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海州常山

2021-03-04 雲臺採藥人

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情於花草樹木。魯迅先生描繪的百草園就是他童年的樂園,他從小就喜歡栽花種樹,留意觀察自然,採集植物標本。魯迅手抄過《南方草木狀》《竹譜》《何首烏錄》《洛陽牡丹記》等花木古籍,他還翻譯過日本藥物學家刈[yì]米達夫的《藥用植物》,魯迅甚至打算編一部《西湖植物志》。

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情於花草樹木

在魯迅先生的文集裡提到的植物,筆者沒有統計過,但他筆下的「夾道萬株楊柳樹」、「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攜帶水野梔子回國」、「八道灣的大葉楊有風就響」、「在西安看見很多的白楊、很大的石榴樹」、「門前的秋葵似的黃花卻還在開著」、「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青蔥得可愛」、「楓葉如丹照嫩寒」、「棠棣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名字」、「去年種了一株桃花」、「隱藏著夜氣的杉樹林」以及「最喜歡爬上桑樹去偷桑葚吃」……卻是令我記憶猶新的。

在魯迅先生的《集外集拾遺補編》中,有篇遊記小品《辛亥遊錄》,文中寫到了「海州常山」,「沿堤有木,其葉如桑,其華五出,筒狀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則臭,殆海州常山歟?」。魯迅先生這段對海州常山葉和花的性狀以及氣味的描述是十分貼切的,可見他是用心仔細觀察的。魯迅倡導學生要走出課堂,考察野外植物,採集植物標本,增長實踐知識,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

海州常山的花序,細長的花冠筒頂端開裂5瓣,白裡透紅

26年前,採藥人出版過一本鄉土植物科學小品集《雲臺百草》,其中有一篇《鄉味十足的——海州常山》,這裡就直接轉引了: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三冊馬鞭草科裡記有「海州常山」。考其名之由來,源於宋代《圖經本草》蜀漆名下的記載:「海州出者,葉似楸葉,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日本植物學者松村任三依據我國古代蜀漆為常山幼苗,對照這段文字與實物,遂定其學名為「海州常山」,載入了我國的植物史冊。

宋代《證類本草》轉繪《圖經本草》的海州蜀漆墨線圖,蜀漆古為常山的幼苗,日本學者依此定名海州常山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的海州蜀漆彩繪圖

明代《金石昆蟲草木狀》的海州蜀漆彩繪圖

海州常山是一種很有趣味的植物,它的鮮葉有一股令人並不難聞的臭氣,以手搓之氣味更濃,因而俗稱「臭梧桐」,這也驗證了魯迅先生記錄的「碎之則臭」並非虛言。山民們多在夏季採集莖葉曬乾備用或出售給藥材收購部門。不過,晾乾後的臭梧桐葉不僅無臭味,反轉有清香之氣。民間經驗,夏天皮膚痱子發癢或周身溼氣發癢,每天以臭梧桐葉加水煮湯洗浴,有止癢、除溼的效果。

日本古籍《本草圖譜》的海州常山

海州常山又是一種頗耐玩賞的灌木。稀疏的傘房狀聚傘花序掛滿枝頭,細長的花冠筒頂端開裂5瓣,白裡透紅;長長的雄蕊伸出花冠外,搖搖曳曳。秋後,成熟的藍紫色果實,映襯著油亮的紫紅色花萼,格外引人注目。

海州常山成熟的果實藍紫色,映襯著油亮地紫紅色花萼,格外引人注目

附註:魯迅的這篇《辛亥遊錄》遊記小品文最早發表在1912年2月出版的紹興《越社叢刊》第一輯,借署「會稽周建人喬峰」。辛亥,時指1911年。當時魯迅在紹興中學堂擔任生理學教員,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帶學生尋遊家鄉山野,觀察植物,採集標本。

採藥人新著《仙山靈藥》裡的海州常山頁面

往期回顧:

