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與格律詩,之間的區別

2020-12-15 滄月1986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詩歌,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要是展開了講,估計十萬言也講不完,所以我們就書說簡短,長話短說,接下來鄙人儘可能把精華的部分告訴大家!先來看一下我們標題,古體詩與格律詩之間區別,時下愛好詩詞的朋友也不少,但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古體詩與律詩,老虎和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哈哈 。

靜怡

全世界人都知道,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詩經到離騷,再到漢樂府,以及眾所周知的唐詩宋詞!一直到如今的現代詩,那都是膾炙人口,催人奮進,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絕世佳作。說到詩,那到底什麼是詩,毛詩序有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嚮往

其實詩就是抒發內心志向的言詞,編上曲,就是詩歌!這個說法也只是對詩一個簡單定義!什麼詩,詩就是詩人和萬物的對話,是浪漫的產物,是含蓄內斂,抽血的藝術,是生活的調味劑,是人們抒發情感,見證過去嚮往未來的紐帶,是生活的修辭,更是國人深入骨髓的靈魂。不好意思扯遠了,我們回到主題上來,那說了半天,到底古體詩和律詩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先來講一下律詩,所謂的律詩又稱為近體詩,近體詩就是用來區別古體詩的。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由沈約等人,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成形,對律詩集大成者,應該就是我們很忙的杜甫了。

春天

先簡單地講一講律詩,我認為律詩是戴著手銬腳鐐在刀尖上起舞的藝術!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律詩的要求極為嚴格,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對格律的要求都要嚴絲合縫,律詩只有八句四聯!七言律詩共五十六字,無言律詩就四十字。律詩對格律的要求很高,比如平仄,比如押韻,寫律詩就好像寫對聯,需要合轍押韻,需要對仗工整!一首律詩有八句,四對,分為首聯,頸聯,頷聯,和尾聯!律詩要求在第二對或者第三對,必須要有工對。什麼是工對,就是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如果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下一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有人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必究!這個是對於韻腳而言!一首好的律詩不管是一三五,還是二四六,最起碼的要符合格律,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律詩。

仰望星空

所以今人是寫不出來好的律詩的,即便是美其名曰寫出律詩,那也是驢唇不對馬嘴!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連平仄都搞不明白了,伴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很多仄聲字都發生了音變。別說寫了,就連很多律詩我們讀都讀不通順了。好了接下來舉個例子,我們來看一下,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人律詩的典範,還有一首就是老杜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大家可以讀著體會一下。還有我們經常提到的絕句,大家只要記住一句話就行,絕句就是律詩的半首,所以也屬於近體詩。

山水意境

那大家可能就問了,今天的主題不是講古體詩和律詩的區別嗎!光講律詩,那到底什麼是古體詩呢!其實我們只要知道,什麼是律詩,就明白了一大半,所謂古體詩,就是對格律要求不那麼嚴格,發揮起來比較自由的詩體。但是必須要押韻,從年代上大致可劃分為,唐以前的古詩,不管是幾四五六言,不管是歌行,還是雜詩,都可以歸結為古體詩,或者稱為古詩,古風,古詩歌都行。其代表作就是古詩十九首。說了半天律詩,其實寫詞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格律呀!各位,吟詩好比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袁枚在隨園詩話裡面早就說了,所謂的格律,只是小學生的把戲,最重要的還是意境!意境啊!這一點鄙人十分贊同。

