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12月26日電 題:「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中新社記者 葉小剛 董會峰

  臺北的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個多星期,25日下午終於停下來,恰逢聖誕節,記者驅車來到臺北近郊的旅遊景區陽明山,探尋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勝跡「中山樓」。

  車沿山路盤旋而上,順著一條岔路開到樓前,只見一座傳統宮殿式建築依山而起、倚勢而建,巧妙結合周圍秀麗的山景水色,白牆、綠瓦、紅簷,顯得錯落有致、氣勢雄偉。

  樓內40多種不同造型的400多盞宮燈高懸,天花板、梁柱都以仿明清彩繪,紅木桌椅,別致門窗,一派古色古香。

  臺灣圖書館館長陳雪玉女士對記者談到,中山樓與臺北「國父紀念館」都是為紀念孫中山誕辰百年而興建的建築物,1965年10月開始興建,僅用了13個月就建成,同時它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在硫磺坑口上的超大型建築。

  中山樓建築之巨,可用幾個數字表述:

  ——中山樓高34米,有一般建築11層高,卻僅分三層,建築面積逾18萬平方米。

  ——建有一間容納1800人開會的大禮堂,中間未用一根柱子。

  ——建有一間容納1500人就餐的大餐廳,中間同樣未用一根柱子。

  中山樓工程難度之高、設計之精美堪稱奇蹟。因其在臺灣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臺北市政府確定為古蹟。

  早年間,中山樓作為臺灣「國民大會」的專屬會場,還是多任臺灣當局領導人就職及接待貴賓的場所。

  昔日二樓作為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起居室,東西兩廂陳設一為中式一為西式,凸顯二人喜好各異。

  當年臺海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中山樓還作為蔣介石的戰時指揮所。

  臺灣民眾和遊客難窺其貌,普通百姓也只能從臺灣最常用的百元臺幣圖案上才看得到中山樓。

  建於臺北市區的臺北「國父紀念館」,家喻戶曉,是來臺「陸客」必去景點之一,而中山樓即使用谷歌搜索陽明山景區介紹都難見其蹤。

  直到2005年臺灣「國民大會」步入歷史,中山樓才局部開放參觀及使用,民眾和遊客方能登樓一睹堂奧。

  中山樓由於其啟用至今已近50年,又歷經數起強震,建築物日漸頹傾,館舍多處漏水,加上建在硫磺口上,亦有被硫磺氣體侵蝕的隱憂。

  中山樓目前由臺灣「教育部」所屬圖書館代管,現今自有營收加上補助款項,每年支出高達逾千萬臺幣,收支勉強持平。

  據陳雪玉介紹,館方近年為發掘文化資產潛能,推出「中山樓活化策略」,已經取得初步效果。今年8月起,中山樓開始收參觀門票,目前已接待3500團隊,約3.2萬人次。

  「活化」在臺灣文章中經常被使用,記者查閱得知,它本是科技用語,意為激發,是從外界獲得足夠能量後,其電子由較低的基態能級躍遷到較高能級的過程。而此處使用「活化」帶有善用古蹟、優化運營之意。

  陳館長談及近期活化舉措,主要包括:

  重新規劃中山樓整體視覺設計,徵集各界創作中山樓「logo標誌」及「文創商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交通引入,此前遊客乘公交下車後需步行10分鐘方至中山樓,目前在臺北市政府協助下,已於樓前正門設立公交車站,便於遊客造訪;

  與周邊活動結合,形成和士林官邸、臺北故宮、草山行館等著名景點連線的帶狀觀光路線,及引進餐飲、環境教育、溫泉醫療等11項活化策略。

  陳雪玉強調,通過這些活化策略的逐步推進落實,創造開掘中山樓文化資產的經濟價值,並永續經營。

  她也希望藉助臺灣開放陸客自由行,用中山樓的建築特色和文化歷史積澱吸引陸客到訪。

  「活化中山嶄新象,古蹟再造現活力」,陳雪玉冀中山樓古蹟蛻變、容顏一新,從「人未識」到「人皆知」,轉化成兼具觀光、文化、建築和歷史等多重價值和功能的勝跡。(完)

