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情於花草樹木。魯迅先生描繪的百草園就是他童年的樂園,他從小就喜歡栽花種樹,留意觀察自然,採集植物標本。魯迅手抄過《南方草木狀》《竹譜》《何首烏錄》《洛陽牡丹記》等花木古籍,他還翻譯過日本藥物學家刈[yì]米達夫的《藥用植物》,魯迅甚至打算編一部《西湖植物志》。
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情於花草樹木
在魯迅先生的文集裡提到的植物,筆者沒有統計過,但他筆下的「夾道萬株楊柳樹」、「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攜帶水野梔子回國」、「八道灣的大葉楊有風就響」、「在西安看見很多的白楊、很大的石榴樹」、「門前的秋葵似的黃花卻還在開著」、「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青蔥得可愛」、「楓葉如丹照嫩寒」、「棠棣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名字」、「去年種了一株桃花」、「隱藏著夜氣的杉樹林」以及「最喜歡爬上桑樹去偷桑葚吃」……卻是令我記憶猶新的。
在魯迅先生的《集外集拾遺補編》中,有篇遊記小品《辛亥遊錄》,文中寫到了「海州常山」,「沿堤有木,其葉如桑,其華五出,筒狀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則臭,殆海州常山歟?」。魯迅先生這段對海州常山葉和花的性狀以及氣味的描述是十分貼切的,可見他是用心仔細觀察的。魯迅倡導學生要走出課堂,考察野外植物,採集植物標本,增長實踐知識,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
海州常山的花序,細長的花冠筒頂端開裂5瓣,白裡透紅
26年前,採藥人出版過一本鄉土植物科學小品集《雲臺百草》,其中有一篇《鄉味十足的——海州常山》,這裡就直接轉引了: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三冊馬鞭草科裡記有「海州常山」。考其名之由來,源於宋代《圖經本草》蜀漆名下的記載:「海州出者,葉似楸葉,有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日本植物學者松村任三依據我國古代蜀漆為常山幼苗,對照這段文字與實物,遂定其學名為「海州常山」,載入了我國的植物史冊。
宋代《證類本草》轉繪《圖經本草》的海州蜀漆墨線圖,蜀漆古為常山的幼苗,日本學者依此定名海州常山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的海州蜀漆彩繪圖
明代《金石昆蟲草木狀》的海州蜀漆彩繪圖
海州常山是一種很有趣味的植物,它的鮮葉有一股令人並不難聞的臭氣,以手搓之氣味更濃,因而俗稱「臭梧桐」,這也驗證了魯迅先生記錄的「碎之則臭」並非虛言。山民們多在夏季採集莖葉曬乾備用或出售給藥材收購部門。不過,晾乾後的臭梧桐葉不僅無臭味,反轉有清香之氣。民間經驗,夏天皮膚痱子發癢或周身溼氣發癢,每天以臭梧桐葉加水煮湯洗浴,有止癢、除溼的效果。
日本古籍《本草圖譜》的海州常山
海州常山又是一種頗耐玩賞的灌木。稀疏的傘房狀聚傘花序掛滿枝頭,細長的花冠筒頂端開裂5瓣,白裡透紅;長長的雄蕊伸出花冠外,搖搖曳曳。秋後,成熟的藍紫色果實,映襯著油亮的紫紅色花萼,格外引人注目。
海州常山成熟的果實藍紫色,映襯著油亮地紫紅色花萼,格外引人注目
附註:魯迅的這篇《辛亥遊錄》遊記小品文最早發表在1912年2月出版的紹興《越社叢刊》第一輯,借署「會稽周建人喬峰」。辛亥,時指1911年。當時魯迅在紹興中學堂擔任生理學教員,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帶學生尋遊家鄉山野,觀察植物,採集標本。
採藥人新著《仙山靈藥》裡的海州常山頁面
往期回顧:
《仙山靈藥》
參芪杞菊六味飲
一種果實形態很像「新冠病毒」的樹
雲臺碧松育茯苓
採藥人自述
編輯:天然
以敬畏之心、用稚拙之筆
記錄鄉土草木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