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這樣的場景通常出現在江南水鄉,但現在不一樣了,江蘇的大閘蟹,如今跨越四千公裡,安家落戶在新疆天山腳下。而在此前,當地人長期以來靠種水稻和放牧為生,從小到大壓根沒見過螃蟹,更沒想過有一天會接觸螃蟹養殖。這場猝不及防的"蟹逅",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故事發生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察布查爾一詞在錫伯語裡是糧倉的意思,當地以前以放牧和種地為生,直到螃蟹的出現,讓當地人來了一場猝不及防的「蟹逅」,卻又改變了這裡的歷史。
縣坎鄉人眼中,這個勇者就是管小平。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庫勒特克其村村長庫爾曼說:「當初看到螃蟹我們也害怕啊,啥動物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村民哈伊薩爾說:「一看到螃蟹,覺得這是蜘蛛一樣的東西。」而村民馬秀蓮則說她們從沒吃過螃蟹。而至於故事的主人公伊犁悅然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管小平,他在新疆察布查爾縣,是第一個養螃蟹的人。
常言道,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是勇者,在察布查爾
察布查爾縣,伊犁河上遊的魚米之鄉。當地水源豐沛、光熱充足,種植有14萬畝水稻田。但當地缺乏產業支撐,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曾是極度貧困鄉村。2015年,原本打算發展水產養殖產業的管小平,在一次江蘇鹽城援疆工作組組織的考察中,與螃蟹相遇了。管小平說:「螃蟹這個東西,我覺得這個很好啊,很好吃啊,為什麼沒人養了呢?伊犁養螃蟹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水資源豐富得很,我就是賭了一把。」
聽說螃蟹要來安家?大家紛紛質疑,有的說這麼小的東西咋樣賺錢呢?有的說養螃蟹誰吃呢?對此,管小平說道:「剛開始養的時候,真的好多人說我是個勺子(傻子),我就說先做再說,你不試你知道這個行不行。」
哈薩克族青年葉爾波力,家裡世代靠放牧為生,收入微薄。經過鹽城援疆工作組勸說,他成為了當地第一批養殖螃蟹的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村民葉爾波力說:「第一次來打工,螃蟹是抓也不敢抓,害怕,就是學個技術,多賺點錢。」
為了幫助企業起步,援疆工作組相繼提供資金和政策扶持,幫助管小平承包了700多畝地,並從鹽城射陽引進螃蟹幼體,開展培育工作。江蘇鹽城援疆工作組規劃建設處處長趙建華說:「我們幫助企業協調了25萬元的產業引導資金,通過我們跟水利科技部門的協調 ,能夠幫他免去一些各方面的費用。」
從江南水鄉到邊疆河谷,蟹苗經過了長途遷徙,也遭遇了水土不服。管小平回憶道:「30%的成活率都不到,不適應氣候,一塘子出來以後沒有多少螃蟹,一畝地二三十公斤都沒有,2015、2016、2017,這三年基本上打進去啥都看不到,準備不養了。」
怎麼能輕易放棄?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和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紛紛派出水產專家到現場支招。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煥根說:「我們剛去的時候 ,螃蟹大小也就是一兩多一點,問題在於水溫比較低, 環境的營造不到位,水草沒有種好等。」
專家的扶持,也讓葉爾波力記憶猶新:「一開始螃蟹吃完了沒有,啥都不知道,江蘇來的技術專家給我們講了,他們很辛苦,慢慢教給我們。」江蘇水產專家的指導,也一直沒斷,陳煥根說:「生產關鍵的時節, 都會派人到他那邊去 ,每年不少於三次,把一些新的好的水草品種引進去, 來指導他種植管理,教他怎麼通過水位和透明度調控 ,來保持螃蟹養殖最適宜的溫度。」管小平回憶道:「江蘇省的專家沒有來的時候,我們一打水打個一米多,水深得很,最後專家就說這水太深了,水從苗放進去以後,從30公分可以慢慢加。」
有了專家的長期跟蹤指導,管小平重拾信心,堅持了下來。隨著養殖方式不斷改進,螃蟹起了變化。對葉爾波力來說,當時每天想的就是把螃蟹養大。
2018年,江蘇引進的"長江一號"蟹苗在伊犁培育成功。管小平說:「扣蟹的成活率達到90%,個頭大,一畝地現在100公斤出來,這個大眼幼體培育成功,是新疆突破歷史的一個產業。」陳煥根說:「現在基地能養到三四兩 ,大的有五六兩,七八兩,他的苗種培育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從1997年開始,江蘇先後有十批援疆幹部,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克州,落實產業援疆項目398個, 投資總額超2500億元,解決當地就業超過10萬人。截至2019年,包括察布查爾縣在內的5個對口支援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出處: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