《仙山靈藥》

參芪杞菊六味飲

一種果實形態很像「新冠病毒」的樹

雲臺碧松育茯苓

採藥人自述

編輯:天然

以敬畏之心、用稚拙之筆

 記錄鄉土草木的點點滴滴…

相關焦點

  • 校園植物||海州常山——海州常山來了~
    還記得那一片像鈴鐺一樣的桔梗花嗎西區校園中海州常山下的桔梗那麼海州常山
  • 海州常山不是山?那麼它是……原來這麼有名!
    你知道「海州常山」嗎?難道就是指海州有一座叫「常」的山?!
  • 海州常山:一種不是海不是山的好看中藥植物
    其實這兩個名字都是說的後期,海州常山除了匪夷所思的又是海又是山的迷魂,還有華麗轉身的梅開二度。總體來說海州常山的花序較大,花果美麗,白啊紅啊藍的,色澤亮麗,花果期長,植株繁茂,作為觀賞還是挺好的;而且海州常山還脾性好,土壤溼點潤點瘠點薄點不礙事,有點陽光就燦爛,耐陰耐旱還耐寒;要求不高,適應性強,樹株根系極易萌櫱,空曠處栽植一株,幾年後周圍會自行繁殖一片。所以,大多種植於庭院、山坡、溪邊、堤岸、懸崖、石隙及林下。
  • 【看圖識藥】海州常山
    海州常山,始載於《本草圖經》。云:「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本品味惡,花又略似梧桐,而植株較梧桐低小,故又名臭梧桐。海州常山為馬鞭草科植物,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葉柄、花序軸等多少被黃褐色柔毛或近於無毛,老枝灰白色,具皮孔,髓白色,有淡黃色薄片狀橫隔。
  • 臭梧桐,又叫海州常山,花美,作用也美,祛風溼、通經活絡、止癢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臭梧桐,也叫海州常山,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夏季結果前或開花前採收。生用。我們不能被名字誤導了,臭梧桐長得不像梧桐樹,葉子不像、果子不像、花也不像。不會長的噁心,花挺好看的,可以作為觀賞植物。
  • 海州常山走了,雞骨常山來了.
    從七月開始,雞骨常山就會陸續結果。線形的蓇葖果,裡面有很多顆種子。(此圖來自網絡)(雞骨常山,夾竹桃科雞骨常山屬灌木)那些秋花海州常山,非山非海,非花非果。藍豬耳,粉豬耳,可愛的。香彩雀,last dance。柳葉白菀,都市裡的田園風。「火尾」抱莖桃葉蓼,前綴好多啊。
  • 民間中草藥:​海州常山(臭梧桐)
    海州常山的功效與作用1、海州常山的觀賞價值臭梧桐的花色鮮紅,且花果是在同一個季節生長的。該品花果期很長,且植株茂密,民間經常取根莖葉花等部位入藥。簡方:海州常山根18~75克用法:水煎2次服單方:海州常山根18~75克,(洗淨)用法:水3碗煎1碗,第二次以水2碗半煎3克,兩次煎液合併。
  • 走進魯迅筆下的魯鎮
    原來,魯鎮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鎮,而是從魯迅作品中「搬過來」的一個鎮。我想起來了,魯迅的很多作品中是寫到過「魯鎮」的,「魯鎮」裡還有很多人是魯迅寫到過的,譬如阿Q,譬如祥林嫂,譬如孔乙己;魯迅還特別介紹過「魯鎮」的酒店,說「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只是,我沒有想到我能有幸走進了「魯鎮」。
  • 尚宴:品嘗魯迅筆下的江南風情
    而長板凳、八仙桌,角落的架子上,還擺放著很多老舊的瓷器瓶罐等,讓人不免想到魯迅筆下孔乙己常去的江南小酒館,體會著作者筆下的情景。推薦菜:菜泡飯、茴香豆、黃橋燒餅地址:朝陽公園西路電話:010-65082228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回放 到水鄉紹興 看魯迅筆下的烏篷船
    回放 到水鄉紹興 看魯迅筆下的烏篷船
  • 回放 吾鄉丨到魯迅筆下的紹興,喝黃酒、坐烏篷船
    回放 吾鄉丨到魯迅筆下的紹興,喝黃酒、坐烏篷船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這是魯迅先生在中篇小說《故鄉》中,對兒時玩伴閏土的形象描寫。閏土是魯迅家的一個傭人家的孩子,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照顧魯迅。魯迅作為當時周家的小少爺,平時經常和閏土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變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兩個人年紀相仿、性格也比較投緣。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捕猹少年:閏土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起來。
  • 紹興古鎮,感受魯迅筆下的鄉愁
    對於烏篷船的知曉,最早我是通過魯迅的文章才知道這樣一個名詞,老街可以說是這個古鎮中最有風情風貌的一個地方了。或許魯迅筆下的童年時光就是這個樣子的吧!
  • 帶你走進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哦,這不正是魯迅筆下的那個紹興嗎!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小小的紹興走出了周恩來,魯迅,蔡元培等影響中國、影響時代的風雲人物,不能不讓人對這方山水敬仰。魯迅關於紹興的描寫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
  • 把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搬來了
    把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搬來了 2020-09-27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帶您感受一下魯迅筆下的烏篷船,窄窄的河道感受時光的味道
    到了紹興感受魯迅筆下的烏篷船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河道相當的窄,烏篷船也不大,不過確實是很有特色,河道兩岸的很寧靜的味道,魯迅故裡參觀的地方挺多的,臨近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更顯得這裡特別有味道到紹興逛魯迅故裡,會有一種衝動想重新去讀讀以前曾經讀過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曾經讀過的那些課文,對於我們一生來說都是相當的財富。紹興可以玩的地方有很多:魯迅故裡、沈園、蘭亭、柯巖景區。。。
  • 「品味·海州」夢回海州
    海州的風景:一場最「浪」的旅程因為幾座山記住了一座城,因為一座城豐潤了全部的記憶,海州就是這樣的一座城。與海州耳鬢廝磨的日子,是讀書、習文、浪跡山水的不暇時光。在海州讀書的時光裡,除了上課,圖書館裡讀書,記憶中更多的是山水之樂。
  • 【日本旅遊攻略】尋訪魯迅筆下藤野先生的故裡--宮城縣
    提及宮城縣,大多數國人還有點陌生,但提起仙臺,絕大部分人的腦海裡最先浮現出來的應該是我們上中學時讀過的課文《藤野先生》,魯迅這篇回憶散文將故事的發生地仙臺以及主人公藤野先生早早地介紹給了我國無數的中學生,「藤野先生」或許可以算得上在中國最為被人知曉的日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