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遠徵日本,遠徵軍的主力為何是南宋降軍?有陰謀麼?

2020-12-21 寫乎

作者:陳二虎

一、忽必烈派使臣出使日本

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了南宋之後,也想像祖父成吉思汗那樣,徵服四方,建立功勳,揚名天下。

然而,當他打量一下四周,蒙古帝國的朮赤兀魯思(汗國)、察合臺兀魯思(汗國)、窩闊臺兀魯思(汗國)、旭烈兀兀魯思(汗國)雄踞在西北,讓他無法西徵發展,惟有東亞與南亞尚有征服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蒙元帝國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海外徵伐帶來海外貿易,這對於忽必烈是一個誘惑力。因此,忽必烈開啟了對上述地區的海外用兵。

小日本,可以說一直是中國人的心病,這個民族有著令人恐怖的野心。

忽必烈最先了解到有關日本的情況,大約是至元初年。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麗人趙彝向忽必烈獻策,說自漢唐以來,日本就通好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可以向這個島國派出使者,令其來朝進貢,展我大國雄威。

忽必烈聽了,十分高興,剛好迎合了忽必烈徵服世界,四海,八方來朝的心理。

轉年八月,忽必烈其日心情大好,一下想起日本,就任命兵部侍郎黑的充國任使,佩虎符,以禮部侍郎殷弘為副使,持國書取道高麗泛海出使日本,但最終由於高麗方的原因,沒有到達日本本土。

忽必烈一直沒有忘記日本這個島國,對其十分感興趣,到了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六月,又派黑的率隊出使日本,讓高麗國王派人護送去日本。

高麗王便先派了手下潘阜代蒙古使臣去日本,傳達國書,聯繫相關事項,但一登陸,就被日本人拘禁,六個月後才被放回,沒有完成初步計劃。

翌年九月,黑的與殷弘便親自帶著忽必烈國書,高麗派船抵達日本馬島,上岸後日本人十分不友好,拒不接納,管你什麼大元帝國,為了復命,黑的等人順手牽羊抓了兩個日本人塔二郎、彌二郎,押解回京城復命。

忽必烈從這兩個日本人口中了解到更多日本的信息,並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六月,讓塔二郎二人回國,並讓他們帶去一封以大元帝國中書省名譽寫給小日本的書信,這塔二郎二人回國後,沒有了消息,看來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搭理,這令忽必烈更是念念不忘。

二、趙良弼請纓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忽必烈藩邸舊臣,時為高麗經略使的趙良弼看到忽必烈幾次派出的使臣都沒有完成任務,他就想為主子了此心願,主動請纓,奉使日本。

忽必烈覺得老趙年紀大了,開始並沒有同意,這趙良弼力請出使,忽必烈看到老趙忠心,便答應了,便任趙良弼為秘書監充國信使,出使日本,考慮到這位老臣的安危,下令調撥三千軍卒護衛隨行。

老趙說:我是出使日本,又不是打仗,帶著三千人馬,恐產生誤解,我只帶書狀官及隨從二十四人足夠了。

老趙船隻揚帆抵達日本的金津島,島上日本人見有一艘船駛來,島上守軍便舞槍弄棒來攻擊。

老趙悠然下船登岸,神態自如,說明是大元帝國的使臣,是通好日本的。

金津島上的守將就把趙良弼等人帶到太宰府之西的守護所,軟禁了起來,派了軍卒看守,時不時大聲叫喊,揮舞手中兵器進行恫嚇,入夜還有意熄滅燈燭,點燃鄰舍,好一番「表演」。

天一放亮,日本太宰府官員派出軍卒,佔據四周高地,然後派人追問趙良弼一行來日本到底幹什麼?並且威脅趙良弼,讓他交出國書,趙良弼臨危不懼,大義凜然,對他們說:奉上國之命,這國書只能俟見日本國王時才能致達,日本人不依不撓,在逼迫下,趙良弼錄了一付國書副本交給他們,才算了事。

隨後,日方又說:我們聽高麗多次講,元軍準備徵討我們,如今你們的皇帝遣使送國書,希望能夠先派人隨你們歸國回報聯繫。

趙良弼無法見到日本國主,只好依日本的要求,讓書狀官吳鐸等人陪著日本使者回大都請求覲見忽必烈,而趙良弼被「護送」到對馬島,當了人質。

忽必烈聞吳鐸攜日本使者來京,懷疑這不是日本國主的使臣,可能是金津島官員的行為,便命令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霍孫去問計智囊姚樞、許衡,給分析一下。