相關焦點

  • 臺北陽明山中山樓規劃明年全面開放(圖)
    臺北陽明山中山樓規劃明年全面開放(圖) 2008年07月24日 17: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臺北孫中山紀念館2005年舉行亮燈儀式。該館斥資八百萬元新臺幣的「夜間景觀照明工程」竣工,成為臺北夜空下耀眼的「夜明珠」。 中新社發 王國安 攝
  • 臺灣寫真:臺北冬雨裡的兩蔣印跡
    中新社臺北12月23日電 題:臺北冬雨裡的兩蔣印跡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劉舒凌陽明山是冬雨時節感受臺北的好去處,高低起伏中,這座城市自然之美沿著山間曲徑流淌。自士林區福林路驅車進山,蔣氏父子曾在其間生活、工作的四個建築群構成著名的人文景觀。
  • 臺北陽明山中山樓明年將全面開放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與兩岸間的互動相關的消息還有,臺北陽明山中山樓預計明年全面對外開放參觀,以滿足到臺灣觀光的大陸遊客對孫中山先生相關歷史文物古蹟的興趣。陽明山中山樓是一九六五年臺灣當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宏揚傳統文化,用十三個月的時間建成的。七月四日開放大陸遊客來臺觀光後,已有五、六團大陸遊客到中山樓參觀。
  • 臺灣神秘中山樓或變飯店 設計如天然「龍椅」(圖)
    2005年「國民大會」走入歷史,中山樓褪下政治光環,成為一棟深具歷史文化的建築物。  而歷經兩蔣時代,中山樓也曾作為兩蔣接待貴賓或舉辦「國宴」的重要場所,見證臺灣重要事件發展。  陳水扁曾評估要委外開飯店  2008年開放陸客赴臺觀光後,神秘的中山樓成為陸客摯愛,不過,中山樓不接受個人參觀。
  • 臺灣神秘中山樓或轉型觀光飯店 是兩蔣時代威權象徵
    2005年「國民大會」走入歷史,中山樓褪下政治光環,成為一棟深具歷史文化的建築物。   而歷經兩蔣時代,中山樓也曾作為兩蔣接待貴賓或舉辦「國宴」的重要場所,見證臺灣重要事件發展。   陳水扁曾評估要委外開飯店   2008年開放陸客赴臺觀光後,神秘的中山樓成為陸客摯愛,不過,中山樓不接受個人參觀。
  • 中山樓的前世今生
    ,這便是中山樓。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中山樓能如此高規格地印在紙幣上?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雕梁畫棟   從臺北士林進入陽明山,汽車開始順著山路曲折盤旋。當車子駛入相對平坦的山谷,不遠處充滿中國風的中山樓便映入眼帘:它依山而建,面向水潭,白牆、綠瓦、紅簷,搭配圓形攢尖頂和歇山頂的屋頂、氣派的牌樓,顯得錯落有致。
  • 臺北中山樓慶祝落成40周年
    本報臺北11月13日電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慶祝臺北陽明山中山樓11月12日落成啟用40周年,中山樓近日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為慶祝臺北中山樓落成啟用40周年,11月11日、12日,中山樓全面開放,吸引了數萬民眾前來參觀。與此同時,臺灣「中華郵政」特別發行了第8套以中山樓為背景的紀念郵票。
  • 古蹟"活化"煥發生機 臺北街頭邂逅各種文創活動
    原標題:古蹟"活化"煥發生機 臺北街頭邂逅各種文創活動  原標題: 古蹟"活化"煥發生機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
  • 探訪臺北青田街 老建築「活化」煥發新活力
    有本書叫《青田七六》,說的就是青田街七巷六號,臺灣大學教授馬廷英的故居。「青田七六」如今是旅遊達人鍾愛的所在,因為可以觀賞名人故居風貌,同時品嘗地道的日本美食。   記者此次探訪的是青田街8巷12號的青田茶館。在圍牆外時,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顏色的木大門,探出牆頭的樹梢和幾行青瓦。進院發現別有洞天,日式庭院綠意蔥蘢,泥地上青石鋪出寫意小路,與端莊精緻的木屋合成養眼的圖畫。
  • 臺灣寫真:隱匿在老巷中的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灣寫真:隱匿在老巷中的臺北當代藝術館 2008年03月18日 21: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回顧歷史,劉怡憐告訴記者,這裡在日據時代為「建成小學校」,是日本人才能就讀的學校,而臺灣人則只有少數子弟方能進入就讀,當時的建成小學內有兩座遊泳池、一個相撲場,體育設備之齊全可見一斑。  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後,臺北市府在此歷經四十年,一九九四年遷入新館舍。
  • 臺北寫真:古蹟茶館——紫藤廬的新生(組圖)
    臺北寫真:古蹟茶館——紫藤廬的新生(組圖) 2008年07月03日 02: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放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歷經一年多的整修後,近期重新開放。紫藤廬見證了臺灣民主的進程。
