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東徵伐日:從大漠到海洋的軍事投射

2020-12-18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

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的附錄中,對忽必烈徵伐日本有過簡短的評價:「蒙古兵天下無敵,但不懂海戰。徵日本的大軍在陰曆八月一日出發,那正是颶風季節,只要遲得兩個月出發,日本人一定也給蒙古人徵服了。蒙古兵從成吉思汗興起到忽必烈去世,一百年中只打了一個大敗仗,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颶風。」

日本人對這一段歷史刻骨銘心,神風天佑,二戰後期更是組建了「神風敢死隊」,意圖重現歷史,挽回敗局。

中國人對這一段歷史,感受複雜得多。魯迅就刻畫過當年留日學生的心態,因仇日而神往大元,「那時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

忽必烈到底算不算「我們」,且不去說它。今天想說一說,忽必烈的失敗到底能不能怪到颶風的頭上?東徵的歷史迴響在哪?

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這個時候和南宋還在交戰,但徵伐日本開始提上日程。大汗的東徵其實有兩次。

第一次東徵

從1266年開始,忽必烈耐著性子派了6批使節招諭日本,要求他們臣服,日本人根本不予理睬,連個正式的回覆都沒有。最後一次使節回國後,帶回來一份宏觀的戰略情報,大意是日本民風強悍,狠勇嗜殺,不懂禮法人倫,而且這個地方多山多水,不便耕種,就是打下來了,人也不能用,地也不能用。海上風浪又大,還是不要打了。

這是一份不合格的情報。打日本已經是忽必烈的國策,使節應該帶回來的是當時日本的國力軍力布防情況以及山川地形,尤其是登陸地點的選擇。

1274年農曆十月初三,在高麗南部的合浦港(今朝鮮半島南部),東徵大軍出海。總兵力32300人,大小艦船900艘。這支軍隊七拼八湊,有蒙漢聯軍,也有高麗軍,被委以徵日大計的將帥在當時也只能算三流角色。但900艘戰艦在海上綿延百裡,情勢壯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徵艦隊。

日本對大元來犯,做了一些部署,但並未偵知這次來襲,可惜的是東徵大軍沒有利用好這次奇襲,從先頭部隊十月五日就抵達中途站對馬島,到十九日殺入主登陸點博多灣,中間隔了半個月時間,東徵軍的主力由於大部分是第一次出海,加上高麗人建造的船技術落後,省工省料,乘坐體驗極差,士兵們風浪顛簸,飲食不能進,嘔吐不止,只好修整多日。這給了日本九州地方武士集結的機會。

十九日雙方在博多灣一帶展開血戰,戰鬥慘烈,苦苦鏖戰一整天,日本武士的個體戰鬥力十分強悍,東徵軍的優勢在於集團作戰,擅長弓箭,雙方都給對方吃了不少苦頭。東徵軍的一個副統帥中了箭。天黑以後,各自收兵,東徵軍退回船上修整。夜裡,高級將領開會商議,分成了戰和撤兩派,夜半時分,風暴來臨,又有一個高麗將領落水,有的船觸礁沉沒。東徵軍已無鬥志,掉頭撤退。第二天,日本人驚喜地發現,已不見「異國賊」一人一船。

第一次伐日的失敗,首先是對對手的不了解,根本沒有預料到日本武士的戰鬥力強大,士兵沒有進行充分的海上訓練,戰艦的建造也很倉促簡陋,將帥平庸,內部不和。

第二次東徵

1275年和1279年,忽必烈又兩次遣使日本勸降,日本人的回應是兩次斬殺使節。

1281年5月3日,第二次東徵大軍又啟程了。這次規模更大,東徵軍分為兩路,一路為「東路軍」,一路為「江南軍」,分別從高麗和中國江南出發。這時候,大元已經滅了南宋,天下一統。與南宋決戰的崖山海戰取得勝利,估計也給忽必烈增強了海上作戰的信心。但第二次東徵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由於收納了大量的南宋降軍,這些士兵都屬於不安定因素,那就讓他們去打日本,打輸了是炮灰,打贏了就是殖民者。