姚樞二人都認為這是日本人的私自行為,絕對不是日本國主派來的,這是來打探我朝虛實的,不要召見,於是,忽必烈沒有接見日本使者。

到了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五月,被日方軟禁了近三年的趙良弼才被放歸。

忽必烈見到老趙,詳細詢問出使及滯留的情況,稱讚老趙:「卿可謂不辱君命呀!」

由於老趙滯留日本近三年,自然對日本的情況掌握的比較多,忽必烈一直想出兵日本,便幾次徵詢趙良弼的看法。

老趙說:「臣居日本歲餘,暏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是謂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臣謂勿擊便。」

老趙是堅決反對遠徵日本的,認為沒有必要。

然而,忽必烈強烈的徵服欲讓他聽不進趙良弼的勸諫,反而認為日本無禮應該徵伐,於是先後發動了兩次渡海侵日本的戰事。

三、兩徵日本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忽必烈舉全國之力正在發動滅南宋的戰爭,還是嘗試對日本發起試探進攻。

三月,忽必烈下達命令,令鳳州經略使忻都為東徵都元帥、高麗軍民總管洪荼丘為右副元帥,漢將劉復享為左副元帥率領屯田軍、女真軍以及水軍共一萬五千人(也有的記載兩萬人),高麗出兵五千餘人,乘大小船隻九百餘艘,渡海攻伐日本。

十月,忻都、洪荼丘、劉復享率軍分別攻入日本對馬島、一歧島等島嶼,與守島日軍展開激戰,取得初步勝利,但向島嶼縱深進軍時,由於沒有統一的調度指揮,軍中又缺乏箭矢與補給,不得不主動撤兵回國。

有了這次嘗試,讓忽必烈更堅定了收拾小日本。

至元十六年(公元1779年),忽必烈手下大將張弘範崖山大戰,南宋滅亡。

至元十七年(公元1780年)二月,志得意滿的忽必烈聞知五年前派往日本的使臣禮部侍郎杜世忠一行被日本人殺害,忽必烈龍顏大怒,並沒有同意忻都、洪荼丘立刻率兵討伐的請求。

五月,忽必烈召南宋降將范文虎入京商議徵日本之事,決定徵發江南新附軍(南宋降軍)十萬為徵日主力,以范文虎為帥。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成立徵日本行省,諸王阿剌罕為右丞相,高麗國王王賰為左丞相,范文虎、忻都、洪荼丘並為右丞,李庭為左丞,張禧為參政,領導班子很豪華了。

出徵前夕,又授予新附軍軍官佩虎符,並把阿剌罕、范文虎召至京師,親加訓喻。

隨後,元軍兵分兩路,忻都、洪荼丘率所部兵馬四萬(這四萬人一直是駐守東北,把控高麗的精英部隊),由高麗金州合浦渡海,阿剌罕(因生病,由阿塔海代其總兵)、范文虎率江南兵(也就是南宋降卒)十萬由定海、慶元等處揚帆渡海。

臨行,忽必烈還以「此間不悉彼中事宜」為由,命令元軍統帥自行機動處理一切軍務。

七月,兩路大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線,但行省官員商議如何進兵時,發生了嚴重分歧,造成徵日大軍在鷹島、平戶島一帶「逗留不進」,根本就沒有對日採取有效的軍事行動。

八月一日夜裡,突發變故,颶風大作,海浪如山,排山倒海,為了防止海浪顛簸,元軍將船隻捆綁至一起。誰料這颶風的威力太大,造成船隻相互撞擊毀壞,軍士墜海溺死很多。

只有張禧所部事先築壘平戶島,隔五十停泊戰艦,以避風濤觸擊,才幸保了船隻。

驚魂的颶風過後,范文虎率眾將欲各自選擇堅好船隻逃歸。

張禧認為:「士卒溺死者半,其脫死者,皆壯士也。曷不乘其無回顧心,因糧於敵,以進戰!」張禧的建議是英明的,大部分船隻被颶風所毀,已無退路,絕地反擊一定起死回生的,成就偉業。

然而范文虎卻說:「還朝問罪,我輩當之!」(難道忽必烈對范文虎說了什麼?)根本不聽張禧的話。於是,范文虎率眾將拋棄軍士,乘船逃歸(這事是有點怪)。

被拋棄的軍隊,群龍無首,很快就被日本軍隊消滅,大部分被殺,一部分成為奴隸,可嘆十萬新附軍就如此魂斷日本,令人惋惜。

忽必烈發動的第二次侵日戰爭,因颶風襲擊而慘敗。小日本認為這場颶風拯救了國家命運,稱之颶風是「神風」。

到底此次徵日本,忽必烈都對范文虎說了什麼?臨行阿塔海代阿剌罕統兵,是阿剌罕真的病了嗎?那「此間不悉彼中事宜」,包含了什麼內容?