相關焦點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有人稱絕句是從格律發展過來的,但從各類研究資料來看,實際五絕、六絕是同格律詩共同發展,實際很好區別:有平仄、對仗、押韻的四句格律詩就是絕句。如果是八句就是律詩。四、古體詩一般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幾類,前面四類是有每句有固定字數限制,後面雜言可以不限。
  • 打油詩不算格律詩,不算古體詩,更不是新詩,那應歸入哪類詩體?
    在詩歌傳統分類中,一般會先分為新詩和古典詩歌,然後又將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格律詩和詞、曲,而格律詩又分為絕句和律詩,按這種分類方法,打油詩似乎很難歸入其中任何一類詩體。
  • 學書法學寫詩……古體詩,後格律詩,打油詩
    詩也類似,古體詩進入唐代,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格律定型化的近體詩,登峰造極,盛及一時。以致後人學作詩,甚至現在的人一說起古詩,想到的就是唐代的律詩。然而,古體詩發展為唐的格律詩,給詩歌創作帶上了沉重的枷鎖。盛於宋代的詞,盛於元代的曲,是詩歌重新爭取自由的嘗試。
  • 有人認為格律詩比古體詩新詩高大上對嗎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我們表達的思想適合格律詩的形式可以寫一點,如果要表達的思想不適合格律詩這種形式,就不要強行遵守,否則寫出的東西只是附庸風雅的空洞之作,毫無意義。古體詩跟格律詩表面結構大致相同,不講什麼格律平仄,我認為更適合在現代語言的基礎上表達思想,格律詩並不比古體詩高大上,就看作者當時表達思想使用的語言適合什麼形式,適合的才最好的,不適合格律平仄這種形式表達,你硬要整的符合格律平仄,那寫出的東西就不自然,表達的思想就不準確。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1)近體詩前世今生: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古體詩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也說古風、古詩。但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 舊體詩就是格律詩嗎?哪種體裁的舊體詩適合創作的入門?
    最近看到有人提問:哪種體裁的舊體詩適合創作的入門?然後有人回答舊體詩就是格律詩,哪種都不適合入門,也有人回答學習了絕句自然就會寫古體詩。對於這些回答,六甲番人認為都不是很對。在回答問題前,首先要糾正幾種錯誤的說法:1、舊體詩就是格律詩?這當然是錯誤的,舊體詩既包括格律詩,也包括古體詩、詞和曲,是區別於五四以後新詩的詩歌體裁,也稱為古典詩歌。2、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詩歌?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那是不是我們憑藉前面講的知識就可以對格律詩做出判斷呢?一首詩放在我們面前,是否能夠立刻判斷是否合律?對於絕句來說,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律詩來說,還不行。絕句和律詩的區別在哪?絕句是四個律句組成,而律詩是八個律句。
  • 格律詩第十二講:格律詩中的異數——六言絕句
    大家好,前面十一講已經巨細靡遺地講清楚了常見格律詩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的寫法,也就格律詩病、一三五不論、詩詞意象選擇,深入展開地作了講解。如果能夠吃透前面十一講,學會創作近體格律詩就不是問題了,至於如何真正寫好,還是需要大家多多去閱讀前人佳作,進行意象積累,學會詩詞展開思路,最後融會貫通,才能真正創造出有自己風格的近體詩。
  • 讀了李白《關山月》才知道 唐詩三百首中好多樂府詩也是格律詩
    但是,李白《關山月》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樂府詩,它還具有格律詩的特點。為什麼這樣說呢?一、陳子昂和李白的文學復古相對來說,李白集中的格律詩成就不如他的古體詩。《本事詩》不過, 」殊少「可不是沒有,雖然笑話杜甫「作詩苦」,但是李白也有不少格律詩傳世。例如李白的這首《關山月》雖然是樂府古題,但也是比較規範的五言排律。二、李白關山月是一首對仗不嚴謹的排律樂府詩用格律詩的形式寫成,當然不僅僅李白這一首。
  • 格律詩的失黏與背律 從古人詩話裡看看唐朝詩人怎麼說?
    今天看看唐人詩話中關於失黏是怎麼說的。一、先列出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如下:1、◎仄⊙平平仄仄,2、⊙平◎仄仄平平。3、⊙平◎仄⊙平仄,4、◎仄平平◎仄平 。格律詩就是以上這四種句式按照黏連、對仗的規則組合起來,組成四種律詩。
  • 新詩舊詩自由詩和格律詩搞不清楚,詩應該如何分類?
    一、舊體詩1、古體古人在齊梁體以前都是算是古體詩,齊梁時期開始發現了四聲與平仄,當時的永明體可以算是不完全成熟的格律詩。這一時期的格律詩,大多缺少黏連,其他格律詩的要素大多具備,當然也有無意間完全符合格律的詩,如陰鏗的排律。
  • 馬凱:談談大美詩體格律詩的「求正容變」
    儘管新文化運動以來近百年的歷史表明,在自由體新詩發展的同時,格律詩並沒有被取代、被消滅,相反,經過曲折的發展過程,又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期。但是,當代還有些人認為,格律詩的基本形式、美學範式和表現形式,「已不適宜表現現代人複雜的生活和豐富的情思。」有人斷言:「漢語詩歌的自由體對古代格律詩體的代替,是中外詩歌運動嬗變的一個歷史性必然結果」。
  • 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具體是指什麼?
    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能講具體些嗎?我們知道,凡屬口訣,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學習、記憶比較複雜難懂知識的時候,用相對簡潔明了的方式為我們指出知識點之間的共性。我們隨便選首格律詩來做例子說明,避免全是理論,複雜難解。就用五絕典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講格律詩,這首最好了,大家都熟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格律詩的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所以,朋友們千萬不要在分辨律絕的時候拿對仗來作為標準了——我為什麼首先要講這一點,因為曾經有不少的朋友在評論區裡用對仗來區分一首詩是否格律詩。再說一遍,有對仗的律絕是好詩,但不是必要條件。詩人才華橫溢,願意對仗那是自己的事情。
  • 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 隨筆短文/關于格律詩鄰韻通押的一點淺見
    眾所周知,創作格律詩必須遵守格律要求,否則,就不能叫格律詩。格律詩的要求很嚴格,如:平仄、押韻、對仗、三平尾、三仄尾、孤平拗救等等都是不允許隨心所欲的。我今天想與大家談一談的話題,是關于格律詩鄰韻通押的一點個人淺見。
  • 淺談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古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什麼是格律詩?平仄、押韻、對仗、粘對都有哪些規矩?掃盲極簡版
    當然,古人並不會讀詩,古代詩歌都是或吟或唱的。格律詩的起源,主流說法認為其產生於南齊時期的「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由當時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約、周顒等人創製,提出「四聲八病」說。後至初唐武則天時期,由宋之問、沈佺期最終完善。為區別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體詩,格律詩又被稱作「近體詩」。
  • 中國古體詩到底應該怎麼翻譯才有靈魂
    中國古體詩的魅力到底在哪裡?我認為古體詩有三大魅力,這三大魅力是古體詩的靈魂。第一是押韻。只有押韻的詩歌才是朗朗上口的,沒有押韻的不叫詩歌,那叫散文、小說或者什麼別的東西,反正絕不是詩歌。第二是工整。每一行的字數必須相同,如果不相同的叫長短句,那是另一種藝術形式,還是有非常明顯區別的。當然也有極少數另類的古體詩,個別詩句不工整,比如《詠鵝》、《蜀道難》,這個數量較少,我們暫且不論。第三是精煉。每一個漢字都是精雕細琢的,是通過極少的字,表達極其深遠和複雜的意境,如「推敲」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對於同一個字,不同讀者都可能產生不同的聯想和理解,甚至發生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