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單位從號召到動員教職員工留穗過年,所以這個寒假我們取消了出遊計劃,就在廣州市內轉一轉,昨天下午跟先生驅車來到黃浦古港。
黃埔古港位於今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琶洲街石基村,從西邊公路入村,一座高聳的金碧輝煌的現代牌坊迎面矗立,上刻「凰洲」兩個大字。村之南邊緊靠珠江支流也有一座刻有「鳳浦」二字的彩牌坊。原來傳說古時有一對鳳凰飛臨此地,從此就人丁興旺.五穀豐登。該村地處一小島,水邊地區叫「浦」,水中的陸地日「洲」,所以取村名為「凰洲」或「鳳浦」,後演變成為「黃埔」之名。因仿古船瑞典 「哥德堡號」來訪而重建。「歌德堡「號商船由瑞典東印度公司於1738年建造,曾經三次抵達廣州,航行海上絲綢之路。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裝載著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踏上第三次中國之行返程時,遭遇暴風雨襲擊,不幸沉沒在哥德堡港入口處,相傳當時從沉沒的「哥德堡」號船上打撈出來的貨物除去船的損失以及打撈工程的費用還能有利潤,因此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更為繁榮。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自宋代以後,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後,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閉關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閩三海關,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長達80多年,期間黃埔古港迅速發展,在這裡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等,外國商船必須在這裡報關後由中國的領航員帶商船入港,辦理卸轉貨物繳稅等手續,然後貨物才能進入十三行交易,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五千多艘,而黃埔村也成為熱鬧繁華的古城,同時這種氛圍自然薰陶了當地人的經商思想。後來因河道堵塞變窄,古港遷至長洲島,沿用黃埔港,據說上海的黃浦江得名也與此古港的盛名有關。
廣州叫黃埔的地方很多,但黃埔村應是這個地名最早的出處。說來還有一段典故,話說黃埔村原本叫「鳳浦」,清代的時候這裡停靠了許多外國商船,外國人發音不準,老是把「鳳浦」說成「黃埔」,久而久之,原來的「鳳浦」反沒人叫了,終於成了「黃埔」村。
現在的黃埔村仍是一派古樸景色。村中保留的大量遺蹟和文物,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世代繁盛,見證了黃埔古港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也見證了廣州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在文物專家的眼中,黃埔村儼然是一座「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活的博物館,這裡的建築風格和哥德堡東印度公司迥異,但訪客的感受完全可以對接——最有價值的歷史就存在於當下人們的內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國設江、浙、閩、粵四海關,粵海關在黃埔村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中國撤銷江、浙、閩三海關,僅保留了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
黃埔古港原稱醬園碼頭,現在岸邊仍保留一條「海傍街」,從前緊靠碼頭,是一個繁鬧的集市,商鋪林立,現在村民建房還不時挖出當時的木樁和樁基。附近散落著大量的石碑和外國海員、商人的墓碑,並有多種文字的碑文。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餘定邦教授解釋:「這些墓碑的存在就說明當時這個港口在『一口通商』時代,很多外國商人來這裡經商,他們不是簡單地一來就走,有些還比較長時間留在這裡經商,才使得有部分商人在這裡去世後葬在這裡。」瑞典船長史凱爾的三位先人應該就是長眠在這裡。
黃埔直街是當年重要的貿易區,現在大體還能看出清代末期街道的特色,這裡原來還有許多廟宇,都是與航海和海外貿易有關的,現在保存下來的僅有一座北帝廟,廟裡的碑記載著清朝政府對海外貿易徵稅的重要史料。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學教授楊萬秀喜歡用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他說:「清代時廣州的外貿有了很大發展,1757年清朝政府宣布實行『一口通商』,各個國家來中國貿易都要來到廣州,經過廣州海關。在1757年來廣州的外國船舶是9艘,到了1836年達到199艘之多。」
黃埔古港興旺發達的時候,正是17世紀到19世紀廣州海外貿易最為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樂道的「對華貿易的黃金時代」。英國人威廉·希克1769年來過廣州,他對廣州讚不絕口:「珠江上船舶運行穿梭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同,還有大帆船,在外國人眼裡再沒有比排列在長達幾裡的帆船更為壯觀的了。」
除了瑞典的「哥德堡號」,黃埔古港還停泊著美國的「中國皇后號」、俄羅斯的「希望號」和「涅瓦號」、澳大利亞的「哈斯丁號」等等外國商船,在這段日子當中,有誰敢不承認廣州「國際大都市」的地位?
廣州素有重商傳統,說哥德堡人的膽子大,廣州人的膽子其實也不小。在瑞典看到的清代中國瓷器,上面居然像模像樣地描畫著歐洲人的國旗和家徽,這種就是「訂燒瓷」——按照客戶的訂單和要求進行生產。有古書記載:「歐重華彩(歐洲人喜歡濃重的彩色),中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器(沒有圖案的白瓷),運至粵垣(運到廣東),另僱工匠,依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今海珠區),開爐烘染,製成漆器,然後售之西商(賣給西方商人)。」可見廣州人的腦筋很靈活,而且頗為遵守國際上的商業規範,這也難怪哥德堡人會不遠萬裡踏浪而來了。
開放始終是廣州城市傳統中最值得珍視的特質。2002年一家調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的居民中做了一個抽樣調查,結果表明,三地居民都認同廣州是其中最開放的城市。
回望這座城市的歷史,廣州一直是中國向世界敞開的一扇或明或暗的窗口。即使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瘋狂、封閉的歲月裡,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俗稱廣交會)也沒有中止過。
瑞典商人與廣交會有不解之緣。1955年第一屆廣交會上,就是一位瑞典商人拿到了第一張入場券。瑞典商人可可扎從1966年開始參加廣交會,以後每期必到,沒有一屆缺席,至今他還保留著當時獲贈的「小紅書」,到處向人炫耀。
黃埔村和黃埔古港,來自遙遠歐洲的「哥德堡號」曾經在這裡停泊。珠江如玉帶般在琶洲塔和一望無垠的萬畝果園旁緩緩流過。不遠處,一座超大型的現代化建築——廣州國際會展中心悄然崛起,時至今日,廣交會在這裡舉行了一屆又一屆。歷史走了一圈,「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現代國際貿易盛會又在黃埔古港一帶找到了交匯點。
在黃埔村牌坊外的街道上的一家店裡,我吃了一碗姜醋豬腳,然後進入古村,按照景區的五個功能區,即古村文化區(黃埔村牌坊、北帝廟、姑婆屋、日本樓)——古商業街古祠堂街(韓豔剪紙、印沁堂、谷秋居、一德堂)——黃埔公園區(黃埔村人文歷史博物館、三眼井、清源雅軒、上善木韻、馬路邊士多店、古情懷小屋明信片店)——古港美食區(奶婆姜撞奶、貓記艇仔粥、石基姑爺、古港人家)——紀念展示區(古港遺風、粵海第一關、古港碼頭)的順序依次遊玩。這些景點我們在古港遺風停留時間最長,因為在這裡可以瀏覽古港的歷史。回來的時候給Helen帶了一盒各種口味的缽仔糕。