東路軍42000人,從高麗合浦港先行出發,6月份在志賀島與日人交戰,日本人戰術得當,始終成功扼守防線,避免在開闊地帶交戰,連日下來,海邊熱氣逼人,溼氣蒸烤,加上淡水缺乏,戰死者來不及掩埋,爆發了瘟疫,東路軍退守到另一島嶼,在焦慮中等待主力部隊江南軍的到來。

江南軍的主帥是南宋降將范文虎,忽必烈選中他,不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華,而是看中了他和其他降將比,更加胸無大志,無反心,打下來日本,他也不會搞海外流亡政府「反元復宋」那一套。

江南軍在海上就遇到了颶風,走錯了路,東路軍頂著巨大的壓力在等待援軍,將領們已經開始爭吵是撤是等,在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刻,終於看到了江南軍的先鋒船隊。那個激動哦,連傷兵都掙扎著起來看著遠處的旌旗風帆,歡呼聲震天動地。在接下來的兩天戰鬥中,東徵軍佔據了上風。會師以後的東徵軍,7月底移師鷹島,準備對九州發起總攻,他們滿懷期望,一戰而勝。

8月1日午夜,一場突如其來的超級颱風改變了這一切。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颱風過後海域成了地獄,水中浮屍擁塞,幾乎可以在上面行走。這就是後來大和民族稱為的「神風」。

從技術層面來說,東徵軍的失誤有兩個,一是農曆7月至9月,正是颱風多發季節;二是江南軍的3500艘戰船,多是南宋水軍舊戰船和內河船,根本無法抵禦颱風。

迴響

有學者分析過,蒙古大軍橫掃歐亞所向披靡,背後的機制和條件主要有四個:一是充分的戰略情報和戰術偵察;二是廣闊綿長的戰線便於迂迴突破;三是溫和的氣候和平坦的陸地,便於騎兵突擊;四是吸收轉化被徵服地區的軍事技術和人力物力。徵伐日本的兩次戰爭,這四個條件一個都沒發揮作用。

但忽必烈確實是一代雄主,雖然來自大漠,但目光能投向海洋。他東徵日本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意識形態,那就是擴張。但他的東徵暗暗迎合了我們的一個隱蔽的民族心結------即使是最盛的漢唐,我們也在疲於應付北方的強敵,匈奴突厥契丹女真。我們向北投入了大量的軍事力量,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想要到東邊、南邊建設一支海軍力量。

南宋發達的海上貿易和航行技術可能給忽必烈一些靈感,他作為一個大漠英豪,第一次將軍事力量投射到所謂的「太平洋第一島鏈」。第二個做這個動作的是明成祖朱棣,發動的七下西洋。

