木 永川秀芽
永川區政協非遺探尋之「永川秀芽」篇
本報特約通訊員 張義騫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杯好茶所散發出的,不僅有自然的氣息,更有歷史的味道、人文的情懷。
永川秀芽就是這樣的好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永川秀芽」已成為「全國最具文化底蘊十大地理標誌名茶」「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中茶杯金獎產品」。獨特的製作技藝造就了永川秀芽獨特的品質,其手工製作技藝於2017年被評為永川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18年3月22日,區政協主席劉祥全率專題調研組前往重慶玉琳茶葉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及其產研合一的成果轉化平臺——重慶雲嶺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地調研,實地考察永川秀芽生產及手工製作技藝傳承情況。
種植生產歷史悠久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據考證,永川茶葉種植和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
民國初年,境內的巴嶽山、箕山等地已成為產茶地區,品種為白茶和苦丁茶,年產茶葉680擔(34000公斤)左右。制茶工藝古老——每年二三月間,將嫩葉採摘後,置籠內蒸,使其柔軟,然後裝入竹簍緊壓,最後取出曬乾即為素毛茶。
民國中期,土匪橫行,以山為巢,逼茶農下山,茶園荒蕪。
1952年,四川省公安廳在永川建農場,開始種茶,以後發展成產茶規模較大的新勝茶場。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雲南大葉種在永川引種成功,為「南茶北移」積累了寶貴的種植經驗。1962年,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前身——四川省農業廳茶葉試驗站遷到永川,致力於種茶和制茶方面的科研及技術推廣工作。
到1988年,全縣有聯辦茶場76個,社辦茶場80多個,投產茶園面積17858畝,合計產茶葉1509.6噸,其中大安、永榮等鄉村茶場以生產紅碎茶為主。茶葉成為當時永川縣多種經營生產和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之一。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外貿體制的變化,生產紅茶的茶葉公司、企業紛紛轉向生產綠茶,「紅改綠」成為那個年代的一大特色。
進入新世紀後,針對大部分茶葉企業既散又小、貼牌生產等嚴峻形勢,當時的永川市政府提出實施品牌戰略、建設「西部茶都」的構想,集中力量統一打造「永川秀芽」這一品牌。本地茶葉生產企業只要加工工藝與產品質量達到規定的標準,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均可使用「永川秀芽」品牌。2003年,雲嶺、新勝、又一春、得川、玉琳、永榮等6個茶葉企業獲準使用「永川秀芽」品牌,之後又有光明、陳相、哥山、益心等4個茶葉企業獲準使用「永川秀芽」品牌。在「雙品牌」管理機制下,這些企業既使用雲嶺、又一春等自有商標,又冠以「永川秀芽」這一通用品牌在市場上銷售。從2003年開始,憑藉定期舉辦的「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的東風,各茶葉企業不斷加大投入,推動永川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朝著優質、標準、規範化方向發展。
為什麼永川會成為產茶區呢?據區政協委員、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徐澤介紹,這主要歸功於永川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永川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境內有雲霧山、陰山、箕山、巴嶽山四大山脈。以箕山為例,該山海拔在700-1050米之間,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年平均溫度18.2℃左右。相對溼度80%左右,全年無霜期在320天以上,日照1320多小時。土質系三疊系須家間組砂頁巖黃壤,土壤酸度PH值為4.6-5.3,土壤肥力好、團粒結構合理。這樣的自然條件,最適合種茶。
遷所建場示範帶動
領導專家關懷肯定
截至2017年,全區茶葉面積達8萬畝,產量6200噸,產值達6.56億元。有茶葉加工企業33家,有雲嶺、新勝、雲升、永榮、涵晨靈秀等經工商部門註冊登記的茶葉品牌21個,有永川秀芽、渝州毛峰、竹海竹針、雲嶺毛峰等10餘個產品被農業部和各屆博覽會評為名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永川秀芽」成為區委區政府和永川茶葉行業共同擁有和打造的明星品牌。
四川省農業廳茶葉試驗站創建於1951年,1962年從灌縣(現都江堰市)遷址永川,後更名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96年,成立產研合一的成果轉化平臺——重慶雲嶺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該所擁有科研試驗茶園800餘畝,重點開展特異新品種選育、高效優質安全栽培、智能化加工、產業技術經濟等四大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推廣,取得了150多項研究成果,獲國家專利授權20多項,編制發布地方標準4個;選育出國家級茶樹良種11個、省級茶樹良種5個,收集入圃保存茶樹種質資源材料600餘份。研製開發了20餘種名優茶,其中1959年開始創製的「永川秀芽」帶動了重慶針形名優綠茶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新勝茶場於1952年8月在巴嶽山農場基礎上建立起來。1964年,在西南農學院、上海茶葉出口公司等單位的專家指導下試製紅碎茶成功,同年交上海出口,在英國倫敦市場成交後,獲英國茶師伍特好評。1979年該場生產的紅碎茶在全國紅茶質量評比會上獲「三套樣優質獎」。2002年,研製的「烏金吐翠」「渝州碧螺春」獲「國際名茶金獎」。2003年,研製的「渝州雪蓮」獲「農博會金獎」。
「正是有了四川省農業廳茶葉試驗站的遷入和新勝茶場的建立,才逐步改變了過去茶農自由種植、分散經營、規模不大、品質不高的局面。在兩個單位的示範帶動下,永川的茶葉成為一種優勢產業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區農委有關負責人說,「永川的茶葉產業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永川秀芽』能夠成為明星品牌,還與朱德委員長和一代茶宗陳椽教授的關懷密不可分。」