  • 探訪臺北古蹟保護再利用之道 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  臺北並不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從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創建臺北府算起,臺北成為行政區域也不過138年歷史,對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如今,臺北人對古蹟的保護卻有高度一致的共識,330多項古蹟或歷史建築被法定保護,保護力度為大陸很多城市所罕見。  古蹟被保護以後該怎麼處理?
  • 臺灣寫真:臺北「老屋新生」記
    迪化街,曾是臺灣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藥鋪雲集,坐落在207號的廣和堂是其中翹楚。而今,小樓已成為整個大稻埕地區十多家博物館之一。  由藥鋪到博物館,小樓見證了街區行業興衰,也摸索著臺北老屋新生之路。  自18世紀初「陳賴章墾號」開拓此地,靠近淡水河的大稻埕地區逐漸成為重要市集。1877年沈葆楨到此設府,臺北逐漸成為大都會。
  • 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臺北5月22日電 題:探訪臺北迪化二O七博物館:老屋的活化「磨」術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始建於18世紀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臺灣澎湖:活化利用資源 老眷村獲新生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記者石龍洪、吳魯)由老眷村翻新改建的「澎湖灣行旅」園區31日在澎湖拉開帷幕。這是當地活化利用閒置資源,結合歷史人文景觀推動觀光業發展的又一嘗試。該園區位於澎湖縣馬公市西南角,緊鄰馬公金龜炮臺,過去是臺灣最早的眷村之一。由於年久失修,這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眷村殘破不堪。為活化利用閒置空間,原汁原味保留昔日眷村風採,當地啟動眷村翻新計劃。園區內的建築外觀保留原有青石龜紋外牆、木構造斜屋頂的風格,皆由青石、瓦片、咕咾石和木樑所打造。
  • 修澤蘭:這位沅陵籍女建築師修建了臺灣著名的中山樓
    臺北陽明山中山樓一角 本報記者 孔曉寧 攝 濛濛細雨中,我們登上臺灣陽明山。舉目望去,雲霧繚繞,一座中國古典式的建築展現在眼前,樓前高大的牌樓上「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隱約可見。 這就是中山樓,陽明山的一道壯麗景觀。 步入中山樓金碧輝煌的正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孫中山先生身著中式服裝的坐像。令人奇怪的是,空氣中竟然飄浮著淡淡的硫磺味兒。剛剛在大會客廳落座,熱情的主人即解開我們心中的疑團:「陽明山是火山,中山樓成為世界上唯一直接建在硫磺坑口的建築物。所以當時建造起來非常艱難。」 「為什麼要建在硫磺坑口?」
  • 臺灣寫真:臺北「母親河」流光耀今昔
    臺灣寫真:臺北「母親河」流光耀今昔 >   中新社淡水10月10日電 題:臺北「母親河」流光耀今昔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臺北是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數千年的淡水河流淌,孕育了臺北的絕代風華。
  • 圖:臺北中山樓前「天下為公」牌坊
    圖:臺北中山樓前「天下為公」牌坊 2008年01月26日 16: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中山樓前巨大牌坊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個燙金大字,仿古風格頗具氣勢。臺北陽明山的中山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所建,以明清建築及裝飾風格為基調,依山而起、依勢而建,佔地逾十三萬平方米,耗時十三個月建成。
  • 如何活化才能從歷史看見未來——臺灣活化歷史文化遺產帶來的啟發
    在臺灣,如果要詢問古蹟活化的例子,答案將是五花八門,如文創狂潮襲老店屋的大稻埕、變身年貨大街的迪化街、黑水溝變綠河廊的新莊中港大排、舊城之死與重生的臺中舊市區
  • 大陸名家製作的孫中山系列塑像被臺北中山樓珍藏
    華聲報臺北消息:在孫中山誕辰140周年之際,大陸著名雕塑家設計製作的孫中山系列塑像被臺北中山樓收藏。   據新華網報導,據臺北中山樓負責人曾一士介紹,廣州孫中山基金會理事陳慶彰向中山樓贈送了6座石灣陶製孫中山系列塑像。該塑像原為銅像,由大陸著名雕塑家曹崇恩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