茫茫大洋只接納了兩次古老東方人的嘗試,一次失敗,一次湮沒,再無下文。歷史的契機轉瞬即逝,我們為什麼那麼怕水懼水,值得研究。

相關焦點

  • 忽必烈東徵日本始末|元朝|元軍_網易訂閱
    但是在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的一項考古文章中,科學家們卻提出,當日阻擋忽必烈東徵日本的並非是什麼「神風」,而是元朝船艦的拙劣的造船工藝和設計,令元朝船隊在海上行駛時葬身大海。  忽必烈第一次東徵日本時,以9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遠徵日本。
  • 戰安南、伐緬甸、攻爪哇,忽必烈三大徵,為何失陷東南亞叢林之中
    古往今來,陸上的強者都不善水戰,日後忽必烈兩次東徵日本,全部鎩羽而歸。順時針一圈轉下來,就只有中南半島和南洋周邊,安南、佔城、羅斛、緬甸、爪哇……小國林立,地狹兵弱——得了,就是你了!忽必烈的下一個對手,該輪到誰了呢?05 破爪哇徒勞無功南宋時,中國通過遠洋貿易賺了大錢,忽必烈對於貿易中樞的南洋諸國早就動了心,當初之所以要打佔城,就是想以此做基地,攻略南洋。
  • 忽必烈東徵日本為何慘敗,是不幸遭遇「神風」,還是另有他因
    01 雷霆震怒的忽必烈  在被日本人至少戲耍了七次之後,忽必烈終於雷霆震怒。  應該說,忽必烈在蒙元諸帝中,是脾性相對溫和的,比如他攻滅南宋時,就嚴令禁止殺掠,一路秋毫無犯。也許正因如此,免了許多心腦血管病變,令忽必烈活到那個時代罕見的79周歲,高齡善終。
  • 從遠交近攻到全軍覆沒:元朝東徵日本始末
    並在1271年建立「元」,四大汗國因為忽必烈違反「幼子繼承法」,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而同元朝交惡。遠交近攻的蒙古人元朝攻打南宋示意圖在忽必烈奪取汗位之後,蒙古多次大舉進攻南宋,但是均未獲得成功。以往滅西夏和滅金都是先爭取到南宋聯合,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而獲得成功的。
  • 世祖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只為讓日本入朝進貢,就是這麼豪橫
    經過了第一次東徵,忽必烈本人應該並不認為「文永之役」是一次失敗的戰役,在聽到了回國的東徵將領忻都等人「入其國,敗之……虜掠四境而還」之類的報喜不報憂的作戰匯報,他很有可能相信已經達到了威懾日本的目的,日本會改變態度,主動向元朝「通好」。否則將難以解釋忽必烈允許日商貿易以及僅僅過了三個月就迫不及待地再次遣使日本的奇怪之舉。
  • 忽必烈遠徵日本,遠徵軍的主力為何是南宋降軍?有陰謀麼?
    忽必烈最先了解到有關日本的情況,大約是至元初年。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麗人趙彝向忽必烈獻策,說自漢唐以來,日本就通好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可以向這個島國派出使者,令其來朝進貢,展我大國雄威。忽必烈聽了,十分高興,剛好迎合了忽必烈徵服世界,四海,八方來朝的心理。
  • 學者:忽必烈兩次對日本渡海作戰均失敗(圖)
    文治武功 將草原汗國帶入大元王朝  「忽必烈是具有文韜武略的豪邁大皇帝。」都本偉毫不掩飾他對忽必烈的敬重,並列舉了他在「武功」方面的成就:南徵大理,借路吐蕃,結束了雲南數百年的分裂狀態,將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建立別具特色的帝師制度,是忽必烈為祖國統一事業所作的重大貢獻;而南下伐宋、平定叛王之亂等則完成和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大統一……統一中原、收服朝鮮之後,忽必烈於1274年和1281年發動了兩次徵服日本的渡海作戰。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第一次蒙古東徵日本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對馬島之魂》中虛構了忽必烈的侄子作為東徵主帥可以看出第一次東徵的部隊規模實際上不大,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對日本實力缺乏認知,有些輕敵,更多人則認為,這本身就是一次試探性進攻,目的遠不是徵服日本
  • 忽必烈時代的東亞世界:使節、航海、民族神話與「元日戰爭」
    【活動信息】嘉賓:羅新  喬良  周思成主持:李鳴飛時間:2019 年 6 月 1 日(周六)19:00-21:00地點:單向空間·愛琴海店比如,在戰爭爆發之前,忽必烈曾多次派遣使臣東渡日本,試圖通過外交手段使日本臣服。在這個過程中發生過哪些事件,導致外交策略最後升級成軍事手段?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戰爭正式爆發前的動員階段,兩方各自持有的信仰體系和宗教資源,也被作為戰爭機制的一部分,發揮了宣傳動員作用。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在「元日戰爭」結束之後,元朝和日本都形成了關於戰爭的「傳說」。
  • 揭密 亞歷山大大帝東徵為何沒打下中國?
    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曾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軍事天才,他僅用了13年時間,就橫掃歐亞,進軍非洲,開創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 蒙古徵日失敗新解:忽必烈早有危機感,沒有颱風,日本也未必會輸
