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忽必烈兩次對日本渡海作戰均失敗(圖)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學者:忽必烈兩次對日本渡海作戰均失敗(圖)

2014-12-15 11:30:25來源:揚州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都本偉作客「揚州講壇」。

  本報記者 王璐/文 莊文斌/圖

  昨天,遼寧大學、瀋陽師範大學教授都本偉再次作客「揚州講壇」,以《一代梟雄——忽必烈的一生及其歷史地位》為題,深入解讀忽必烈。至此,2014年度「揚州講壇」完美收官。

  其實,這並不是都本偉首次登臨「揚州講壇」。去年,都教授就曾來揚,解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戎馬一生。再度來揚,都本偉將此次講座定義為「蒙元帝國」專題下篇。

  文治武功 將草原汗國帶入大元王朝

  「忽必烈是具有文韜武略的豪邁大皇帝。」都本偉毫不掩飾他對忽必烈的敬重,並列舉了他在「武功」方面的成就:南徵大理,借路吐蕃,結束了雲南數百年的分裂狀態,將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建立別具特色的帝師制度,是忽必烈為祖國統一事業所作的重大貢獻;而南下伐宋、平定叛王之亂等則完成和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大統一……統一中原、收服朝鮮之後,忽必烈於1274年和1281年發動了兩次徵服日本的渡海作戰。「第一次由於軍隊不熟悉海上作戰,準備不足,第二次則是天時不利,均以失敗告終。」而在「文治」方面,都本偉介紹說,忽必烈創立大元王朝,在政治上鼎新革故,建新都、設驛站、重農桑,重儒興學、任人唯賢,「不妄殺一人而平定江南」,將草原汗國帶入了大元王朝。

  是非功過 澤被後世,毀譽參半

  「在位35年的忽必烈,文治武功,可謂千古一帝,澤被後世。」都本偉表示,但也因其始成終敗而毀譽參半。他評價說,平雲南、圖西藏、滅南宋、平南鎮北,忽必烈的軍事徵服史不辱先祖。忽必烈所建立的大元王朝,既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朝代,又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有統一中華之功。「同時,忽必烈創造了不同區域的不同統一方式。」都本偉說,「一國兩制」始於忽必烈。此外,他還有對外開放之功,鼓勵世界貿易往來,發展航運和交通。然而,忽必烈的統治也存在局限:對周邊國家多次發動徵服戰爭、在國內則實行民族壓迫的四等級制、二元統治模式也存在弊端……「忽必烈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又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兩代帝王 一為奠基者,一是締造者

  在都本偉看來,儘管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所向披靡,但忽必烈絲毫並不遜於其祖父。「忽必烈不僅延續西徵,且創立大元王朝,統一中國各民族。」他認為,忽必烈不僅延續擴大了成吉思汗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更重要的是,他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

