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
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的附錄中,對忽必烈徵伐日本有過簡短的評價:「蒙古兵天下無敵,但不懂海戰。徵日本的大軍在陰曆八月一日出發,那正是颶風季節,只要遲得兩個月出發,日本人一定也給蒙古人徵服了。蒙古兵從成吉思汗興起到忽必烈去世,一百年中只打了一個大敗仗,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颶風。」
日本人對這一段歷史刻骨銘心,神風天佑,二戰後期更是組建了「神風敢死隊」,意圖重現歷史,挽回敗局。
中國人對這一段歷史,感受複雜得多。魯迅就刻畫過當年留日學生的心態,因仇日而神往大元,「那時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
忽必烈到底算不算「我們」,且不去說它。今天想說一說,忽必烈的失敗到底能不能怪到颶風的頭上?東徵的歷史迴響在哪?
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這個時候和南宋還在交戰,但徵伐日本開始提上日程。大汗的東徵其實有兩次。
第一次東徵
從1266年開始,忽必烈耐著性子派了6批使節招諭日本,要求他們臣服,日本人根本不予理睬,連個正式的回覆都沒有。最後一次使節回國後,帶回來一份宏觀的戰略情報,大意是日本民風強悍,狠勇嗜殺,不懂禮法人倫,而且這個地方多山多水,不便耕種,就是打下來了,人也不能用,地也不能用。海上風浪又大,還是不要打了。
這是一份不合格的情報。打日本已經是忽必烈的國策,使節應該帶回來的是當時日本的國力軍力布防情況以及山川地形,尤其是登陸地點的選擇。
1274年農曆十月初三,在高麗南部的合浦港(今朝鮮半島南部),東徵大軍出海。總兵力32300人,大小艦船900艘。這支軍隊七拼八湊,有蒙漢聯軍,也有高麗軍,被委以徵日大計的將帥在當時也只能算三流角色。但900艘戰艦在海上綿延百裡,情勢壯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徵艦隊。
日本對大元來犯,做了一些部署,但並未偵知這次來襲,可惜的是東徵大軍沒有利用好這次奇襲,從先頭部隊十月五日就抵達中途站對馬島,到十九日殺入主登陸點博多灣,中間隔了半個月時間,東徵軍的主力由於大部分是第一次出海,加上高麗人建造的船技術落後,省工省料,乘坐體驗極差,士兵們風浪顛簸,飲食不能進,嘔吐不止,只好修整多日。這給了日本九州地方武士集結的機會。
十九日雙方在博多灣一帶展開血戰,戰鬥慘烈,苦苦鏖戰一整天,日本武士的個體戰鬥力十分強悍,東徵軍的優勢在於集團作戰,擅長弓箭,雙方都給對方吃了不少苦頭。東徵軍的一個副統帥中了箭。天黑以後,各自收兵,東徵軍退回船上修整。夜裡,高級將領開會商議,分成了戰和撤兩派,夜半時分,風暴來臨,又有一個高麗將領落水,有的船觸礁沉沒。東徵軍已無鬥志,掉頭撤退。第二天,日本人驚喜地發現,已不見「異國賊」一人一船。
第一次伐日的失敗,首先是對對手的不了解,根本沒有預料到日本武士的戰鬥力強大,士兵沒有進行充分的海上訓練,戰艦的建造也很倉促簡陋,將帥平庸,內部不和。
第二次東徵
1275年和1279年,忽必烈又兩次遣使日本勸降,日本人的回應是兩次斬殺使節。
1281年5月3日,第二次東徵大軍又啟程了。這次規模更大,東徵軍分為兩路,一路為「東路軍」,一路為「江南軍」,分別從高麗和中國江南出發。這時候,大元已經滅了南宋,天下一統。與南宋決戰的崖山海戰取得勝利,估計也給忽必烈增強了海上作戰的信心。但第二次東徵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由於收納了大量的南宋降軍,這些士兵都屬於不安定因素,那就讓他們去打日本,打輸了是炮灰,打贏了就是殖民者。
東路軍42000人,從高麗合浦港先行出發,6月份在志賀島與日人交戰,日本人戰術得當,始終成功扼守防線,避免在開闊地帶交戰,連日下來,海邊熱氣逼人,溼氣蒸烤,加上淡水缺乏,戰死者來不及掩埋,爆發了瘟疫,東路軍退守到另一島嶼,在焦慮中等待主力部隊江南軍的到來。
江南軍的主帥是南宋降將范文虎,忽必烈選中他,不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華,而是看中了他和其他降將比,更加胸無大志,無反心,打下來日本,他也不會搞海外流亡政府「反元復宋」那一套。
江南軍在海上就遇到了颶風,走錯了路,東路軍頂著巨大的壓力在等待援軍,將領們已經開始爭吵是撤是等,在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刻,終於看到了江南軍的先鋒船隊。那個激動哦,連傷兵都掙扎著起來看著遠處的旌旗風帆,歡呼聲震天動地。在接下來的兩天戰鬥中,東徵軍佔據了上風。會師以後的東徵軍,7月底移師鷹島,準備對九州發起總攻,他們滿懷期望,一戰而勝。
8月1日午夜,一場突如其來的超級颱風改變了這一切。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颱風過後海域成了地獄,水中浮屍擁塞,幾乎可以在上面行走。這就是後來大和民族稱為的「神風」。
從技術層面來說,東徵軍的失誤有兩個,一是農曆7月至9月,正是颱風多發季節;二是江南軍的3500艘戰船,多是南宋水軍舊戰船和內河船,根本無法抵禦颱風。
迴響
有學者分析過,蒙古大軍橫掃歐亞所向披靡,背後的機制和條件主要有四個:一是充分的戰略情報和戰術偵察;二是廣闊綿長的戰線便於迂迴突破;三是溫和的氣候和平坦的陸地,便於騎兵突擊;四是吸收轉化被徵服地區的軍事技術和人力物力。徵伐日本的兩次戰爭,這四個條件一個都沒發揮作用。
但忽必烈確實是一代雄主,雖然來自大漠,但目光能投向海洋。他東徵日本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意識形態,那就是擴張。但他的東徵暗暗迎合了我們的一個隱蔽的民族心結------即使是最盛的漢唐,我們也在疲於應付北方的強敵,匈奴突厥契丹女真。我們向北投入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想要到東邊、南邊建設一支海軍力量。
南宋發達的海上貿易和航行技術可能給忽必烈一些靈感,他作為一個大漠英豪,第一次將軍事力量投射到所謂的「太平洋第一島鏈」。第二個做這個動作的是明成祖朱棣,發動的七下西洋。
茫茫大洋只接納了兩次古老東方人的嘗試,一次失敗,一次湮沒,再無下文。歷史的契機轉瞬即逝,我們為什麼那麼怕水懼水,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