此次遠徵日本,十萬新附軍被全部拋棄到日本海島,幾乎全軍覆滅,從范文虎執意遺棄軍隊逃歸來看,實是達到了不殺降而降人自消的目的。

退一步講,這次徵日本,啟用新附軍,完全是一箭雙鵰,如戰勝,就留新附軍駐守日本諸島,以解決十萬新附軍的生活給養等方面。如果戰敗,自然減員會很大,還可治其罪,藉此消耗新附軍。

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給後人留下種種謎團。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探秘賈府聯姻的形式:不僅僅是重門第?

她是《紅樓夢》裡的職場精英:不要嫁得好,只要幹得好

相關焦點

  • 204 元軍來襲,從日本歷史角度看忽必烈遠徵日本
    東亞歷史第204篇: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遣使臣攜帶國書來到日本,要求日本對蒙古稱臣納貢。日本一向與宋朝和好,並且仰慕宋朝文化,北條時宗決定不理睬野蠻的蒙古人。蒙古使者枯侯數月沒有任何音訊,只得回去。
  • 忽必烈東徵伐日:從大漠到海洋的軍事投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的附錄中,對忽必烈徵伐日本有過簡短的評價:「蒙古兵天下無敵,但不懂海戰。徵日本的大軍在陰曆八月一日出發,那正是颶風季節,只要遲得兩個月出發,日本人一定也給蒙古人徵服了。
  • 元世祖忽必烈,曾徵服朝鮮半島,為何兩次徵戰日本都失敗?
    元世祖忽必烈不僅很快滅掉金宋兩國,隨後又迫使朝鮮半島稱臣,隨後對日本志在必得元世祖忽必烈很快就遭受了嚴重的打擊,連徵兩次日本都慘敗,為何不可一世的元世祖會失敗的這麼慘呢?為什麼忽必烈一定要進攻日本呢?顯眼是有強大的政治目的的。第一、當時的忽必烈正在對南宋發起猛攻,然而日本一直和南宋有貿易往來,這樣打敗了日本就切斷了南宋的經濟來源。
  • 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南宋卻是蒙古最大對手?皇帝皇后跳海自殺
    有網友問:南宋為何能獨抗蒙古50年?感覺,南宋抗蒙五十年:最怯懦的南宋卻是蒙古最大對手。其實這都是自我想像出來的,蒙古那是沒有準備去打南宋,才讓南宋多活了幾年。首先,金朝滅亡以後,蒙古大軍主力都跑去西徵了,蒙古大軍開始進攻中亞地區,欽察大草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開始,蒙古大軍開始進攻烏克蘭,波蘭,捷克,匈牙利,一直衝擊到了奧地利的維也納。從1254年開始,蒙古大軍開始進入青海,西藏和雲南,並且將雲南等地歸入版圖。
  • 戰安南、伐緬甸、攻爪哇,忽必烈三大徵,為何失陷東南亞叢林之中
    忽必烈自然不能善罷甘休,1287年,他擱置了第三次遠徵日本的計劃,發動江南各省的兵力,仍舊由脫歡統帥,全力徵討安南。這一次元朝勢如破竹,「凡十七戰,皆捷」,再一次佔領了河內。然而安南國王和王子,卻離開陸地,登船下了海,再次無影無蹤。
  • 忽必烈東徵日本為何慘敗,是不幸遭遇「神風」,還是另有他因
    01 雷霆震怒的忽必烈  在被日本人至少戲耍了七次之後,忽必烈終於雷霆震怒。  應該說,忽必烈在蒙元諸帝中,是脾性相對溫和的,比如他攻滅南宋時,就嚴令禁止殺掠,一路秋毫無犯。也許正因如此,免了許多心腦血管病變,令忽必烈活到那個時代罕見的79周歲,高齡善終。
  • 日本發現中國沉船,打撈發現一秘密,難怪忽必烈沒能滅掉日本
    上個世紀末,日本無意間打撈出了中國古代的沉船殘骸,這些殘骸已經在海底沉睡了七百多年,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依然是非常珍貴的考古資料,因為它們見證了元世祖忽必烈遠徵日本的過程
  • 日本"文永之役" 蒙古人為什麼敗於武士刀下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了北方中國,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準備南徵,用以進攻日本的軍隊並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 為何元、明、清的開國皇帝都恨日本,卻都沒打敗它?
    文/快哉風從古代開始,日本和中國搞外交一向很有幾分「傲骨」,弄得歷朝歷代的中國皇帝都不喜歡這個桀驁的島國。遣隋使攜帶來的日本國書抬頭赫然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讓隋煬帝很生氣。一、忽必烈的怒火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一生,以開疆擴土為己任,專治一切不服:往東囊括高麗,南下徵服南宋,三攻安南,三平緬甸,跨海遠徵爪哇,72歲的晚年還坐在由四隻大象馱著的木塔上親徵中亞汗國的叛亂。
  • 忽必烈東徵日本始末|元朝|元軍_網易訂閱
