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賽亞其實有一個更契合猶太民族歷史的的意思——受膏者。猶太民族的古代政治,其君王一般就是受膏者,是神選擇了管理猶太民族的神之子。比如非常典型的猶太民族偉大的君主大衛,就是被撒母耳膏立之後一步步走上了王位。所以即使在成為君王前沒有被秘密膏立,在被封立為君王時,也要進行一種儀式,就是用膏油敷在額頭上,表示神已經認可了對他的任命。
這種儀式象徵的意義也非常明顯,那就是表示為1,神的選擇;2,神賜予他君王權力;3,象徵著他跟神有一種特殊的聯繫,也就是通常被稱為「神之子」這種關係。在猶太民資歷史上,只有大衛是唯一能滿足這些特性的。因為大衛統一了猶太民族,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定都耶路撒冷,打敗入侵的敵軍,並且受到百姓愛戴。
但是此後的猶太民族就一直遭受異族的侵略和徵服,卻沒有一個君主能像大衛那樣再次領導他們建立繁榮強盛的國家。所以在先知和祭司的鼓勵下,整個猶太民族都把受膏為君王這種封立神聖化,並且期待有一位受膏者把他們從異族侵略中解救出來,創立一個類似於大衛王朝的時代。因為對大衛王的尊崇,所以這個彌賽亞也被認為會在大衛的後裔中出,這跟猶太民族尊崇血統的傳統緊密相連。
以上是跟猶太民族歷史緊緊相連的彌賽亞的第一重含義。我們知道耶穌符合大衛後裔的設定,但是卻沒有建立獨屬於猶太民族的王朝,也沒有把猶太民族從異族統治中解救出來。
第二重含義,因為猶太民族相信他們這個民族是神從萬民中選出來的,賦予了特殊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萬民要通過猶太民族來信奉猶太民族信奉的神,然後實現神對全世界的統治,全世界的人都受到神的恩賜和祝福。
但是現實非常殘酷,猶太民族在大衛建立王朝不久之後就分裂為南北國,然後相繼受到亞述和巴比倫的入侵,山河破碎,人民被俘,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都被幽囚於巴比倫,於是使得一些對宗教感情極其深厚的人反覆思考猶太民族的命運之謎。 這種反思的結果就是:猶太民族被選中,賦予使命,但是猶太民族並沒有滿足神的要求,主要是違背了神的旨意,不忠於自己的信仰,追從異教,犯下嚴重的罪孽,這才是國家分裂,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的原因。
但是,神既然選擇了這個民族,就不會放棄這個民族,所以在未來的某一個時期,一定會興起一個或者一小撮忠於神的僕人,會承擔起全民族的罪孽,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讓猶太民族獲得赦免,然後獲取新的生命,進而再次回歸到神的使命上,即讓全世界的人們通過猶太民族來信奉同一個神,實現神對萬國萬民的統治。這就是彌賽亞的第二重含義,這個含義不像第一個含義那樣被所有猶太人熟知,理解第二重含義的只是猶太民族中的少數人。
這個含義上,耶穌是非常契合的。
第三重含義的彌賽亞概念主要來自《啟示錄》並不是很明確的描述。在這裡,彌賽亞不是現實世界裡出生和成長的,早在還沒有創造世界的時候,他就存在了,也就是說神居住的國早就有了他的存在。他先於日月星辰,是天使般,超自然的人物,他不是人間的彌賽亞,而是來自天上的 彌賽亞。彌賽亞的降臨就像閃電照過天邊,瞬間就達到了。
這種意義的彌賽亞還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人子」,代表的是最理想化的人類代表,在《啟示錄》中,這個作為人子的彌賽亞似乎並不是來自於大衛的後裔,因為在這裡他更強調的是這個彌賽亞來自天上。
「在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的,身穿垂到腳的長袍,胸間束著金帶。他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他的眼睛好像火焰,雙腳好像在爐中鍛鍊得發亮的銅,聲音好像眾水的聲音。他右手拿著七顆星,從他口中吐出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好像烈日放光。」
從外形描述看這更像是一位神而不是人。
「我又觀看,看見有一片白雲,雲上坐著一位好像是人子的,頭上戴著金冠冕,手裡拿著鋒利的鐮刀。」說的是這個人子手握收割勝利果實的鐮刀。而且拿鐮刀收割的不僅僅是人子還有其他天使,「另有一位天使從天上的聖所出來,他也拿著鋒利的鐮刀。」從統一意象的角度考慮,這個人子應該是跟天使類似,不過被賦予了更豐富的象徵。
所以在這裡人子彌賽亞和耶穌基督並不是重疊的,耶穌基督在《啟示錄》中形象是羔羊,站著長老中間,並且其明確的設定是「被殺的」。 羔羊在天國得到尊榮,「你配拿書卷,配揭開它的七印; 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 從各支派、各語言、各民族、各邦國中買了人來,使他們歸於上帝。」
在明確羔羊配拿書卷和揭開七印之前,《啟示錄》的書寫者約翰以為沒有人配閱讀那書卷而大哭,於是長老中有一位對他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個印。"
這裡其實非常明確大衛的根就是羔羊,照應現實,這個羔羊就是為全人類贖罪而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
但是在四大福音書中,都記錄了耶穌自稱為「人子」,如果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降世,那麼這個稱呼也沒有問題。 但對於耶穌是否是彌賽亞降世的分歧是很顯然的,有些猶太人確實不承認耶穌彌賽亞的身份。
所以從這三重含義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其實耶穌基督只符合第二重彌賽亞含義,第一重含義因為耶穌基督無法滿足,也導致了來自猶太人內部對「耶穌是彌賽亞」的最普遍質疑。而第三重含義的彌賽亞因為《啟示錄》本身象徵性的描述手法,也無法確認作為羔羊的耶穌基督是否可以和「人子」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