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2月26日電 題:「活化」臺北中山樓 古蹟再造現活力
中新社記者 葉小剛 董會峰
臺北的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個多星期,25日下午終於停下來,恰逢聖誕節,記者驅車來到臺北近郊的旅遊景區陽明山,探尋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勝跡「中山樓」。
車沿山路盤旋而上,順著一條岔路開到樓前,只見一座傳統宮殿式建築依山而起、倚勢而建,巧妙結合周圍秀麗的山景水色,白牆、綠瓦、紅簷,顯得錯落有致、氣勢雄偉。
樓內40多種不同造型的400多盞宮燈高懸,天花板、梁柱都以仿明清彩繪,紅木桌椅,別致門窗,一派古色古香。
臺灣圖書館館長陳雪玉女士對記者談到,中山樓與臺北「國父紀念館」都是為紀念孫中山誕辰百年而興建的建築物,1965年10月開始興建,僅用了13個月就建成,同時它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在硫磺坑口上的超大型建築。
中山樓建築之巨,可用幾個數字表述:
——中山樓高34米,有一般建築11層高,卻僅分三層,建築面積逾18萬平方米。
——建有一間容納1800人開會的大禮堂,中間未用一根柱子。
——建有一間容納1500人就餐的大餐廳,中間同樣未用一根柱子。
中山樓工程難度之高、設計之精美堪稱奇蹟。因其在臺灣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臺北市政府確定為古蹟。
早年間,中山樓作為臺灣「國民大會」的專屬會場,還是多任臺灣當局領導人就職及接待貴賓的場所。
昔日二樓作為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起居室,東西兩廂陳設一為中式一為西式,凸顯二人喜好各異。
當年臺海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中山樓還作為蔣介石的戰時指揮所。
臺灣民眾和遊客難窺其貌,普通百姓也只能從臺灣最常用的百元臺幣圖案上才看得到中山樓。
建於臺北市區的臺北「國父紀念館」,家喻戶曉,是來臺「陸客」必去景點之一,而中山樓即使用谷歌搜索陽明山景區介紹都難見其蹤。
直到2005年臺灣「國民大會」步入歷史,中山樓才局部開放參觀及使用,民眾和遊客方能登樓一睹堂奧。
中山樓由於其啟用至今已近50年,又歷經數起強震,建築物日漸頹傾,館舍多處漏水,加上建在硫磺口上,亦有被硫磺氣體侵蝕的隱憂。
中山樓目前由臺灣「教育部」所屬圖書館代管,現今自有營收加上補助款項,每年支出高達逾千萬臺幣,收支勉強持平。
據陳雪玉介紹,館方近年為發掘文化資產潛能,推出「中山樓活化策略」,已經取得初步效果。今年8月起,中山樓開始收參觀門票,目前已接待3500團隊,約3.2萬人次。
「活化」在臺灣文章中經常被使用,記者查閱得知,它本是科技用語,意為激發,是從外界獲得足夠能量後,其電子由較低的基態能級躍遷到較高能級的過程。而此處使用「活化」帶有善用古蹟、優化運營之意。
陳館長談及近期活化舉措,主要包括:
重新規劃中山樓整體視覺設計,徵集各界創作中山樓「logo標誌」及「文創商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交通引入,此前遊客乘公交下車後需步行10分鐘方至中山樓,目前在臺北市政府協助下,已於樓前正門設立公交車站,便於遊客造訪;
與周邊活動結合,形成和士林官邸、臺北故宮、草山行館等著名景點連線的帶狀觀光路線,及引進餐飲、環境教育、溫泉醫療等11項活化策略。
陳雪玉強調,通過這些活化策略的逐步推進落實,創造開掘中山樓文化資產的經濟價值,並永續經營。
她也希望藉助臺灣開放陸客自由行,用中山樓的建築特色和文化歷史積澱吸引陸客到訪。
「活化中山嶄新象,古蹟再造現活力」,陳雪玉冀中山樓古蹟蛻變、容顏一新,從「人未識」到「人皆知」,轉化成兼具觀光、文化、建築和歷史等多重價值和功能的勝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