相關焦點

  • 元世祖忽必烈,曾徵服朝鮮半島,為何兩次徵戰日本都失敗?
    元世祖忽必烈不僅很快滅掉金宋兩國,隨後又迫使朝鮮半島稱臣,隨後對日本志在必得元世祖忽必烈很快就遭受了嚴重的打擊,連徵兩次日本都慘敗,為何不可一世的元世祖會失敗的這麼慘呢?為什麼忽必烈一定要進攻日本呢?顯眼是有強大的政治目的的。第一、當時的忽必烈正在對南宋發起猛攻,然而日本一直和南宋有貿易往來,這樣打敗了日本就切斷了南宋的經濟來源。
  • 世祖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只為讓日本入朝進貢,就是這麼豪橫
    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先後兩次發動了東徵日本的戰爭。因為第一次東徵發生在日本後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日本史稱「文永之役」,第二次東徵發生在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故日本史稱「弘安之役」,兩次東徵被日本合稱為「蒙古襲來」或「元寇」。
  • 元朝沒打下日本並非因為颶風,出徵前忽必烈最擔心的事情沒能避免
    可擇使者出使日本,令其來朝」。這段話暗合了忽必烈許久的萬國來朝的心理,自從其祖父鐵騎掃遍歐洲之後。如何在某種程度繼續超越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一塊心病。  第二年的八月,忽必烈就委任兵部侍郎等高級別官員帶著國書出使日本,在高麗護送官的建議下,未能進入日本國境。直到兩年再次派出使節到達日本後,竟然被日本扣留數月,最終無功而返。
  • 忽必烈東徵日本始末|元朝|元軍_網易訂閱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蒙古帝國逐漸分裂,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焦點及擴張自己的統治區域,忽必烈在東方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擴張戰爭,日本成為其首要目標之一,日本和元朝因此揭開了兩族政權和兩族關係的序幕。  元朝與日本的關係,以元朝兩次東徵開始,又以元朝徹底失敗而告終,因此元朝與日本的關係以軍事上的徵服和反徵服為主。
  • 忽必烈東徵伐日:從大漠到海洋的軍事投射
    忽必烈到底算不算「我們」,且不去說它。今天想說一說,忽必烈的失敗到底能不能怪到颶風的頭上?東徵的歷史迴響在哪?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這個時候和南宋還在交戰,但徵伐日本開始提上日程。大汗的東徵其實有兩次。
  • 70年前,我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
    50年前我軍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就創造了數萬大軍使用木船成功對大型島嶼進行渡海作戰的偉大實踐,這對我們進行當前的軍事鬥爭準備,對於當前的「科技大練兵」活動,特別是對大型島嶼登陸作戰這種新型作戰樣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啟迪和借鑑作用。
  • 忽必烈遠徵日本,遠徵軍的主力為何是南宋降軍?有陰謀麼?
    忽必烈從這兩個日本人口中了解到更多日本的信息,並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六月,讓塔二郎二人回國,並讓他們帶去一封以大元帝國中書省名譽寫給小日本的書信,這塔二郎二人回國後,沒有了消息,看來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搭理,這令忽必烈更是念念不忘。
  • 忽必烈徵伐日本失敗後的鬧劇,竟然是日本神和蒙古神之間的對決
    元朝至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遣了三萬多人,乘坐九百艘戰船,開始了蒙元軍隊對日本的第一次遠徵。因為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 「文永」,所以這場戰爭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文永之役」。因為惡劣天氣等因素的影響,「文永之役」以蒙古軍隊的失敗而告終。
  • 忽必烈第一次侵日,日本人是怎樣被蒙古軍蹂躪的?
    元世祖忽必烈在徵服高麗後,從高麗人那裡得知還有一個日本國,於是忽必烈迫不及待的派遣高麗人趙彝去日本宣諭,要求日本國也像高麗國一樣臣服於蒙古,並年年納貢。其實日本並不是輕視蒙古,相反,他們對於蒙古使者的到來非常的緊張,他們正在積極的商量對策,並寫好了國書準備回復蒙古。但是國書最後被當時血氣方剛的鎌倉幕府年僅18歲的執政——北條時宗截住,他沒有充分意識到蒙古人的強悍,也正是他的強硬態度,導致了後來的蒙古徵日。第一次出使日本的結果使忽必烈非常的惱怒,但蒙古當時還在和南線戰場的宋國激戰,高麗國也在發生三別抄之亂。
  • 日本發現中國沉船,打撈發現一秘密,難怪忽必烈沒能滅掉日本
    ,並且在它們身上,找到了忽必烈失敗的原因。既然如此,他認為高麗、日本等周邊小國都應該成為大元的藩屬國才對。 但忽必烈1266 年派郎赫德、殷弘等人帶著自己的國書東渡日本時,日本卻拒絕了忽必烈要求的「舉國來朝」,不肯效仿已經臣服忽必烈的高麗。忽必烈很生氣,又派人出使幾次,都被拒絕。萬分惱火的忽必烈,開始部署把日本列島變成中原行省的計劃。