    但是在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的一項考古文章中,科學家們卻提出,當日阻擋忽必烈東徵日本的並非是什麼「神風」,而是元朝船艦的拙劣的造船工藝和設計,令元朝船隊在海上行駛時葬身大海。  忽必烈第一次東徵日本時,以9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遠徵日本。
  • 中國遠徵軍血戰滇緬
    1、 滇緬戰場的開闢日本法西斯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珍珠港得手後立即對美英在西太平洋各軍事要地進行閃電攻擊 ,不到一個月 ,便攻陷關島、馬尼拉、香港、新加坡 ,然後進軍越南、泰國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西部 ,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 日本打撈起3艘沉船 發現船板上刻有2字 專家:難怪元朝沒滅掉日本
    但是依然派遣蒙古的騎兵四出徵服,在位期間對於日本、安南、佔城、緬甸等國家都派遣出了遠徵軍, 其中兩次遠徵日本,雖然一度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卻最終失敗,在謀劃第三次遠徵的時候,忽必烈去世,於是遠徵日本的計劃就此擱淺,元朝始終都沒有成功沒掉日本。
  • 如果沒有神風,元帝國第二次跨海東徵真能徵服日本嗎?
    在第一次徵日的失敗之後,忽必烈倒也沒立刻就急著繼續第二次徵日,而是將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清剿南宋的殘餘勢力身上。與此同時,高麗方面也派出使者前往元大都,勸說忽必烈不要急於發動第二次徵日。畢竟忽必烈只是丟了面子,而高麗人則是真的肉疼。
  • 抗日戰爭龍陵戰役,日軍主力部隊雲集,為何卻被國軍一擊即潰?
    1944年6月,為了打通民國西南運輸線滇緬公路,民國遠徵軍總指揮史迪威下令民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對駐緬日軍進行夾擊,日軍被迫放棄緬北全力駐守滇西。日本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本多政材認為,由於緬北和滇西日軍均損失慘重,因此緬北和滇西只能二選其一,暫時放棄緬北,在滇西地區集中兵力轉守為攻。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中國遠徵軍:滇緬路上前僕後繼
    在1942年初至1945年3月,中國先後兩次派出的30多萬人組成的遠徵軍,在緬甸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並肩作戰,有力地支持了盟軍在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時至今日,遠徵軍的崇高精神始終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忽必烈憑什麼贏得最終的勝利
    元憲宗九年二月,蒙哥汗起三路大軍,攻伐南宋,志在統一南北。不想自己親率的部隊在四川釣魚城遭到宋朝軍民的頑強抵抗,而蒙哥本人竟命喪於此。此後,忽必烈接過兄長的大旗,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滅亡南宋,結束了南北分裂,開啟了蒙古人統治華夏的數十載歷史。但事實上,忽必烈的上位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 蒙古人徵戰四方,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潰?專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而說到融合百家之眾長,集民族、宗教於一體的君王,就非元世祖忽必烈莫屬了。01忽必烈對於人才行向來非常的愛惜,不僅收攏了幕府舊臣,還廣招賢士,他門下的謀士光是被載入史冊的就有六十多人。可以說他們為忽必烈徵戰四方、統一天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大汗的戰爭:忽必烈的對外徵服,其動力來自內部的焦慮
    周思成:當時第二次東徵的時候,忽必烈是派了很多江南地區原來南宋的軍隊去,而且人數特別多。據日本一方的記載,他們還帶了一些農具之類的,有可能是想在那邊殖民,所以我覺得這兩種因素都可能有。張帆:忽必烈比他強大,沒有辦法。鄭小悠:忽必烈以後,元朝的皇位繼承還是以先帝的意見麼?周思成: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雖然是先帝指派,但是一定要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