1963年4月2日-4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來到江津區行政專員公署(駐地在永川)視察。在永期間,朱德委員長視察了四川省農業廳茶葉試驗站和新勝茶場。朱德委員長在品嘗了眾多名茶之後,指著試驗站沏泡的尚未正式命名的「永川秀芽」贊道:「還是這個茶好。」
此後,「永川秀芽」引起了中國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被譽為「一代茶宗」的安徽農學院教授陳椽的注意。1964年,他根據該茶的產地和外形特徵將其正式命名為「永川秀芽」。1985年,將「永川秀芽」錄入自己編著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一書。自此,「永川秀芽」作為綠茶中的一顆明珠,從「深閨」中一步步走出,其知名度、美譽度逐步提高,各種榮譽紛至沓來。1989年被農業部評為優質農產品,1999年和2001年先後被認定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知名品牌,2000年獲中國(成都)國際博覽會金獎,2006年被世界茶聯合會評為「國際名茶金獎」,2015年獲得了「全國最具文化底蘊十大地理標誌名茶」稱號和「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2017年獲「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在「三品一標」認證方面,「永川秀芽」獲認證無公害產品10個、綠色產品8個、有機產品9個。
三個階段日臻完善
六大環節精益求精
據茶研所副所長、雲嶺公司總經理吳全介紹,1959年以前,永川箕山已有當地茶農用手工炒制綠茶,1959年後開始科學研製。後經茶研所多位專家共同努力,歷經研製、提高和規模化三個階段,最終形成了「永川秀芽」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
1959年-1964年為研製階段,其初定名稱為「四川秀芽」,產品以中小葉茶樹品種一葉一芽初展鮮葉為原料。1964年獲陳椽教授正式命名。
1965年-2000年為提高階段。該階段主要為手工製作,解決了手工造型、揉捻、品種搭配等技術難題。在這期間,科研人員狄化炤於1979年在《茶葉科技》上發表文章《「永川秀芽」的製造》,對「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作了全面的歸納整理。但這一階段產量小,未實現規模化生產。
2001年至今為規模化階段。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加工,其加工技藝於2004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這一時期,利用手工加工技藝經驗,對機械化生產配套技術進行了改進和提高,最終形成了「永川秀芽」獨特的製作技藝。按此技藝製作的「永川秀芽」,外形緊圓細直,色澤鮮潤翠綠,湯色清澈綠亮,香氣鮮嫩高長,滋味鮮醇回甘,葉底嫩勻明亮,以形秀、葉綠、湯清、味醇的特點獨領風騷。
「『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包含攤放、殺青、揉捻、抖水、做形、烘焙六大環節、十二道工序,主要採用撈、翻、抖、團、滾、壓、抓、理、搓九大手法,製作全程約6小時。」在雲嶺公司制茶車間,「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傳承人胡翔、魯禮勳等向調研組的同志一邊介紹「永川秀芽」的製作技藝,一邊進行了演示。
據了解,「永川秀芽」六大環節的製作技藝可概括為「鮮葉適度攤放,殺青中度偏嫩,初幹以烘代炒,輕揉與靈巧相結合,足火則薄攤,文火漫烘」。
永川秀芽富含茶多酚、胺基酸等多種營養成份,含有豐富的鉀、鈣、鎂、錳等15種礦物質。茶湯中陽離子含量較多而陰離子較少,屬於鹼性食品,可幫助體液維持鹼性,保持健康。
傳承保護非遺技藝
做大做強茶葉產業
近年來,伴隨著相關節會的成功舉辦以及在各類展會上屢屢獲獎,永川秀芽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永川秀芽不僅代表了一種產業品牌,而且已成為永川的一張名片,做好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傳承與保護工作、做大做強以永川秀芽為代表的永川茶葉產業意義重大。為此,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採取多項措施積極推動;相關部門單位也結合自身優勢,紛紛行動起來。
2003年,市委、市政府(2006年10月永川撤市設區)創新實施「以節為媒、以節會友、以節興業」的發展理念,成功舉辦首屆「重慶永川國際茶文化旅遊節」,截至2018年已連續舉辦八屆。 2017年,區委、區政府又創新舉辦「永川秀芽」首屆鬥茶大會。這次鬥茶活動,篩選出了「永川秀芽」的最優品種,制定出了「永川秀芽」的標準規範,形成了「永川秀芽」種植、生產的技術規程。2018年,區委、區政府印發《重慶市永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決定圍繞打造重慶綠茶代表這一目標,做大做強茶葉產業,把永川建設成為全國早市名優茶生產基地、全國茶葉生產優勢區、中國名茶之鄉、重慶市茶葉生產示範區,把「永川秀芽」生產加工工藝創建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研所作為「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的申報單位和保護單位,目前已編輯完成《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志》,整理了「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資料。
永川茶葉產業的發展,也伴隨著永川區政協的傾情傾力、持續關注。2017年,區政協無黨派人士界組織專家對永川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永川區茶葉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018年,在區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期間,九三學社界作大會發言並提交集體提案《關於打造「茶園綜合體」的建議》。
南方嘉木,永川秀芽;非遺傳承,譽滿中華。調研結束時,區政協主席劉祥全對做好「永川秀芽手工製作技藝」傳承與保護工作提出要求、寄予希望:「要充分認識永川秀芽製作技藝自身純正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傳承的作用,把永川秀芽製作技藝保護起來,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