  • 忽必烈東徵日本為何慘敗,是不幸遭遇「神風」,還是另有他因
    毫無疑問,忽必烈此時已退無可退,他下令在高麗設置「徵東行中書省」(後簡稱日本行省),籌備二次討伐日本,打一場滅國之戰。  那麼,忽必烈為何如此熱衷對日本交好?而日本卻為何如此牴觸元朝?  元朝的第一次攻打日本,又究竟戰況如何呢?
  • 元朝兩次攻打日本為何都失敗了?蒙古海軍總共就7人 6個不會遊泳
    大家都知道成吉思汗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為何他的孫子兩次攻打日本都失敗了呢?其實這要跟蒙古的海軍實力說起,一個沒見過大海的民族出海真的能打仗嗎?成吉思汗當年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其實最主要靠的還是蒙古鐵騎,其精髓是速度和突然性。他們能快速衝鋒到敵軍陣前,避免同對方短兵相接。
  • 長山列島之戰:人民解放軍首次渡海作戰始末
    為此,中央軍委發布作戰命令,要求華東軍區渡海作戰,解放長山列島。這次渡海作戰比後來廣為人知的海南島登陸戰和金門之戰都要早,是人民解放軍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渡海作戰。經過討論,很快形成了渡海登島作戰部署。 1949年6月22日,張雲逸、許世友、袁也烈等致電華東軍區並中央軍委:「為便於海上交通、奪取蔣匪北方僅有之海軍據點,以鞏固國防,建設海防起見,我們擬派隊攻取長山島。」他們在電報中提出了兩個作戰方案:一是以膠東軍區警備第四、第五旅實施夜間偷襲;二是以二十四軍派1個師並炮團,在警備第五旅配合下先行偷襲,如偷襲不成,即以主力強攻。
  • 清軍艦隊三次渡海攻臺,都曾被大風擊退
    這不是與當年日本吹噓的「神風」一模一樣嗎?施琅三次渡海攻臺,均被暴風擊垮鄭氏水軍將戰爭勝利寄託於大自然現象,看上去十分可笑,但卻有著非常現實的依據——清朝水師此前曾三次渡海攻打臺灣,均在臺灣海峽內被大風擊垮,幾乎完全重演了當年元朝水軍攻打日本失敗的覆轍。
  • 大汗的戰爭:忽必烈的對外徵服,其動力來自內部的焦慮
    周思成:按照當時的軍事實力來說,日本還算是一個強國。因為在幕府體制下,軍事動員能力比較強,從它對元朝兩次東徵的反應來看,它徵召的軍隊,包括能夠動員起來的人口都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忽必烈不管是第一次派的三四萬人,還是第二次派的十幾萬人,我覺得打九州還差不多,他要繼續往下打,就很困難了。
  • 蒙古徵日失敗新解:忽必烈早有危機感,沒有颱風,日本也未必會輸
    日本的蒙元徵日史料館大軍出發前,忽必烈對各位徵日將領說了一番話,此話在《新元史·日本傳》中有記載。這段話表明忽必烈已經意識到蒙古軍隊的危機,主要叮囑了兩件事情:第一, 忽必烈要求元軍進入日本以後要少造殺孽,不要濫殺百姓。第二, 忽必烈擔心各位將領不和,要求他們齊心協力,行動一致。
  • 解放軍渡海登島作戰實錄 積累了大量經驗(組圖)
    爾後,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東南沿海進軍,追殲國民黨殘軍,在進軍東南大地的同時,多次組織渡海登島作戰,至建國初期相繼解放了我東南沿海主要島嶼。其間,我第四野戰軍也於1950年5月1日解放海南島。經過歷次渡海登島作戰,積累了一定的登陸作戰經驗,並於1955年1月19日成功地組織了我軍首次三軍聯合登陸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第一次蒙古東徵日本忽必烈繼承汗位時,蒙古還處於鼎盛時期,正四處擴張,其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吞滅南宋,不過顯然對日本也頗有興趣,曾數次遣使赴日,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關係,但也帶著點威脅其臣服的意味。,代價當然就是對馬島和壹岐島幾乎等於棄子,在蒙古兩次東徵中,都淪為了其前線基地,飽受蹂躪,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對馬島之魂》會聚焦於對馬島,因為它確實是兩次戰爭中承受苦難最多的地區。
  • 70年前的今天,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第一槍打響!
    為消除國民黨對東南沿海的破壞和騷擾,中央軍委指示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實施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解放海南島。中國人民解放軍40軍、43軍外又配屬兩個炮兵團和部分工兵、通信、防坦克兵共10萬餘人,於12月下旬陸續開進雷州半島集結,並立即著手進行渡海作戰準備工作。
  • 蒙古人兩次東徵日本,近現代日本人為何那麼喜愛蒙古呢?
    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懲罰不聽使喚的日本,兩次組織大軍攻打日本,蒙古人和日本人這時候就有了親密接觸,接觸的結果是都鎩羽而歸,此後不了了之,也正是因為兩次蒙古人的失敗,此後日本人又對東亞大陸恢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