    日本的蒙元徵日史料館大軍出發前,忽必烈對各位徵日將領說了一番話,此話在《新元史·日本傳》中有記載。這段話表明忽必烈已經意識到蒙古軍隊的危機,主要叮囑了兩件事情:第一, 忽必烈要求元軍進入日本以後要少造殺孽,不要濫殺百姓。第二, 忽必烈擔心各位將領不和,要求他們齊心協力,行動一致。
  • 李商隱隨軍東徵,這首七律精於用典,一氣呵成
    下面介紹的是李商隱隨軍東徵,這首七律精於用典,一氣呵成。隋師東唐代:李商隱東徵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鬥心。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到處都是藩鎮割據,「天下盡裂於方鎮」,軍閥攻戰,反抗朝廷。
  • 日本發現中國沉船,打撈發現一秘密,難怪忽必烈沒能滅掉日本
    ,並且在它們身上,找到了忽必烈失敗的原因。 但忽必烈1266 年派郎赫德、殷弘等人帶著自己的國書東渡日本時,日本卻拒絕了忽必烈要求的「舉國來朝」,不肯效仿已經臣服忽必烈的高麗。忽必烈很生氣,又派人出使幾次,都被拒絕。萬分惱火的忽必烈,開始部署把日本列島變成中原行省的計劃。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忽必烈憑什麼贏得最終的勝利
    作為親弟弟,忽必烈被兄長蒙哥委以經略漠南的重任。但忽必烈在攻城拔寨的同時,也將大量的能臣勇將聚集到自己身邊,以至於中原只知有忽必烈,而不知有蒙哥,這逐漸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滿。他以調查漠南財務問題為由,試圖整一整忽必烈手下的能人,卻收效甚微。即便如此,忽必烈的坐大也確實威脅到了許多漠北的蒙古王公,他們日後成為了忽必烈不可小覷的一支敵對力量。
  • 大汗的戰爭:忽必烈的對外徵服,其動力來自內部的焦慮
    近期,漢唐陽光·山西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大汗之怒:元朝徵伐日本小史》,4月26日,在北京言幾又書店,出版社邀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張帆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鄭小悠與本書作者周思成舉辦了一場讀書分享會「忽必烈的棋局——『元日戰爭』中偶然與必然」。本文整理自本場活動的文字稿,有刪節。
  • 忽必烈與元朝
    1276年2月25日,伯顏把小皇帝帶到忽必烈面前,忽必烈待他很好。由此可以判斷自成吉思汗時代以來蒙古人所取得的進步;斡難河畔的半原始人經過了兩代之後已經上升到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的水平上。南方仍有待蒙古人去徵服,那兒的中國人堅持頑強抵抗。阿里海牙攻佔湖南的重要城市長沙和廣西的桂林(1276年)。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導語: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秦人秦軍逐漸成了時代的驕子,而在另一個時空,亞歷山大大帝也帶領著馬其頓走向輝煌,其本人更是被譽為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另一方面,秦軍橫掃六合時期,動輒便是數十萬雄師,秦將王翦伐滅楚國便統領了六十萬大軍,一時間浩浩湯湯好不威武。反觀古代西方,使得馬其頓方陣聲名赫赫的兩次大戰也不過四五萬兵力,正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兵力越多管理其實也越難,這也能側面反映秦軍的強大。
  • 安南,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地,忽必烈兩徵安南都是什麼結果?
    作者:陳二虎一、兀良合臺伐安南帝系三宗上,麟經一統尊。火盤承正據,虎落入雄吞。窮蹙南交獸,奔騰北海鯤。不教擒一索,遺恨付皇孫。這是元朝翰林學士王惲悼念忽必烈的《大行皇帝輓辭八首》之一,這「遺恨」似乎就是兩徵安南失敗,準備第三次徵伐沒有成行,而忽必烈去世了。忽必烈一直想建立與乃祖成吉思汗相媲美的軍事徵服的千秋偉業,主持實施了渡江平宋和對爪哇、緬國、安南與日本等海外諸國的遠徵,先後都兩次徵安南與日本失敗。
  • 亞歷山大東徵時,東方這個國家正在崛起,外網友:幸好沒打到中國
    西方世界也曾出現了幾個強大的國家,但是恰巧這幾個西方帝國出現的時候,中國也很強大,甚至在軍事力量上,能做到碾壓他們。馬其頓步兵方陣是西方世界很有名的軍隊,亞歷山大曾經依靠在西方無敵的馬其頓方陣,徵服了許多國家和土地,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曾經包含中東地區,亞歷山大大帝也曾輕易佔領埃及全境,擊敗波斯帝國,東徵的時候,亞歷山大的部隊也攻到了印度河流域,四大文明被亞歷山大攻佔了三個,但是在亞歷山大東徵的時候停步於印度河流域,並沒有攻到華夏大地,而外國網友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說:幸好亞歷山大東徵沒有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